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引入中國以來給中國科學界帶來了強烈震動和深遠影響,同時也為繁榮中國的學術出版、促進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創辦優秀的創辦優秀的SCI源期刊需要具備的條件有哪些呢?以下是易智編譯關於中國科技期刊所提出的一些建議。
一.SCI收錄期刊的基本評價標準
SCI收錄的期刊必須在該學科領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也取決於其所在國家、地區,以及期刊的類別。在中國,SCI尋找的是中國在某一領域領先於世界的高影響力期刊,而材料科學、數學、工程、物理學、化學等等就是中國的優勢學科。SCI要收錄的就是這個國家優勢學科領域中最好的期刊。
具體的SCI評估標準包括:1.出版的及時性;2.國際通行的編輯規範;3.出版語言為英文。因為SCI資料庫是英文資料庫,所有論文的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必須是英文,參考文獻必須是英文引證的文獻,其他語言須翻譯為英文,以便能收錄進資料庫;4.嚴格的同行評議;5.出版主題能填補SCI資料庫的空白;6.國際多樣性:指作者、主編及編委成員的國際性;7.有地域特色;8.引文分析:即期刊的文獻計量指標,如影響因子、被引頻次、自引率、即年指標等。近年來SCI評估了1萬多種地區性期刊,只收錄了1600多種。
SCI對期刊的評估與選擇是動態的,資料庫來源期刊每年都會有所增減。每種期刊在被錄用或被淘汰前都經過評估。如果發現已收錄期刊的影響力在降低,而新期刊的引用潛力更好,就可能用新期刊替換已有的期刊。SCI不停地做這樣的平衡,目的是保證所收錄期刊是最好的。被淘汰的期刊重新經評審進入SCI需要兩年時間。
二.SCI主要收錄英文版期刊,中國科技期刊要走向世界的重要條件是英文版
目前,SCI主要收錄英文版期刊,已經收錄的17種中文期刊是建庫初期收錄的。所以中文的確是中國期刊自身發展的一種障礙,是中國期刊進入國際學術界的瓶頸。如果期刊是全英文的,那麼它被收錄的機會要大一些,但如果在國際學術界沒有影響,也不會被收錄。應該說,不是SCI選擇了英文,而是當前國際學術界使用英語作為通用語言。展望未來,SCI將關注收錄區域性期刊後給整個資料庫帶來的變化,進一步研究收錄區域性期刊的評價標準,監測已收錄期刊是否保持高標準的出版。
三.要提高中國科技期刊質量,應努力把優秀論文吸引回來
中國的科技評估政策與導向造成大量優秀論文外流,直接影響了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中國研究人員數量龐大,因此出現好的研究成果的可能性就大,但是如何發掘質量上乘的文章並把其吸引回來,這就需要辦刊人的不斷努力。事實上中國科學家在中國優勢學科所做的研究成果能很好地被國際學術界接受,他們更願意把文章投給《科學》或《自然》等國際知名刊物上,以使自己的文章有更大的影響。這樣做的結果就使出自中國的優秀論文都流向國際知名期刊,導致中國本土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無法與世界上最好的期刊相比。
SCI的選刊政策從來都是關注全球範圍內高質量的期刊,但這些年,中國的優秀論文越來越多地發表在境外期刊,這對中國期刊的發展沒有好處。稿源外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研究單位過於注重SCI單一指標,有的研究單位還實行具有導向作用的獎勵政策,這點已經引起國際學者的不滿,並認為這是一種賄賂。儘管和以前相比,進入SCI的中國期刊總數有所增加,但同國際入選刊物相比,中國的科技期刊還必須不斷提高學術質量。對SCI來說,學術出版應是出版純粹的論文,更好的論文。希望中國能夠儘快改變盲目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的現狀,把如何提高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核心問題,要儘可能使期刊國際化,而不是局限在一個地區內。
四.提高出版效率是提高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重要手段
