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畫竹名家李衍和他的《竹譜》

2020-12-22 松風閣書法日講

元代畫竹之風盛行,墨竹名家輩出,直接帶動了竹之畫譜的出現。元代書畫大家李巧鑽研竹畫、遍訪竹鄉,畢生精力撰成《竹譜詳錄》,此書在繼承東晉戴酌之《竹譜》規範體例的基礎上,首次呈現了"譜"與"畫"的結合,彌補了先代畫譜有譜而無畫的缺憾。其內容文辭暢達,收錄詳盡,影響了整個元代乃至後世的竹譜編第模式,是硏究元代文人竹畫理論與技法的重要依據,也為探討元代社會文化和文人也、理提供了具體的參考內容。

畫譜是中國畫研究著作中一種非常重要的類型,其所涵蓋的內容極其廣泛,諸如繪畫史學、繪畫理論、繪畫方法、繪畫美學、繪畫品評,等等,莫不匯此一體之中。古代的中國畫研究者通過畫譜對中國畫的畫史、畫理、畫法進行全方位的總結,結纂成書,嘉惠後學。而以圖譜來傳授畫法,確實比單純用文字敘解更為切實簡明。

通過對這些畫譜著作的研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的脈絡,以及他們對中國畫理論的獨特見解。畫譜相對於其他畫學著作出現較晚,這與中國的木刻拓印技術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從現存文獻上看,最早的畫譜應屬南宋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譜》(約成書於1238年)。此書雖為圖譜之始,但其本意並非為指導繪畫而作,故於畫法傳承並無多大貢獻,誠如王世襄先生所言:「惜其不以切實簡明為宗旨,而以標奇炫異為難能,至於學者,竟無足取。」

此後之畫譜論著,則首推元代李衍編撰的《竹譜詳錄》一書。同時期的竹譜著作還有柯九思《畫竹譜》、吳鎮《墨竹譜》,他們都受到李衎《竹譜詳錄》的影響。柯九思的《畫竹譜》未見原版,僅見有正書局石印本、日本博文堂影印本。其書非常簡易,選插數圖,適合初學者,類似於畫稿而非專門的研究著作。

而吳鎮《墨竹譜》實為一套冊頁,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每頁皆有題識,內容記錄竹子特性。柯九思的父親柯謙為李衎好友,曾為《竹譜詳錄》作序,而吳鎮與李衎、趙孟等人又有頗多關聯,二書都受到過《竹譜洋錄》的影響。後世亦出現較多畫譜,主要有明代的劉世儒《雪湖梅譜》、高松《竹譜》及《菊譜》、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周履靖《淇園肖影》、龔賢《山水畫冊》、程大憲《雪齋竹譜》、林有麟輯《素園石譜》等,各有專向。

而清代的畫譜則大都以畫法一類為主,如王寅《冶梅梅譜》、顧炳《顧氏畫譜》、崔子忠《息影軒畫譜》、吳煥採《石譜》、黃謙《梅蘭竹菊四譜》、李景黃《似山竹譜》、秦岐山《此君山房竹譜》、王概等《芥子園畫譜》、諸升《竹譜》、吳定《吳定山水畫譜》、鄒一桂《小山畫譜》等,無不是畫、譜結合,從形式上都是對李衎《竹譜詳錄》範式的繼承。

畫譜是中國畫研究著作中一種非常重要的類型。研究畫譜著作的意義在正本清源:一方面有助於理清中國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脈絡,另一方面有助於辨析前人對中國畫理論的獨特見解。《竹譜詳錄》畫學思想豐富,並開創了一種畫與譜結合的論著模式,影響深遠。

元代竹譜在李《竹譜》的基礎上各具特色。李《竹譜》注重寫實,柯九思《竹譜》強調以書法寫竹,吳鎮《墨竹譜》以「墨戲」作之。在李《竹譜》的影響下,元人更加注重對畫竹理論與技法的追求,而非如何撰寫一部規範化的竹譜,這是元代竹譜各具特色的原因,也是元文人在傳承前人時的創新之處。在這一趨勢下,文人墨竹日趨寫意化,至後來倪瓚之「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可謂將竹之寫意發揮至極。總體來說,在上承文蘇之流,下啟明清之派的轉折期,元代文人的作品及理論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及影響至巨。

