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以「北京」命名的小學70歲了,曾是《讓我們蕩起雙槳》取景地

2021-01-07 環球網

在距離天安門3.5公裡的地方,有一所與共和國同齡的學校。建校於1949年的北京小學,是唯一一所以「北京」命名的小學。牽動幾代人記憶的「讓我們蕩起雙槳」,也曾在北京小學採風拍攝。

如今,這所小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擁有10個分校,豐富文化內涵的教育集團。70年來,這所與祖國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學校,向一代代少年兒童傳遞「腳踏實地做事、頂天立地做人」的箴言。

在校本部,修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校舍,已經略顯陳舊,一進門映入眼帘的「血色長城」浮雕,將人們帶到那個革命年代……

1965年,北京小學教師們與二(2)班學生合影。 北京小學供圖

在祖國的庇護下茁壯成長

藍天高,硝煙散,五星紅旗插雲端。

辭別黃河太行,遠離哺育我的家鄉。

集合在可愛的學校,希望的搖籃。

為了建設新中國,學習,勞動,鍛鍊!

北京小學,北京小學,

你和新中國一起誕生,你和偉大首都同名,

多麼幸福,多麼自豪,多麼光榮!

這首名為《希望的搖籃》的老校歌,記述了北京小學的革命基因。

「北京小學第一任校長張廉雲,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的女兒。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一些幹部的子女從革命老區進入北京。這些子女年齡從四五歲到20多歲都有,教育程度也參差不齊。」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說。

當時人們全力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許多幹部還要北上南下,無暇照顧子女。北京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一所公立寄宿制小學——北京小學。所有師生都寄宿在學校,支持學生的父母投身新北京和新中國的建設。

1981年在北京小學任教的音樂老師朱曉茹當時參與這首校歌的創作,今年74歲的她回憶起創作經歷,依舊感到心潮澎湃:「在創作時,我們抓住兩個關鍵詞,與新中國同齡,與首都北京同名。」

「1954年10月1日國慶的時候,我參加了天安門慶典,我站在天安門兩側,是一名光榮的護旗手。遊行隊伍走過後,我們呼叫著、奔跑著衝向金水橋,毛主席微笑著向我們招手,我們感到非常激動。」在不久前參加北京小學「國旗下的講話」活動時,她講述了自己的童年經歷與創作老校歌的感慨。

她向臺下整齊列隊聆聽的千餘名學生說:「延安保育院的孩子沒有我們這麼幸福。我們的老校長伍真同志曾經和警衛員、炊事員一起把孩子放在籮筐裡、馬背上跟著隊伍前進,有的戰士為了保護孩子還付出了生命。」她說,這首歌描述了新中國成立後,來自各地的孩子們如同兄弟姐妹一般,團結在黨的身邊。

「學校裡有一個湧泉池,有湧泉相報的意思。寓意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回報祖國。」18歲的王蔓卿曾在這裡度過童年時光,她說,參加升國旗儀式是每個星期最為莊重、嚴肅的時刻,國旗下講話的每個細節都充滿儀式感,讓她對國旗、國歌始終有敬畏的感覺,並堅信每一代青年人都要不忘歷史,始終胸懷祖國,堅守信仰。

至今,北京小學每周一的升旗儀式,都有出黨、團、隊旗的特別儀式,都有面向國旗的全體宣誓,都有青年黨員教師的國旗下講話。堅守初心,紅色教育,紮根在北京小學學生的心中。

2019年4月30日舉行升旗儀式(劉希玲 攝)

在園丁的栽培下巨木成林

北京小學的前身雖然是幹部子弟寄宿制小學,但實際上,在這裡上學的不僅有幹部子弟,還有附近槐柏樹街、下斜街、勝利巷等胡同居民的子女。「家長的差異很大,從市領導的子女到普通勞動者的子女都有。」

在學校工作30多年的老教師姜雲回憶,學校對兩類孩子也是一視同仁,從未有過分班或者區別對待。當時整個社會條件都很艱苦,孩子們住校以後,也看不出來什麼區別。

有一個男孩子,他在學校讀書時與同學湊錢買了一個足球。放學後就飛速衝出教室,到操場上佔球門。這個孩子叫張路,後來成為我國家喻戶曉的足球評論員。

他回憶踢足球帶給他的快樂時光:「1963年成立了校隊,我是守門員,與附近的牛街小學、下斜街小學踢了兩場比賽。小學畢業的時候,學校的張老師對我說,『先農壇體育學校招人,你要不要去?』我就去練了田徑,後來改練足球,從此就走上了足球道路。」

