零點寫吉語三點吃餃子7點開家宴 紫禁城裡皇上春節過得挺辛苦

2021-01-18 北京日報客戶端

還有不到一個月就是春節了,去紫禁城裡體驗一把皇帝過年的感覺是不是超讚?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最大展覽「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從1月6日起亮相午門—雁翅樓展廳。開展第二天,我已經急不可待,跑到故宮先睹為快,如果還沒來得及去的朋友可以先聽我講講重點,權當做個攻略。

史無前例文物展 百年一見點天燈

用單院長的話說,這次展覽是「史無前例」的,因為共展出文物885件(套)。按照慣例,一般展覽使用文物數量在100件左右,年度大展才有可能達到300件以上。而本次展覽不但在正式展出文物的數量上遠超常規,加上複製涉及的文物數量更為可觀。這個展覽規模,可以說世界罕見,您說值不值得一看?

這次展覽不僅僅在午門展廳,實景體驗部分囊括整個紫禁城開放區域。在宮殿門口會懸掛著寓意吉祥的春聯、門神,在乾清宮和皇極殿的廊廡下裝飾著華美的宮燈,在乾清宮的丹陛上下豎立著高大的天燈、萬壽燈,總共使用仿製品超過1000件,整個故宮博物院都將成為文化展示的場所。

這次實景體驗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天燈和萬壽燈。只能在史料中見到的立天燈、萬壽燈,是明代起過年時最盛大的活動之一。屆時,乾清宮前將各立起一對足有三四層樓高的燈飾。它們高度均在十米以上,燈杆雕刻雲龍紋,頂部有亭,下端插在漢白玉石座中。

臘月二十四在民間是所謂「掃房日」,但在宮中卻是安燈的日子。這一天乾清宮丹陛上左右各安設一座「萬壽燈」,丹陛下左右各放一座「天燈」。四座木桿上又各懸金字萬壽寶聯八幅。除夕夜,隨著營造司首領一聲「上燈」,臺階上《火樹星橋樂章》響起,紫禁城三大殿五百餘燈同時亮起。一時間悠揚清樂、燈火輝煌、宮殿巍峨、氣象萬千。

通過故宮研究人員的努力,不但在文獻中查出天燈、萬壽燈的使用方式、歷史沿革,乃至各部分的詳細尺寸,更在各個庫房中找到了燈身模型、燈聯小樣和燈杆原件,成功復原出來,它們將重新豎立在乾清宮和皇極殿的臺基上下。這樣的盛世景象,故宮已經百年未見。

貼福字休大假髮紅包 過年的花樣真不少

午門展廳裡的「賀歲迎祥」展就更有意思了,全方位展示了皇家在紫禁城裡過大年的各種細節。有些過年的樂子,還真跟老百姓差不多。

貼福字

五位皇帝的御筆福字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貼福字,在清宮,臘月初一開始,皇帝用「賜福蒼生」筆,在龍箋上書寫第一個福字貼在乾清宮,在寫十餘福字貼於其他宮中,之後,皇帝還會陸續歇一歇福字,賞賜大臣與外藩。這次還可見到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代皇帝書寫的福字,話說他們的書法都是一個師父教的嗎?簡直看不出差別。

貼春聯

春聯我們都很熟悉了,不過在常見的紅底春聯裡,竟閃現了一抹白。這源於滿族「尚白賤紅」的習俗。先民冬季雪後捕獵,常著白色衣服與雪同色,易於偽裝,方便接近獵物。所以白色對滿族來說,代表吉祥幸運。入關後,他們逐漸接受漢文化影響,清代宮廷也就更多地選擇紅色春聯了。

貼門神

貼於紫禁城各殿的門神,可劃分為四大類,每類都有不少說頭。

武門神,傳說中的白臉秦瓊,黑臉敬德。畫匠們常用瀝粉貼金的工具描繪其盔甲,凸顯炫彩奪目。文門神,寓意天官賜福。

仙姑門神,常懸掛於皇宮內廷。娃娃形象的童子門神,有祈求多子多福的含義。門神雖多,宮裡也十分節儉。春節過後,會取下存放在門神庫,待到來年繼續使用。宮裡有規定,就算門神壞了,也要仔細修復,透露出「儉以養德」的優良品質,看來,皇上家也沒啥餘糧。

