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向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致賀信

2020-12-28 國資小新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7月28日在法國該組織總部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

習近平指出,科學無國界,創新無止境。國際科技合作對於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計劃實施以來,中方始終恪守國際承諾,中國企業和科研人員勇挑重擔,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為計劃的順利推進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十多年來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充分證明,開放交流是探索科學前沿的關鍵路徑。

習近平強調,當前,全球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攜手前行、共克時艱。中方願繼續同各方加強科研交流合作,合力突破重大關鍵科學和技術,推進全球科技創新,為增進各國人民福祉、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

中核集團:為「人造太陽」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在法國種「太陽」的中核人

一直以來,中核集團高度重視「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安裝工作,多次對項目進展相關工作進行部署,對ITER組織疫情防控工作表示關切,並對ITER組織捐贈防疫物品。在開工儀式現場,中核集團聯合體全體建設者表示,中核集團將勇於擔當,發揮科研創新和工程建設等優勢,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有信心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為「人造太陽」順利推進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據了解,在疫情嚴峻時期,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逆行」法國,於2020年年初派遣工作團隊進入現場,目前,來自中核集團中核工程歐洲公司、中核二三的51名人員正在法國ITER現場開展相關工作。

期間,聯合體團隊克服國內外疫情對人員派遣、工機具採購、辦公生活等諸多不利影響,在ITER組織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充分發揮中核工程總承包管理能力,依託中核二三豐富的安裝經驗,核工業西南物理院和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核聚變方面的技術實力,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當地時間5月28日,中核集團成功實現杜瓦底座吊裝,拉開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主設備安裝序幕。

「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

2019年9月,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正式與ITER組織籤訂了TAC-1安裝合同。TAC-1安裝標段工程是ITER託卡馬克裝置最重要的核心設備安裝工程,其重要性相當於核電站的反應堆、人體的心臟。

在探索核聚變的過程中,中核集團充分發揮我國核科技與核能發展主力軍的作用,堅持落實國家核能「三步走」的戰略部署,長期堅持核聚變能源的研發,推動我國核聚變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有效提升了中國在國際聚變領域的地位,在人類未來能源探索的道路上貢獻了中國力量。

一組圖帶你走進 「人造太陽」

感受科技的浪漫和力量

———— /END/ ————

相關焦點

  • 六天,逆轉中國核聚變命運,美國也無能封鎖!
    12020年7月28日,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卡德拉奇,一個當今世界最深遠的國際合作項目——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簡稱:ITER)正在進行關鍵性的安裝啟動儀式,中國領導人特地發去了賀信。作為標誌性舉動,裡根與戈巴契夫在日內瓦峰會上倡議,由美、蘇、日本以及歐共體共同啟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準備在2010年建成。但這個象徵和平的合作計劃,一開始就充滿了爾虞我詐,為此後的風波埋下地雷。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必須使燃料變成超過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這比太陽核心溫度高5倍多。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然而,核聚變研究所面臨的困難,以及巨大的資金投入都不是一個國家所能解決的,這需要全人類的努力。各國都心知肚明,因此自然而然就走上了的團結的道路。在1985年日內瓦首腦會議上,裡根和戈巴契夫聯合倡議建立一個核聚變研究的國際組織,於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於1988年正式啟動。當時僅有四個國家和聯盟參與,分別是美國、蘇聯、歐共體和日本。
  • 我核500強!看中核集團的圖強之路
    繼「龍騰2020」科技創新計劃後,新中核啟動實施「創新2030」工程。在這一重大戰略牽引下,廣大科技人員戰鬥的熱情再次被激發,集團公司創新創造的面貌煥然一新。從鈾資源勘探、開採、核燃料加工到核電設計、施工、建造運營,再到核技術應用以及乏燃料後處理,新中核整個核科技創新鏈實力更加厚實、活力更加彰顯、勁頭更加強勁,成效逐漸凸顯。
  • ...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 解讀「人造太陽」和核聚變的奧秘
    央廣網北京12月6日消息(記者周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核聚變中心組織全體黨員前往2020年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
    為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踐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年輕幹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勇於直面問題,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
  • 英國核聚變反應堆由「甜甜圈」變身「去核蘋果」,究竟改進...
    近日,英國的一個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首次啟動發電,這表明英國在通往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歐洲核聚變協會認為它是值得探索的聚變能源路線圖的替代品。英國原子能機構(UKAEA)認為,緊湊的設計可能是未來小型和廉價核聚變發電廠的關鍵。 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rinceton Plasma Physics Laboratory)也曾進行過類似的升級,被稱為國家球形環面實驗(NSTX)。
  • 中國曾被西方拒之門外的「人造太陽」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有何意義
    中國「人造太陽」項目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就開始展開了「人造太陽」的研究,人們口中所謂的「人造太陽」則是一種以核聚變為基礎的新能源,由於「人造太陽」的意義非常重大,因此,我國在這一領域中一直在不斷地鑽研,近日,我國的「人造太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
  • 習近平主席向中阿合作論壇第九屆部長級會議致賀信引發阿方人士...
    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會議致賀信。阿拉伯國家人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賀信令人鼓舞。阿中雙方將繼續攜手前行、共同發展,推動阿中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走深走實,更好造福阿中人民。埃及前總理沙拉夫表示,面對疫情挑戰,阿中密切抗疫合作,共同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抗疫合作中發揮領導作用。
  • 重大突破!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國家原子能機構供圖)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
  • ...認真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致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認真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致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的賀信精神李希主持會議大洋網訊 近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致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的賀信精神,研究我省貫徹落實意見。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我們做個比較,比如你想要一個發電一百萬千瓦的發電站,如果燒煤,你每年需要 210萬噸煤;如果是現行的、基於核裂變的核電站,你需要 30 噸核燃料;而如果是核聚變,你只需要 600 公斤燃料就可。現在科學家們通常用作為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的兩個同位素氘和氚 ,這個核聚變的方法是1939年,美國物理學家們通過實驗發現的。
  •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近10秒
    「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和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因為它的目標是和太陽一樣進行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因此就有了它的名字。與2018年的第一個1億度溫度相比,這一創新實際上保持了近10秒的1億度溫度,這是東方超環的重大突破。如果1億度的高溫能維持很長時間,人類將離解決核聚變的商業應用不遠了。
  • 瀋陽自動化所召開黨委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致「奮鬥者」號賀信
    瀋陽自動化所召開黨委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致「奮鬥者」號賀信 2020-12-07 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12月2日,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召開黨委會,專題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