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院士聞邦椿百部著作誕生

2020-12-22 東北新聞網

90歲院士聞邦椿百部著作誕生——

「我還要繼續寫下去

12月20日上午,東北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一場特殊的盛會在此舉行,所有來賓都懷揣著同一個念頭,那就是向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已經90歲高齡的聞邦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這場「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上,聞邦椿讓大家了解到他的一項最新成就——創造了目前世界上理工科學者撰寫百部著作的最高紀錄。

著書立作是分內事

聞邦椿是機械工程和振動工程領域的著名科學家,他參與編著的第一部著作是中國工業出版社出版於1960年發行的《選礦機械》,當時的聞邦椿年僅30歲,剛剛從教不久。聞邦椿說,著書立說作為一名科學家的分內事。

百部著作可分四類

10部屬於傳記類和鄉土文化類著作,描述了個人成長和家庭奮鬥的經歷。

20部機械產品設計類著作,其中的《機械設計手冊》一卷本、二卷本、六卷本和七卷本,成為全國數十萬家裝備製造企業必備讀物。

30部振動的利用與震動控制類著作,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撰寫《震動機械的理論與應用》足足花了他7年的時間,這本歷時最長的著作獲得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40部做人做事方法論著作,總結提出了全局形態普適性科學方法論的體系和規則。

科學方法論的踐行者

聞邦椿的創作歷程已達60年,其中的爆發期是在70歲之後,85%的作品在最近20年完成。他說「教學、科研來不得半點馬虎。70歲之前,我確實沒有太多時間用於著書。在撰寫這些書籍的同時,我認真研究了科學方法論,從內心感到科學方法論對於人生、集體成長的重要作用。這種方法極大提升了我著書的興趣,更提高了效率。」

聞邦椿提出的全局形態普適性科學方法論的體系,可以用「3←4321」來解構,即圍繞目的(為什麼)、內容(做什麼)、方法(怎麼做)3大核心要素,從4個主觀潛能、3個客觀因素、2個動態因素和1個指導思想尋求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聞邦椿介紹,科學方法論體系具有思想性、全面性、科學性、普適性、實用性的特點。在他工作、寫作的全程,諸如產品創新設計、創建震動利用工程新學科、推動科技創新、增加身體健康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聞邦椿認為,人類社會生活正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因此從未來學的觀點出發,人類自身也應該同時向這一方向發展,要「重視人和物的同步發展」。

百部著作只是新起點

雖然已經年屆九旬,但聞邦椿說起話來,鏗鏘有力有不失幽默。他的講述,多次被熱烈的掌聲打斷,大家為他身體力行弘揚科學家精神,為祖國建設事業躬耕前行而感動著。他還藉此機會,將百部著作贈送給3家母校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寫書期間,聞邦椿累了就休息幾個小時,醒了就打開電腦,專心寫作。「我現在耳不聾眼不花,走路也不用人攙扶,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現在還帶著兩個博士生。我還要繼續寫下去。」聞邦椿壯心不已,希望圍繞課堂講授方法學、科技創新方法學、智慧人等7大主題,書寫出適用於小學高年級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專生、大學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7類方法論作品。完成150本著作是他定下的最新的小目標。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嶽雨/文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高級記者張文魁/攝

