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2020-12-23 醬子聊科學

不知道你們那裡近來有沒有「拉閘限電」?

這情況似乎不少地方都有「遭遇」過。很多小夥伴就納悶了:現在我們已經有火力、水力、風力、太陽能、化學能等等能源了,可是電為什麼還是不夠用呀?真是讓人著急!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

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

答案,你看完這篇文章,也許心中就有數了。今天我們就通俗的來聊一聊「什麼是可控核聚變?」「中國的可控核聚變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動力,而要有持續的高效率的動力,就得有源源不斷的能量供應。從煤炭、到石油再到電能風能太陽能,無不不是為了獲取能量提供動力的有效辦法。

而到了現在,我們發現有兩個方法只用很少的物質就可以產生巨大的能量,這就是核裂變和核聚變。

核裂變是一個較重的原子核裂變成幾個較輕的原子核的過程;而核聚變則正好相反,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反應生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的過程。它們的反應過程都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核裂變產生的原子彈,大家都知道它的威力了,而核聚變產生的氫彈,威力更是原子彈威力的千倍萬倍。

核裂變除了做原子彈外,我們現在已經在用它的能量來發電了,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核電站。那麼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更大,如果用來發電不是更好嗎?

確實是的,核聚變不僅可以產生巨大的能量,還是一種不容易爆炸、便宜、汙染少、資源幾乎無限量的能源。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有多 大呢?我們做個比較,比如你想要一個發電一百萬千瓦的發電站,如果燒煤,你每年需要 210萬噸煤;如果是現行的、基於核裂變的核電站,你需要 30 噸核燃料;而如果是核聚變,你只需要 600 公斤燃料就可。

現在科學家們通常用作為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的兩個同位素氘和氚 ,這個核聚變的方法是1939年,美國物理學家們通過實驗發現的。氫是由1個質子和1個電子組成,而氘和氚的性質和氫幾乎是一樣的,只是氘多了1個中子,而氚多了2個中子。這種質子相同而中子不同的元素,就稱為同位素。

在聚變反應堆中,氘和氚的反應會生成一個更重的氦和中子,從中也產生了巨大的能量:氘 + 氚 → 氦(3.5MeV)+ 中子(14.1MeV)

氘元素在海水中都是,可說是唾手可得,還幾乎用之不盡。而氚元素自然界中沒有,需要用中子去轟擊鋰就可以得到:中子 + 鋰 → 氚 + 氦 + 4.8Mev

鋰元素也是比較容易得到,現在不是也有很多鋰電池嗎?中子從第一個反應中就可以利用,這樣還能減少中子產生的副作用。

這個核聚變反應的過程,看上去似乎極其的簡單,可是要讓氘和氚產生聚變反應需要一個條件,就是要突破它們原子核之間的勢能壁壘 ,原子核都是帶正電的,它們之間有排斥力,要突破這個勢能壁壘就得讓它們有足夠的溫度和密度,並且要持續反應還要有足夠的時間。

要保持氘和氚穩定的反應,這個溫度得大概保持在1-3億攝氏度之間。

這時問題就來了,達到這麼高的溫度以現在的技術並不是問題,問題是,用怎麼樣的裝置來控制這麼高溫高動能的反應堆?以目前人類能達到的最高水平製作的容器,任何材料的裝置遇到這些反應堆都立馬灰飛煙滅,可控核聚變難就難在「可控」上。

後來科學們想到了兩個約束高溫反應的方法:一個是慣性約束。慣性約束是用一個小球,裡面裝著氘和氚的混合氣體,然後用雷射束或是粒子束去轟擊它,讓它在高溫高壓之下產生核聚變反應,這種方法主要是靠高密度擠壓,它所需的溫度相對低些,這個方法的理論奠基人之一就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王淦昌。

另一個是磁力約束,由於高溫之下,原子核已經變成離子態,就是原子核和電子分離的狀態,而原子核是帶電的。如果建一個環形的磁場,在強大的磁力約束下,那麼原子核就會繞著磁力線運動,這些粒子就只能繞著磁場轉圈圈,它們也就被懸空約束住了。這個方法的理論是蘇聯科學家塔姆和薩哈羅夫提出的。目前世界上的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主要都是在用磁力約束。

