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組團出道」,美食也能有「江湖」

2020-11-17 澎湃新聞

原創 毒眸編輯部 毒眸

文 | 龍承菲、符瓊尹

編輯 | 江宇琦

那檔讓觀眾對著屏幕流口水的紀錄片又回歸了。

10月19日,紀錄片《早餐中國》第三季正式上線騰訊視頻,在第一集中,主創團隊帶著觀眾走進山西,喝了一碗熱騰騰的豬湯。還是熟悉的煙火氣滿滿的街邊小攤,還是讓人食慾大動、冒著熱氣的食材大特寫,不少網友直呼:「我的快樂回來了。」

《早餐中國》第三季獲得了豆瓣9.1分

從內容來看,《早餐中國》第三季將每集的時長從前兩季的5分鐘左右增加至7-8分鐘,並增加了對店主家庭關係、日常生活的刻畫,鏡頭轉換間透著濃濃的人情味。

截至目前,這部第一、第二季分別拿下豆瓣8.1分和8.9分的紀錄片,已經收穫了9.1的高分,再次刷新紀錄。有觀眾曾在觀看第二季《早餐中國》時在豆瓣開貼,認真記下第二季中自己想吃的美食和價格,想必現在,他的「待吃筆記」上已經添上一串更長的名單了。

不過毒眸(微信ID:DomoreDumou)發現,除了這些「熟悉的配方」,這一次的《早餐中國》還有些不一樣的「風味」——

如今在騰訊視頻上搜索「《早餐中國》」,跳出來的推薦欄上還列著「一日之食」四個大字,點進頁面之後除了《早餐中國》系列,還能看到去年播出的《宵夜江湖》和於今年3月上線的《沸騰吧火鍋》等美食紀錄片。

事實上,所謂「一日之食」,正是騰訊視頻於近期推出的「全新美食紀錄片IP」。

騰訊視頻副總裁、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馬延琨在日前舉辦的2021騰訊視頻V視界大會現場提到,2021年騰訊視頻將有25部自製紀錄片上線,而其中「打頭陣」的系列內容便是以《早餐中國》《開動吧!海鮮》《向著宵夜的方向》和《沸騰吧火鍋》組成首發內容矩陣的「一日之食」。

從早餐到宵夜,從火鍋到海鮮,既是每個人在一天內會經歷的生活場景,也是他們真實的生活選擇。就如同「一日之食」的slogan「吃好一餐,美好一天」一樣,這個IP將種種日常的美食場景成功聚合起來,勾勒出每個人都在經歷的煙火人間。

當然,從平臺內容運作的角度來說,這樣一個IP的打造,意義遠不止於一個溫馨的「概念」。

為啥要做「美食江湖」?

「一日之食」並不是騰訊視頻推出的第一個美食紀錄片系列IP。

自《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爆款內容相繼走紅後,紀錄片這一看似小眾的內容,便逐漸受到資本和市場的關注、青睞。2017年前後,騰訊視頻、愛奇藝等視頻平臺紛紛建立起了紀錄片頻道、紀錄片創作工作室等,對高質量紀錄片加大投入、發力自製的紀錄片內容。

騰訊視頻在發力紀錄片內容之初,就曾明確了「年輕化、國際化、IP化、工業化」的定位——其背後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平臺的紀錄片觀眾,正變得越來越年輕。最新數據顯示,騰訊視頻紀錄片頻道的90後用戶佔比從2018年的46%上漲至2019年的49%,00後用戶佔比則從2018年的17%上漲至2019年的21%。當年輕化已經成為趨勢,紀錄片的內容創作和運營布局也需要做出改變。

四大目標中,與技術、運營相關部分的創新,是視頻平臺的強項。

如今回過頭去看,《風味人間》系列便採用了邊剪邊播的形式,由騰訊視頻基於用戶大數據進行分析,製作團隊會將其作為參考,修改紀錄片的剪輯方式;《早餐中國》《此畫怎講》等更是一改傳統紀錄片動輒30、40分鐘的時長,將一集的片長壓縮至10分鐘以內,並加上了俏皮的綜藝花字,以貼近如今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和年輕受眾的審美習慣。

