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李小墨
我得承認一下,我這兩天的時間都浪費在了《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了。
事情是這樣的:
我刷到了脫口秀演員程璐和思文離婚的八卦,想起了中信的一個編輯給我寄了一本八卦主人公之一思文寫的書。
讀了那本教大家如何幽默社交的《說笑》呢,我就想看一些脫口秀表演,驗證一下書裡面說的幽默原理。
結果越來越開心,越看越沉迷,打開《脫口秀大會》就停不下來了。
我想驗證的是發笑的三大原理:意外感、優越感、壓力釋放。
打破聽眾的期待,讓聽眾覺得意外,會產生幽默;
讓自己或某個人物顯得弱顯得慘,讓聽眾產生優越感,會產生幽默;
讓有壓力的、尷尬的氛圍得到疏解,壓力得到釋放,會產生幽默。
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的,所以我的快樂是雙重的,段子好笑的快樂是一重,我知道為什麼段子好笑的快樂是另一重。
所以也說不上是浪費時間,不斷被逗笑,不斷對自己的洞察力感到滿意,還挺開心挺解壓的。
而且我發現:幽默這件事很神奇,它需要說的人,和聽的人共同完成,說的人說了,聽的人笑了,幽默的製造才完成。只要聽的人笑了,說的人會覺得自己很聰明很機智,聽的人get到了,也會覺得自己很聰明很機智。只要發生這種「聰明人」之間的心領神會,大家的感覺都非常良好。
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次線下脫口秀,感受一下現場的氛圍。
不過前面的都是題外話,今天我想講的是人身上兩種神秘力量的拉扯。
一種是堅持和努力,一種是逃避和放棄。
我看了《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第七期,王勉炸場的那段脫口秀,講的就是逃避,用非常幽默的形式講人為了逃避是如何無所不用其極。
大家看一下這段視頻,不僅好笑,還很打動我這種習慣性逃避患者:
楊天真笑到完全無法停下來,我記憶中我上一次笑成她那樣,還是十幾年前上高中的時候看《天天向上》裡歐弟說醫生給自己做手術的那一段。
李誕非常不解地問她:為什麼?你不是一個逃避的人啊,為什麼這個表達可以這麼精準打到你?
楊天真說:我很想逃避啊,很多事情我都很想逃避。
我當時就在想,像楊天真這種像疾風驟雨一樣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為了工作犧牲健康也在所不惜的強人,都有很多想逃避的事情,那是不是其實每一個人心裡都駐紮著想逃避和放棄的小魔鬼?
我們是不是就不需要因為時不時想逃避,想放棄而覺得羞愧?
(張博洋「一羊遷徙」梗)
王勉的「世上無難事,只要會逃避」,顯然是在致敬導師大張偉著名的喪雞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這個比賽裡,因為上一季退過賽而被不斷調侃的張博洋,就是這個理論的實踐者。比賽壓力太大,太辛苦,既然這麼痛苦,何必呢,退賽吧,一退賽所有的痛苦就消失了。
可是這一季,他又來了。最後他帶來一段自暴自棄的表演,然後被淘汰了。
說他自暴自棄是因為主段子用了脫口秀演員普遍嫌棄、覺得創作偷懶的諧音梗:「一羊遷徙」,大家都覺得他拿出來的不應該只是這樣而已。
但我覺得他通過這個表演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我從來都不是一個努力的人……好像大部分行業都是這樣,一旦有一部分人開始拼命,剩下來的人為了生存也只好拼命。」
有時候不得不往前走,並不是多想往前走,而是怕掉隊。跟你一起的人都在拼命往前奔跑啊,你不跑你就掉隊了。你說想要保持自己的節奏,可是眼見著眼前千帆過境,你就無法再心安理得地和頹喪的、不夠努力的自己相處。
可能有人會看不起他心態差,輸不起,導師羅永浩甚至說他,才華和能力夠,但是說放棄就放棄,「藝德」不好。
我把自己代入他,我就特別理解他。
一起說脫口秀的一幫人,他呢,智力和能力都不比別人差。別人參加比賽,抗住壓力,挑戰和超越自己,在綜藝裡刷足存在感,只要多留一下,就意味著更高的知名度。說不定有個段子出圈了,那就名也有,利也有,江湖地位也有了。線下演出的報價,絕對跟著水漲船高。
他扛不住,可能漸漸咖位和曾經的同伴就會拉開距離。
而且這不止和名利有關,一個人的影響力會決定他的選擇權和議價權,決定他會有多自由可以多大程度做自己想做的事,決定他的聲音會被多少人聽到,關係到他的自我實現。
這和我們多麼像啊,你不努力你同學努力,以後他拿著名校學歷挑工作的時候,你要在擠死人的人才市場任人挑選,你不努力你同事努力,等他跳槽拿高薪的時候,你還是待在原來那個工位裡的一條鹹魚。
倒不是說,一定要和別人比怎麼樣,我只是不想上臺去領那個loser的勳章,在我自己心裡領也不行。至少我,我還沒有超凡入聖到不在乎這些東西。
所以就造成了這樣一個局面:
逃避和放棄可以短暫地讓我們逃離痛苦和壓力,它們就像海妖塞壬的歌聲一樣,每時每刻都在誘惑著我們,「逃避吧,放棄吧,只要逃避,只要放棄,痛苦就結束了。」
可是對掉隊和失敗的恐懼,又形成一股力量在後面不斷push我們。「你希望做同齡人的廢物和loser嗎?你一定不希望自己喜歡和想要的東西都沒有能力得到、沒有資格享受吧?」
我們糾結地生活在夾縫之中。
(王勉炸場)
我今天也不是在勵志的,我覺得我自己挺沒勁的,既做不到瀟灑地逃避和放棄,也沒有鋼鐵般的意志去扛,去奮鬥,去堅持。
如果你連續看了幾個月我的日記號的話,就會發現我的日記就是這兩股神秘力量打架的實錄。
自律的、昂揚的、戰鬥的、樂觀的小墨,和頹廢的、逃避的、沮喪的、躺平的小墨輪番上場。
我自己有時候都覺得有點倦。
我曾經想過,我是不是應該把我的另一面遮掩起來,設立一個自律的人設,這樣可以多給到大家一點力量。
但是我想想還是算了,這就是一個普通人類的日常。
而且有時候有個人告訴你「我也這樣,你不是一個人」,比「你看我多麼自律多麼堅定,你也可以」更能治癒人。
- The End-
作者簡介: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