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翻看閒書,偶然看到一個故事,頗有啟發。
三國時期,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後,蟄伏七年,興漢大業卻沒有一點進展,欲得謀士籌劃未來。一天,他在借宿水鏡莊時,聽主人司馬徽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內心甚喜。後徐庶臨別之際,向劉備鄭重推薦一人,正是臥龍諸葛孔明。此後,便有了三顧茅廬的典故。
司馬徽學識淵博,有識人之明,贏得了水鏡先生的名號。
有意思的是,他還有另外一個名號:好好先生。身逢亂世,他經常裝糊塗,從來不說別人短處,評人只說所長,或者乾脆以「好、好」稱之。
後世,人們把這種沒原則,一味稱好的人,統稱為好好先生。
日常生活中,好好先生看似人畜無害,實則會在關鍵時刻起反作用。比如,一個小孩子說髒話、搞惡作劇,好好先生不但不阻止,還以「他只是個孩子」為由對其姑息,全然忘了「三歲看老、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等古訓。
在好好先生的字典裡,沒有原則,沒有立場,只有逢迎,或者片面、短視的視角,缺少該有的堅持和是非感。
經濟生活中,這種好好先生也有表現空間。
比如一個老舊工廠,因管理不善,或產品落伍,面臨破產整頓風險。這時,好好先生又出面了,「這個工廠不能倒,牽涉上千人的就業,政府一定要救活它」。
救活一個工廠,確實能解決上千人就業,但好好先生有沒有想過,一個「殭屍工廠」不徹底退出市場,它佔有的信貸、人力、土地以及部分設備資源,怎麼流轉,實現資源最優配置、效率最大化?
一個普通的果農都知道,如果一筐蘋果裡發現了一個爛的,就一定要把它扔掉,絕對不能把好的、壞的再放在一起,否則最終都會壞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衝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靠的就是我們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優化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關係。
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當前,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
我們要抓住市場優勢,讓市場更有效,就要防止好好先生假借「有為政府」的名義,擾亂全國一盤棋的部署,或者打著照顧弱勢群體的幌子,實則幹著破壞市場、侵害老百姓利益的行為。
總之,市場不是好好先生,而是一個睿智的大塊頭,由各式市場主體組成,按照複雜規則運行,且無時不處於博弈狀態。無論考慮單一市場還是綜合經濟問題,都必須要有系統觀念,站在全局、戰略高度審視,才能得出更為接近實踐需要、接近長遠發展訴求和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結論。
作者:楊朝英
編輯: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