要用磁力約束核聚變反應,也並不容易,畢竟裡面的粒子都是高溫高速在運動的,可以說是非常的不穩定。直到1954年,蘇聯科學家做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託卡馬克裝置,即T-1。情況才有所改善。到1968年,T-3的等離子體成功超過了一千萬度後,世界各國才開始跟進,之後託卡馬克裝置就成為磁力約束可控核聚變的主流技術路徑。(託卡馬克裝置圖)

從圖中大概可以了解託卡馬克裝置工作的原理:粉色的就是氘和氚的帶電等離子體氣體 。黑色的曲線就是磁場的總磁力線,其中主磁力線由外面包著的那些藍色的導體線圈生成,還有側向的磁力線(綠色)由等離子體的電流自己生成。

氘氚等離子體就這樣在託卡馬克內部轉圈,溫度極高而又不必接觸到牆壁,這豈不是非常完美的裝置嗎?當然,這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要讓可控核聚變穩定反應,並非那麼容易。

我們中國的第一臺託卡馬克裝置建於80年代,於1984年由西南物理研究院建成完工,當時的設備還是從德國買回來的。可是當時的水平還很落後,等離子體存在時間才4秒,幾乎就是一瞬間就結束了。

中國可控核聚變研究,真正的轉機直到1990年,蘇聯解體後,因為經濟困難,把他們閒置已久的T-7裝置送給了中國,並派專家一同協助中國科學家重新改造。最終於1995年T-7重建成功,並改名為HT-7,這個託卡馬克裝置也就是「合肥超環」。這是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第一次追近世界先進水平,是當時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的國家。

經過合「肥超環」技術經驗的積累,我們開始動工製造自己的新一代超導託卡馬克裝置,並於2006年完工,這個就是東方超環(EAST),東方超環表現非常出色,實現了最長時間的穩態運行,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也有了一個酷酷的稱呼「人造小太陽」。

中國的可控核聚變技術有了很大提高後,各國也紛紛要與中國合作取經。因為目前的所有裝置只是做實驗,並且存在的難題還很多,於是世界各國之間的科學家,都願意分享自已的研究成果,希望一起推動可控核聚變電站的早日實現。實驗的過程,還得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所以歐盟、印度、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等還共同出資在法國聯合建設一個大型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ITER ),預算 200 億歐元,大概是史上最貴實驗裝置,並且中國的出資比例還很高。

這個世界大合作的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本來是說好在2020年就能建成開始做實驗了,後來又改成2026年,現在估計第一次進行放電,大概又要改到2040年以後了。因為參與的人多,協調起來並不容易,並且似乎美國和歐洲並不急著讓可控核聚變電站做成,他們只是希望做做理論方面的研究就OK了,所以互相扯皮,這個項目一拖再拖,但是中國表示等不住了!

本來還指望和世界各國人民一起努力推動科學進步,但是事實證明,進展極其緩慢,於是中國只能做兩手準備,一邊和世界各國共建 ITER ,一邊著手籌劃自已新的實驗項目。2009年在東方超環的基礎上,啟動了中國環流器二號項目-HL-2M,2020年 12 月4日終於宣布首次放電。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全球一共出現過200多個核聚變實驗堆,目前正在運行的還有幾十個。咱們國家這次建成的環流二號M和英國的JET的尺寸差不多,按尺寸能排世界第二。

這時大家別以為大功即將造成了,至此還不是正式的發電站要用的核聚變反應堆,這些裝置只不過是用來做各種核聚變實驗。以後也不會用它們來做發電站的裝置。要達到可以發電的核聚變電站,還差十萬八千裡呢。

