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好好先生
【拼音】
hǎo hǎo xiān sheng
【釋義】
與人無爭,只求相安無事的人。
【出處】
《司馬徽別傳》:司馬徽稱一切東西皆「佳」,故有「好好先生」之號。
解釋:司馬徽喜歡將所有東西都稱好,所以司馬徽就有好好先生的稱號。
【近義詞】
明哲保身 與世無爭
【反義詞】
混世魔王 兇神惡煞
【造句舉例】
做人不能太好好先生,如果一個人連夢想、連目標都沒有,這樣的活著還不如一具行屍走肉。
【成語故事】
東漢末期,有個名叫司馬徽的人,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隱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司馬徽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
司馬徽有一個稱號叫做「好好先生」,因為他喜歡裝糊塗,別人無論和他講什麼事,不管是好是壞,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問他身體怎樣,一向安好嗎?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個老朋友到他家裡來,十分傷心地談起自己的兒子死了。誰知司馬徽也回答:好!那個朋友走後,司馬徽的妻子就責備他說:人家以為你是講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裡話講給你聽。可是你聽人家兒子死了,反而說好,這算什麼?司馬徽不緊不慢地說:好!你的話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氣又好惱,哭笑不得。
在漢末時期,社會動蕩,軍閥割據。有學問的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而諸葛亮、龐統等一批隱士卻隱居在襄、漢之間,淡泊名利,不輕易投靠他人。
劉備在兵敗後,逃往荊州,頭靠在荊州牧劉表帳下,劉備深知自己數年來不斷的兵敗,是沒有軍師的輔助,想要擴大自己的力量必須得到有智謀的人輔佐。他聽說有個名叫司馬徽的人,在襄陽地區很有聲望,特地去拜訪他,請教他對天下大勢的看法。就在這次會見中,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讀書人和見識淺陋的人怎麼能認清天下大勢呢?只有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才稱得上是俊傑。」劉備問誰才可以稱得上俊傑,司馬徽回答說:「諸葛亮、龐統」。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
劉備便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當作自己的軍師輔助自己。另外劉備也成功將龐統說服作為自己的謀士。
後來人們於是根據司馬徽好好先生來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無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