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力傳》:伍迪艾倫的「他者」困境

2021-02-08 深焦DeepFocus

《西力傳》在美國口碑很好,因為所有人的關注點都在技術層面,那是他們成天掛在嘴邊的東西。他們對電影的褒獎僅限於技術層面,但對我來說,技術固然重要,也很有意思,但內容才是我真正感興趣的地方。

《西力傳》無疑是成功的。

它以反類型紀錄片的方式啟發了觀眾:

哇,原來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還可以這樣搞的。

它以令人應接不暇的電影技巧啟發了業界:

哇,原來技術還可以這樣用的。

然而,《西力傳》在第56屆奧斯卡收穫的兩項提名——最佳攝影與最佳服裝設計,恰恰暗示大眾的聚焦點在於「技術層面」,伍迪艾倫如是說。回溯這場荒謬實錄的「內容層面」,有這樣一個議題,它困擾著知識分子、中產階級、猶太人,也困擾著此外的眾生;它肆意於三十年代,卻在從前與往後未曾失去它的溫床——人格的彈性。

儘管關於人格塑造的觀點眾說紛紜,但在長久的語境中,爭議各方總是傾向於將人格描繪得如同一株植物:栽培與風雨或許會改變生長的進程,但深扎入土的根(或許是本性、基因、童年境遇)決定了生長的方向。而在七八十年代,關於人格出現了這樣一種解釋:人格是一根柔軟的彈簧,在善與惡之間徘徊,在多重角色之間搖擺。其中,情境是外在的拉力,對群體認同的渴望是內在的推力。

記得曾經看過一場辯論,評委投票後,唯一一位投給正方的評委在點評時是這樣開頭的:「我不喜歡成為少數派,因為少數派意味著一定要發言。」評委的煩惱終是評委的煩惱,生活中人們總有解決的智慧。在一個高度同質化的群體中,當我們驚覺自己成為少數派時,我們往往三緘其口,將自己的觀點包裝成他人能夠接受的形式,或是索性保持沉默,並視其為社交的技巧。

我們的語言中,把群體中的「順從者」稱作「從眾」,把「偏離者」稱作「異類」。有意思的是,「從眾」一詞暗示了對「順從者」無能的評價,「異類」則堂而皇之地顯露了將「偏離者」驅逐出內群體的衝動。擺在少數派面前的問題是:我該為了安全而閉嘴,或是為了真我而發聲,這樣的矛盾便催生出了「他者」的困境。

「我相信,想打入某個核心的渴望以及被排除在圈外的恐懼,會佔據所有人一生的某些時期,甚至許多人從嬰兒時期到垂垂老矣,終其一生都會被這些念頭盤踞……」

——劉易斯《核心集團》

伍迪·艾倫正是將「他者」 的焦慮推至卡夫卡式的荒謬,竭力試圖被同化的西力被降維成了一面鏡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呈現周遭人群的鏡像,成為了布魯諾·貝特爾海姆所說的「為了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的終極調整者」。西力代表了「人格彈簧」中的內生力量的極端,即不論周圍的情境力量有多微弱,他始終會依據情境而調整自我的人格。因此影片中,當西力即將康復時,尤朵拉醫生害怕「和人格太強勢的人(with strong personalities)在一起會讓西力變回原來的樣子」,擔心的正是西力剛剛萌發的自我還無法抵禦強大的情境力量。

如果影片到此戛然而止,那麼這只是一個關於「愛與救贖」和「做自己」的伍式調皮搗蛋小故事。但是影片的最後十分鐘指向了人格問題更為駭人的一面:擁有健全人格的普通人在什麼情況下會變成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法西斯主義。

這一場「盛會」的參與者,即使他們沒有西力那般變形的能力,但是當他們以軍裝取代便服,以編號抹去姓名,以責任壓倒道德時,他們也如西力那樣,成為了特定情境中合格的演員,演著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角色——沒有感情的殺人機器。

「除了規定和角色權力之外,由於制服、裝束和面具的採用,掩蓋了每個人的一般面目,從而促成匿名性的出現並降低了個人責任歸屬,情境力量也變得更有權威性。當人在情境中覺得自己擁有匿名性,也就是覺得沒有人會意識到他們的真正身份時,反社會行為就比較容易被誘導出現。」

事實上,「彈性人格」這一概念的提出,正是源於對於法西斯主義下人性異化的思考,米爾格倫實驗與斯坦福監獄實驗(儘管存在漏洞)都在一定程度上警示著人們:那些窮兇惡極的狂熱分子,只不過是在匿名化、去個人化、去個性化、高壓權威的情境中扮演了迫害者角色的普通人。他們活在了一個延伸現在的時刻中,過去與未來都遙不可及,服從支配了理性,行動駕馭了思考——一如在失憶的狀態中屢屢犯下罪行的西力:那不是真的我。

在影片的最後,對於「他者的困境」,老頭子給出了他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老掉牙的影視劇萬能解法,但是卻也不無道理,因為真正的愛是一種使人放下偽裝的愉悅。而對於在情境的強壓下應該如何反抗群體迷思,伍迪艾倫的幽默中包含了某種對於人性的無奈:當你是個十足的精神病人,你就能有多大能耐。

深焦DeepFocus為網易號特約作者

點擊圖片查看往期精選

過去的一年,《影像之書》去哪了?

