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上禮拜寫貴婦喝茶史那篇稿子時,認真的細看了周昉畫的圖。
唐宋兩朝國力富強,GDP高速發展,經濟實力強大。
所以唐朝和宋人的文人,喜歡搞團建,過小資生活享受。
那幅有名的《調琴啜茗圖》裡,畫的是宮中女士們聚眾閒聊的品茗茶話會。
這幅畫的背景是在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已經開始走向衰落。
畫中有桂花樹和梧桐樹,既表明季節,又暗指著凋零將至,整幅畫的基調帶著淡淡的憂鬱。
然而,宮中的貴婦們,仍在喝茶、彈琴、享樂。
席中坐在主位的貴婦,背對觀眾,露出了的一側臉頰略施了粉黛,手持茶盞,端著慢慢細品。
而對面坐在石頭上的調琴者,面容上的表情心不在焉,玉指輕輕的撫琴。
畫面的邊角,有位端著茶託的侍女,踮起一隻腳,腰部微微曲,認真的留意著貴婦們的喚使。
可見,從唐人的品茶享樂上看,茶具的參與就已經不可少。
那隻畫中的茶盞,若是能留存到今天,那可是稀世之寶了。
時至今日,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精神文化上的享受。
喝茶作為一種修養身心的雅事,在當下的社會裡日愈流行。
作為一個剛開始喝茶的新手,在入門的過程中少不了遇到一件事——買茶具。
那為了泡好不同的茶,基礎的茶具配備又有哪一些呢?
《2》
基礎茶具之一,燒水器具
按老一輩的說法,大家一致認可的是燒水泡茶。
泡茶,離不了熱水。
所以在布置泡茶桌時,少不了準備一把趁手的燒水壺。
通常而言,選食品級不鏽鋼材質的燒水壺,電動加熱的那種,就已經非常的方便。
當然如果是專門的茶室、茶葉店、或者平時需要頻繁的泡茶接待,那麼建議選擇功能比較全一點的電磁燒水壺。
可以實現一鍵加水,自動加熱,保溫恆溫,還有帶溫度顯示的屏幕等,功能齊全,便捷省心。
在泡茶招待客人的過程中,可以省掉燒水的心,讓人專注在泡茶品茶這件事上。
遇到一款異常耐泡的茶葉時,不必擔心泡茶到一半得重新接水,再次加熱,打斷喝茶的氣氛。
另外有了顯示溫度的屏幕,可以更科學的留意自己用於泡茶時的水溫。用的是沸水泡茶,還是80℃的溫水衝泡,一目了然。
最後,秋冬季節天氣比較寒冷時,一把可以實現保溫的燒水壺其實很貼心。
讓你不必擔心一款茶泡到最後時,溫度大幅度的降了下來,需要不時的摁下加熱才能實現保溫。
科技改變生活,用過一把好用的全自動燒水壺後,再來看傳統古樸式的鐵壺、銅壺燒水,總感覺美則美矣,但不夠實用。
尤為是對於一個忙碌的現代人而言,鐵壺易鏽,銅壺容易帶銅綠,平時養護起來並不輕鬆。
所以,若非為了追求古樸的喝茶意境,燒水儘量選現代化的、帶牌子的、可靠性高的不鏽鋼自動燒水壺,特別的好用!
《3》
基礎茶具之一,泡茶器具
泡好茶,茶具很關鍵。
縱觀而言,泡茶桌上的主泡茶器,包括了三大類。
1、蓋碗
2、茶壺
3、玻璃杯
蓋碗泡茶,實用性很廣,適合所有茶葉的衝泡。
每一衝泡茶出湯,可以快速、乾淨、利落的倒出湯水,能完整客觀的展現一款茶葉的香氣滋味。
並且由於蓋子是自由活動的緣故,蓋碗的清洗難度低,在洗茶具方面比較省心。
但在新手入門時,剛開始使用蓋碗泡茶的過程中,容易遇到一件尷尬事——燙手。
為此,除了要選擇容量大小適中,一手拿起來趁手的蓋碗外,還要留意拿蓋碗的姿勢和手法,以免得在泡茶過程中燙傷了手。
茶壺,在不少茶友家裡常備。
相比蓋碗,新手在使用茶壺的時候,門檻更低。
不管會不會泡茶,用一個帶著把手的壺衝泡總不至於平白的燙到手,但這建立在犧牲茶味的基礎之上。
因為茶壺泡茶,特別是材質特殊的紫砂壺,容易吸附茶香,導致茶湯變味。
同時,壺身容量大,而壺嘴偏小的壺,倒出茶湯時存在出湯慢、難瀝乾的問題,茶葉長時間的浸泡在壺內的湯水裡,容易讓泡出來的茶湯偏澀味和苦味。
玻璃杯的存在,不管是喝水或者泡茶,在家居生活裡常見。使用透明的玻璃杯泡茶,方便欣賞杯內的茶葉舒展。
