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的越多,就越明白朋友的重要。
馬克·吐溫也曾說過:
「你向富裕的山上攀登的時候,希望你能遇到一個朋友。」這個值得我們全身心去期待的朋友,一定是那個真心希望我們好,能讓我們倍感溫暖舒心的真朋友。
而這樣的真朋友,不用討好,無需逢迎。
你和他往往會因性情相投而走到一起,接著因人品出眾而相互信任,最終,因患難與共而相守相伴。
所以,真正長久的朋友,從不是錦上添花的好看,而是知己知彼的真心相待。
01
緣於品:三觀不合,永遠不是一路人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
其實,漸行漸遠的不僅僅是人心,還有三觀。
三觀不合的人,不出現交集還好,一旦相互關聯,就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不但擦不出任何火花,更可能是在彼此折磨,互相傷害而不自知。
人這一生選伴侶,選朋友都需要智慧,如果沒有心靈層面的相通,表面就算再要好,也難逃分別的結局。
有一則寓言說:
青蛙和老鼠成了好友,想時時刻刻都在一起。於是,它們把腳綁在了一起。
剛開始,它們在地面上行走正常,還能吃到穀子。
當它們來到池塘邊時,青蛙一下就跳進了水裡,把老鼠也拖下了水。
青蛙在水裡玩得高興,而可憐的老鼠不會遊泳,淹死了。
最後,老鼠的屍體浮上水面,它的腳仍然和青蛙綁在一起。
一隻老鷹發現了老鼠,便衝向水面,抓起老鼠,而青蛙也跟著被提出水面,成了老鷹的美食。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人和人的交往,終是要有所求的,除了求利益之外,無非就是求一個舒服,求一份契合。
但如果三觀不同,就註定了這段關係會支離破碎,最終各自天涯。
所以,能讓兩個人走到一起的,只有三觀,沒有一個相近的三觀,就算有再好的感情,也無濟於事。
02
敬於德:感情到最後拼的是人品
人品,才是一個人最強的靠山。
古人認為,「立德、立功、立言」是「三不朽」,首先就是「立德」。
人和人能走到一起,有很多種的原因,可能是磁場相合,可能是三觀相同,也可能是膚淺一點的顏值,但無論是始於什麼,最終能相守相伴的,都是那些人品過硬的「好」人。
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綠皮書》中描述了黑人音樂家唐和白人司機託尼,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結伴同行,最終跨越了種種障礙,成為了摯友的故事。
當託尼沉迷於賭博的快樂,因為一點點的收益而無法自拔時,唐嚴肅的和他說:
「贏錢不意味著什麼,不少賭徒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在託尼習慣性的順手牽羊時,唐也是很強硬的要求託尼歸還。
在這次的旅程之中,唐不斷的教託尼變成更好的自己,託尼也為唐帶來了難得的歡樂。
所以,旅途結束後,他們成為了真正的好朋友。
有人說:
「人與人之間,開始讓人舒服的也許是你的言語,但後來讓人信服的一定是你的人品。」德才兼備,以德為首,人這一生,能力的高低如何都不重要,因為是可以後天彌補的,但人品的好壞卻是決定人生的重要因素,一步踏錯,就會步步錯。
感情中,人和人的相處是更加親密,也更容不得沙子存在的。
所以,任何一種感情,走到最後靠的都不是默契或者愛,而是人品,人品過關,自然一生順遂。
03
久於情:落葉方知秋,落難才知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
古語云:「日久見人心,患難見真情。」
人只有落魄過一次,才能看清楚真假,只有在遇事之後,才能知道好壞。
所以,人際交往貴真,不貴多,花言巧語說的再多,都比不上一次雪中送炭的情誼。
晚清時期有一名商人,白手起家,生意越做越大,成了當地有名的首富。
一位朋友投資失敗,需要大筆資金周轉,上門請他收購自己的產業。
商人沒有趁機壓低價格,反而給出了正常的市場價。
手下感到十分困惑,為什麼送上門的肥肉不吃,反而要吃虧?
商人說:
「你肯為別人打傘,別人才願意給你打傘。
誰沒個落難的時候,既然交了朋友,能幫一點是一點吧。」
兩個人的相交,並不在於富貴時的虛情假意,而在於患難後的雪中送炭。
一個真正的好朋友,在你成功時會在遠處默默為你祝福,但在你落難時,願意成為你的依靠,為你遮風擋雨。
如果一段感情,只有你的付出,而得不到任何的回報時,那你也就沒有必要堅持了。
畢竟,再好聽的甜言蜜語和承諾,都比不上一雙願意在你落難時,託舉你的手。
「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
人生難得一個「懂得」,而三觀相合的朋友,會更加容易的「懂你」。
處事交友,以德為首,一個人品出眾的朋友,勢必會幫助你走上正途。
錦上添花易,患難與共難,誰好誰壞,經歷一次低谷,你就會明白。
做人如此,交友亦如此,若真能得到一個這樣的真朋友,便是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