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天安門3.5公裡的地方,有一所與共和國同齡的學校。建校於1949年的北京小學,是唯一一所以「北京」命名的小學。牽動幾代人記憶的「讓我們蕩起雙槳」,也曾在北京小學採風拍攝。
如今,這所小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擁有10個分校,豐富文化內涵的教育集團。70年來,這所與祖國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學校,向一代代少年兒童傳遞「腳踏實地做事、頂天立地做人」的箴言。
在校本部,修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校舍,已經略顯陳舊,一進門映入眼帘的「血色長城」浮雕,將人們帶到那個革命年代……
1965年,北京小學教師們與二(2)班學生合影。 北京小學供圖
在祖國的庇護下茁壯成長
藍天高,硝煙散,五星紅旗插雲端。
辭別黃河太行,遠離哺育我的家鄉。
集合在可愛的學校,希望的搖籃。
為了建設新中國,學習,勞動,鍛鍊!
北京小學,北京小學,
你和新中國一起誕生,你和偉大首都同名,
多麼幸福,多麼自豪,多麼光榮!
這首名為《希望的搖籃》的老校歌,記述了北京小學的革命基因。
「北京小學第一任校長張廉雲,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的女兒。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一些幹部的子女從革命老區進入北京。這些子女年齡從四五歲到20多歲都有,教育程度也參差不齊。」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說。
當時人們全力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許多幹部還要北上南下,無暇照顧子女。北京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一所公立寄宿制小學——北京小學。所有師生都寄宿在學校,支持學生的父母投身新北京和新中國的建設。
1981年在北京小學任教的音樂老師朱曉茹當時參與這首校歌的創作,今年74歲的她回憶起創作經歷,依舊感到心潮澎湃:「在創作時,我們抓住兩個關鍵詞,與新中國同齡,與首都北京同名。」
「1954年10月1日國慶的時候,我參加了天安門慶典,我站在天安門兩側,是一名光榮的護旗手。遊行隊伍走過後,我們呼叫著、奔跑著衝向金水橋,毛主席微笑著向我們招手,我們感到非常激動。」在不久前參加北京小學「國旗下的講話」活動時,她講述了自己的童年經歷與創作老校歌的感慨。
她向臺下整齊列隊聆聽的千餘名學生說:「延安保育院的孩子沒有我們這麼幸福。我們的老校長伍真同志曾經和警衛員、炊事員一起把孩子放在籮筐裡、馬背上跟著隊伍前進,有的戰士為了保護孩子還付出了生命。」她說,這首歌描述了新中國成立後,來自各地的孩子們如同兄弟姐妹一般,團結在黨的身邊。
「學校裡有一個湧泉池,有湧泉相報的意思。寓意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回報祖國。」18歲的王蔓卿曾在這裡度過童年時光,她說,參加升國旗儀式是每個星期最為莊重、嚴肅的時刻,國旗下講話的每個細節都充滿儀式感,讓她對國旗、國歌始終有敬畏的感覺,並堅信每一代青年人都要不忘歷史,始終胸懷祖國,堅守信仰。
至今,北京小學每周一的升旗儀式,都有出黨、團、隊旗的特別儀式,都有面向國旗的全體宣誓,都有青年黨員教師的國旗下講話。堅守初心,紅色教育,紮根在北京小學學生的心中。
2019年4月30日舉行升旗儀式(劉希玲 攝)
在園丁的栽培下巨木成林
北京小學的前身雖然是幹部子弟寄宿制小學,但實際上,在這裡上學的不僅有幹部子弟,還有附近槐柏樹街、下斜街、勝利巷等胡同居民的子女。「家長的差異很大,從市領導的子女到普通勞動者的子女都有。」
在學校工作30多年的老教師姜雲回憶,學校對兩類孩子也是一視同仁,從未有過分班或者區別對待。當時整個社會條件都很艱苦,孩子們住校以後,也看不出來什麼區別。
有一個男孩子,他在學校讀書時與同學湊錢買了一個足球。放學後就飛速衝出教室,到操場上佔球門。這個孩子叫張路,後來成為我國家喻戶曉的足球評論員。
他回憶踢足球帶給他的快樂時光:「1963年成立了校隊,我是守門員,與附近的牛街小學、下斜街小學踢了兩場比賽。小學畢業的時候,學校的張老師對我說,『先農壇體育學校招人,你要不要去?』我就去練了田徑,後來改練足球,從此就走上了足球道路。」
