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廣東成了中國地圖上的「出圈王」。
上半年,《隱秘的角落》全網大爆,祖國大陸最南端的小城湛江,活成了初夏第一道熱浪。
下半年,《樂隊的夏天》姍姍來遲,廣東道山靚仔五條人樂隊閃亮登場,一反本季樂隊小心翼翼的boring之餘,順便讓全中國樂迷都知道了有個縣城叫海豐。
嗯,比五條人兩位80後還要年輕的汕尾市,很早就習慣了被忽略。
在廣東省內,吃海鮮,那是湛江和汕頭的瑜亮之爭;逛沙灘,永遠人山人海的是惠州和陽江;講年輕,命更好的也是鄰居深圳;論文化,說得好聽是閩南、廣府、潮汕和客家文化兼容並包,說不好聽就是地處邊緣的小透明。
說起這番遭遇的時候,朋友二哥正躺在金町灣的沙灘上曬太陽。作為汕尾人,二哥的語氣中沒有憤憤不平的吐槽,卻有幾分遮不住的輕鬆。
盯著一望無垠的大海,二哥滿不在乎地說,「好在他們記不住。」
非廣府非潮汕,您貴姓啊?
在廣東省的官方認定中,潮汕地區的主體包括汕頭、潮州、揭陽以及汕尾四個城市。這個旨在復興粵東經濟的舉措,對於幾個城市的當地人而言,卻是個不小的心理挑戰。
眾所周知,潮汕人祖先多來自中原一帶移民,因戰亂一路南遷到福建莆田和漳州一帶,約在宋元年間遷入潮汕。
汕尾人起源則要複雜一些,一部分來自西晉「永嘉之亂」和中唐「安史之亂」南遷的部分中原河洛人,以及福建南遷的福佬人,同早已在此生活的客家人、原住民融合而成的。
汕尾人中重要的一支雖也來自福建閩南一帶,但他們的遷徙要晚於潮汕移民,並且是從福建沿海直接遷入汕尾。汕尾話也被稱為「福佬話」,口音上比潮汕話更接近於閩南話。
所以,在潮汕文化的勢力範圍內,根正苗紅的膠幾人,從來就只有汕頭、潮州和揭陽。
而1988年建市的汕尾,行政區域就是原來的海陸豐。當時,海豐和陸豐兩縣被拆分,建市後就形成了現今汕尾轄下的城區、陸河縣、海豐縣和陸豐縣。
這個行政區域,東臨揭陽,北接河源,歷史上曾屬於惠州,也短暫地被汕頭管過,但並不在傳統潮州八邑地區範圍內。
二哥說,「你叫我潮汕人我也不反對,但我是汕尾人。」
其實,汕尾就是一個閩南、潮汕、廣府和客家文化的交匯地,和省內的幾位鄰居都能找出幾分相通點。
坐擁超長海岸線的小透明,其實很美
這裡還有一個跟潮汕「劃清界限」的冷知識:汕尾並非對應汕頭的稱呼,汕尾的原名叫「汕美」,以美麗濱海風光著稱。因為「尾」與「美」諧音,人們才逐漸把「汕美」稱為「汕尾」。
這條美麗的「小尾巴」,卻是個真正隱秘的角落。沒去過汕尾的人,對當地的印象多半還停留在「天上雷公,地下海陸豐」的階段。
海陸豐「盛名」之下,汕尾被包裹在都市傳說中,活在海邊的悠閒寫意,卻還及不上那幾位在香港驚天動地的同鄉。
其實,汕尾地接珠江三角洲東岸,距離深圳70公裡,距離香港80海裡,背山面海又有著廣闊的平原地帶。
在海資源進入「釐米時代」之後,中國人均海岸線已經不足1.3cm,汕尾市內的金町灣,卻坐擁7公裡彌足珍貴的超長海岸線。
水清沙白的白金沙灘,常年全省第一的空氣品質,年均氣溫22度的宜人氣候,汕尾的「硬體」其實相當得天獨厚,甚至催生了一句廣為流傳的口號:「起碼可以讓內地超過一百個市長羨慕不已。」
更不用說,在汕尾實現「海鮮自由」,同樣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
汕尾生活有多爽,旁邊的深圳人最有發言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慢生活節奏,讓很多深圳人選擇在金町灣置業,開啟工作日深圳奮鬥、周末汕尾度假的「雙城生活」。
而隨著汕尾的寶藏風光逐漸被發現,越來越多的遊客甚至為這片海灘帶來了一些特別的「客人」,譬如全球知名的「巨型」網紅——小黃鴨。
今年夏天,小黃鴨首次登陸廣東的第一站,就選在了汕尾的網紅打卡地保利金町灣。
逆襲的副班長,有點厲害
作為一個正在逐漸被「看見」的寶藏城市,汕尾的逆襲顯得順理成章。
近日,廣東21地市上半年GDP榜單新鮮出爐,繼今年一季度成全省唯一GDP正增長的城市後,汕尾再次憑藉上半年5.1%的GDP同比增長數據,以「黑馬」之姿摘得全省增速冠軍。
要知道,雖然汕尾確確實實夾在深圳和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但在全國發展較快的珠江三角洲,發展速度一直排不上號,GDP總量在廣東一直處於沒什麼存在感的倒數位置。
就連成立近十年的深汕合作區,GDP也是計算在深圳頭上的。
從一個沒有存在感的小透明,到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發展機會自然滾滾而來。無怪乎,汕尾上半年實際利用外商投資、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全社會用電量、本外幣存貸款餘額、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數據全線飄紅。
所以,汕尾今年給出的增速預期高達到6%-6.5%,堪稱疫情之下一個小小的「奇蹟」,刷足了存在感。
唯一的小煩惱,大概還在汕尾人自身。雖然,藍天白雲依舊,物質生活更好,但人更多了,自家的「後花園」,終歸還是得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