相關焦點

  • 90歲院士聞邦椿百部著作誕生:「我還要繼續寫下去」
    12月20日上午,東北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一場特殊的盛會在此舉行,所有來賓都懷揣著同一個念頭,那就是向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已經90歲高齡的聞邦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這場「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上,聞邦椿讓大家了解到他的一項最新成就——創造了目前世界上理工科學者撰寫百部著作的最高紀錄。
  • 東北大學90歲院士聞邦椿寫就百部著作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玉)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以90歲高齡完成百部著作。12月20日,一場以「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為主題的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在東北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隆重舉行, 弘揚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讓科學家精神光耀時代、源遠流長。據了解,多年來,聞邦椿院士在機械工程和科學方法論等領域持續不斷地進行深入研究。
  • 【人民日報客戶端】東北大學90歲院士完成百部著作 曾主編「工程師...
    >本為振動類著作,40本為方法論類著作」,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90歲高齡完成百部著作。「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在東北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百部著作撰寫情況。聞邦椿院士說,學習和運用科學方法論助推其正確高效做事,順利完成百部著作。即便已經90歲高齡,他仍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
  • 東北大學90歲院士完成百部著作 曾主編「工程師手邊書」
    「10本為傳記類及鄉土文化類著作,20本為機械設計類著作,30本為振動類著作,40本為方法論類著作」,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90歲高齡完成百部著作。其中,由他主編完成的《機械設計手冊》被譽為「工程師手邊書」,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舉行
    新華網瀋陽12月21日電(記者王瑩)「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20日在東北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  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上,聞邦椿表示,在百部著作中,10本為傳記類及鄉土文化類著作,20本為機械設計類著作,30本為振動類著作,40本為方法論類著作。
  • 「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
    12月20日,「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在東北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東北大學校長趙繼,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彥敏、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方、瀋陽市鼓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繼雙、寧夏理工學院副校長劉學雲、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孔勁、東北振興創新設計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劍先後致辭,對聞邦椿院士90歲高齡完成百部著作表示祝賀,對聞邦椿院士多年來在機械工程和科學方法論等領域的深入研究表示敬佩和感謝,並希望能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弘揚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
  • 90歲院士寫上百部著作,60年筆耕不輟,名氣卻遠不如網紅明星?
    70歲前出書15部不算稀罕事,大部分人都能做到,70歲以後,出書87部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東北大學一名90歲的院士筆耕不輟,完成了摞在一起可高達三米的百餘部著作,由他主編的書,還因學術成果突出,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獎一等獎和被譽為"工程師手邊書"。
  • 《椿三十郎》
    90年代香港歌壇有一對組合叫"達明一派」,他們有一首歌叫《十個救火少年》。十減一得九,九減一得八..
  • 90歲袁隆平院士三位孫女曝光,看她們的談吐穿著,我不淡定了...
    片中沒有歌功頌德的宏大敘述,而是通過真實記錄和深度訪談,展現八位我國各行各業佼佼者的生活點滴:從年少成名的金馬影后舒淇,到大器晚成的柏林影帝王景春;從而立之年的90後偶像吳亦凡,到耄耋之年的90後院士袁隆平
  • 90歲女院士的「瓜人生」有點甜~
    這些都跟一位女院士有關,她對瓜的研究和培育到了痴迷的程度,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甜瓜育種專家吳明珠。」1955年,吳明珠放棄中央農村工作部的工作,從北京來到新疆的戈壁灘上紮根;她官至行署副專員,卻辭官種瓜;謝絕「院士樓」,一直身居陋室。在眾人眼裡,89歲的吳明珠是一個傳奇。她總是這樣說:「我的人生就是想結幾個瓜,把瓜的甘甜獻給人民。」「我要去新疆紮根、報效祖國」1930年,吳明珠出生在武漢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
  • 香港朗豪坊【手塚治虫誕生90周年展】
    慶祝手塚治虫誕生90周年,「朗豪坊‧手塚治虫誕生90周年展」由即日起至5月13日在朗豪坊舉行,帶大家回顧手冢老師的代表作。朗豪坊是次更聯乘Soap Studio,於現場設有期間限定店,獨家發售多款手冢經典角色精品,粉絲們不容錯過!
  • 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春秋繁露
    長期以來,對董仲舒與《春秋繁露》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認識,因此對於《春秋繁露》的重視程度略顯不足,評價較低,《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收錄董子此書,對於漢代政治哲學的認識與評介或有重大改觀。本導讀主要從董仲舒與《春秋繁露》、《春秋繁露》的思想內容與影響、今天來看董仲舒等幾個方面進行介紹。
  • 90歲院士建議:飲食上保持「1葷1素1菇」更養生
    90歲院士:人不能光吃素食,對身體沒好處陳可冀院士就是一個反對長期素食的人,陳可冀院士出生於1930年,今年已經90歲的高齡了,到現在研究心血管疾病已經有50年左右了,陳可冀院士是不建議大家過分素食的,並且陳可冀院士表示,自己從年輕的時候就一直堅持,每頓飯必須一葷一素一菇。
  • 又一香港老戲骨張錚去世享年90歲,曾參與演出過百部影視劇
    1月26日,根據港媒的報導,老戲骨張錚於25日在醫院去世,享年90歲。
  • 世界文學名著百部
    △世界文學名著百部■《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高爾基的三部曲自傳體小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倔強、富有同情心和不斷追求的青少年形象在成長期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所經受的各種心理考驗,是一部不可錯過的03雲集世界文學巨匠《世界文學名著百部》是一套覆蓋全球的文學經典,它匯集了世界文學創作中的傳世巨著,全面反映世界文學的最高成就,為讀者提供一流的文學精品。
  • 何炳棣著作集(五種)| 薦書
    先後當選「中研院」院士、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1975—1976年任美國亞洲學會會長。重要著作有:《中國會館史論》《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 1368—1953》《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明清社會史論》《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讀史閱世六十年》《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等。何炳棣先生與楊振寧等同船赴美留學,接受了西方的學術訓練,這對他一生治學有著重要作用。
  • 椿花湫實,北冥有鯤
    朋友在電影院門口等我,我們倆買了兒童廳的票,燈打亮時,才發現兒童廳裡塞滿的全是我們這般青壯年。我偷笑,原來我們都不肯跟時光低頭。一如既往的錯過了電影的開頭,我坐下的時候,椿剛變成一條紅色的魚。有人說,暗戀是一場沒有標註距離的馬拉松,沿途和結果都是待定,我們要如何去想像結局。還好,洛枳是幸運的,10年的長跑,終究等來了素白的婚紗,還有那句「盛淮南愛洛枳,全世界都知道。」
  •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百部電影進校園」活動走進深圳中小學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1月29日(記者 陳彬)日前,由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深圳市奧斯文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承辦的名家名師進校園之「百部電影進校園活動」走進鹽田區外國語學校。據悉,近期另有多場「百部電影進校園」活動在深圳部分中小學校如火如荼地展開。
  • 華裔,40歲本科畢業,7旬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法國人愛他,更甚於馬克龍
    那麼法語君來告訴你,因為法蘭西學術院代表了法國學術界的最高權威,這裡永遠只向全世界提供40個院士席位,且實行終身制,只有在職院士去世才能增補。故這些院士被稱為「不朽者」,地位崇高至極。法語君來告訴你現實:二十歲前他根本不會說法語!要知道,從一句法語也不會說,到首位亞裔法蘭西學術院院士,這位學者,付出了整整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