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成人總是認為,「童年」就應該滿是快樂和幸福。然而,我們搞錯了,或者是忘記了。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不僅有好奇,興奮,和幻想,而且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如果這些負面感受悄悄地積累起來,就會演變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大隱形障礙——童年焦慮。在《遊戲力》這本書裡寫道,童年焦慮有各種各樣的表現:羞於表達自己;不敢嘗試新事物;與人交往時扭扭捏捏;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做事情必須完美;做選擇時遲疑很久;很難接受生活中的小變化;常常因為小事而發脾氣或是不高興;壞情緒產生後很長時間才能平靜下來;表面順從,實際上並不開心;等等。
作者描寫了許多童年焦慮的場合,同時也建議了大小几百種處理問題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們學會「愛與接納」。
如何讓孩子接收到我們的接納?
1.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和需要
我們經常把重點放在惱人的表面行為上,而看不到他們內心深處所掩蓋的痛苦;或者,我們清楚的看到了痛苦,但自己卻無能為力。「你是討厭鬼」這句話,其實是「我喜歡你」的小孩版本,孩子之所以說我討厭你,是因為直接表達「我好害怕,我需要你」顯得太軟弱了。當孩子對他人言語惡劣時,他們通常傳遞的是這樣的信號:我需要更多的愛與關懷。而表面上他們可能會拒絕我們的愛,而我們必須堅持到底,讓他們知道自己確實被深愛著。
2. 通過遊戲的方式,與孩子建立聯結,讓孩子表達情緒。
比如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的時候,孩子們最喜歡和我一起參加「乘車遊戲」,遊戲之前,我準備一些司機頭飾和算式卡片,把它們發到每個學生手中,遊戲開始了,得到司機頭飾的學生就當小汽車司機;戴上頭飾神氣地站到指定的地方,我一般也是戴上頭飾當「小司機」,每個頭飾上寫了一個10以內的數,拿到算式卡片的學生就根據自己卡片上的得數去乘坐不同的「汽車」,全部上車之後,由司機驗票,乘錯車的被罰下車,驗票結束之後;司機就帶領乘客在音樂聲中「坐車」,因為有我的參與,所以孩子們顯得特別興奮,他們都想坐上我的車,都為能跟我一起做遊戲而感到自豪。看到了孩子的真正需求,那我們下面能做什麼?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要盡我們所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與尊重,意識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自己是受人歡迎的。孩子所發洩的情緒,跟遊戲毫無關係,他是將別處積累的情緒藉機發洩出來,所以重點放在以嬉戲的方式來處理潛藏的情緒。遊戲提供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他依照自己的意志來實驗,暫時放下現實空間和真實社會中的規則與限制。這些遊戲不僅僅是利用了逆反心理而已,更是為了把孩子的叛逆行為引向正途。假裝進攻的遊戲,真正的結果卻可以重建聯結,表達情感。遊戲在日常的互動中,不僅讓愛得到了表達,也使引導孩子的工作得以進行,並自然地彌補了那些稍早發生的衝突和不愉快。
3. 遊戲的原則和方法
遊戲的基礎是平等,甚至會偏向孩子一點,從而彌補他們在現實中因弱小而產生的挫折感。笑聲,是建立聯結的信號,是成功完成挑戰的象徵,也是孩子們不再覺得痛苦和受傷的標誌。如果一件事情能把孩子逗得咯咯笑,那就應該再來一次,一而再,再而三,一做再做。孩子快樂嗎,他們的眼睛裡有亮光嗎?快樂笑聲是評價遊戲成功與否的標準,讓事情變得有趣。比如我在講《認識圖形》這節課的時候,我就安排了「魔術表演」這個遊戲,你們看過魔術表演嗎?誰願意上來當一回小小魔術師,從魔術箱裡變出不同形狀的物體(全班躍躍欲試)。觀眾們,你們想得到什麼樣的物體?魔術師,你能滿足大家的願望嗎?(全班靜悄悄的看「魔術師」變物體)接著我又問孩子們你們也想當魔術師嗎?(想……)於是我分好小組,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來,每人輪流當一次,魔術師,如果失敗了,組長可以多給一次機會,那麼我們現在就開始吧(此時的「魔術表演」使課堂達到了高潮,學生完全釋放了童真)。每天一個遊戲,一定要以笑聲或孩子勝利結尾。這樣才能保持孩子對遊戲的期待和滿足感。
4. 為我們自己充電
壞情緒來臨時,輪到我們了,該我們去找人傾訴,把杯子蓄滿。找一個傾聽者:這個人能夠尊重你,對你的話感興趣,但不會教導你該如何做的人。傾聽者要做的:不管你是哭,是笑,還是氣得發抖,他都能堅持傾聽,不會勸你把情緒收回去。換位思考,我們需要一個這樣的傾聽者,那孩子需要的家長不就是這樣的嗎?他們一定希望家長能夠尊重他,認真聽他說話,但是不指手畫腳的教導。如果是這樣,他們感覺一定很好。
用遊戲解決孩子的具體問題,是我們生活的內容,穿透表面,發現並滿足孩子的深層需求,才是激發天賦潛能,成就健康人格的根本手段。讓孩子有一個天堂般的童年。
陝師大錦園小學
李姣
2021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