欲本無聲,性有所言:《三夫》中的聲音、肉體與起源

相關焦點

  • 【狂阿彌】幾分鐘看完伍迪艾倫導演的偽紀錄片《Zelig》/《西力傳》
    1《Zelig》是伍迪艾倫指導的一部偽紀錄片,又名《澤利格》《西力傳》《變色龍》伍迪艾倫本人在其中飾演性格和外貌隨著環境百變的
  • 書影音|《西力傳Zelig》喜劇本也可以成為經典
    談起伍迪艾倫——美國喜劇電影的教父級人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如今的伍迪艾倫雖然依然保持著幽默和毒舌,但他的關注領域早已側重到了浪漫和兩性關係之中。無可否認的,伍迪艾倫近幾年的新片雖然成熟優秀,但也確實難以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不過公正的說,能做到延續其獨特的風格同時又保持高產,又有多少個創作者能做到呢?好啦扯遠了,這次我們的重點不是伍迪艾倫,還是聊回電影本身。
  • 《西力傳》:每個人都是變色龍 (附資源)
    文 | 秋刀魚份今天我要推薦的一部電影來自於伍迪艾倫
  • 影視評薦 折衷主義的反叛——《西力傳》
    西力傳 Zelig (1983)導演: 伍迪·艾倫編劇: 伍迪·艾倫主演: 伍迪·艾倫 / 米亞·法羅 / 派屈克·霍根 / / 馬文恰特諾弗 類型: 喜劇 / 奇幻無論是自嘲,還是另尋他者為寄託的會意扭打,都不禁讓人在鳴生同情後又「糟糕」地欣賞起了其作品中常被外圍世界喚作不堪的代入式嚮往。畢竟這確實很容易彰明人願望實現瘋狂與揶揄的個體獨異性。        然而,也並不是其所有作品都會在內容上呈現出如此一般的主題內構與形象外延。
  • 將致敬變為抄襲,伍迪艾倫的手法並不高級
    伍迪艾倫是一個有著程咬金三板斧式的導演,熟悉他的人一定知道我在說那三點。沒錯,出軌的男女,犯罪的主角以及對於自己的情慾或者是感情比較游離的女性。其實這並不是說伍迪艾倫偏愛這些題材元素。如果你將一個導演對於生活的理解通過作品來進行表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作品和導演本人對於生活的感觸還是有共通的地方的。
  • 凱特溫斯萊特後悔與伍迪艾倫和波蘭斯基合作:我究竟在做什麼?
    她表示,她現在後悔與有爭議的電影製作人伍迪艾倫和羅曼波蘭斯基合作(溫斯萊特主演了艾倫的《奇蹟之輪》和波蘭斯基的《大屠殺》)。回首往事,她質疑電影業(包括她自己在內),為什麼要支持這些男人呢?她說:「我和伍迪艾倫和羅曼波蘭斯基一起工作到底做了什麼?現在讓我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在電影行業如此受尊敬,如此廣泛,而且如此長久。
  • 第50部電影將在西班牙首映,伍迪艾倫:譴責我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導語: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最新影片《裡夫金的電影節》(Rifkin ' s Festival)將在西班牙首映。01,第50部電影伍迪艾倫在西班牙仍然受歡迎。根據媒體《Variety》6月25日的報導,著名導演伍迪艾倫的第50部電影《裡夫金的電影節》(Rifkin’s Festival)將在9月舉行的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的開幕之夜首映。
  • 伍迪艾倫的城市情書
    Mood��MIKI TANG樂觀的悲觀主義顏控儘管外界對伍迪艾倫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撇去人品不說,我還是很喜歡他的作品。伍迪艾倫故事中的城市總是沾染著浪漫文藝的色彩,《午夜巴黎》的極度文藝,《愛在羅馬》的戲謔生活,還有《紐約的一個雨天》的「商業」小美好……跟隨他的電影,就仿佛在另一座城市徜徉漫步。自在隨性的完美主義者 10+伍迪艾倫的故事,至少有一半是發生在紐約的。
  • 伍迪艾倫,才子與他的一世美人!
    伍迪艾倫的電影風格獨樹一幟,話嘮式的喋喋不休,(《安妮霍爾》中平均每分鐘14句的高頻臺詞堪稱極致!)古怪犀利又透著冷幽默的哲學思考,還有最讓人心動的,是那些伍迪艾倫電影中光彩照人卻又截然不同的女主角們。
  • 紐約的一個雨天——你讀懂伍迪艾倫了嗎?
    一、男主依然有伍迪艾倫自己的影子,甜茶穿的那件茶色西裝外套,真的不能再伍迪艾倫了。而且甜茶也在模仿伍迪艾倫,這個聳肩的細節,簡直就是本人了。對啦,甜茶也是猶太人,伍迪艾倫也是猶太人,還有之前合作過兩次的卷西也是猶太人。二、老爺子在追尋一個已經逝去的時代,他認為自己所處的時代,對像他一樣的「文藝青年」來說並不是黃金時代。
