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議點擊播放
6月7日,是臺灣體育主播傅達仁生命的最後一天。
這比他預定的遲了一天,因為6月6日安樂死*名額已滿,只能推遲。
18點58分,安樂死成功實施,傅達仁離開人世,享年85歲。
最後出現在鏡頭前是當天下午5點多,傅達仁身穿黑色西裝,腳踩黑球鞋,在家人的攙扶下緩緩步出飯店,這是他人生最後的一場戰役。
踏上去往「往生屋」的接駁車時,傅達仁伸手指天,在鏡頭前留下最後一句話:「這仗一定要打!」
這是臺灣首位公眾人物高調實施安樂死,傅達仁想以此推進安樂死法案的訂立。
在大陸,也許很多人對傅達仁不是很熟悉,但在臺灣,傅達仁是深受體育迷喜愛的NBA解說員,也涉足過世界盃。
他站在椅子上採訪過姚明,和球王貝利比過誰的大腿粗。
早年間,傅達仁採訪姚明
在傅達仁長達半世紀的播報生涯中,主播過七屆奧運會,連續十年擔任NBA球評,更創出許多經典術語,比如「蓋火鍋」(相當於大陸所說的「蓋帽」)一詞更是沿用至今。
與球星易建聯合照
傅達仁是籃球球員出身,身體向來不錯。
但2015年起,傅達仁開始生大病,頻繁進出醫院。2017年,傅達仁被診斷出胰臟癌末期,預計壽命不超過一年。
3年來,傅達仁接連接受手術,在疾病的折磨下,180公分的傅達仁,體重從74公斤暴跌至42公斤。有時他還自嘲,自己已經病成「人幹」。
年輕時的傅達仁
住院治療時,傅達仁看到太多病患的生不如死。痛苦的哀嚎、充滿恐懼的眼神,深深刺痛傅達仁的心。
他還在醫院裡遇到林祖賢的父親,看著他一步步被癌症侵蝕,痛苦難受卻無能為力的樣子。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傅達仁決定以重病殘軀為民請命,建議訂立安樂死法案。
傅達仁當即放下豪言:「若法案能通過,我願身先士卒接受安樂死!」隨後,他又將自己接下來的新書發表會(2016年12月27日)改成生前追思會。
作為資深的記者和主播,傅達仁深諳傳播之道。
他知道,關注訂立安樂死法案的人越多,訂立安樂死法案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儘管病痛難耐,傅達仁也從不放過任何能宣傳安樂死法案的機會。
為了保持自己的狀態,服藥接受採訪已經是傅達仁的家常便飯。
接受BBC採訪
接受曾寶儀採訪
上節目接受採訪
傅達仁先生建議訂立的安樂死法案是有限制的,「絕症」和「自願」是先決條件。
傅達仁認為,這樣的法案非常有必要。「不影響他人自由、實行個人人權、節省政府預算、減少後代麻煩。」
可惜的是,傅達仁的身體等不及安樂死法案的通過。為了讓自己有尊嚴地離開,傅達仁決定去瑞士,這個全球唯一為外籍公民實施安樂死的地方。
與【尊嚴】機構負責人會面
此行花費巨大,籤證加路費要花費500多萬臺幣(約合人民幣107萬)。但傅達仁為了貫徹自己對安樂死的推進,義無反顧。
在一次訪談中,傅達仁這麼跟大家形容安樂死:「喝了藥30秒睡著,先睡著不痛,3分鐘停止心跳,死了。它保證你不痛而死,這才叫安樂死。」
傅達仁的舉動引發網友熱議。除了祝福外,還有很多反對的聲音。
有的勸說他打消自殺的念頭;有的則激動地表示,他這樣會下地獄的,讓他不要浪費金錢,應該把金錢花在更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更有批評者認為:「他這樣花錢自殺,是自私、不負責任的不良典範。」
面對這樣的質疑,傅達仁激動地反問:「病在我身上,我是絕症痛不欲生的人,為什麼非要讓我受痛苦。誰有這個權力啊!」
曾有人在訪談中問傅達仁:「會不會捨不得自己的家人?」
傅達仁說:「我經過很大的痛苦和掙扎,我也不舍我的家人。但是沒有辦法,活不了了。只要心裡有我,死亡就不是離別。」
他說自己每天一整天,就是痛苦。每時每分都腹痛難耐,要喝4次嗎啡止痛,每次40CC。喝少了,照痛;喝多了,站著都睡著,跌倒、嘔吐!
他說,這樣的安寧緩和治療就是受罪,就是折騰到死。「折騰一年,是常有的事。」
6月6日,安樂死前一天,傅達仁還接受了採訪。
傅達仁表示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我已經做了最後的決定,很平安,沒有遺憾。」此時,他的語氣已十分虛弱。
在訪談結束的時候,傅達仁向關心他的粉絲和朋友告別。此時的他變得有些活力,他把每個字都拉起尾音,俏皮地說:「喔,我也愛你們!so long!farewell!goodbye!再見!」
傅達仁的生前追思會
6月7日17點06分,安樂死前幾分鐘,傅達仁還更新了Facebook,講了一則計程車司機將李敖錯認成他的趣事。
單看這條動態,誰會想到再過幾分鐘他就要走向人生的盡頭呢?
在傅達仁生前最後一張家族合照中,只見他表情平靜祥和,家人們則眼眶泛紅,看似剛剛哭過。
最後,全家人一起唱了《奇異恩典》,在家人的歌聲中,傅達仁邁上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家族合照
第一次看傅達仁老先生的視頻時,非常震撼。
實在難以想像,這位在視頻裡侃侃而談的老先生,將在錄製完這個視頻之後24小時內死去,按照自己的安排死去。
是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死期,精確到小時。因為這是他的選擇。
我試圖從他的眼神中找尋一絲恐懼,但無功而返,我看到的只有堅定和些許不舍。
比起安樂死,這種面對死亡的從容更加深刻。
死亡,是每個人必須面臨的問題。
但大部分都在想如何有質量地活著,卻很少人去思考如何有尊嚴地死去。
或許是覺得,死亡遙遙無期,只存在於遙不可及的未來。
又或許是死亡充滿未知,超出把控範圍。一考慮便會滋生誕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索性拋之腦後,一概不理。
傅達仁與兒子相擁
有人說,安樂死是對生命的褻瀆。
但我覺得,生命是一種權利,不是一種義務。死是生的一部分,而非生的對立面。
著名法國醫生弗雷德裡克·肖索依說:人們應該努力延長生命,而非維繫生命。我們面對死亡應該滿懷溫情和尊重,而非殊死搏鬥。
傅達仁畫作
現實中,有太多被絕症折磨的可憐人。病人吃不下、睡不著、奄奄一息、骨瘦如柴,忍受著病痛,苦苦等待最後一刻的來臨。家人看在眼裡卻也無能為力,何其痛苦!
而安樂死,可以讓人做好死亡的準備。訂好自己的遺願清單,跟自己的親朋好友一一告別,最後體體面面地離開。豈不快哉?
對於很多被病魔折磨的絕症病人,安樂死絕對是一種解脫。
就如傅達仁生前所說,「假如打不過胰臟癌病魔,就安樂死,算打個平手。」
註:
傅達仁所進行的「安樂死」實為「協助自殺」,為方便讀者理解,仍用他原話。
安樂死:經由他人之手結束生命,在瑞士是不合法的。
協助自殺:提供的是器具以及諮詢,結束生命的動作是由意識清醒的病人本人。
圖片:Facebook@傅達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