相比之下,「IP化」則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議題。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告訴毒眸,由於紀錄片團隊成員裡有不少都是做歷史類、自然類紀錄片出身的,因此最初其實考慮過做相關IP,但在經過多方調研後,意識到美食紀錄片可能更容易在市場上找到突破口,於是便將IP化的第一步對準了「美食」。

2018年,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一季在騰訊視頻上一經推出,便撩撥起了觀眾的味蕾,播出僅3小時累計點擊量就成功破億,豆瓣至今仍有9.1的高分。截至目前,兩季《風味人間》總播放量已經接近了20億。由於多數內容只有會員有權觀看,甚至有觀眾為了這部紀錄片第一次開通了視頻網站的會員。

不僅是《風味人間》,與之伴隨的還有基於[風味]IP下延展的矩陣內容,如諸多文化名人與陳曉卿共同對談美食的節目《風味實驗室》、將敘事更集中在自然環境與風味食材的關係的《風味原產地》等,隨著這一系列作品的陸續上線,騰訊視頻在紀錄片領域的「IP化」探索初成格局。

《風味人間》第3季

但是當初期的「拓荒」工作完成後,一些新的思考又擺在了朱樂賢和團隊的面前——

一季美食紀錄片的拍攝周期往往長達一年以上,卻會在兩個月內播出完畢,這就導致每季之間間隔時間較長,進而使得IP缺乏連續性;與此同時有的紀錄片在受眾認知上比較突出,有的可能更垂直、小眾,進而內容在宣傳上不能夠形成一個合力,浪費了諸多宣傳資源。

「我們不希望做完一季隔上好長一段時間,致使真空期裡內容積攢的影響力逐漸消失,下一季播出的時候又變成了一個『冷啟動』。」朱樂賢告訴毒眸,「我們希望整個IP有一個持續的影響力,所以我們需要把整體內容的細分領域整合起來,把內容團隊、運營、商業化統統整合起來,讓它的影響力最大化。」

在明確了這樣的理念後,騰訊視頻於今年正式推出了「一日之食」這個概念,將已經播出的《早餐中國》第三季和還未播出的《向著宵夜的方向》《沸騰吧火鍋》第二季《開動吧!海鮮》等美食紀錄片結合起來,希望最大限度地激發出IP的長尾價值,同時也方便內容團隊在創作時可以有一個更長遠、更統一的規劃。

「我們希望在不改變內在個性的情況下,在包裝形式上保證統一性,我們也希望質量能儘量在同一個層面上。」朱樂賢說。因此,「一日之食」IP下不同的創作團隊,也會共享一些創作心得。比如《向著宵夜的方向》製作前,團隊就曾將《早餐中國》製作團隊請來,對美食場景的拍攝、拍攝人物的選擇、故事構建方法方面,進行了細緻的交流。

從騰訊視頻紀錄片目前的內容來看,「一日之食」的出現是平臺針對不同圈層的差異化打法。時長50分鐘一集、具備大片氣質的《風味人間》定位「相對高端」,屬於奠定質量的紀錄片內容,而[一日之食]則以輕體量、接地氣的內容,卡位「中間層次」,供通勤路上等碎片化場景的觀眾消費。

因此,最新發布的「一日之食」將由多部20分鐘以內的短紀錄片內容聚合而成,囊括的是一日裡會出現的美食場景。相比於一些高端的食材、宴席,這些具有煙火氣的內容和用戶生活息息相關,從而能給用戶帶來緊密的心理連結。同一品牌下持續的內容供給,也更容易養成用戶的觀看黏性。

「我們把早餐、宵夜、火鍋、海鮮組合在一起,在上線後的一年內將其打通,通過這個IP矩陣讓用戶形成觀看習慣,而我們也基本上做到一年四季儘可能地給用戶提供一個持續性的觀看。」朱樂賢表示,如果在運營、市場、商業化配合上更進一步的話,這一IP將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構建紀錄片生態良性循環

這個「良性的循環」,其實已經在「搭建」當中。

以運營層面為例,宣布這一IP啟航後,騰訊視頻在微博上舉辦了 「一日之食」攝影小賽,鼓勵大家分享鏡頭下的煙火氣,記錄一日之食裡#最治癒的一頓飯#。「打工人」深夜加班後在路邊小店的一口暖食、環衛工人早上的打牙祭、江南農村的婚喪嫁娶等美食場景,就這樣被網友分享了出來。