另外,玻璃杯泡茶比較簡單輕鬆。
如果是喜歡喝綠茶的朋友,不妨額外準備幾個杯子。
不論是居家休閒,還是辦公差旅,玻璃杯泡茶都特別的適用。
《4》
基礎茶具之三,品茶器具
概括來看,品茶的器具主要分為三大類。
1、茶杯
2、茶碗
3、茶盞
總體而言,茶杯的選擇更為豐富多樣,選一個符合個人審美的即可。
品茶的杯子,造型五花八門,有壓手杯、四方杯、海棠杯、鬥笠杯、高足杯……
但對於愛喝功夫茶的福建人而言,茶杯的選擇容量不宜過大,以小巧為佳。
若不然用蓋碗泡茶時,即衝即飲。遇上三五位用大茶杯喝茶的客人,泡出來的茶湯沒人的杯中只能分淺淺的一層,著實尷尬。
而茶碗和茶盞,不及茶杯有普遍性。
對喝功夫茶而言,主豪邁風的茶碗,肯定是不匹配的。
如果茶友們平常煮茶較多,那倒是可以用茶碗,體驗大口喝茶解渴的暢快感。
至於茶盞,它的歷史已久,從唐人宋人在喝茶時就一直延續至今。
若是為了體驗養盞的樂趣,茶友們平常在個人喝茶時,可以用盞喝茶,自得其樂。
而在泡茶招待客人時,還是建議用瓷質的茶杯,更為周到周全。
《5》
基礎茶具之四,分茶器具
分茶的器具,主要是公道杯,又稱茶海。
公道杯的存在,主要是為了便於分茶,同時還可以觀賞茶湯。
沸水泡茶時,將衝泡出來的茶湯倒入公道杯內靜置。
這個過程可以讓湯水稍微的冷卻,避免分茶時溫度太高。
另外,如果是泡出來的茶湯,帶有碎茶末等情況,也可以在靜置的過程中自動沉底(不至於將碎茶分入杯內)。
挑選一個好用的公道杯,方法比較簡單。
從材質上,公道杯的材質主要有瓷質和玻璃材質。
瓷質的公道杯,可以與茶桌上的瓷質蓋碗、茶壺等,搭配成套,更加美觀。
而玻璃材質的公杯,則能方便觀察茶湯的清透度,以及湯色的深淺等。
從實用性看,趁手的公道杯在分湯時,斷水要乾淨利落,不能拖泥帶水。
更不能在倒出茶湯時,湯水會順著公道杯的外壁,滴灑在桌面上。
對於這種出水口不暢的公道杯,哪怕再美觀,也不值得入手。
最後,對於第一次接觸茶具的朋友們而言,這裡要先提個醒:市面上個別的公道杯,乍眼一看像是個沒有蓋的茶壺。
但在外面喝茶時,可別將這樣的公道杯當做茶壺來使用。
不然,鬧出了尷尬,可就不好了。
《6》
基礎茶具之五,茶盤/泡茶臺
茶盤,就是泡茶時的施展空間。
泡茶過程中用到的主泡茶器,公道杯,若干茶杯等,一應是擺放在茶盤上。
通常而言,茶盤按照實用的功能,分為幹泡臺和溼泡臺。
其中,幹泡臺因為佔地小,布置簡單,快捷方便等原因,在當下茶圈較為流行。
從「幹泡」的定義看,不難看出使用幹泡法泡茶時,臺面基本上是幹的,遇到茶水滴灑的情況要及時擦拭乾淨。
而溼泡則在傳統風格的茶葉店裡,較為常見。溼泡的茶臺可以直接將清洗茶具和泡茶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直接倒在檯面上,順著一根橡皮管,能自動匯入到臺面下的茶水桶內。
總體而言,幹泡茶盤和溼泡茶盤,各有優點。新手入門在選擇茶具時,可以根據個人的茶室布置情況來挑選。
但論茶盤的材質上,又是另有千秋,分竹質茶盤、木質茶盤、還有各種硯石、石制茶盤等。
竹質的茶盤,輕便文雅,性價比高,但養護過程較為麻煩。
南方的潮溼天氣下,容易長黴。而北方天氣乾燥,竹編易開裂。
木質的茶盤市面上有許多,有分雞翅木、黑檀木等多種類型,任君所選。
村姑陳此前喜歡用一塊老船木當做泡茶,也非常的趁手。
最後,石質的茶盤,高端大氣,用久後還能養出光澤。
不過要留意的是,在硯石等材質的茶盤上泡茶時,動作要儘量輕柔。
以免將瓷器、玻璃材質的茶具磕裂碰碎,導致損耗。
《7》
泡茶的準備,並不繁瑣。
有一張紮實的木頭桌子,擺放上零零散散的茶具,即可。
擺上蓋碗,茶杯,即可成簡便的泡茶臺。
當然,桌上要再有一個花瓶,有一枝花;
傍晚時,有隻蠟燭;
閒暇時,用個漂亮的瓷盤子裝著果子、點心;
從點滴的細節裡開始充盈,就更加盡善盡美了!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