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治學」朱佳木:從新中國70年歷史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

2020-12-23 澎湃新聞

朱佳木:從新中國70年歷史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逐步成熟和定型

黨建治學

★★★★★

摘 要:改革開放後被多次修訂過的《憲法》,始終規定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國有經濟,即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土地除有法律規定國家所有以外屬於集體所有。所有這些都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制度,是與資本主義有嚴格區別的。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在深刻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全面回答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的重大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全會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和豐富的實踐成果,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而「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個動態過程,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在實際工作中,必須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求是》2020年第1期。)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歷史充分證明,這些論斷是完全合乎實際的,也是十分深刻的。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一些重要制度就已打下了基礎。比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都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下簡稱《共同綱領》)中就明確規定:我國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4頁。)此後,隨著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面展開,地方逐級召開了鄉、縣、省(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並在1954年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等法律,從而確立了同國體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證。

《共同綱領》還指出:

【「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得就有關國家建設事業的根本大計及其他重要措施,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議案。」(《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頁。)】

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前,我們黨再次明確,政協今後仍要作為獨立的統一戰線組織而繼續存在,其性質既有別於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又有人大所不能包括的代表性;其組織「要做到保證黨的領導,又要適當擴大團結面」(《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4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2頁。)。全國政協二屆一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以下簡稱《章程》),將原來的全體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三層調整為全國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兩層,還確定了參加政協的黨派、人民團體和界別單位、特邀人士組成辦法,規定了政協成員必須遵守的原則和承擔的任務,(《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707—711頁。)從而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而得以確立。

對民族區域自治,《共同綱領》中也做出規定。因為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已經考慮到,我國各民族不管人數多少,應一律平等,少數民族應有自治權,但漢族人口佔絕大多數,同時要防止帝國主義利用民族問題挑撥離間國家的統一,所以不宜實行聯邦制,而應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並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頁。)

1954年《憲法》進一步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縣以下還可設民族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並在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02—103頁。)這就使民族區域自治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層群眾自治在《共同綱領》裡雖然沒有做出規定,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實際工作中已有了雛形。農村的自治組織甚至早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根據地、邊區、解放區裡就已經出現。全國解放後,隨著土地改革的深入開展,農村地區普遍建立了農民協會。政務院在1950年7月正式頒布了《農民協會組織通則》,規定這是「農民自願結合的群眾組織」。(《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346頁。)農業合作化運動開始後,代替農民協會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大會,社長由全體社員選舉產生,故仍然屬於自治性質。城市基層群眾在解放後即開始組建各種居民自治組織,但最初名目繁多且不規範,隨著城市民主建設運動的開展才著手建立了統一的居民委員會,並在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四次會議上制定了《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城鄉基層群眾的自治組織在隨後進行的一系列政治運動中雖受到一定程度的幹擾,但仍被保留下來,使它在改革開放之後逐步得以制度化。

一些社會主義的重要制度,如外交制度、國防制度等,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也已建立。又如生態文明方面的制度,雖然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工業汙染問題不突出而沒有建立相關制度,但當大批工業項目陸續投產、工業汙染逐漸顯現後,國務院及時做出反應,在1973年尚處於「文化大革命」中,便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頒布了《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也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經歷了由不成熟不完善到逐步成熟完善的過程。我們黨通過總結過去正反兩方面經驗,認識到我國雖然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這個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制定政策、建立制度都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為此,對已經建立的制度進行了完善,對尚未建立的制度進行了補充。

比如,新中國成立時,我們黨從當時經濟落後的實際出發,曾決定用一段較長時間實行新民主主義政策,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工商業和農業,為工業化建設積累資金、物資,同時抓緊培養工業化所需要的管理和技術人才。但抗美援朝戰爭使國內國際形勢發生急劇變化,蘇聯答應全面援助我國以重工業為重點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於是,我們黨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決定由新民主主義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並在1954年《憲法》中明確規定,要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社會,規定礦藏、水流和國有的森林等資源都屬於全民所有,國家用經濟計劃指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改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91—92頁。)1956年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後,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即成為我國兩種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然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從我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國家經過四個五年計劃建設已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等實際情況出發,決定改變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局面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後來又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基本經濟制度,把「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了《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頁。)。