相關焦點

  • 宋代以來畫竹九家述評
    北宋文同、蘇軾以畫竹著於時」。宋代以來以迄當代,畫竹者眾多,名家亦多。本文選取宋代以來有代表性的畫竹九家進行述評。畫竹九家者,即宋代文同,元代管道升、李衎、柯九思,明代王紱、夏昶,清代鄭燮,當代盧坤峰、周盛榮。
  • 偏愛畫竹和漁夫的元代繪畫大師:吳鎮的藝術和他的思考
    但吳鎮的闊遠山水與倪瓚的闊遠山水截然不同之處,是他的山水以表現「漁父」漁隱、閒雲野鶴格調「煙水闊」式的「闊遠」山水;而倪瓚的「闊遠」山水,是一種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式的「清闊」山水。他們的創造既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各有獨特的成就。當然,吳仲圭獨特的生平與藝術思想是其山水風格形成的基因。倪瓚在和吳鎮的《平林野水圖》自題詩時寫道:「鴛湖在嘉禾,湖水春浩蕩。
  • 鄭板橋以畫竹稱道,他畫的竹有何不同?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其詩、書、畫的獨特風格和傑出成就。他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 畫家餘新志被譽為「板橋之後墨竹人」,學畫竹不妨借鑑先生四步行
    在宋元文人畫的黃金時代,竹子作為文人墨客心中「君子」的象徵,理想人格的化身 ,更勝以往地受到文人畫家的喜愛,蘇軾便是宋代愛竹、畫竹的代表。後延元明清時代,吳鎮、柯九思、夏昶、鄭板橋等都是畫竹的名家,唯有鄭板橋愛竹、種竹、觀竹、詠竹、畫竹似可與蘇軾媲美!
  • 宋畫如酒元畫如醇——元代繪畫在畫史階段演進中的性質辨析
    例如在此卷之《導言》中特別強調鄭午昌那種筆墨觀:元代之以書入畫「即將本來就諳熟並已經掌握的書法技法和審美特性融進繪畫,使構成藝術形象的最基本元素——每一筆觸,都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並通過與形象的巧妙結合,形成特有的氣勢、節奏和韻律。」
  • 朱色畫竹,別有一番韻味!
    錢松巖 湖石朱竹  以墨畫竹,固然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做法,但墨色本非竹色,何以就不能以朱色為竹色?清末 任伯年 朱竹墨石圖其實墨竹也好,朱竹也罷,都非自然之物,而是生在文人心裡,進而長到紙上。為什麼文人崇尚竹?
  • 倪雲林畫竹意境蕭疏,明代徐渭首創畫雪竹,為何鄭板橋最有名?
    五代後唐李夫人首創臨摹窗上竹影的墨圖,繼之詩書畫三絕蘇軾創作《枯木竹石圖》,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雲林筆下之竹更是意境蕭疏,明代徐渭首創畫雪竹之法。 到清朝時風格更為多樣化,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淳樸而拙厚,現代黃賓虹、齊白石等皆為一代畫竹大師。
  • 姜子龍老師三葉飛燕式畫竹文化啟示
    萬物規律是這樣,不外乎於畫竹。對於畫齡36餘年的姜子龍老師來講,最近畫竹也是創新了新的畫竹手法-三葉飛燕式畫竹。三葉式飛燕畫法對於畫家的心態要求很是嚴謹。首先畫家必須是虛心的狀態。虛心之後我們就等於把自己放低了,只有把自己置於萬物中最低的位置以放低的狀態下才可以容納更多的東西。姜老師畫的竹子是水墨畫體系。水墨畫的成功在於他下筆便沒有了退路。
  • 柯九思畫竹 篆法寫幹,草法寫枝,魯公撇筆法寫竹葉
    元代文物鑑藏家,書畫家。浙江仙居人。幼年從父讀書,承家學,能詩善畫,墨竹師法文同,為湖州竹派的繼承者,有《清閟閣墨竹圖》《雙竹圖》傳世。晚年流寓松江(今屬上海市)。著有《丹丘生集》、《竹譜》等。該畫寫墨竹兩枝,交叉而立:一枝墨竹挺拔圓渾,新發的竹芽奮力向上生長,稚葉初長,充滿生機和活力;另一枝墨竹稍微傾斜,竹節勁健,枝葉茂密,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每一竹節都不作勾勒,而是先用淡墨暈染,再復以重墨暈染竹節的兩端,使其各自獨立卻又連屬自然。竹葉以草法寫成,以濃墨畫葉面,以淡墨畫葉背,極具立體感。可見,柯九思畫竹葉全學文同。
  • 畫竹聖手柳子谷作品欣賞
    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傳,其主要魅力就體現在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異彩紛呈的文化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思想,完備而且深刻的道德倫理,極具內涵的自然形態等都顯示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 國畫竹子圖誰畫的好,易從網籤約名家石開
    國畫竹子圖誰畫的好,古近代大家輩出,且備受追捧,其實在當代,也不乏畫竹高手,今天咱們就說說當代畫竹子好的花鳥畫家——石開。 石開六尺橫幅國畫竹子作品《新竹》 石開畫竹起筆收筆以書入畫,既使得筆墨厚重,又得瀟灑清潤之姿。
  • 《影清如許:許宏泉畫竹近作》
    本文摘自畫冊《影清如許:許宏泉畫竹近作》 一個有生命力的藝術家,他的內在契合這一規律。而作品是藝術家生命律動的印證,每一時期的作品,必然訴說著生命的「變」。   常去留雲草堂的人,從粉壁上的畫可以強烈感到主人許宏泉的變化。每每他畫出一批畫,便將「得意之作」裱出來,在牆壁上掛一段時間。此一時彼一時。或流往別處。風致幻化的牡丹;嬌嬈燦爛的桃花;白得癲狂的荼蘼,都將給來往留雲草堂的人留下深深的印痕。
  • 元代大書法家段天祐走不出趙孟頫的影子
    2020-08-30 11:02:02 來源: 支榮慧書法 舉報   縱觀元代書法
  • 近世畫竹第一人,中國繪畫史上曠古驚世的絕唱!
    吳湖帆青綠山水畫他的青綠山水畫,設色堪稱一絕,不但清而厚,而且色彩極為豐富,其線條飄逸灑脫,正所謂含剛健於婀娜之中。因而吳湖帆開拓了前人未有之境,成為中國繪畫史曠古驚世的絕唱。吳湖帆筆下的竹子吳湖帆還有近世畫竹第一人之譽,他畫竹從宋人雙鉤入手,又參以趙雍墨竹及惲壽平的沒骨法。
  • 《畫竹譜》(摘抄)(元)李衎
    ○竹譜文湖抓授東玻訣云:「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