  • 從伍迪艾倫的電影裡的女神,看他的創作思路
    而領銜主演的女星諸如黛安基頓、米亞法羅等,都是伍迪艾倫在不同時期的御用女主角。而出演伍迪艾倫電影作品的女演員,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特別要提的一點是,在伍迪艾倫的電影裡,那些女神的光環幾乎都會被他褪去。從《安妮霍爾》開始,伍迪艾倫的曼哈頓三部曲就以刻劃女性觀點的敘事風格為人所稱道。
  • 伍迪艾倫「性侵」養女娶養女,童年經歷是如何塑造我們生活的
    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這本書中,詳細剖析了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童年經歷對其成人後生活的影響。伍迪艾倫的情感經歷和他的電影一樣複雜、豐富。就連伍迪艾倫自己請來評估他與迪倫關係的兒童心理學家,也稱這種關係「不合適」。另一則有問題的關係則是,出軌同居女友米亞法羅的養女宋宜,被發現後與米亞法羅分手,隨後與宋宜結婚。直到今天,伍迪艾倫也始終將兩人的關係說成是一種正常的性關係,無法理解這給米亞法羅帶來的傷害。
  • 伍迪艾倫與電影與紐約的絕別書
    本文來自豆瓣用戶 焚紙樓  給《咖啡公社》的評論原標題為《與電影與紐約的絕別書》把本片視為導演伍迪艾倫即將重回電視圈的一封其實還有另一個人在發愁,即導演伍迪艾倫。說來諷刺是:1986年,伍迪艾倫接受另一個名導高達(戈達爾)的訪談時,倆人皆流露出對電視普及的恐懼,恐懼電視的小框會毀了許多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經驗,對電影創作者造成了侵害 - 「電影是種美學,而電視只是種家電
  • 伍迪艾倫作品電影推薦 伍迪艾倫自傳《憑空而來》將發
    伍迪艾倫作品電影推薦 伍迪艾倫自傳《憑空而來》將發  伍迪艾倫是一名美國導演,一生導演了眾多影片,曾多次獲好萊塢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之前陷入醜聞,被好萊塢及亞馬遜封殺,甚至在2019年5月出版的自傳竟無出版社願意出版,直到2020年伍迪艾倫決定將於4月7日出售他的自傳《憑空而來》。
  • 他者、身體——張家界文化研究關鍵詞
    「他者」是最為顯赫的關鍵詞。張家界的旅遊舞臺上正演繹著一場日益繁複、絢爛的文化大戲,這齣大戲的所有參與者,從導演、編導、主持人、字幕到觀眾、表演者…他者無處不在。  這是一場為他者而設計的輝煌演出。感謝中國從事文化研究的翻譯者們,將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他者」概念翻譯得如此直白、平易,它直截了當地指出了「他者」的文化立場:一種非「我」的文化視角;同時,它還暗示了「我」與「他」既融合又區分的反抗敘事。這一發端於葛蘭西文化霸權主義的「他者」 概念,在薩伊德的「後殖民主義——東方學」中閃亮登場,所有的文化研究者都被這一概念的語詞魔力所吸引。
  • 《性愛寶典》:伍迪艾倫同志80大壽作品回顧研討會
    文:霍廠長今兒是小老頭伍迪艾倫80大壽,
  • 81歲的伍迪艾倫很浪漫|嘎納開幕片《咖啡公社》
    《咖啡公社》電影的背景是30年代,當時正值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人們沉迷奢華,厭倦了模仿男孩子的女裝風格,轉而追求更加具有女人味道的時裝,裙子開始往下降,長裙子時代回歸,多從古希臘服飾中尋求設計靈感
  • 《利刃出鞘》:作為他者的移民「謀殺者」
    當我們思考哈蘭為什麼要把財產都留給瑪爾塔的時候,除了可能他希望感謝瑪爾塔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和他們的友誼,或許更重要的是對孩子們的教訓,即瑪爾塔本身是作為一個非斯倫比家族的他者而存在的。而「他者」一直以來都充滿了令人不安的、痛苦的甚至地獄般的特性,是一種外在的恐怖力量出現在主體面前,從而迫使其對此作出回應。
  • 伍迪艾倫電影《魔力月光》:治癒我的曾經
    伍迪艾倫電影《魔力月光》:治癒我的曾經▷菩提之惡花 從《安妮霍爾》到《魔力月光》,伍迪艾倫依舊是那樣的彆扭、話癆、尖酸刻薄、冷嘲熱諷,可是這個世界上多得是無聊透頂的人,但自以為無聊透頂,去改變現狀,把遇見的那個順眼女人,當作新鮮的救命稻草的無聊男人,估計只有伍迪艾倫稱之為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