對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也從實際出發,分別做了進一步完善。比如,對全國人大的組織法進行了修訂,制定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等法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和政協的性質、作用被載入《憲法》,政協《章程》也得到了進一步修改完善,設置了各專門委員會;各界代表與黨派、團體、特邀人士得以並列,開始使用「界別」的概念等。另外,1984年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對民族自治權和自治機關的組成、職責、民族關係等做出了更加具體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文件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96頁。)城市和農村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也被寫入《憲法》,對它們的性質、產生、職責、與基層政權的關係等都做出了規定;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確規定基層群眾自治也是一項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新中國史上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那時起,經過五年多的努力,我國主要領域的基礎性制度已基本齊備,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各方面的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的同時,深化了國家監察體制的改革,並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規定,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都要設立監察委員會,而且都要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使人民代表大會除產生一府(即人民政府)兩院(即檢察院、法院)外,又產生了一委,從而進一步確立了自我監督的有效制度。再如,對政協和政黨協商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制定了加強政黨協商和參政黨建設的意見,對政協《章程》作了進一步修改,在政協的性質定位中增加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的條款。(《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頁。)另外,對城市居民和村民委員會的組織法,也分別進行了修訂。

尤其重要的是,我們黨通過貫通總結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經驗,進一步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並對《憲法》做出了相應修訂。過去,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是採用《憲法》序言敘述中國革命過程的形式加以體現的。進入新時代後,根據實踐發展的要求,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將「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寫進了《憲法》總綱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頁。),從社會主義制度本質屬性的角度,對堅持和加強黨對國家的全面領導做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定。這不僅有利於在全體人民中強化黨的領導意識,而且有利於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無論在最初建立還是後來完善的過程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堅持了以下兩條原則:

一是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的原則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從我國地廣人多和歷史文化的實際出發,採取間接選舉辦法,並經過試點逐漸擴大直接選舉的範圍,與許多西方國家的直接選舉辦法不同。我國人大常委會的設置也不同於當年社會主義蘇聯的蘇維埃制度。它實行的是兩院制,有聯邦院和民族院;我們採用的是一院制,同時根據需要在人大常委會裡設置各種專門委員會。在政黨制度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多黨輪流執政,蘇聯當年實行共產黨一黨執政,而我國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這一制度中,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同時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

二是堅持社會主義的原則例如,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嚴禁資本介入選舉,絕不允許公開或暗中用金錢為選舉造勢、拉選票,從而與資本主義的競選制度劃清了界限。再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允許私人資本的存在和發展,但在基本經濟制度中,公有制仍然佔主體地位。改革開放後被多次修訂過的《憲法》,始終規定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國有經濟,即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土地除有法律規定國家所有以外屬於集體所有。所有這些都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制度,是與資本主義有嚴格區別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我國的實踐向世界說明了一個道理: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並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路。」(《習近平:治國理政,必須「立治有體,施治有序」》,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012/c40531-29583383.html,2020年1月2日。)

「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86頁。)】

他還強調:我們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那就是不論怎麼改革、怎麼開放,都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頁。),包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等等。他指出:

【「這些都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內容,如果丟掉了這些,那就不成其為社會主義了。」(《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頁。)】

當前,距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所確定的到建黨100周年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標,已經不足兩年。我們要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頂層設計,深刻把握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內涵新特點,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而繼續奮鬥!

(朱佳木: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 )

