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陸遊這樣用詩詞描述小雪:「匆匆身如夢,迢迢日似年。會當乘小雪,夜上剡溪船」。意思簡單:下雪時節,詩人陸遊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想乘著小雪在冬日中遨遊。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小雪是氣候特徵,和降雨、冰雹等是同樣性質,預示著溫度會發生明顯變化。實際上,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是寒霜化雪的時期。秋分時節開始根據水的變化而有了白露、寒露、霜降和小雪,後有大雪,節氣命名中就能看到中華民族的智慧。
今年小雪節氣是在11月22日,轉眼就到。俗語:「小雪見雪,河滿缸滿」的意思是:小雪節氣就下雪的話,來年開春河裡的水就會很滿,而且米缸也滿。很明顯,不同地區有明顯不同的氣候特徵,不可能所有區域都降雪,影響氣候的因素數不勝數,我國各地的氣候差異很大。
深層次來講俗語意思有兩個方面:一是小雪節氣就下雪,意味著冬季就是冷冬,降雪量大,山上有積雪,開春積雪融化流到河道裡河水會滿;二是冷冬有利於莊稼生長,莊稼豐收概率大,莊稼豐收,米缸中的米就很充足。短短的八個字中就包含了兩種預測,說明俗語表達的精簡,含義深刻,能給人們啟示。
單就俗語來說,是無法判斷是否豐年。俗語根本邏輯支點是小雪下雪是冷冬,冷冬是豐年。其實有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任何事物的利弊是相對的,不可能說只有利,沒有弊端。冷冬溫度極低的時候,就會對農作物形成凍害,農作物根系會受到影響,就會降質減產。因此,不能根據小雪節氣的天氣來判斷是否是冷冬和暖冬,氣候變化很難琢磨清楚。
從根本邏輯來推斷俗語同樣是不合理的,小雪是節氣,而小雪是天氣表現,冷暖冬是氣候。俗語中的邏輯點是因為有小雪天氣,因此就是冷冬,而正確的邏輯應該是因為是冷冬,而出現降雪天氣。雖然在現代社會來看俗語的經驗不再能適合發展,但能說明古代勞動人民有極高的探索精神,這種精神值得學習。
來年豐年與否和以下三個因素有關係:一是合適的氣候,冷冬有利農作物生長,但溫度太低就會有負面作用;二是有效管理,品種選擇、病害管理、水肥管理等都是農作物豐收不可或缺的因素;三是合理調控,氣候和人的管理只能保證農作物豐產,但不能保證豐收,想豐收就需要相關部門對農作物價格進行調控。只有以上三個因素配合,農作物才能豐收,豐產不豐收,對老百姓來說是白幹。
小雪節氣將到,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飲食、睡眠和運動等方面的調節,適應溫度變化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