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是一種泡茶技藝,不僅由於煮製和啜飲時費功夫,且泡茶用具也十分講究,因而得名「功夫茶」。傳統意義上的功夫茶具也與現代普遍意義的功夫茶具有所區別。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茶》中記載「……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二杯,令人釋平矜,怡情悅性。」這是目前掌握的史料中最早描述品飲功夫茶的記載,「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 則說明了功夫茶用具的講究。《清代述異》曰:「功夫茶器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經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磁居多,內外寫出山水人物,極工致……杯小盤大如月,此外尚有瓦鐳、棕墊、紙扇、竹夾、制者樸雅。」則更是說明了功夫茶茶具眾多,極為講究。
一、傳統意義上的功夫茶具
在過去或者傳統的茶人們認為「四寶」是必具的:孟臣壺(小紫砂陶壺)、若琛杯(小薄瓷杯)、玉書茶碨(煮水器具)、汕頭風爐,因茶具精美貴重,故稱「烹茶四寶」,是飲用功夫茶的組合茶具。
1.孟臣壺
又稱「孟公壺」、「孟臣罐」。泡茶用具,紫砂茶具,適宜於衝泡烏龍茶,為功夫茶茶具之一。宜興惠孟臣制,多為赭石色,壺小如香櫞,器底刻有「孟臣」鈐記。清代施鳴保《閩雜記》中載:「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孟臣壺。」其標準是「小、淺、齊、老」,小指容量少;淺指壺小水淺能釀味,能翻香,不蓄水,會翻泡;齊指壺嘴、口、把三點能平成一線,製作精細;老器物者為貴,使用時間越長越好,「鏽」厚時香重。
清「孟臣」款朱泥水平壺(現藏於中國茶葉博物館)
2.若琛杯
又稱「若琛甌」。白瓷質飲具,功夫茶「烹茶四寶」之一,品飲功夫茶茶湯用。相傳為清代江西景德鎮燒瓷名將若琛所作。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紋,杯身有山水字畫,杯底書「若琛珍藏」。1832年的《廈門志》中載:」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孟臣壺,杯必若琛杯。」
3.玉書茶碨
又稱「玉書碨」。煮水器,功夫茶「烹茶四寶」之一,赤色、扁形、薄瓷質,容水約200ml。閩南、粵東和臺灣人稱瓷質水壺為「碨」能耐冷熱急變,保溫,便於觀察煮水過程。「玉書」解釋有二:一說水壺設計製造者的名字;二說壺出水時宛如玉液輸出,故稱「玉輸」,因「輸」字不吉祥,取諧音為「玉書」。使用時,置於汕頭風爐上急火燒之,水開時,碨蓋一開闔,卜卜有聲,此時即可衝泡茶葉。
4.汕頭風爐
又稱「潮汕風爐」。煮水燃具,功夫茶「烹茶四寶」之一。黏土燒制的紅泥小火爐,高溫下遇水不裂。外形如鼎,通紅古樸,長形,高約20釐米,置碳的爐心既深又小,有蓋有門,通風性好。汕頭風爐是玉書茶碨的配套器具,由風爐改進而來,其爐口大小與碨底相稱,燃料一般用白炭,也有講究的茶友會用橄欖核碳。
二、現代意義上的功夫茶具
隨著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茶文化的發展,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樣式越來越精美,成套茶具的組合方式越來越靈活多樣。現代意義上的功夫茶具,更多體現在用於茶葉衝泡和品飲時的細斟慢飲。
功夫茶用具也越來越多樣,泡茶用具除了選擇紫砂壺外,我們還可以選用瓷質蓋碗。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品茗杯和聞香杯一起配套使用,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聞茶香。煮水器具也形式多樣,常見的有隨手泡、電水壺、也有講究的茶友會選擇鐵壺。當然,想要泡得一杯上好的功夫茶,除了主要用具外,此外還有很多其它常用茶具,如公道杯、茶荷、茶葉罐、過濾網、過濾架、杯墊、茶巾、茶盤、茶道用具組合等。這些器具都可以根據個人需要組成一套功夫茶用具。
常見的功夫茶具
由於功夫茶泡法最能衝泡出茶葉的色、香、味,泡茶的器具和動作最能與美學藝術融合一體,在飲功夫茶之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套精美茶具。一套精緻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這就是功夫茶的「功夫」。
(更多常見茶具介紹可回復「茶具」查看)
這是正宗原產地好茶專業出品商--祥源茶的微信內容。
訂閱我們請搜索公眾帳號「sunrivertea」
更多產品服務請搜索
祥源茶天貓旗艦店微信號「xiangyu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