原標題:《「黨建治學」朱佳木:從新中國70年歷史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逐步成熟和定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黨建治學」李君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專題研究
    李君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專題研究黨建治學★★★★★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哪裡來的, 有一個十分深刻的思想, 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來自於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 不僅來自於新中國成立以來近70年的持續探索, 也不僅來自於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97年的長期奮鬥, 而且來自於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 來自於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
  • 「黨建治學」齊德學:值得驕傲與紀念的偉大勝利
    「黨建治學」齊德學:值得驕傲與紀念的偉大勝利 2021-01-11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來的
    深入學習領會這一重要論述精神,回顧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歷程和特點,搞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來的,對于堅定「四個自信」,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 在黨和人民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 政權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問題。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論析
    這3項制度之所以被確定為根本制度,就在於它們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石,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覆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全局。就黨的領導制度而言。早在1940年,毛澤東就集中論述了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體問題。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都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正是有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利才有了依法實現的途徑和形式。
  • 「學習黨史」季正聚:新中國70年,輝煌成就、基本經驗與內在邏輯
    蘇東劇變之後,中國共產黨頂住了空前的衝擊,堅持改革開放,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領中國人民開拓進取、不斷奮鬥,使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高高舉起了科學社會主義旗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共產黨在逆境中能夠不斷成長成功,也說明新中國70年取得的成就是極不平凡的。
  • 千秋偉業鑄巨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來的?
    5000年、180年、100年、70年、40年、8年……在滾滾向前的時間軸上,這些節點訴說著中華民族的世事滄桑和苦難輝煌。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歷史眼光鮮明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是人類制度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長期奮鬥、接續探索,為實現「中國之治」而不懈努力。2019年金秋十月,碩果纍纍。
  • 走向成熟定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制度發展歷程與成就
    以此為遵循,以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確立發展完善為主線,把握階段性發展特徵,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歷程劃分為新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奠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與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趨成熟定型四個階段。
  • 【學習有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強化執行力
    王叢虎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正如2020年1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文章所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
  • 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關係研究
    從理論上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實踐的結果,深深地影響了這兩個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指引中國人民從血雨腥風中站起來後,又經過艱辛探索實現了富起來,解決了溫飽問題,基本實現了小康,至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
  • ...新中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凝聚政治共識的實踐歷程與重要經驗
    【內容提要】凝聚政治共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重要基礎和動力。新中國70年來,黨凝聚政治共識主要經過了凝聚社會主義革命共識、社會主義建設共識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共識的三個階段。歷史已經證明,能否廣泛地匯集民智民力、凝聚政治共識,是事關一個國家和社會長治久安與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新中國70年來的歷史發展進程,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凝聚政治共識的重要實踐息息相關,也始終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斷煥發凝聚力與向心力的發展趨勢緊密相連。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基本經驗與時代...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系統總結黨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經驗,對於新時代黨的立德樹人有著重要意義。新時代,要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新特點,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 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倏忽而至的「飛來峰」,更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它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與命運抗爭中反覆探索得出的科學結論,是我們黨在領導推動規模空前的偉大社會革命中艱辛開拓的發展新路。從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建立新中國,到完成社會主義革命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再到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並成功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每一段歷程都彌足珍貴。
  • 新中國外交70年的光輝歷程和基本經驗
    70年風雨兼程,70年波瀾壯闊。新中國外交70年年史詩般的歷程,凝結著我們黨堅持不懈推動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成果,對於我們是一座思想寶庫,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經驗。新中國成立後的70年,在外交上走過了一條極不平凡的道路。
  • 新中國70年紀錄片盛典 看「理想照耀中國」!
    本次活動以「理想照耀中國」為主題,主要包括三大板塊:1「新中國70年紀錄片盛典開幕式暨頒發新中國70年紀錄片百部推薦典藏作品」2「新中國70年紀錄片與國家記憶學術論壇」3「新中國70年紀錄片盛典」來自中國文聯、中國視協、國家圖書館、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及各地方電視臺、影視機構的代表,一線製作人、全國紀錄片創作精英匯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重大歷史時刻,為新中國70年獻禮。
  • 牢牢把握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麼新時代。黨要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 劉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世界歷史意義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場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偉大實踐活動,譜寫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拓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嶄新歷史篇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是中國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不僅拓展了發展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發展,也為全球治理做出了重大貢獻,具有極其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
  • 新中國70年改革經驗總結與時代展望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在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回顧和總結過去七十年經濟制度與實踐變遷的歷史經驗,對於進一步踐行新發展理念,更好地回應時代訴求具有重要意義。從1949年到201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
  • 解讀「中國之治」(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與啟示
    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給中國帶來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喚起了中國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中國的制度優勢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召開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的優勢。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
  • 「魯言拉理」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和精神旗幟。經黨中央批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已經面向海內外出版發行。這種矢志不渝的崇高信仰,體現在對方向道路的一以貫之,堅定不移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革命理想高於天。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的高揚和堅守,是貫穿黨的創新理論的一條紅線。在黨的十九大後新進兩委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勇於把偉大社會革命繼續推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