小時候「搶球門」的經歷,給他帶來了啟發。2015年,張路指導創製了「5人制小足球」,讓一個大操場可以同時容納120個人練球,破解了校園場地不足的問題。通過自己的母校北京小學試點,這項「5人制小足球」推廣到全北京市116所學校,3萬名孩子參加。「足球教育應該是一種全員教育,為廣大孩子服務。」張路說。

畢業幾十年,張路依然與母校師生保持著聯繫。他始終覺得,這裡很樸實、沉穩、寬厚的氣氛,帶給他快樂的童年和始終向上的力量。

「我喜歡這裡沒有浮躁之氣,沒有處處拔尖的感覺。」他說,現在有不少名校和家長,對教育持有「精英」觀念,什麼都要拔尖熱鬧,而北京小學比較平和。面向全員而非「尖子」的教育,是北京小學多年來的堅守。

「做最好的自己」,是北京小學近年來對學生提出的成長目標。北京小學副校長劉希玲說,這也體現在學校給予的最高榮譽「年度榮譽獎」上,分為文學藝術、體育競賽、科學創造、自主鑽研、勞動與公益等不同方面,不僅是學業成績,學生在任何一個方面追求卓越都會受到隆重褒獎。

畢業生張正宸回憶,自己從小熱愛鋼琴,但小時候沒有走專業院校的道路。「在北京小學讀書的時候,學校組織參加『紅軍長徵70周年』大型晚會演出,排練時候很辛苦,老師教育我們要堅持,才能收穫舞臺上的輝煌。」他說。無論學業多忙,他都沒有放棄練琴,後來終於走上專業道路,現在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

讓每個孩子得到全面發展,是教育者的追求。一位舞蹈團成員回憶,小的時候,因為沒當領舞,沒精打採。老師耐心地解釋每一個位置的重要性,要認真對待每個角色。後來通過公平競爭,她成了領舞,這個經歷徹底改變了她。

「還在懵懂中的我們,會有很多迷惑,很多錯誤。老師的細心呵護,保我們平安成長。感謝有這樣的老師,這樣的校園。」她說。

北京小學校園(北京小學提供資料圖)

在對教育進步的信仰中前進

有一位中年人,每天早上6點多在學校的辦公室吊嗓子。他的同事說,也許是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師生什麼叫「堅持」。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他已經成為「爐火純青」的票友。這個人是已經在這所學校工作30多年的校長李明新。

上世紀80年代,李明新來到北京小學實習,擔任語文老師、班主任。「當時北京小學只有20多個班,教學樓主要是二層的工字樓。隨著國家的繁榮發展,學校也不斷發展壯大,教育理念、課程資源、教師素質也完全今非昔比。」他說,「現在學校有69個教學班。不僅有本部,還有多個校區、並在西城區率先成立了教育集團,在北京多個區,還有貴陽共建了10個分校。」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教師從過去的「經驗型」變為「研究型」。不再照著課本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在學校管理方面,形成了「自主型、民主型、學術型」的管理文化。近年來,學校、家庭已經成為教育協同發展的「聯合體」,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對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來,北京小學在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成為名校集團辦學的標杆之一。2011年後,在北京西城、房山、大興、通州、豐臺多所分校傳播學校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與辦學經驗,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用均衡方式實現教育公平,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機會公平上,更應該重視過程的公平。」李明新說,公辦學校的集團辦學從新生事物發展到今天,已經被越來越多實踐所認可。名校辦分校不是「濃茶變淡茶」,而是通過搭建機制平臺,向更多學校不斷添加「新茶」,讓集團成員校成為「多味茶」。

相信教育會不斷進步,高質量的均衡一定會受到家長和學生的真正歡迎。北京小學的發展正是祖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相關焦點

