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燈塔專業版票房數據顯示,9月8日(周二)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工作日的大盤僅五千多萬,按照市場規律,沒有新片上映的周三、周四大盤可能會繼續下降,即將跌破五千萬(貓眼專業版對於周三的票房預測為4676.9萬),將會不斷刷新8月14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重映首日加《八佰》首輪點映)以來內地院線大盤的最低紀錄。好不容易憑藉《八佰》等片恢復活力的電影市場在慢慢冷卻,急需強有力的新片注入活力。
大盤再度冷卻的一大客觀原因是學生們陸續開學,且部分高校學生在九月初在校隔離無法為影院貢獻票房。而回到電影市場自身來看則是因為缺乏足夠有力的大片撐場。這麼說其實有些滑稽,因為被很多影迷和粉絲寄予厚望的諾蘭新片《信條》剛剛上映不到一周,影院還沒真的淪落到無新片可放映的地步,但票房不佳的情況仍然出現了。
目前單日票房產出最高的影片依然是推動了內地電影市場恢復的「大功臣」《八佰》。但《八佰》的正式上映已經進入第四周,儘管仍然佔據過半市場份額的它已算得上走勢堅挺,卻也抵擋不住自然衰退的市場規律,工作日的單日產出已低於三千萬。真正令市場走冷的是新片《信條》的走勢不佳。
作為克里斯多福·諾蘭重金打造的力作,《信條》曾被認為是保持九月上旬電影市場熱度的利器。此前《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的重映更是與《信條》形成「三部曲」的聯動攻勢。同為科幻巨製,《信條》更多了觀眾喜聞樂見的動作元素,也保持了其燒腦的特性。作為三部曲中最後出場的一部且是唯一的新片,《信條》當然被寄予了更高的票房期待。然而正式上映後,其口碑和票房走勢卻似乎有些不盡人意。
截止發稿時《信條》的豆瓣評分已跌至7.8分,顯著低於均為9.3分的《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其在貓眼和淘票票平臺的評分亦呈下跌趨勢,也低於另兩部。而票房方面,上映首日在排片佔優的情況下就被早兩周上映的老片《八佰》以微弱優勢超過,首周六漲幅亦不理想,導致影院迅速根據市場表現作出反應,降低了排片。目前業內預測《信條》最終票房可能只有四億出頭,不僅會遠遠低於2014年上映的《星際穿越》(首輪上映內地票房7.56億),甚至有可能會低於2010年上映的《盜夢空間》(首輪上映內地票房4.62億),要知道現如今的銀幕數量可比十年前多了太多。
顯然,《信條》已不足以支撐起市場,那麼影院只能寄希望於後續的新片,9月11日(周五)這一輪上映的新片中,關注度最高的明顯就是由劉亦菲主演、迪士尼出品的古裝傳奇電影《花木蘭》。然而對於該片能否救市,或許很多人的心裡都要打個問號,因為雖然國內尚未正式上映,但其豆瓣評分人數卻已突破了6萬,截止發稿時的評分僅為4.7分,讓人很擔心正式上映後它的口碑能否逆轉,會不會影響到票房。
《花木蘭》原定檔期在上半年,甚至還舉辦了首映禮,但因為疫情原因其上映日期一再推遲。最終該片選擇暫時放棄部分地區的院線放映,9月4日在美國進行網絡上映。而中國內地則仍會選擇先走院線的常規模式,定檔9月11日在影院上映。《花木蘭》內地還未上映差評卻先傳了出來,就是因為這樣的放映模式。
由於《花木蘭》在海外已經通過網絡進行上映,所以部分觀眾已通過各種網絡形式看到了該片,且片源是高清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上映的版本並沒有官方的中文字幕,所以在網上觀看盜版的觀眾看到的字幕與即將在院線上映的正版並不相同,存在著因趕工而直接機器翻譯導致的種種可笑錯誤,所以字幕的鍋不該由《花木蘭》片子本身來背。更何況通過盜版觀看本身就是不合法的行為,且小屏幕觀看和大銀幕觀看的效果和觀感會有巨大差距,所以目前這個評分的參考價值其實很有限。
但是超過六萬人打出的低分已成既定事實,即便不合理也很難找到有效的方式加以修正,這對電影在院線上映時必然會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或許真的不敢指望《花木蘭》去救市。但不可否認,劉亦菲、甄子丹、鞏俐等演員在國民心目中的位置,《花木蘭》題材本身的膾炙人口,以及影院觀影效果對觀感的巨大提升仍然讓這部電影有著一定的市場潛力,逆風翻盤的機會也不是完全沒有。說得更無奈一點兒,檔期內也沒有其他有分量的新片可指望了,如果《花木蘭》的票房敗了,那九月大盤的整體表現就真的會告急。
最後不得不提醒,無論是選擇去影院觀影還是待國內主流網站正式上線,觀看正版才是觀眾應該做的事情。當然,基於國慶檔之前內地院線檔期比較空的現狀,希望能有新片儘快定檔填滿檔期,讓影院不至於再次陷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