小時候「搶球門」的經歷,給他帶來了啟發。2015年,張路指導創製了「5人制小足球」,讓一個大操場可以同時容納120個人練球,破解了校園場地不足的問題。通過自己的母校北京小學試點,這項「5人制小足球」推廣到全北京市116所學校,3萬名孩子參加。「足球教育應該是一種全員教育,為廣大孩子服務。」張路說。
畢業幾十年,張路依然與母校師生保持著聯繫。他始終覺得,這裡很樸實、沉穩、寬厚的氣氛,帶給他快樂的童年和始終向上的力量。
「我喜歡這裡沒有浮躁之氣,沒有處處拔尖的感覺。」他說,現在有不少名校和家長,對教育持有「精英」觀念,什麼都要拔尖熱鬧,而北京小學比較平和。面向全員而非「尖子」的教育,是北京小學多年來的堅守。
「做最好的自己」,是北京小學近年來對學生提出的成長目標。北京小學副校長劉希玲說,這也體現在學校給予的最高榮譽「年度榮譽獎」上,分為文學藝術、體育競賽、科學創造、自主鑽研、勞動與公益等不同方面,不僅是學業成績,學生在任何一個方面追求卓越都會受到隆重褒獎。
畢業生張正宸回憶,自己從小熱愛鋼琴,但小時候沒有走專業院校的道路。「在北京小學讀書的時候,學校組織參加『紅軍長徵70周年』大型晚會演出,排練時候很辛苦,老師教育我們要堅持,才能收穫舞臺上的輝煌。」他說。無論學業多忙,他都沒有放棄練琴,後來終於走上專業道路,現在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
讓每個孩子得到全面發展,是教育者的追求。一位舞蹈團成員回憶,小的時候,因為沒當領舞,沒精打採。老師耐心地解釋每一個位置的重要性,要認真對待每個角色。後來通過公平競爭,她成了領舞,這個經歷徹底改變了她。
「還在懵懂中的我們,會有很多迷惑,很多錯誤。老師的細心呵護,保我們平安成長。感謝有這樣的老師,這樣的校園。」她說。
北京小學校園(北京小學提供資料圖)
在對教育進步的信仰中前進
有一位中年人,每天早上6點多在學校的辦公室吊嗓子。他的同事說,也許是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師生什麼叫「堅持」。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他已經成為「爐火純青」的票友。這個人是已經在這所學校工作30多年的校長李明新。
上世紀80年代,李明新來到北京小學實習,擔任語文老師、班主任。「當時北京小學只有20多個班,教學樓主要是二層的工字樓。隨著國家的繁榮發展,學校也不斷發展壯大,教育理念、課程資源、教師素質也完全今非昔比。」他說,「現在學校有69個教學班。不僅有本部,還有多個校區、並在西城區率先成立了教育集團,在北京多個區,還有貴陽共建了10個分校。」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教師從過去的「經驗型」變為「研究型」。不再照著課本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在學校管理方面,形成了「自主型、民主型、學術型」的管理文化。近年來,學校、家庭已經成為教育協同發展的「聯合體」,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對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來,北京小學在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成為名校集團辦學的標杆之一。2011年後,在北京西城、房山、大興、通州、豐臺多所分校傳播學校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與辦學經驗,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用均衡方式實現教育公平,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機會公平上,更應該重視過程的公平。」李明新說,公辦學校的集團辦學從新生事物發展到今天,已經被越來越多實踐所認可。名校辦分校不是「濃茶變淡茶」,而是通過搭建機制平臺,向更多學校不斷添加「新茶」,讓集團成員校成為「多味茶」。
相信教育會不斷進步,高質量的均衡一定會受到家長和學生的真正歡迎。北京小學的發展正是祖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