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莎的爸爸在《女兒們的戀愛》中自我介紹姓吳,稱金莎隨母姓。
話音剛落,主持人張紹剛突然強調了一下這個介紹「很尷尬」,金莎爸爸表示「不尷尬」。
但沒想到張紹剛又調侃式的重複了一遍,「我是金莎的爸爸,我姓吳」,還是坐在旁邊的程莉莎趕快圓場:「這其實很正常啊,張老師。」
不知道主持人這波操作是有心還是無意,也許也有些誤會,但是很多觀眾看到這段視頻,直觀的感受還是不樂意了。
有網友表示:
「尷尬的應該是張紹剛吧,都什麼年代了,隨母性就尷尬?還有這種封建的想法。」
「幽默也要看場合吧。」
「一點也不幽默,我看他才尷尬。」
「孩子既然能隨父姓,也就能隨母姓!」
「金莎的爸爸看起來很好,家裡一定很平等。」
「隨父姓就理所當然?隨母姓就尷尬?這是什麼歪理。」
其實,在此前的採訪中,金莎的爸爸就介紹過,老家有個金沙塔,正好媽媽姓金,就給女兒取名為「金莎」,這樣的取名方式很隨意,並沒有顧忌太多。
而且金莎的家裡長輩都很開明,並不在意隨誰姓的問題,金莎也表示很喜歡自己的名字。所以,對於金莎一家來說,從來不覺得孩子隨母性會尷尬,倒是主持人的一波操作,讓他們很尷尬。
為什麼聽到孩子隨母性就覺得尷尬呢?
在中國上千年的歷史中,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等觀念深入人心,一直以來,孩子出生後都是跟隨父姓。
一旦遇到孩子隨母姓的情況,打破了大家的刻板認知,大家都會投以異樣的眼光,心底還會產生一些想法:「這孩子家庭結構是不是很特殊?」「是不是離異家庭,跟著媽媽過?」「爸爸是上門女婿?」
不可否認,在過去的時代裡,很多隨母姓的孩子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就像我們熟悉的劉亦菲、吳亦凡,他們都是因為父母離異而隨了媽媽的姓。
女性爭的並不是孩子跟誰姓的結果,她們更在乎的是,自己和對方一樣要有不可缺位的話語權。
在宗族觀念弱化的今天,大家族早就已經拆分成「父母+孩子」的小家。在這個單元裡,姓氏不再是連接家族的紐帶,孩子只是作為父母的「愛情結晶」。
而真正讓女性感到不滿的是,公婆及丈夫在這件事上的「獨裁」感。所以,隨著女性意識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女生認為子孩子也可以隨母姓。
尤其是我國「全面放開二孩」以後,這一「規矩」開始受到挑戰:北京某區近一年來新生兒隨母姓的比例已達10%;上海2018年出生的9萬名寶寶,隨母姓的也有8.8%。
孩子隨父姓很正常,隨母姓也很正常,並不是見不得人,也不應該令人尷尬。
在我國的《婚姻法》中,早就給出了標準答案:孩子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性。
女性經歷了十月懷胎的苦苦等待,忍受過了生產疼痛,熬過了月子的折磨,體驗了帶娃養娃的艱辛,也同樣享有給孩子冠姓的權利。
由於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孩子隨母姓仍要面臨很多現實的心酸
雖然法律規定的很明確,但是它未必能完美的解決輿論的壓力,因冠姓權引發的家庭矛盾等,一些問題看起來還是很現實心酸。
●隨母姓的孩子可能不被爺爺奶奶喜歡
在男方家中,一些長輩思想不夠開明,認為自己的孫子就應該用自己的姓氏,如果孩子隨了母姓,老人會遷怒於孩子,對孩子漠視,不親,這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和壓力。
●可能要遭受來自外界的非議
尤其是家裡有兩個孩子的,一個孩子隨了父姓,一個孩子隨了母姓,在很多外人看來,他們就變成了不是親兄妹,會認為他們是重組家庭,這對孩子的身體發展也是不利的。
●可能引發一些家庭矛盾
家裡老人嚴重偏心一方,會讓爸爸或媽媽產生不滿的情緒,日積月累的怨恨,就會導致家庭矛盾的加深。
冠姓只是一個符號,不管如何決定,都要儘量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對於孩子的姓氏問題,孟非有一段話印象深刻:
自己家又沒什麼皇位要繼承,愛姓什么姓什麼唄。沒準兒閨女過兩年不想姓孟了,她大可以自己去改姓。
姓氏只是一個符號,無論孩子隨誰姓,或者選擇自己喜歡的姓氏,都是上天賜給一個家庭的「禮物」。
父母在做決定時,要儘量避免姓氏問題給孩子帶來的困擾,而只有夫妻雙方和兩個家庭本著開明的思想,達成共識,才是對孩子姓氏的最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