寫春條

雍正皇帝御筆春條

春條是在長條紙上書寫吉語,字數不定。功能與春聯相似,但可以不成對,隨處可貼,如 「迎祥」「宜春」「開門見喜」「一年康泰」,還有多字的「宜入新年千秋萬喜大吉」等。

發紅包

讓人驚喜的是,皇帝過年也會發「壓歲錢」!這叫做「饋歲」,皇帝送的禮物有如意、荷包、鼻煙壺、金元寶等,精美的刺繡荷包裡面還真裝著金銀元寶、金銀錢、玉墜子等,堪比過年大紅包了。

放大假

更有趣的是,皇帝過年也要放假的。展覽當中就展示了「開印封印」。封印就是把璽印封存起來暫停使用,在臘月二十左右,帝擇吉日在交泰殿舉行封寶禮,由內閣學士將象徵皇權的玉璽洗畢,皇帝拈香行禮,以求來年吉祥,然後二十五寶入匣收藏,名曰「封寶」。京內外各衙門亦照例封印,接著是歡聚暢飲,以酬一歲之勞。這也就是說:官方的春節年假正式開始了。正月再擇吉日開印,恢復正常辦公。清代皇帝御寶有」皇帝之寶「」天子之寶「等25方寶璽,平時秘藏於皇宮裡交泰殿的寶盒中。

擺設掛屏和盆景

掛屏以百寶嵌工藝製作,彰顯宮廷富麗華貴的氣息,圖案均寓意吉祥。過年時,宮中各處擺設仿梅花、水仙、蘭花等應季花卉的盆景。這一盆鑲嵌翡翠、珍珠、碧璽、紅寶石、藍寶石等,共用珍珠寶石300餘顆。

凌晨三點吃餃子 元旦家宴竟然是早飯

皇帝過年也是吃餃子的,滿族把所有的麵食都叫做「餑餑」,把水餃稱為「煮餑餑」。據記載,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一寅時(凌晨3——5點),皇帝在乾清宮東側的弘德殿吃餃子。但吃餃子的過程不可隨意。皇帝的餃子是裝在精美的雕漆飛龍宴盒裡送來的。吃餃子的時候,在皇帝面前的高宴桌上再放上小案子,盛放著餃子的盤子須正好放在此案的吉字上。跟老百姓往餃子裡包銅錢一樣,皇帝也會吃帶錢的餃子圖個好彩頭,但這餃子裡的錢可不是實際流通的貨幣,而是專門打造的「花錢」稱為「通寶」,吃到有通寶的餃子就表示一年吉利,皇帝吃了三個,剩下一個沒有通寶,送到佛堂上供。

皇家餐具

清代皇帝平日獨自用膳,只在年節時才與后妃一起吃飯,稱為「家宴」。元旦家宴一般是早膳,在辰時(上午7點)舉行,地點在乾清宮,皇帝席位居中,皇后在皇帝席東稍後,妃嬪列席在東西,對面而設。

古達男女授受不親,皇家尤重男女大防,宮中規定,后妃在50歲以後才可以與非親生皇子見面,所以,皇帝與后妃,與包括皇子在內的宗室需分別聚會,大大小小的宴會,雨露均沾的賜贈,彰顯著皇帝與母親、妻子、兒女、宗室間嚴格等級制度下的骨肉親情。

復原宗親宴桌

普通百姓家過年都要大吃一頓,皇帝的年夜飯都吃啥呢?展覽以復原陳列的方式,呈現了宗親宴上的金龍大宴桌與宗親宴桌。宴桌擺放參照了乾隆四十八年膳檔的記載,動用文物超過100件,十分壯觀。儘管展覽的金龍大宴桌上只擺放了碗盤、果盒、筷子等,並沒有真正地盛上食物,但光看這些精緻細膩、擺放有序的餐具,就已經令人驚嘆於宴席之豪華了。