  • 《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追尋北京音樂記憶《讓我們蕩起雙槳》
    其中,中國IPTV北京分平臺選送的《讓我們蕩起雙槳》引發了全民溫暖記憶。凝聚幾代人的童年記憶「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每當這首稚氣的、充滿生機的童聲歌曲響起,無論是孩童、青年人抑或是中老年人都不免心生漣漪、隨聲唱和。詩一般的歌詞、極盡優美的旋律總是讓人神思穿越時空,回到那段流金歲月。
  • 《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唱的到底是哪裡?
    童年裡「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的旋律不經意點就會勾起你的記憶這首歌曲一直流傳至今,其藝術青春依然不減,當人們唱起《讓我們蕩起雙槳1955年,少兒電影《祖國的花朵》的拍攝,催生了經典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它是由喬羽老師與劉熾老師聯袂創作的。
  • 優美小提琴曲《讓我們蕩起雙槳》
    在那真情年代,《讓我們蕩起雙槳》曾感動了無數尋夢的紅領巾。讓我們蕩起雙槳,迎風迎雨迎著陽光,把自己的歌聲獻給大自然,從而使心靈回歸,使生命純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也正是通過這首優美歡快的旋律,不僅度過了幸福的童年,而且樹立了健康健全的人生觀。
  • 新版《讓我們蕩起雙槳》,聽的想流淚.....
    在那真情年代,《讓我們蕩起雙槳》曾感動了無數尋夢的紅領巾。讓我們蕩起雙槳,迎風迎雨迎著陽光,把自己的歌聲獻給大自然,從而使心靈回歸,使生命純淨。這首優美歡快的旋律,陪伴度過了幸福的童年...是的,讓我們蕩起雙槳,讓小船兒承載夢與理想。划槳揚帆,讓湖水常綠,讓天宇常藍。
  • 足跡|聽張雪迎講述《讓我們蕩起雙槳》背後的故事
    大型專題片《足跡》通過對具有重大時代節點、反映新中國各方面建設成就和人民精神風貌的經典影片的梳理與回顧,以嶄新的當代視角、新老影人介紹訪談、影片外景地故事發生地重訪的形式,力圖勾勒新中國70年璀璨歲月的光影足跡,揭秘電影人不為人知的創作艱辛和幕後故事。
  • 從巴黎來的《讓我們蕩起雙槳》?!
    從巴黎來的《讓我們蕩起雙槳》?您沒看錯!
  • 為什麼《讓我們蕩起雙槳》有一種淡淡的哀傷?
    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做完了一天的功課我們來盡情歡樂我問你親愛的夥伴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把北海公園的景色寫的如詩如畫,讓人仿佛身在其中一般,而且並沒因為是兒歌就寫的特別稚嫩,相反「做完了一天的功課,我們來盡情歡樂」這樣的句子有一種把兒童當做小大人尊重的感覺。
  • 《讓我們蕩起雙槳》吉他指彈練習曲譜分享,適合初學者和弦練習!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由著名詞作家喬羽先生作詞,劉熾先生作曲的一首經典歌曲,是1955年拍攝的少兒電影《祖國的花朵》的主題曲,原唱是劉慧芳。這首歌曲也是幾代人童年的回憶,曾經也作為範文出現在小學語文的課本中,至今仍被傳唱著。
  • 《讓我們蕩起雙槳》美醉了!一起追憶最美好的時光,它的名字叫童年!
    》曾感動了無數尋夢的紅領巾。是的,讓我們蕩起雙槳,讓小船兒承載夢與理想。划槳揚帆,讓湖水常綠,讓天宇常藍。 因為那是童年的歡歌,因為那是童年的流水,因為那是千百年間我們不曾忘掉的夢之槳和不曾遺失的信念,我們始終不渝地蕩起雙槳,撐著小船兒劃向遠方。
  • 《小螺號》《讓我們蕩起雙槳》……把我們兒時記憶中的歌唱給孩子聽!
    試試讀這些:「小螺號~嘀嘀嘀吹~海鷗聽了展翅飛~」「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邊~」「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怎麼樣!是不是自帶背景音樂,真沒法好好讀下去,不由自主地想要唱起來?!這些兒歌可都是我們滿滿的童年回憶啊!
  • 《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作曲劉熾:希望百年後仍有人唱我的歌
    文 |趙徵溶  《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祖國頌》《英雄讚歌》……這些膾炙人口的旋律,出自著名作曲家劉熾之手。劉熾先生是我的恩師,師生情長四十年,和他在一起的幸福時光,便成了我恆久的記憶。  1989年10月劉熾創作50周年音樂會在北京舉行,我和梁兆麒同學應邀去了,從此有了我們師生分別三十年後的一見。他深知我們來趟京城不容易,就在他住的那幢樓裡跟人家借了一間房,安排我們住宿。10月10日音樂會首演的那一天,東北也來了兩個客人,中午我們就在大羊坊小小地聚宴,我執廚,幾色江南菜餚,席間喝了我帶去的家鄉「松齡老窖」,推杯換盞間,跟著劉熾老師一起高興。