這還只是「一日之食」所關聯的策劃活動之一,現階段《早餐中國》還策劃了短視頻挑戰賽,鼓勵「剪刀手」們對紀錄片的內容做創意剪輯。

在官方活動的刺激下,不少被「一日之食」內容打動的網友也自髮帶上#一日之食#的話題,開始分享自己的今日美食。有點了冒菜的學生委屈巴巴地抱怨「嘿呀食堂阿姨真小氣,給我這麼點飯」,還有《早餐中國》的粉絲興奮地拍下早餐的螺絲河粉並說:「早餐中國又來了。」

像這樣運營上的「強互動性」,也是在擴大紀錄片自身承載的內容意義——觀眾不僅是內容的單向接受者,也參與到了內容的構建中來。據悉,隨著IP系列作品的上線以及觀眾參與量的增多,未來可能會在原本專注粉絲領域的doki開闢「美食社區」,鼓勵觀眾分享每一天經歷的美食場景和心得體會。

在《早餐中國》第二季時,就採納了第一季觀眾的意見反饋,加大了對北方早餐的呈現比例。觀眾分享的內容會反哺到內容創作中,這也是促使節目口碑、熱度更進一步的重要原因,而類似的經驗也會在後續作品中被持續借鑑。

從商業化層面來說,「一日之食」還可以以一個統一品牌的形象,進行內容的招商,解決垂直領域及輕體量紀錄片可能會遭遇的商業難題。品牌主也可以藉助這IP內的作品持續上線,獲得足夠的曝光。

未來,更多「一日之食」矩陣下的內容還將出現。朱樂賢告訴毒眸,新的美食紀錄片集合IP已經在策劃中,騰訊視頻也將在歷史紀錄片等其他領域嘗試。「『一日之食』是一個實驗,我們通過它來嘗試並形成一套IP的運作方法論,然後再逐步拓展到其他的領域。」

而這種紀錄片「IP化」的創作、運營理念,也是兩年前騰訊視頻提出的「泛紀錄片」戰略的體現。

在2018年騰訊視頻V視界大會上,騰訊視頻副總裁、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馬延琨提出了騰訊視頻紀錄片的市場定位:「跟傳統理解的電視紀錄片的市場是有所不同,我們希望做泛紀錄片的市場。」在朱樂賢的解讀中,所謂泛紀錄片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

1.題材更廣泛,比如過去騰訊視頻紀錄片頻道相對來說對潮流文化關注不夠,於是此後就推出了關注這一領域的《我們的浪潮》,在青年亞文化圈層頗受好評;

2.表現形式更多樣,從綜藝、劇集、電影、短視頻中學習,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和尚未上線的《敦煌:生而傳奇》便使用了劇集情節的方式演繹歷史;

3.運營方式更新穎,要及時從技術、思維方面參考更多品類內容的運營方式,比如此次「一日之食」IP的推出。

在毒眸看來,像這樣的紀錄片集合成「IP」的模式,給到了諸多紀錄片更好的生存土壤,最為明顯的就是試錯風險程度的降低。

一方面,「團體作戰」的方式能降低單部作品的宣發成本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還能在類似「一日之食」這樣的品牌概念之下,耕耘更多垂直細分領域,並大膽地實現內容的創新。內容領域不斷細分之後,也方便平臺更精準地找到此類受眾並做針對性運營。

紀錄片們「團體作戰」的聚合力量,也能更好的建立IP的品牌形象,為日後的內容出海做好鋪墊。比如《風味人間》IP矩陣內容中的《風味原產地·潮汕》便成功出海,成為Netflix購買並播出的第一部中國原創系列紀錄片。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騰訊視頻逾10部自製紀錄片總共發行全球超過190個國家與地區。

騰訊視頻副總裁、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馬延琨

對紀錄片的探索仍在繼續。馬延琨在2021V視界大會上介紹道:明年,騰訊視頻自製紀錄片內容將達25部,更多創新的內容也在片單中出現:和於正合作拍攝,由十位女演員分別出演的十集女性紀錄片《鳳凰》;劇情式還原人類文化寶藏的《敦煌:生而傳奇》;首次全息全景全方位展現布達拉宮全貌的《布達拉宮》。