過年是最喜慶的節日,自當盛裝,看來皇上也喜歡穿貂。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帝在太和殿的朝賀大典,需穿朝服;在乾清宮星家人禮,則穿吉服,家宴、宗親宴時也穿吉服,吉服是僅次於朝服的禮服,俗稱「龍袍」,穿著必須與相應的冠、帶、朝珠搭配。

祭祖規矩真不少 這些事兒都不能幹

在歡愉的春節期間,祭祖是最重要的傳統禮儀活動,在歲末年初,人們通過祭祀活動,追思祖德,求福報功,弘揚孝道。均由皇帝親自到太廟祭祀,既是對逝去尊長的懷念,也是孝治天下的體現。

「祭祖行孝」單元中,亦能觀賞難得一見的康雍乾三代皇帝的神主,以及眾多材質優良、工藝精美的齋戒牌。

齋戒銅人和齋戒牌

凡祭祀必須提前齋戒,以示虔敬莊重,在太廟大祀前,皇帝須齋戒三日,齋戒期間,不理刑名,不辦公、不宴會,不聽音樂、不入內寢,不問疾弔喪,不飲酒茹葷,不祭神,不掃墓,祭祀前一日還需沐浴,祭祀前有主管祭祀的機構太常寺進齋戒桐人和齋戒牌,提醒齋戒之人保持恭敬之心,不可懈怠。齋戒牌原位木製,後雍正皇帝下令改成隨身佩戴的形式,以便隨時警示。

再現皇上「明窗開筆」 桌上三件皇家寶貝

養心殿東暖閣實景

展廳中搭建的東暖閣

展廳裡搭建了一個「養心殿東暖閣」。隔著玻璃,人們可以看到皇帝「明窗開筆」的場景。「明窗開筆」是皇帝新年舉行的第一次書寫儀式。

雍正帝開創了一個清宮習俗,即每年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在養心殿御筆書寫祈求國泰民安、江山永固、風調雨順之類的吉祥語,稱之為元旦開筆。乾隆帝即位之後,對養心殿進行了改造,在東暖閣西頭南面臨窗的地方,用木槅扇另闢一間小屋,室內懸掛乾隆御筆「明窗」匾額,從此新年元旦的開筆儀式便在這裡舉行。

三御寶

清乾隆四年(173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為了增強次年開筆儀式莊嚴、隆重的氣氛,30歲的乾隆皇帝特意下旨內務府造辦處定製三大御用法物:「金甌永固」杯、「玉燭長調」蠟扦、管端刻有「萬年青」字樣的「萬年杆」毛筆。

「金甌永固」杯

乾隆皇帝對「金甌永固」杯的製作十分重視,下旨令人從內務府中挑選上好的黃金、珍珠、寶石精細打造。內務府造辦處製作活計有一套嚴格的工藝流程,乾隆皇帝明確要求先要畫樣呈覽,經批准以後再製作木質或蠟質的模型,然後呈上御覽。如此幾經反覆,從設計圖樣到製作各個過程,乾隆皇帝都要親自審定,並提出修改意見,直至自己滿意。這隻酒杯雖然只有12.5釐米高,卻用了500多克黃金,通體鑲嵌了大小11顆珍珠、9塊紅寶石、12塊藍寶石、4塊碧璽,可謂昂貴奢華至極。富麗璀璨的「金甌永固」杯完全是反映乾隆皇帝個人審美的藝術作品。這難道就是後人所說的「農家樂」審美嗎?

