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先生做事為他人著想,受人歡迎。也許是物極必反吧,好好先生就算不上是褒義詞了。好好先生一團和氣、沒有原則,只求相安無事。
上星期在一些qq群裡做了調查問卷,問了三個問題(主要是問題多了大家也不願意填):一是你認為好好先生有哪些行為表現?二是你怎樣看待好好先生?三是你當過好好先生嗎?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最終是收集了300多人的答案。想知道答案如何嗎?請看文章,結果就隱藏在下面的文字中。
好好先生這則成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劉孝標註引《司馬徽別傳》。
生活在三國時期的司馬徽是最老的一位好好先生。
作為一名好好先生,他的行為就是從來不說別人的短處,萬事不論是好是壞,他都統一回答「好」。在路上碰到了一位熟人問他近來身體是否安好,他回答道「好」。當一位朋友前來拜訪傷心地談到自己兒子去世時,他竟也回答「太好」。
他的妻子知道了後便等其朋友走後責備他說:「你的朋友是因為把你當做是一個德行高尚,可依賴的人,所以把這件事告訴你。哪裡有聽說別人的兒子死了,反而說好的?你的朋友會很生氣的。」聽到此話,他竟回答道:「好啊,你說的話也是太好。」
凡事都說好,可稱為是名副其實的好好先生了。後人在使用這個成語時進一步擴大了它的適用範圍,即一團和氣、與人無爭,不問是非曲直、只求相安無事的人都可算是好好先生。我們現在認為好好先生很佛系,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好好先生是一種自我保護人設。你以為司馬徽是什麼樣的人呢?司馬徽學識廣博,又稱「水鏡先生」。
有知人之明,在劉備投奔荊州牧劉表後,特地去拜訪向其請教對天下大勢的看法,他推薦了諸葛亮、龐統等人輔佐;在遲暮之年時曹操也想予以重用。這樣一位謀士為什麼會固執地對一切都說好呢?由於當時社會鬥爭複雜,為了不得罪人,他只得裝糊塗,是一種明哲保身的無奈之舉。
那如今呢?現在的好好先生多嗎?第三個問題,所有人的答案竟然都是肯定的,在被調查的300多人中,大家都曾扮演過好好先生的角色。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幾乎所有人的答案又都是否定的,大家都不喜歡好好先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沒有人能做到無欲無求,沒有人想違背自己的本心。我想這樣的原因在於大家是成熟的,希望做到以最佳的方式解決問題,即使這個方法有時不是自己願意的。每個人當好好先生的經歷都不同,但總是不愉快的,我也不想拿我自身舉例。
我一直以為,我們在成長中得到,也在成長中失去。
一直特別喜歡李宗盛《山丘》中的一句歌詞「還沒如願見著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丟」。我覺得和「好好先生」的意義很契合。
有人說:「成長的代價便是失去原本的樣子。」而我認為,雖然面對生活,我們有時不得不做出妥協,當一當好好先生。
但我仍希望自己是一個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我希望我們在慎言獨立,學會妥協的同時,也要堅持自己最基本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