目前,世界各國的可控核聚變裝置,能做到1億攝氏度以上穩定200秒就很不容易了。而國際上認為,初步的實驗成功的標誌是維持1000秒。

11月23日韓國剛宣布他們的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下保持20秒,這已經是一個新的突破了。要知道,目前,美國、日本和歐洲團隊的等離子體在1億高溫下,只能保持最長時間約為7秒,而中國的東方超環(EAST),在2018年保持10秒,已經是當時的世界紀錄。

可控核聚變主要是靠實驗積累經驗,一點點改進,所以需要調動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對於中國來說似乎就是一種優勢。並且,內蒙古白雲鄂博的稀土資源,它使得我們的超導工藝和雷射技術並不落後——這可是可控核聚變不可或缺的條件。

中國在可控核聚變技術方面,目前已經進入世界前列,至於什麼時候才能實現用核聚變發電?是不是我們率先實現這個願望?希望不再是「再過50年」。

和大有聊科學,小朋友卻聽懂了 就是@醬子聊科學 請關注我,漲姿勢~

相關焦點

  • ...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 解讀「人造太陽」和核聚變的奧秘
    央廣網北京12月6日消息(記者周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被重視的道理很簡單,太陽之所以能夠持續發光發熱,是因為它在時刻發生著核聚變反應。人類是否可以利用核聚變這個原理,在地球上來建這麼一個能夠可控輸出能量的裝置呢?為開發未來的新能源,積極開展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核西物院)承擔中國環流器二號裝置項目,是我國大型常規磁體託卡馬克聚變研究裝置。
  • 六天,逆轉中國核聚變命運,美國也無能封鎖!
    但居安思危總是沒錯的,想要徹底解除能源的焦慮,同時又不犧牲環境,那就需要祭出一個終極大招——可控核聚變。什麼是可控核聚變?就是要造出一個人類能夠控制的太陽!2中國的「可控核聚變」研究,比起《三體》裡文革時期建立的「紅岸基地」更加前瞻,最早起步可以追溯到1955年。那時新中國剛打完韓戰,原子彈還沒有影子,但錢三強等科學家就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前沿領域,提議開展中國自己的可控核聚變研究。
  • 中國「人造太陽」橫空出世,星際飛船不再是夢
    其實核聚變早就被人類研發了出來,只不過率先運用於軍用領域,也就是通過核聚變釋放能量的氫彈。而在民用領域,由於核聚變要實現可控面臨很大的技術難度,因此其研發進度一直很緩慢。但在近期,成都傳出一個好消息。由中核集團建造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可控核聚變裝置成功放電,標誌著中國在未來新能源領域獲得了突破性的進步。而由法國主導,美英俄日參與的ITER(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在今年7月28日才開始組裝。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鋼鐵俠胸前那個一直閃閃發光的方舟反應堆,不需要補充煤炭汽油等燃料,不需要放射性重金屬也不需要光照,而提供的能量密度卻高得驚人,這樣的能源在現實世界中有且僅有一種: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什麼是核聚變?▲1952年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氫彈實驗。▲據說朝鮮的氫彈長這樣。但氫彈的核聚變反應是不可控的,所以它才能產生比原子彈大得多的威力。太陽為什麼不會爆炸?因為它的核聚變反應是可控的。
  • 如果可控核聚實現,對人類有多大幫助?電費會降低嗎
    從已知的能源來看,我們現在使用的最多的還是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但是這些不可再生資源總有消耗完的時候,所以科學家一直都在尋找可替代的能源,其中最好的就是核聚變。 核聚變能夠產生大量的能量,就如同太陽的原理一樣。因此可控核聚變也被稱為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不僅不會如同核裂變一樣產生大量的核廢料,而且原料也非常容易獲取。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其原理看似簡單,但要讓聚變反應持續可控,可以說難於上青天。
  • 63年,中國「人造太陽」顛覆性突破:曾經對我愛搭不理,如今讓你望塵莫及
    其實這個「太陽」並不是真正的太陽造好後也不會被掛在天上它是一個核聚變實驗裝置原理和太陽內部爆炸相同在這一階段我國一共建造了9個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但是那時候我們生產技術有多落後大家有目共睹在國際對可控核聚變討論的如火如荼時作為一個社會制度獨特的國家沒有國家願意和我們交流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1億度運行,這可能是永久解決能源問題的黑科技
    與2018年首次實現1億度溫度相比,這次的創舉實際上是將1億度維持了近10秒,是東方超環取得的重大突破。如果能較長時間維持1億度的高溫,那人類距離解決核聚變商業化應用真的就不遠了。「人造太陽」究竟怎麼造?聽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講述34年「追逐太陽」之路。