  • 周杰倫歌曲《蝸牛》入選小學語文教材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獲悉,語文出版社最新修訂的小學語文教材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變化:二年級上學期第二課,歌曲《天路》以詩歌的形式入選教材,三年級的延伸閱讀中居然收錄了臺灣歌手周杰倫的歌曲《蝸牛》。記者了解到,江蘇小學生不會用這套教材,而是使用「蘇教版」。不過,「蘇教版」也在變化,秋季小學一年級可能使用新修訂教材。
  • 「讓我們盡情地歌唱祖國」
    童聲合唱《讓我們蕩起雙槳》。現場觀眾齊聲高唱《歌唱祖國》。合唱《紅梅贊》。本欄圖片由記者齊嵐森、蘇思攝合唱《共和國之戀》。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9月28日晚,重慶大劇院內歌聲嘹亮,「歌唱祖國」——重慶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群眾合唱音樂會在這裡上演,來自全市25個區縣、共計1700餘人共聚一堂,用歌聲迎接國慶的到來。音樂會的合唱隊伍、合唱演員來自我市機關、學校、工廠、農村、社區等社會各界群眾。
  • 不論童年還是長大,年年歲歲我們都在聽喬羽丨夜問
    答案:以上歌詞都是喬羽老師創作的,從上至下分別為歌曲《大風車》《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難忘今宵》。不論是《大風車》主題曲所帶來的一系列童年歡樂,北海公園上空迴蕩的《讓我們蕩起雙槳》,還是每年春節聯歡晚會都不會少了的結束曲《難忘今宵》。音樂響起,就知道新的一年真的開始了。2020年國慶檔熱門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推廣曲選了一首老歌《我的祖國》,它也來自喬羽,它原本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
  • 今天是世界兒歌日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過的兒歌
    還記得兒時唱的歌謠嗎:我們窩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裡,伴著搖籃曲入睡;我們坐在院子裡的葡萄架下,聽奶奶講過去的故事;我們吹起小螺號,懷著種太陽的夢想一天天長大……今天,我們一起來回憶那些年曾經帶我們向童年飛奔而去的兒歌。不同年代 不同兒歌60後: 《一分錢》《小鴨子》《讓我們蕩起雙槳》這一代人的童年在上世紀70年代。
  • 習近平到訪巴新這所學校 學生唱起「讓我們蕩起雙槳」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11月16日上午,位於巴布亞紐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的一所學校響起《讓我們蕩起雙槳》的中文歌聲。  當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巴新總理奧尼爾共同出席中國援建的布圖卡學園啟用儀式。習近平和奧尼爾一同步入教學樓多功能廳,合唱團深情演唱中國民歌《茉莉花》。
  • 我們研究了100首兒歌,全程高能,原來有這麼多牛人!
    《讓我們蕩起雙槳》創作於1955年,那年中國的大事是評出了十大元帥。比如詞作者管樺,本身是老舍研究會會長,他所創作的《小英雄雨來》入選了小學語文課本,在我們整個百大的榜單中,他一人就貢獻了三首詞作:《我們的田野》(1953年)、《快樂的節日》(1953年)、《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1958年)。有人曾發出這樣的感嘆:如今月亮還在,白蓮花般的雲朵還在,晚風還在,可是當年唱這首歌的孩子們,總是沒時間回首那過去的事情。
  • 【電影資訊】電影《江鰻》計劃將在銅陵全部取景拍攝
    今年上半年,我們銅陵成為了48集電視連續劇《回家的路有多遠》的全部取景拍攝地之後,浙江衛視又將其即將推出的大型戶外明星真人秀欄目《漂亮的房子》劇組來銅取景拍攝
  • 《讓我們蕩起雙槳》唱的竟是北京這座公園,舊時的皇家園林
    「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宛轉悠揚的童年歌曲相信每一個80後、90後都不陌生。這麼一首當年為電影《祖國的花朵》量身定造的電影插曲,竟然能傳唱半個世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伴隨著他們的成長。童年的歌,總是讓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