「不管紀錄片還是綜藝,我們認為都是在記錄當下、記錄歷史和記錄我們的自然……希望好的內容,好的IP,能夠在目前市場上留存下來。」馬延琨說道。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紀錄片「組團出道」,美食也能有「江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美食紀錄片裡的情味江湖
    繼陳曉卿團隊的《風味中國》和看5分鐘饞一整天的《早餐中國》先後上線並引發熱議後,視頻app上各種關於美食的紀錄片推送就不停襲來。在林林總總的紀錄片中,有哪些值得一看?iWeekly花了三周時間把它們幾乎看了個遍,並做出了以下的夏日開胃推薦(當然每一部優秀的紀錄片都離不開金句旁白的出現):
  • 展現美食題材紀錄片發展趨勢 《宵夜江湖》深掘美食的人文意義
    ,從記錄食物,到把食物作為一種記錄人物故事和城市文化的視角,深掘美食的人文意義,是對《宵夜江湖》的一大挑戰,也會是美食題材紀錄片未來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後來慢慢地能看見一些東西了,生猛的、誇張的、表演性的,食物也好,人物也好,確實有我們可以抓住的。到第三個階段,突然有一天清晰了,能看到樸素和日常,看到熟悉的道理。」
  • 又一部美食紀錄片!《宵夜江湖》是現實版「深夜食堂」嗎?
    除了「舌尖」系列紀錄片,《早餐中國》、《人生一串》、《風味人間》這些紀錄片也都是口碑非常好的美食紀錄片。豆瓣評分都超過了7分,《人生一串》和《風味人間》的評分甚至達到了9.0和9.1分。今晚,騰訊視頻又將播出一檔有關美食的紀錄片——《宵夜江湖》。《宵夜江湖》將講述以宵夜美食為切口的市井傳奇故事。紀錄片分為八集,每一集講述一個城市的宵夜和「宵夜江湖」裡的百姓故事。
  • 美食紀錄片《川味》——帶你闖蕩美食江湖!
    美食紀錄片《川味》是一部探討中國人與美食的關係的食物紀錄片,記錄美味的發生,展現美味具有誘惑的瞬間,影片從川菜的名菜開始,到民間風味
  • 《早餐中國》用7分鐘調動味蕾,紀錄片揭開「美食江湖」
    獨闢蹊徑聚焦早餐 《早餐中國》獨闢蹊徑,將鏡頭對準了早餐,不似午餐、晚餐能上得廳堂,也不像小吃一樣富有風俗特色,早餐鋪、早餐攤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用幾塊錢就能帶給人們溫飽。
  • 走紅的美食紀錄片
    文化環境成熟,市場前景廣闊,正因如此,即便爆款寥寥,紀錄片依舊沒停下大規模進軍「吃貨」的徵程,網生領域發起的攻勢更是越來越猛烈。今年,一直將美食記錄片視為重要布局點的騰訊視頻,截至目前,已經接連上線了《風味原產地·潮汕》《中國早餐》《老廣的味道第四季》《宵夜江湖》四檔美食類紀錄片。
  • 美食紀錄片盼能多點"新配方"
    原標題:美食紀錄片盼能多點「新配方」 6月21日,《尋味東莞》上線,推出了第一集《得天獨厚》,荔枝片皮雞、黃油蟹、腊味飯……嶺南風味盡收眼底。熟悉的配音,令人食指大動的畫面,讓網友紛紛詢問:「這和《尋味順德》是一個系列的嗎?」
  • 這裡有你想看的美食紀錄片,私人推薦美食紀錄片清單
    我相信大家提起美食紀錄片,最為熟悉的莫過於央視製作的《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新年》等,但是好看的美食紀錄片仍有不少,今天十兄就把我目前看過的美食紀錄片足量推薦給大家(讓大家在吃飯的時候能解悶啊)。《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美食生態。
  • 美食紀錄片的商業探索
    《風味人間》第二季以豆瓣9.2分的高分收官後,陳曉卿領銜的稻來傳媒又馬不停蹄地開啟了新的美食之旅,《尋味東莞》《風味原產地·甘肅》相繼上線,《風味人間》第三季也開始籌備。 除了專注美食的稻來傳媒,近年來諸如《人生一串》《宵夜江湖》《早餐中國》《老廣的味道》等一大批美食紀錄片接連湧現。
  • 【紀錄片】《宵夜江湖》:一城一味
    「人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愛已經辜負太多,美食就不能辜負了。」這是出自青慕集的句子。
