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用平庸的手法拍攝一位出色的演員,結果將會讓人失望。如果你毫無創作性地拍攝一個精緻的場景,影片投資將被浪費。如果你用傳統機位拍一段絕妙的故事,肯定會枯燥無味。如果你在意自己的電影,就應該重視每一個鏡頭。精湛的鏡頭設計是贈予觀眾的禮物。——何平導演
http://www.premiumbeat.com/blog/ 譯:李欣陽 校:Solemn
電影大咖們都擁有的一個能力,就是能夠講述一個緊扣心弦、值得回味的故事,能夠創造一個以假亂真的世界。其實很多導演都會有偏愛的攝影師,比如科恩兄弟和羅傑·狄金斯;比如諾蘭和瓦利·菲斯特(現在掰了,瓦利·菲斯特轉行做導演了);比如保羅·託馬斯·安德森和羅伯特·艾斯威特;比如賈樟柯和余力為;比如張藝謀和趙小丁;等等。
只要導演和攝影師一來電,就會有奇妙的化學反應。只有攝影指導發光了,電影和導演才能大放異彩。有些攝影師在他們每部片裡都展現了獨樹一幟的獨特風格,有些攝影師會先聚焦於人物,再渲染氛圍。另一些則相反。但每位攝影師觀察世界的視角都千差萬別,所以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攝影大拿們,是如何用一部部作品,來建立他們的影像風格的。
還請大家原諒我標題的浮誇,其實攝影比我們的想像的要難的多。這是跟著大師學攝影系列第三期,這個系列在每周會持續更新,從各種攝影的角度分析攝影,研究這些攝影大師們,在工作上,是怎麼把一個理論放到實際應用中的。
霍伊特·范·霍特瑪
因為《星際穿越》,霍伊特·范·霍特瑪在前幾年獲得了業界的認可,他也拍攝過而《幽靈黨》、《她》和《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其實真正讓大家記住他的名字的是《生人勿近》和《鬥士》。
像大多數攝影師一樣,霍伊特·范·霍特瑪不在角色臉部作過度曝光。他的背景光和臉部用光幾乎總在同一強度。他最喜歡用35mm的鏡頭來拍特寫和中景,也就是單眼相機的50mm鏡頭。
他常在一個鏡頭中採用淺景深,再加極少的背景光,這種手法能讓人物從周邊環境中分離,把觀眾的注意力拉到人物的情緒和動作上,所以也讓我們拭目以待霍特瑪明年上映的作品《敦刻爾克》(Dunkirk)吧。
羅傑·狄金斯
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羅傑·狄金斯就在鏡頭後頭工作,迄今他已13次獲得奧斯卡提名,這也奠定了他作為史上最偉大攝影師的地位,狄金斯已經向觀眾證明了自己是個值得期待的藝術家,和第一流的攝影指導。
如上圖所示,迪金斯通常會在人物臉上的受光面稍微增加點曝光。不同於霍特瑪,狄金斯的標誌風格是把背景打亮,使人物與背景既接近又保持距離。他啟用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布光、嘗試了很多方式來為拍攝主體打光,從而讓視覺極其抓人眼球。
拍外鏡時,狄金斯既像觀眾展示了延展的背景,還確保了主體始終處於整個畫框的焦點。在去年精彩的《邊境殺手》中,他把這方面發揮得淋漓盡致。
狄金斯表達過對數碼攝影的熱衷,最喜歡用ALEXA攝影機搭配阿萊高速電影定焦鏡頭系列,他的官網(http://rogerdeakins.com/)有很多信息,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瑞德·穆拉諾
這幾年,瑞德·穆拉諾已經令人不可忽視。她既是電影導演又是攝影指導,她的作品總是充滿激情和力量。在最近和馬丁·斯科塞斯合作的HBO劇《黑膠時代》中,她偏愛用淺景深,風格溫暖而富於私密性。
穆諾拉在《黑膠時代》中啟用了搖臂、移動攝影車等設備,但她其實更喜歡手持拍攝帶來的親密感。這種親密感在她2015年的導演處女作、同時擔任攝影一角的《小鎮迷蹤》中頗為明顯。片中穆諾拉把觀眾帶到了人物跟前,讓他們在當時當刻對主角感同身受。
瑞德·穆諾拉說:「手持攝在拍攝時限制最小,往一個方向再走幾步,可能就有火花迸發,或者能從一個不常規的角度抓拍到演員最準確的表演。這樣你就在情緒上感染觀眾,把他們帶入你的世界和人物的視角。」
羅伯特·理察森
羅伯特·裡查德森也常和斯科塞斯合作,但他的名字更多地和導演昆汀·塔倫蒂諾掛在一起。理察森擅長用逆光作為人物光,這種強烈的逆光會把人物臉部的正面柔化。
和重量級的導演的長期合作,給了理察森很大的自由和信任來試驗和測試他的技藝。在他近期的大膽嘗試《八惡人》中,他用回了Ultra Panavision(潘納維申)70 mm攝影機,並藉此獲得了奧斯卡提名。
每部電影都像一個全新又廣闊的油畫,這位攝影指導專注於拍攝,讓他的畫面看起來有年代感而且能穿越時空。 拍攝起迷人的廣角鏡頭,就像場地空無一人,理察森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全力挑戰新項目。
