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個演員的演技好不好,基本都靠情緒戲來窺探。而這其中,最能顯示實力的,莫過於看起來簡單實際難度高的哭戲。要哭對情緒,哭對層次,還要哭的感人,還是很考驗演技的。
前些年,歐陽娜娜就曾憑藉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裡的哭戲出圈過,給大家演示了一個哭戲能有多尬的錯誤示範。
而影視劇裡,像這樣的哭戲工具人不在少數,他們有在認真地哭,而熒幕外的觀眾也有在認真地笑。
比如說,宋茜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禮》裡,因為男朋友臨時要取消婚禮,她著急地抽泣,肩膀在抖動,表情在抽搐,而眼淚,它就是掉不下來……
眼淚掉下來,不意味著就不尷尬了。
周冬雨在《麻雀》裡這段真的是讓我笑死,哭的滿臉通紅,表情也很用力,但是這也太像小黃鴨了,演員還是得注重面部肌肉……
相比起來,周冬雨對面的張若昀哭起來就很美人落淚。當然,周冬雨在《七月與安生》裡的哭戲就非常有感染力,情緒到位了。
也有過於重視面部美感的哭戲,帶著一雙卡姿蘭大眼睛帶美瞳假睫毛粗眼線的眼妝落淚,請問和芭比娃娃落淚有何區別?芭比娃娃喊破音,我都不覺得她情緒在起伏。而唐嫣,就是這類哭戲的代表人物,我覺得她最大的問題在於美瞳片,像個沒有情緒的工具人。
還有早年非常流行的假睫毛瀑布了,試問誰看到這個畫面能跟著劇中角色痛哭?
不要太看重面部美感,不是說全然不管不顧,起碼妝容一定要防水,不然會把臉哭成墨水臉。
最令人為難的,莫過於演員的嘴巴是微笑唇,沒得半點辦法,就是瘋狂上揚,再怎麼哭也讓人難以入戲,哭都哭的很有上進心。
比如陳偉霆,在《活色生香》裡,這段是愛人在懷裡即將死去的哭戲,如果你關掉聲音,把它當成發現愛人給自己生了雙胞胎那種狂喜激動的心情也沒毛病。
他到底是在悲傷地哭泣,還是喜悅地哭泣?
說到微笑唇,代表人物就是Angelababy,全國人民可能都對她的演技揪過心。《孤芳不自賞》裡,當時被甩了所以哭的梨花帶淚,奈何也止不住嘴角瘋狂地上揚。
上一秒再怎麼悲痛,我都相信她下一秒就會給自己加油打氣: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明天會更好!加油!
在《大漢情緣之雲中歌》裡的哭戲,也很經典。藥剛餵下去,下一秒就見紅。這是什麼藥效可以這麼快…然後Baby飾演的雲歌摸了一下腿,就滿手鮮血痛哭:我的孩子。接下來先是聞了一聞,然後往杜淳的身上抹去,瞪著一雙大眼說:我恨你我恨你。可我,感覺不到半分悲傷與恨意…
追溯到更早時期,Baby連落淚都很困難,需要藉助眼藥水。《建黨偉業》時,還是劉德華幫忙滴的眼藥水。催淚棒、滴眼藥水的使用範圍,還是比較廣的,不少演員都用過。
《28歲未成年》裡倪妮哭著開車的場景,現場就有工作人員上前給她滴眼藥水。這其實沒什麼,一句臺詞可能需要演員好幾個機位,並且也很難一遍就能用對情緒,藉助點外力無可厚非,觀眾也能理解。
哭戲的關鍵,並不在於眼淚,而是要把握情緒長短和輕重。《一代宗師》裡,章子怡的哭戲就很打動人,先是控制情緒,讓淚水在眼眶中流轉,而後低眸一眼,淚水淌下,很好地詮釋了感情上的隱忍與淡然。
《甄嬛傳》裡孫儷貢獻了不少的哭戲經典。來看流產後為痛失孩子的心情孫儷是怎麼演繹的:先是悲慟大哭,夾雜著恨和怨,也有對逝去的孩子的想念。而沈眉莊去世,孫儷踉踉蹌蹌地攀附著牆,哭的撕心裂肺幾盡昏厥,兩行淚直接流下,無其他過多表情,實力演繹了五雷轟頂悲痛欲絕的心情。
在哭戲這件事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以前演員各個能演會哭又動人,讓觀眾跟著他們的情緒在走。而現在大多數演員大多則流於表面,借用陳寶國老師的話來說:「表演出喜怒哀樂難道不是演員的基本技能嗎?」
演員首先要和角色融為一體,用心感受情緒的波動,繼而再去釋放情緒。難道有淚水流下,表情扭曲一點,就算做哭戲嗎?
很多粉絲為自己的偶像辯解,他有多努力你們知道嗎?努力肯定是有用的,只要肯用心在角色裡多投入,一定可以演繹到最好。最怕的是,藉助外部工具的力量、撇不開美麗外表等等,以為只要有淚就能辦到的演員還在高喊努力。
對於一個角色來說,最真實的莫過於角色本身的情緒釋放,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