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低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期刊的編輯、評審、接收以及出版過程太漫長,短則1年,長則2年,造成影響因子低。如果提高效率的話,整個出版時滯會大大縮短。對作者來說,從投稿到發表所耗費的時間越短越好。建議編輯部儘早建立投審稿資料庫,通過資料庫來處理投稿,以便提高處理效率。
五.要使期刊可持續發展,編輯要樹立市場意識
國際上,在學術和商業上都非常成功的自然科學期刊並不乏例,但中國這方面卻沒有很好的榜樣。這是體制原因導致很難發展出強有力的商業模式。一個成功的學術期刊是能養活自己的。因此,好的編輯應在其所服務的領域有很豐富的專業知識,很好的市場意識。
六.正確使用影響因子來評價期刊的影響力
目前,用影響因子來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仍然是最合適的指標。但中國目前有些過分使用影響因子來評價期刊,今後可以採用特徵因子(eigenfactor)來評價期刊更合理。一些期刊為了追求高影響因子,採用人為幹預的手段,這是不當的。這些年,SCI資料庫已經發現這種現象,並把這些期刊剔除。與此同時,中國使用影響因子來評價研究人員的水平是不對的,因為影響因子是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指標。評價研究者或某篇論文的質量時,應該使用被引頻次多少來評價。中國的部分研究機構和大學認為,發表論文的期刊影響因子高,這篇論文的質量就高,相應地,論文作者獲得的獎金也就越高。
因此,在《科學》和《自然》上發表論文的獎金是最高的。這樣做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科學》和《自然》有非常高的論文發表標準,如果能在這兩種期刊上發表文章,就有理由被認為是高質量的論文。但僅用期刊的影響因子來評價研究工作的質量是對影響因子的錯誤使用。對研究工作的評價應該是研究工作質量本身以及對所在領域的影響,即這篇論文被引用的情況。事實上並不是所有論文都對期刊影響因子有貢獻,因為絕大部分論文的引用率可能是零,或者只被引用一兩次。對特定的作者,可以用引文數據對其所有文章被引用的情況進行分析,或是對其特定文章的被引情況進行分析,並將分析結果與同行評議等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估。
在中國,人們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影響因子、被引頻次上面,幾乎沒有人去關心期刊的內容。但是在美國,大家更關心基礎研究,關心新科技的進展,關心新科技所帶來的新工作,關心疾病治療等等。美國有很多著名期刊,比如《科學》,還有一些醫學期刊,這些期刊單純地報導已經發生的基礎研究。為了傳播和交流作者或研究人員的成果,他們需要出版。所以文章就通過投稿、審稿以及出版來讓大家知道,隨之產生影響因子。期刊出版商認為提高期刊影響力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對於政府而言,出版期刊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它只不過是報導研究成果的一種手段,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影響因子上面是不正確的。
對於期刊的評價,應該首先看出版標準,然後是出版內容。期刊中有什麼文章?是不是有一些新的、原創的、變革性的內容?有一些改變科學的內容?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這樣大家才會對期刊感興趣。如果沒有這些,那期刊也就沒有希望。因為報導新的、原創的、有趣的、有影響力的基礎研究或是回顧以往的研究才是期刊的根本。所以,基於影響因子的科學評價體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應該有更深層次的東西。
根據易智編譯以上所總結的內容可以知道,一份優秀的可以被SCI收錄的期刊的基本條件是出版語言為英語、出版的及時性、發表優秀的基礎研究論文、要符合基本的國際編輯出版規範、要有自己的學科或者地域特色、編輯部成員要有國際性。易智編譯是一家專門為非英語國家科研工作者提供最優質SCI論文服務的專業公司。針對中國科技期刊的現狀,編輯部要在吸引本國優秀論文的回歸、提高出版效率上下功夫、編輯要有市場意識。要正確使用影響因子來評價期刊的影響力;編輯部不應該把期刊是否被SCI收錄作為發展目標,而是應該從根本上提高辦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