大年初一子刻(零時整),在一片辭舊迎新的爆竹聲中,皇帝身穿朝袍禮服來到養心殿東暖閣明窗,几案上早已準備好三件御用法物,還有紙張、硯臺、硃砂墨和上好的御墨等以供開筆之物。

皇帝先向「金甌永固」杯中注入屠蘇酒,然後親自點燃「玉燭長調」蠟,再拿起「萬年杆」毛筆先蘸硃砂墨書寫幾句諸如「海宇同禧」「平安如意」之類的吉祥語,然後蘸黑墨書寫「永享昇平」「所願必遂」之類的吉祥語,最後皇帝翻閱呈進的時憲書(即新年農曆),寓意以時耕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皇帝開筆吉語

開筆儀式過後,皇帝須親手把法物一一整理好,再命內府專人負責收藏,任何人不得擅自開啟,以待明年元旦再用。這些御用法物每年只有一次機會顯露真容。

吃喝不忘玩樂 看戲聽曲一個都不能少

展覽中,遊客還可以看到古代最高規格的皇家「交響樂團」——中和韶樂。過年時,當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向皇帝行禮、乾清宮家人向皇帝行禮,均需演奏。中和韶樂共有18類樂器,此次展覽甄選了最有特色的6類作復原陳列,包括編鐘、編磬、建鼓、柷、敔、麾等,氣勢恢宏。

中和韶樂的樂章辭藻由翰林院撰擬,內容多為四海昇平、萬國鹹寧的祝福之辭。儀式開始後,皇帝詠唱《元平之章》:「維天眷我皇,四海昇平泰運昌。歲首肇三陽,萬國朝正拜帝閶。雲霧奏嘉祥,乘鸞路,建太常。時和化日常,重九澤,盡梯航。」有點無從想像皇上唱這個是什麼腔調,而且萬一皇上唱歌跑調怎麼辦?

在「遊藝行樂」單元則展示了過年期間的娛樂活動。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會趁此佳節放鬆娛樂。《冰嬉圖》描繪了臘月初八太液池冰嬉的場景。射球、滑冰、倒立、舞刀、疊羅漢、舞中幡、託鷹鷂,好不熱鬧!

看戲也是過年時主要的娛樂活動之一。展品中有8件精美的戲衣,是難得一見的珍貴戲曲服裝資料。配合戲臺、樂器、劇本、戲畫等,不難想見當年看戲時熱鬧喜慶的場面。

對於清代的宮廷而言,與辭舊迎新有關的種種慶典活動往往要延續50餘天,即從當年的陰曆臘月初一至第二年的正月二十。相比於我們今天的7日春節小長假,清朝這個年真可以說過的太爽了!