  •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近10秒
    中國的科技已經進入快車道。特別是新時期以來進入,年度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成就迅速增強了它的國際影響力。我們也在努力趕上和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展差距。這不是,最近小編我又得到一個好消息,我國又一項偉大的科技創新已經成功開發出來了!
  • 用小麥棉花換回破銅爛鐵,科學家怎樣把它建成先進的「人造太陽」
    近日,號稱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全球目光聚集
    但是中國從無到有,依靠不服輸的精神,將很多問題克服,如今中國的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中國又有一重大突破據科技日報報導,在中國四川成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研究人員正在進行試驗,通過一系列試驗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這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之後,首次完成放電。
  • 人造太陽核心溫度上億,用什麼材料能隔絕熱量而自身不會融化?
    這個溫度要比石墨的熔點高一些,但依然是遠低於太陽表面的溫度,因此,即便是拿著地球熔點最高的鉿合金靠近太陽,也避免不了被熔化的結果。 那有人可能在琢磨:中國的科學家不是搞出了「人造小太陽」,也就是可控核聚變反應的裝置。要知道太陽內核也是可控核聚變反應,如果地球上的物質都會被熔化,那「人造太陽」這個裝置是用什麼材料做的?為什麼可以承載可控核聚變,而不被熔化呢?
  • 習近平向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致賀信
    中方願繼續同各方加強科研交流合作,合力突破重大關鍵科學和技術,推進全球科技創新,為增進各國人民福祉、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
  • 還是得單幹,中國「人造太陽」已放電,比美俄歐合夥快了五年
    除了這一件事,臨近年底,中科院也開始衝業績了,根據報導,我國的第一個「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系統已經正式完成並且被投入到了發電當中,相比歐美俄的核聚變發電設備領先了快五年。根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中國的第一個「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已經正式被投入使用並被用於發電,而這還僅僅只是中國的第一代可控核聚變裝置,此後在使用該裝置的過程中,中國還有許多的技術問題需要在實踐中論證,而中國在該領域也走出了自己最堅實的一步。而與此同時,我國的嫦娥五號也正在執行把月球的土壤帶回地球任務。
  • 中國又點亮一個「人造太陽」,美俄歐日:臉痛,別打了!
    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說人類50年後將實現可控核聚變,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說人類50年後將實現可控核聚變,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說人類50年後將實現可控核聚變,……然而直到今天,核聚變發電還只是鏡花水月,遙不可及。
  • 韓國「人造太陽」打破世界紀錄,1億度運行20秒,是中國的兩倍運行時間
    韓國「人造太陽」打破世界紀錄,1億度運行20秒,是中國的兩倍運行時間。 11月24日 韓國的人造太陽,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而且運行了整整20秒的時間。
  • 英國核聚變反應堆由「甜甜圈」變身「去核蘋果」,究竟改進...
    近日,英國的一個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首次啟動發電,這表明英國在通往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正如此前前瞻網的一篇文章《小原子爆發大能量:人造太陽可以帶來無限能源,還能承受上億度高溫!》中所介紹,目前實現可控核聚變有幾種方案,包括雷射約束核聚變、磁約束核聚變等,其中,人類對託卡馬克的研究是最深入的。
  • 中國「人造月亮」提上日程,美國專家:又是一個科學壯舉
    中國科學家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研發出了一種利用可控核聚變,僅僅付出極少的燃料,就能釋放出最大能量的機器,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造太陽」,前段時間中國的人造太陽正式放電成功,成為了世界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