布拉福德·楊
在艾娃·杜·韋爾奈導演的《塞爾瑪遊行》和JC.陳多爾導演的《至暴之年》中耀眼表現之後,備受追捧的布拉福德·楊的又一力作《降臨》也登陸了各大影院。
與本文這個名單裡的其他人相比,楊的事業才剛剛啟程。他的早期作品之一《魔域反攻》為他贏得了頗多讚賞,也引起了像杜韋爾奈和大衛.洛維這樣大咖的注意。
楊把人物安置在畫框邊緣的習慣,賦予了他的作品一種寬視角和經典電影之感。在通過數碼攝影來展現80年代的紐約和60年代的阿拉巴馬州時,楊設法賦予了影像一種故事所需的生活質感。
他獨具一格的拍攝方式就是拍攝曝光不足的影像,他選擇呈現的主體、空間意識,曝光不足的人物,都構成了只屬於他獨一無二的視覺風格。
羅伯特·艾斯威特
羅伯特·艾斯威特迄今成就最高的作品是《血色將至》,這為他贏得了2007年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但這一切對艾斯威特來說才剛開始,對喜愛長鏡頭和廣角鏡頭的人而言,他的作品令人驚喜,每一幀都有如油畫。他時常和導演保羅·託馬斯·安德森合作。每次合作,艾斯威特都會使用變形寬銀幕鏡頭,這一舉措締造了幾部迄今視覺上最好的電影。他常用3/4的頂光拍攝主體,介於柔光和強光模式之間,同時使主要的區域過曝。
最近,艾斯威特使用了ALEXA攝影機拍攝《夜行者》和《罪夜之奔》。他對數碼拍攝感覺良好,特別是夜景,相比以往只用膠片拍攝,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轉變。
羅伯特·艾斯威特這樣說道:「當時用ALEXA真的很棒,因為很便捷。它的曝光速度是號稱現有最快的柯達膠片的兩倍。這樣,你殺了人之後拍照,也來得及逃跑了。(指《夜行者》情節)在有很多街燈和商鋪照明的地方拍,我就不需要專門的背光了。」
班諾特·德比
班諾特·德比在銀幕上使豐富的色彩和抽象的景觀,再也沒有人能夠拍出這樣呼之欲出畫面。在和加斯帕·諾、維姆·文德斯和哈莫·尼科林3位導演合作時,德比經常給人物側光,並利用冷凝膠(offbeat gels)來進行試驗。
當他扭曲了自己傳統的風格和手法以詮釋他的電影的那些怪誕主題時,色彩也被推向了極致。剛剛製作完成和維姆·文德斯導演合作的另一部電影,德比絕對可以算是這個名單裡的"黑馬"。小註:德比只拍膠片,這讓他的技巧和作品更加難以實現。
班諾特·黛比說:「拍攝時你可能會想到一些視覺上的術語,比如燈光、對比度和色彩。
之後隨著剪輯接近尾聲,你會發現東西放在一塊後像樣多了。有時候你可能會改變對色彩和對比度的想法,比如一個本應讓人悲傷或者情緒強烈的片段看起來太亮了。當看到了影片幾乎全貌之後,你可能會想改變光照度,或者要更深的顏色。可能不會大改,但若能使整體更好,有時候我會改一個段落。」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這個單子怎麼也不能忘了三次奧斯卡獎的獲得者艾曼努爾·盧茲貝基。他常和一些多產的導演合作,像泰倫斯·馬利克、阿方索·卡隆,還有亞力桑德羅·G·伊納李圖。
盧貝茲基現在算得上是最無法預測、最具突破性的藝術家了。不管是細細打磨的長鏡頭,還是使用自然光或者人造光,盧茲貝基似乎總能讓你目瞪口呆,而且讓你從第一幀就進入他的世界,無論主題為何——參照《地心引力》。
盧茲貝基現在專門使用數碼攝影機,而且用ARRI 65攝影機進行了一次冒險,《荒野獵人》打破了電影製作中照明和攝影的常規。拍攝主體離鏡頭很近,繞都繞不開,每一幀影像都建立了這種獨特的風格。他之前獲得奧斯卡的三部作品的調子和主題都大相逕庭,但仍讓你感覺到盧貝茲基的風格——富有生氣而又意義深遠。
創建屬於自己的形象風格
儘管這些大牌攝影師往往擁有無窮盡的資源,但他們也是通過和製片人、導演和其它拍攝期間合作的人打開自己的聲譽,他們懂視覺和美學,所以才會投身一個故事,並把自己傾注於工作。這種職業上的認可和欣賞是他們能走遠的關鍵。
無論你是否喜歡他們的電影,攝影師的工作可以拆解為繁瑣複雜的環節和與之對應的投入。只要你堅持工作,並且力爭上遊,總會有人留意,並且為你樹立口碑。這不僅僅適用於電影,對廣告、企業視頻、MV而言也是如此,視頻製作總體來說,就是要求比其他行業需要多投入。
還有一些其他大師級的攝影師也一併列在這裡,就不展開詳述了:
納塔莎·布奈爾
傑夫·克隆威斯
瓦雷·菲
詹奴蘇·卡曼斯基
羅伯特·D·耶歐曼
伯諾依特·德爾赫姆
你眼中的攝影大神還有誰呢?快在下面留言吧!
如何像康拉德·霍爾拍出完美的遠景鏡頭
跟希區柯克和科恩兄弟學大師級俯拍技巧
如何像攝影大師一樣運用低角度拍攝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我認為最美的一堂攝影課:《卡羅爾》如何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