相關焦點

  • 紫禁城裡年夜飯都吃啥?《故宮賀歲》帶你在故宮探尋傳統過大年的習俗
    從重華宮茶宴上的君臣趣事,到乾隆的紫禁城年夜飯,主持人竇文濤和王剛、馮唐等嘉賓一起一探究竟。對吃貨來說,皇帝的年夜飯吃什麼的話題,繞不過去。  吃啥?翠花,上酸菜!  節目中,皇帝的過年期間行程安排很緊。乾隆的大年初一,禮節性的活動排得滿滿當當,從子夜的「元旦開筆」,到四更天的一系列祭拜活動。
  • 皇宮裡怎麼過新年?故宮上演「賀歲片」紫禁城裡尋年味兒
    鳳篆鵷班布,朱箋墨瀋融……」這首來自清朝乾隆皇帝的《御製生春詩》,描繪的正是宮裡過大年時開筆書福的場景。自去年推出「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以後,今年,故宮又通過「賀歲片」《故宮賀歲》的形式,展示宮裡過大年的習俗,與觀眾一起品味故宮裡濃濃的年味。
  • 2019故宮春節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時間主題
    2019故宮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開幕時間:2019年1月7日  2019故宮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時間:2019年1月6日臘月初一-2019年4月7日(三月初三)  展覽為期三個月,從2019年1月6日向觀眾試開放,1月8日正式展出至4月7日,即陰曆戊戌年臘月初一至陰曆己亥年三月初三
  • 紫禁城裡是怎麼過大年的?這部紀錄片呈現真實傳統年!
    》的內容為基礎,由文化名人、明星組成小分隊,尋訪故宮過年時衣食住行的生活細節,包括貼春聯、掛燈、家宴、看戲等傳統習俗,與故宮工作人員、專家復原紫禁城春節典型場景,重溫傳統年味與儀式感。 紫禁城裡過大年有很多活動和習俗,比如宮廷式的社交是怎樣?紫禁城團圓飯都吃些什麼?「春晚」演什麼?嬪妃間、君臣間怎麼送禮?這些習俗跟當今又有著怎樣的相似跟不同?這些有趣的知識隨著《故宮賀歲》的播出,一一為觀眾呈現。
  • 《故宮賀歲》帶你在故宮探尋傳統過大年的習俗
    原標題:紫禁城裡年夜飯都吃啥?   由故宮與騰訊聯合出品的文化年俗節目《故宮賀歲》已經上線。從重華宮茶宴上的君臣趣事,到乾隆的紫禁城年夜飯,主持人竇文濤和王剛、馮唐等嘉賓一起一探究竟。對吃貨來說,皇帝的年夜飯吃什麼的話題,繞不過去。   吃啥?翠花,上酸菜!
  • 冬至到了,包點餃子吃,芹菜肉的餃子,皮薄餡大味道鮮美特別好吃
    冬至到了,你吃餃子了嗎?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天最長的日子,在古時候,因為冬天很冷,冬至這天夜晚特別長,所以為了挨過這寒冷的夜晚,人們要在這一天吃一頓餃子。 每年一到冬至,大家都要吃一頓餃子,俗話說得好好吃不過餃子。
  • 不簡單的明星家宴&簡單卻溫情的徐州人家宴…這裡直通你家的年夜飯餐桌哦!
    我們的年夜飯, 吃完要跟過去的自己告別了~新年快樂!新年快樂!!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南方人喜歡吃年糕。我們既有餃子也有年糕。史上最難看的春晚!史上最坑的咻一咻!!祝我朋友圈裡的所有朋友,猴年快樂!!心想事成!!財源滾滾!!年夜飯,媽媽的味道!今晚我主廚,老媽辛苦了,等著吃年夜飯就好。南京年夜飯,徐州年夜飯,開吃!
  • 宮裡的福筒,點亮紫禁城
    -史載,每逢新春將至,紫禁城便懸燈結彩;從舊歲跨入新春的那一刻,慶成燈、四方燈、葫蘆燈、魚燈、球燈...千燈萬彩將紫禁城映照得熠熠生輝,燈火璀璨,直通天河。—你一定曾想像過,去宮裡過年,去體驗紫禁城無與倫比的年味,去親歷一場深宮禁苑之中的新春燈火,把這座傳奇宮城的祥瑞和祝福收下。2021《宮裡上新》福筒將為你重現紫禁城賀歲慶新、迎祥納福的盛大景象,也將和你一起,去實現你曾想像和未曾想像的一切。
  • 皇帝過大年 也得吃餃子!
    相信假期裡大家都會吃餃子,其實在故宮,皇帝新年也要吃餃子,而且是新年的第一餐就要吃!清代皇帝新年不僅要吃餃子,還極其講究餃子的餡和吃餃子時的儀式,視其為不忘祖宗、不忘發祥之地的表現。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十三副遺甲起兵時,連年浴血奮戰,死者無數。
  • 如懿傳|立冬家宴:各宮的餃子,玫瑰花瓣釀的醋
    如懿剛出冷宮不久,就到了立冬家宴,各宮都做了餃子,圖的是吃得熱鬧團圓。>家宴吃餃子,是因為立冬乃秋季與冬季的交子之時,宮中嬪妃長日無聊,便由各宮的餃子湊成一桌,討皇上歡心罷了。這娘娘們做的餃子,有菜餡兒的,也有肉餡兒的,手藝不比御廚做得差。
