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院士聞邦椿百部著作誕生——
「我還要繼續寫下去」
12月20日上午,東北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一場特殊的盛會在此舉行,所有來賓都懷揣著同一個念頭,那就是向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已經90歲高齡的聞邦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這場「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上,聞邦椿讓大家了解到他的一項最新成就——創造了目前世界上理工科學者撰寫百部著作的最高紀錄。
著書立作是分內事
聞邦椿是機械工程和振動工程領域的著名科學家,他參與編著的第一部著作是中國工業出版社出版於1960年發行的《選礦機械》,當時的聞邦椿年僅30歲,剛剛從教不久。聞邦椿說,著書立說作為一名科學家的分內事。
百部著作可分四類
10部屬於傳記類和鄉土文化類著作,描述了個人成長和家庭奮鬥的經歷。
20部機械產品設計類著作,其中的《機械設計手冊》一卷本、二卷本、六卷本和七卷本,成為全國數十萬家裝備製造企業必備讀物。
30部振動的利用與震動控制類著作,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撰寫《震動機械的理論與應用》足足花了他7年的時間,這本歷時最長的著作獲得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40部做人做事方法論著作,總結提出了全局形態普適性科學方法論的體系和規則。
科學方法論的踐行者
聞邦椿的創作歷程已達60年,其中的爆發期是在70歲之後,85%的作品在最近20年完成。他說「教學、科研來不得半點馬虎。70歲之前,我確實沒有太多時間用於著書。在撰寫這些書籍的同時,我認真研究了科學方法論,從內心感到科學方法論對於人生、集體成長的重要作用。這種方法極大提升了我著書的興趣,更提高了效率。」
聞邦椿提出的全局形態普適性科學方法論的體系,可以用「3←4321」來解構,即圍繞目的(為什麼)、內容(做什麼)、方法(怎麼做)3大核心要素,從4個主觀潛能、3個客觀因素、2個動態因素和1個指導思想尋求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聞邦椿介紹,科學方法論體系具有思想性、全面性、科學性、普適性、實用性的特點。在他工作、寫作的全程,諸如產品創新設計、創建震動利用工程新學科、推動科技創新、增加身體健康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聞邦椿認為,人類社會生活正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因此從未來學的觀點出發,人類自身也應該同時向這一方向發展,要「重視人和物的同步發展」。
百部著作只是新起點
雖然已經年屆九旬,但聞邦椿說起話來,鏗鏘有力有不失幽默。他的講述,多次被熱烈的掌聲打斷,大家為他身體力行弘揚科學家精神,為祖國建設事業躬耕前行而感動著。他還藉此機會,將百部著作贈送給3家母校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寫書期間,聞邦椿累了就休息幾個小時,醒了就打開電腦,專心寫作。「我現在耳不聾眼不花,走路也不用人攙扶,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現在還帶著兩個博士生。我還要繼續寫下去。」聞邦椿壯心不已,希望圍繞課堂講授方法學、科技創新方法學、智慧人等7大主題,書寫出適用於小學高年級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專生、大學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7類方法論作品。完成150本著作是他定下的最新的小目標。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嶽雨/文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高級記者張文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