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愛樂之城》節目截圖
臺海網11月2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泉州這裡真的是慢生活」「這裡非常安逸」「她們演奏的音樂有一種原始的動力,非常震撼,這就是民族音樂的力量」「他們自發去傳承南音,對南音的熱情,讓我覺得自己很渺小」……過去的周末,泉州人的朋友圈被《乘風破浪的姐姐》首期團綜《姐姐的愛樂之程》刷屏。短短兩天就有累計3億的播放量,全網上萬條評論,不僅僅是姐姐們圈粉古城,五湖四海的觀眾也跟隨著節目視角感受到泉州這座煙火與詩意共生、市井與藝術並存的城市文化魅力。
為何是泉州? 古城保護、文旅融合站上「C」位
「對於我們創作團隊來說,首期團綜製作尤其重要,這決定了整個節目的效果和影響力。」《姐姐的愛樂之城》節目組導演說道。對於今年這款爆款綜藝,全國人民都有所期待。選擇泉州,是節目製片方派出「百人踩點團」經過實地考察後深思熟慮的決定,也是對泉州城市文化實力和獨特氣質的認可。
栽下梧桐,引得鳳凰。「作為閩南文化的發祥地,無論是令人垂涎的海蠣煎、土筍凍、薑母鴨,還是音樂活化石的南音、戲曲的梨園藝術,泉州既保留著千年歷史的留存,也呈現出世界文化多元交融,還有古老與時尚的碰撞,這座『活』的古城無疑是一座極具人文旅遊魅力的新地標。」優玖絲路文化總經理岱俊琦說,劇組選中泉州古城,和近年來我市對泉州古城歷史文化的保護和推廣努力息息相關,可以說真正讓古城保護、文旅融合站上了「C位」。
作為幾屆泉州古城徒步的活動執行方,岱俊琦也曾參與眾多古城宣傳推廣活動策劃,見證了古城保護發展提升。「過去的幾年,央視春節晚會分會場選址泉州,我市聘請了一批批的國內外規劃建築專家為古城保護規劃做了大量的勘察和研究,邀請了一批批的知名學者的實地採風和創作為古城文化的厚度作更深刻的解讀和推介,孵化了『泉州海絲古城徒步』品牌,聯手抖音發起了『抖來泉州遊』的話題,一步步拓展著文旅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實現了古城文化IP走出去,流量資源進得來。」
如何變成流量? 多平臺發聲吸引年輕人回流
在微博、小紅書、抖音等當下的社交平臺,古城泉州貼著寶藏城市、文化深度遊、小眾旅行目的地的標籤,體現著當代年輕人在千篇一律的城市遊中對於文化旅遊的探索和熱度。就像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帶著憧憬來提著驚喜去,泉州被越來越多人看見,也被越來越多人迷戀。
看見、迷戀、傳播的人群中,很多是年輕人。「在團綜裡姐姐們為南音的魅力折服,古老的藝術在現代也能閃閃發光。如今在古城,我們可以欣喜地發現,隨意漫步古城就能在府文廟、金魚巷與南音藝術不期而遇,南音在古城成了一個很生活化的東西。」西街「泉州府」文化空間的負責人「吹神」不僅是回到古城的年輕創業者,也是一名南音愛好者和推廣者,其身體力行地通過各種新媒體宣傳著南音以及泉州文化。
與「吹神」一樣,泉州師院的老師蔡舒翔也是因為古城情結成為了文化推廣使者,其組織和參與的「潤物無聲青年創客文化IP孵化計劃」為古城培養和輸送了很多青年文創人才。
怎麼全民參與? 提升認同感激發文化自信
泉州古城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提升,是一場從官方到民間用心經營的馬拉松成果,也是一項需要久久為功的系統性工程。近年來,我市以「見人見物見生活 留人留形留鄉愁」的理念推動古城保護提升,讓更多泉州人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讓更多外地人提升文化認同感。
泉州古城是一座「活」的古城,「人」是核心。「近年來,我市通過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工作,在提升古城人居功能的環境的同時,積極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古城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我市通過外修於形,重振古城功能活力,包括以「低衝擊、微擾動」修繕背街小巷,實施中山路保護提升工程,打造「多彩交通」模式等。內修於心,再現古城文化魅力,包括開展自下而上「社區營造」,特色文化活動展示非遺文化促進活態傳承等,多方同頻共振,推動古城文化復興。(記者 殷斯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