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讚美母愛的詩,只有六句話,但是傳誦久遠,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它不是用華麗的辭藻、浮誇的感情去讚美母親,而是通過最樸實、最細小的生活瑣事,傳達出清淡自然而又汩汩不絕的母子深情。
詩題叫《遊子吟》。如果你去查孟郊詩集的話,會發現題目下有一條非常重要的作者注釋,就是他寫完詩之後記錄了一下創作背景,叫「迎母溧上作」。這個注釋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孟郊的生平。孟郊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由母親撫養成人。他前半輩子基本在隱居、旅居中度過。他參加科舉考試,成了「落榜大戶」「大齡高考青年」。他一直考到46歲,才終於登第。
登第後,他寫了一首詩《登科後》。開頭兩句說「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他之前過得很狼狽,現在則非常「放蕩」。「放蕩」是褒義詞,意思就是特別歡快、放鬆,想法特別多,所以會「思無涯」。他太開心了,就像小鹿一樣奔到大道上去了,於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兩句特別有名。考上之後,如釋重負,仿佛整個世界都是他的。他在春風中策馬狂奔,感覺萬事萬物都在為自己歡喜。他一邊騎馬一邊賞花,真是「走馬觀花」啊!一天下來,他能把長安處處的花都看盡了。這首詩寫得多少有點嘚瑟,這麼嘚瑟,你就知道他之前經歷過多少苦楚。
考中進士之後,其實只是獲得了做官的基本資格,還得「守選」,就是等待授予官職,有些人一等又是好多年。孟郊就從46歲一直等到50歲,才到洛陽參加了一次官吏選拔,叫「銓選」。通過這次選拔,孟郊得到了生平第一個芝麻官——當時溧陽縣的縣尉。一個縣的最高長官是縣令,縣尉是輔助縣令去做管理工作的,比縣令這樣的九品芝麻官還低,所以韓愈有「酸寒溧陽尉」之嘆。根據韓愈為孟郊寫的《墓志銘》,孟郊參加進士考試,參加官吏選拔的考試,都是「以尊夫人之命」,就是遵照母親大人的意思。孟郊一直堅持考試、等待,終於跑到溧陽縣當了縣尉。
雖然是一個非常微小的官職,但的確是多年辛苦的一點兒收穫,也是母親心願的初步實現。這個時候,他寫下了《遊子吟》。詩人自注說「迎母溧上作」,意思就是把母親接到溧陽縣去。這麼一位50歲的「官場老鮮肉」啊,終於可以用他非常微薄的薪水去報答母親了。多年的努力,母親多年的督促、盼望,終於有了一個小小的收穫。他心裡應該有一份興奮、一份欣慰。他想起自己孤獨漂泊的歲月,心裡真是百感交集,於是寫下了千古傳誦的《遊子吟》。
這首詩是怎麼寫的呢?「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前文說了,這首詩不是直接去唱讚歌,而是通過描寫生活細節,緩緩展開對於母愛的歌頌的。遊子的思緒就隨著這條「手中線」,緩緩地展開了。這裡有一個仿佛不經意的對偶,「慈母」對「遊子」,「手中線」對「身上衣」。對偶的好處,就是把上句的情景跟下句的情景對稱著鋪展開來,由讀者去想像兩個情景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想像,正是由於有無數個夜晚的「慈母手中線」,才會一點一點積累出「遊子身上衣」。這是對偶的魅力,擺出對稱的樣子,啟迪你去細細揣摩,衣服上的一針一線多麼來之不易!
天下最美的母愛讚美詩,源自一位「官場老鮮肉」的感恩之心。
接下來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繼續寫細節,而且越來越細。剛才寫的「手中線」,怎麼遊走呢?是密密地遊走,一針一線走得非常密。也就是說,母親想縫得非常結實。為什麼要縫那麼結實呢?因為「意恐遲遲歸」。她擔心兒子回來太遲,也就是出去時間太長,衣物就會磨損太厲害,無人給他縫補。於是她希望盡己所能地縫得更結實一些。
孟郊在之前反覆參加科舉考試,以及等待參加銓選的過程,其實都是他「遲遲歸」的過程。這位「遊子」一直在外面漂泊、遊蕩、考試,終於在50歲得到了一個官職。這段漫長的經歷,可能包含著無數「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瞬間。每一次出行前,母親都要給他縫衣服,每一次縫都是那麼仔細,像有強迫症一樣那麼仔細,就是怕他這一去又得一兩年才能回來,衣服很容易穿破。此時多縫一針,兒子也許就多穿一天,少挨一天凍。
所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是對生活畫面的精心剪輯,而「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則是對心理活動的高度提煉。總的來說,這四句話是在寫同一件事情,就是母親給遊子縫衣服。前兩句是畫面描寫,後兩句是心理展現。詩人的筆觸越來越細,也越來越深。隨著一針一線的積累,母親對兒子的感情都縫進去了,那麼遊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也就在這一針一線之中醞釀出來了,引出了最後兩句的感情高潮。
即便是感情達到最高點,孟郊也不直接說母親我愛你、我要報恩,而是打了一個比方,「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一個反問,意思是「寸草心」如何能報答「三春暉」呢?春天小草的每一寸生長、每一點兒進步,都得益於灑滿天地的春日陽光帶給它的溫暖與呵護。「寸草心」是多麼渺小,「三春暉」又是多麼博大!這就非常貼切地寫出了一個懂得感恩的孝子的內心對於母親的態度:我的報恩之心永遠那麼渺小,而母愛永遠那麼博大!
這首《遊子吟》,既寫出了每個人都能體會的一種感恩之心,同時也寫出了詩人孟郊切切實實經歷的一種人生感慨。他想對母親說,我這麼一點兒微薄的成就,這麼一個卑賤的官職,這麼一點兒可憐的感恩之心,怎麼能夠報答您這麼多年來對我的支持與照顧呢?這位「官場老鮮肉」多年以來積澱的感恩之心,就在一片春光中結束了。整體來看,詩作的前四句微妙而不微弱,最後兩句熱烈而不浮誇,它就是這麼短小精悍但卻韻味悠長!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至今仍是讚美母愛的天下第一名句。母愛太偉大,能夠比擬母愛的可能只有春天的陽光吧。春光孕育萬物,而母愛孕育人類。我們的成長是多麼渺小,而母親的恩澤又是多麼廣大。我們能夠報答的也就是那麼一點點心意,母親賜予我們的卻是無窮無盡的愛。
作為孩子,要有感恩之心,多想想自己能回報什麼,不要總向母親討要關愛、討要照顧,這是「啃老」。而作為母親,也應該體諒孩子的感恩之心,不要過多地苛求孝順,一味索取孩子的回報乃至犧牲,這是「愚孝」。就像《遊子吟》所寫的,母親的愛是積微流而成大海的,那麼孩子對母親的回報也應該積微流而成大海,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彼此都能寬容、彼此都能感恩的健康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