  •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過年春節吃餃子吃魚吃年糕的寓意
    春節期間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習俗,吃飯的時候必須雞鴨魚肉擺滿桌子,不管是許久未見的老友,還是久別重逢的親戚,見面必須一起吃上一頓好的。那麼春節的時候吃什麼傳統食物合適呢?過年時為什麼要吃餃子吃魚吃年糕呢?這三樣東西有什麼寓意?
  • 在這一言不合就吃餃子的國度 咱來點顏色瞧瞧
    似乎咱中國人過任何節都要吃餃子春節吃餃子頭伏吃餃子立秋吃餃子
  • 沒去過的朋友可以看看:紫禁城600年大展——《丹宸永固——紫禁城...
    故宮的開放時間是到每天下午5點(淡季下午4點半),所以4點之後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旅行團了,這個時候去參觀中軸線其實是最好的。 紫禁城600年大展,圍繞這座宮城600年風雨興衰展開,切口比較小,把故宮歷史講得比較透,小到一塊瓦片都是故事。
  • 2020《故宮賀歲》品味故宮裡的濃濃年味
    正本清源認真對待傳統文化 你是否知道,宮裡的春聯是掛的不是貼的、故宮裡的門神是有男有女的、吃乾清宮的團圓大宴要有抗餓抗凍的基本技能、乾隆發紅包不給嘉慶、影視劇裡的「鐵三角」事實上並未如此親密過…… 《故宮賀歲》從元旦上線,每周三更新,目前已播出兩期,評論中說得最多的就是
  • 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小咖為你揭秘春節習俗!
    近年來,過年的方式日新月異,我們在網上淘年貨、在群裡發紅包、在朋友圈拜年... ...但傳統的過年習俗你知道多少呢?和小咖一起來回憶過去的年味吧!過小年年三十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戶戶的桌上都擺著瓜果,廚房裡煮著餃子、蒸著年糕,門上貼著春聯和「福」字,窗戶上貼著窗花。
  • 清宮過年 除了有家宴還幹點兒啥
    專家介紹,在我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這一天,並不是公曆1月1日。在清代元旦也就是春節那天,皇帝拜天要祭堂子,拜神要舉行薩滿祭祀。皇太極時期,堂子建在撫近門外,那些年元旦(春節)謁堂子行禮,皇太極凌晨3點就得起床,回來後在清寧宮舉行薩滿祭祀。清入關以後,清廷保留了薩滿祭祀傳統。太廟祭祖是滿族人吸收中原文化的產物,它是對先祖的追念,也是孝治天下的表現。
  • 炊事班大廚多年掌勺除夕年飯,最想給家人張羅一桌家宴
    ,年輕的戰士們忙乎著貼春聯、掛福字,宿舍走廊的牆上,氣球拼貼出一個俏皮的笑臉。早餐完畢後,廚房裡的各個灶臺都熱鬧了起來,熱油把魚炸的散發出焦香味,烤箱裡的雞滋滋作響,金黃色的肉丸子撈出鍋,澆汁濃稠。臨近中午,涼菜要上桌了。一道藍莓山藥泥,讓王志小心翼翼擺弄了好久,山藥泥要用裱花袋擠出、堆砌成一座座小山才好看,藍莓果泥點綴「雪頂」,果泥太多顯得邋遢粗糙,太少又不夠味兒,深紫色的果泥覆蓋雪白的「山尖」後又順勢淌下一些,才恰到好處。
  • 皇上家的餃子都是什麼餡兒的?
    餃子是被中國人賦予了太多含義的美食,尤其是北方,凡有喜慶的時候,餃子一定是你第一個能想像到的節令吃食,過年吃餃子、頭伏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結婚吃餃子,就連送客都要吃餃子,餃子對於人們的生活實在是太重要了,齊如山先生曾經總結北方的諺語,
  • 紫禁城600年賀歲禮,濃濃宮味過大年
    從1420年到2020年,今年春節是紫禁城600歲生日,也是這座宮城即將迎來的第600個新年,由故宮宮廷文化出品《宮裡上新》潮玩年品禮盒,不僅是600年紫禁城送給當下的賀歲禮,更是一份是潮玩新春的新年「宮」略。
  • 【民風民俗】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只要是逢年過節都要吃餃子,尤其在春節這樣重要的節日,餃子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春節吃的餃子還和其他節日吃的餃子不同,會在餃子裡面塞上銅錢,這代表著特別的寓意。到底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