  • 一部有「汗臭味」的紀錄片,繼「了不起系列」知了青年開啟美食新系列
    「它並不精緻,甚至有種罵罵咧咧的、躁動的感覺,但這就是我們希望這個片子能呈現出來的東西。」 其實早在三年前,知了青年就從了不起頻道孵化出一檔名叫《江湖菜館》的節目,將鏡頭對準這些菜館大廚。雖然節目每集只有三分鐘,卻讓知了青年覺得意猶未盡,三年來他們讀到許多故事,看了很多人生。體會到正是這些給我們提供美味的江湖大廚,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了些許。
  • 江湖氣的紀錄片與人間煙火相遇,《江湖菜館》「開業」了!
    挖掘紀錄片成為晶姐疫情期間培養的新習慣,紀錄片不僅僅能看到垂涎的美食,還能知曉一道道美食如何做出來的,哪怕是燒烤串,之所以一家店如此火爆一定是有什麼原因,透過鏡頭下的紀錄,感受到美食的誘人,感受人情的溫暖。
  • 紀錄片《宵夜江湖》首播,第一集「生猛的瀋陽」
    國內首部城市宵夜文化紀錄片《宵夜江湖》在騰訊視頻正式上線。這檔節目首度聚焦國內八大城市的宵夜文化,呈現出來的宵夜美食中,既有風靡全國的「網紅宵夜」,也有極富地方性的特色美食。首次出現在《宵夜江湖》中的城市是瀋陽。瀋陽的宵夜美食最大的特點就如這座城市一樣——「剛」。
  • 這樣的「美食江湖」更親切
    獨闢蹊徑聚焦早餐  《早餐中國》獨闢蹊徑,將鏡頭對準了早餐,不似午餐、晚餐能上得廳堂,也不像小吃一樣富有風俗特色,早餐鋪、早餐攤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用幾塊錢就能帶給人們溫飽。  《早餐中國》已經拍了三季,前兩季每一集只有5分鐘左右,第三季升級到7分鐘,評分分別為8.1、8.9、9.2,口碑季季攀升。
  • 走紅的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第二季回來了!
    「走胃」又「走心」,《人生一串》出色地完成了美食紀錄片最本質,卻在當下被日益模糊的一個關鍵功能:為觀眾自然、細緻、全面地記錄下來食物的誕生和樣子。 再回歸,《人生一串》第二季一開畫就拿到了1361人打出的9.1豆瓣高分。陳英傑獨特的「菸酒嗓」配上有點小騷情的「鬼才文案」,還是能一下子把人拉近那個與夜共生、帶著濃厚戲劇色彩的燒烤江湖。
  • 別拍美食紀錄片了,我早看膩了
    可萬萬沒想到,這部神來之作在經歷了第一、二季的出道即巔峰後,2019年推出的第三季竟僅僅以3.8的低分飄過,暗暗揭露著緊隨其後的大批美食紀錄片疲於創新、同質化運作的常態。但美食紀錄片的發展似乎還沒有停下步伐。《早餐中國》等美食片還在熱播,2021年,《第一餐》《喜粵之味》《開動吧!海鮮》等美食片又早已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 食趣|能拌飯吃的美食紀錄片
    每次一談到美食記錄片小編的口水總是能流一地看厭了大家熟知的《舌尖》系列還有哪些下飯的紀錄片等著你呢~
  • 冬夜,你需要一部美食紀錄片暖胃(下)
    冬夜,你需要一部美食紀錄片暖胃(下) 時間:2020.11.02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中國銀幕
  • 4部都市夜宵文化美食紀錄片不可辜負
    要說一天中值得期待的時候,相信夜晚一定能收穫一大票讚美,畢竟忙碌的生活讓我們只有在一天工作結束後才能休憩片刻。夜晚是值得放肆的時候也是儲蓄能量迎接又一天生活的好時機,這樣的時候也最值得我們歡享美食盛宴。
  • 美食紀錄片的熱度持續不減:透過美食,看到生活
    《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人生一串》《宵夜江湖》《早餐中國》《老廣的味道》……這些耳熟能詳的美食紀錄片,不僅越發垂直細分,文化和情感的融入也讓「看客」們獲得強烈共鳴。當《風味人間》第二季完美收官時,一部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接檔而至,再次挑逗食客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