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RAC設計課堂,已獲得作者授權
01
現在很多時候我們做模型的時候會不自覺的陷入一個誤區,是模型一定要做好看/精緻,但是這就意味著一定是個好的模型嗎?其實做模型前先明白目的,或者做的模型的主要功能就能夠最高效的達到想要的效果。手工模型可以從功能上分為三個大類,我會分別來講不同目的手工模型製作的重點:3.For Materiality research
1 Presentation
那大部分人做模型最後都是以第一個展示為主要目的,其實在做作品集中是並不太需要的,畢竟做展示性的模型時你已經有了digital model, 費時費力做一個這樣的模型有什麼意義呢?又不需要給甲方看,只是為了一些多角度的照片來填充版面的話展示性的手工模型在作品集是大可不必的。那麼如果做模型是為了展示,要注意實現模型的細節(更豐富的景觀元素)/模型的不同斷面(圖面無法表達的)/不同時間或者水位對模型的影響 / 模型場景的故事性一般會選擇更加精準的表達形式,例如Laser Cut/ 3D printing /CNC。△模型細節的描述(鋪裝/屋頂/特殊構築物/地形)
Credit to Xiao Shao
△表達斷面—Credit to Pinterest
△表達地形 Credit to Pinterst
△表達故事性與場景感 Credit to Pinterst
第二個目的是為了推敲設計,強調的是在做模型中的發現的過程。如果是為了這個目的,可以選擇紙模/軟泥等可塑性比較強的材料,在玩的過程中找到可以繼續發展的形態/空間/陰影關係等。RISD有很多從模型出發推敲空間以及地形的,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這種粗糙中帶著細膩的風格,貼上幾個連結大家自己可以去參考下:http://portfolios.risd.edu/gallery/13931615/SITEECOLOGY-DESIGN-STUDIOhttp://portfolios.risd.edu/gallery/18785631/2014_SP_Site-Ecology-Design-Studio△紙模 Credit to Pinterst
△Conceptual Model Credit to Pinterst
如果出於這種目的,最好要展示出對不同材料的理解,過程圖是更為重要的,通過一系列的小圖來表示你的研究過程與製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研究材料的韌度,連接方式,配比,完成時的處理方式,這是一個有意思的過程,也對你以後做模型以及景觀細節的把控有很大的幫助。△Concrete Test Credit to Pinterst
△ CNC能達到如絲般順滑的效果Credt to Pinterst
總體來講,模型的製作要先明白目的,
如果為了展示,那就用精細的方法,細緻取勝
如果為了推敲,那就享受做模型的過程,
弄髒雙手,時刻保持發掘的視角
如果為了研究材料,那就多做嘗試,
記得記錄過程,哪怕是錯誤的嘗試
作者:Designable -邵笑
02
-明確模型作用,對號入座-
基底可以用雷射切割,但是一定要有手工推敲的痕跡。這個過程可以用卡紙、輕粘土、KT板等比較好裁切的材料。最後展現在作品集上的也可以是一個動態的形態推演過程,可以讓讀者看出你前期的推敲功夫。△作者繪
★如果是為了展現設計之後的整體地形和設計形態的,可以用CNC或者3D列印如果有鏤空的部分3D列印效果比較好,比較整體的自然地形更適合CNC;或者比較大的山地地形可以考慮用等高線堆積的方法先雷射切割出一層層木板,再將木板堆積起來;★如果是城市設計模型,可以使用亞克力(透明/彩色)。△作者繪
★如果為了表現不同水位下的淹沒範圍,可以在已有地形(最好是不透水材料)上滴加凝膠或者墨水這個我看RAC之前的學姐有過實踐,這是她作品集裡的照片,可以學習一下~cr. 陳頎林
作者:Designable -Vivianm6lGgNUbeoZX
-美院選手的模型感悟-
這裡是勤勤懇懇做了多年手工模型的美院學生(雖然我很菜,但是在身邊模型大佬的影響下還是有一些小收穫的!)因為網上可以找到的模型種類實在是太多了,所以這裡就分享一些我做模型時候的感悟好了(´・ω・`)這種泥
還有一種很像的
第一種是工業油泥,更軟一點,適合萌妹子上手;
另一種是精雕油泥,質地偏硬,塑形效果更好,適合做小型精細的模型。
油泥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無數次的修改和重複利用,放在教室一年多的模型踩上一腳還是一個大鞋印兒(別問我怎麼知道的),不會塌也不會裂,在越熱的溫度下會越軟。
當初我獨自一人在窗外寒風呼嘯的教室通宵做這個模型的時候,就把泥放在暖氣片上烤,等回過神來的時候,那個原本鐵石心腸的泥就糊在暖氣片縫裡扣都扣不出來。
所以說!雖然這兩種泥標明有軟硬區別,但只要心夠誠,它們都願意為你軟下來的。但為什麼我還是選擇了第一種,那是因為工業油泥:又多又便宜!
60*60cm的密度板只用了2塊泥,加底板精雕大概50元就搞定了。但對於身處小康階級的同學,還是推薦第二種,在製作紋理的時候會更「挺」一點。
還有就是要學會使用工具,油泥儘量使用金屬工具不容易沾,用耙子加一些線條在一塊面的地形上會更好看。
這種模型更需要注重材料之間的關係,如果想要跳脫出「航模版建築+密度板地形+乾花樹」的傳統搭配方式,就需要去思考樹,建築,石頭,水等多種材料的組合關係,如果不是追求色彩混搭的樂高風格的話,儘量將色系控制在2種左右,並且以一種顏色為主導。然後用質感拉開景觀和建築的界限。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景觀設計作業,雖然不算很好,但是當時學到了很多。小尺度的景觀設計老師會讓我們考慮樹的形態和人的行走休憩會產生怎樣的互動;現代語境下傳統園林的假山石怎樣存在在模型中又不喧賓奪主。特別是水的表現作為留白應該怎樣處理。不斷實驗後我們發現,拉絲鋼板真的很香。(好像還可以精雕)最後就是一定要思考模型需要重點突出什麼,比如想表現設計中曲線的運用,就多花一點心思在上面,其他的無限簡化都可以,當時我的手工達人隊友就是一層一層把精雕的曲線疊起來做成牆體,還用砂紙打磨了很久。(被他的匠人精神折服)我個人覺得,景觀相較於建築以至於其他設計行業的一大特點是,我們會用活的生命進行設計。所以在模型製作的時候,是否可以讓活的植物介入來幫助去完善最終的設計呢?也是一個小型園林的設計課題上,我們嘗試去製作了一個真實材料的1:6的模型,就會關注到植物間的搭配,他們的顏色與高低關係。還有作為替代原場地的樹木, 模型中的樹種又應該怎麼選擇。甚至還有樹的價錢,怎麼買才不會因為一個作業傾家蕩產。當然,如果想更快捷一點,植物缸也是不錯的選擇,不一定要達到市面上雨林缸的製作難度,野花野草枯樹枝也可以用作為設計中一個節點的研究材料。最後想要說明的是,我作為一個手工荒漠放的這些作業並不是覺得它們有多好,而是展現我在這些年來對於如何做手工模型的一些小小的感悟。而且從功利上考慮,在緊張的申請過程中,模型的展現在一個作品裡可能連一個跨頁都佔不上。但我始終認為,模型是一種幫助推動思考,帶給人們體驗感的方式,我也在不斷的將這種想法融入到我的作品裡。作者:Designable -玉璽st5LqkgNevyO
本文轉載於RAC設計課堂
已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