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成立,標誌著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誕生。
1907年10月24日,天津第五屆學校運動會頒獎儀式上,第一次有人提出了「我國應立即成立一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隊」。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誕生到發展,中國從奧林匹克運動會新人成長為重要參與者,都源於兩位教育家的教育強國之夢。
01奧林匹克起源
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臘城市奧林匹亞,誕生於希臘城邦連年的戰爭中,卻被寄予了對和平的期待。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古希臘興盛千年之久,不間斷舉辦293屆,項目多達23項,最終止步於公元394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之手。
02現代奧運之父
古代奧運會停辦1500年後的1894年,在「奧林匹克之父」皮埃爾·德·顧拜旦的不懈推動下,國際奧委會在法國巴黎正式成立。
顧拜旦對奧運會的執念,不僅出於他對古希臘文明及運動的熱愛,更源於他身為教育者的思索。
出生在巴黎的他,痛心法國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的失利,於本國攻讀教育之後,又前往英國留學,潛心研究英國教育史,考察當地學校,撰寫《法國和英國中等教育制度對比》《教育制度的改革》《運動的指導原理》等,主張以體育為重點改革法國教育,提升全民體制,振興法國。
在為法國教育改革奔走中,他對多國的體育發展現狀進行調查,萌生了以「團結、友好、和平」理念創辦現代奧運會的想法,開啟了推進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一生。
03中國奧運先驅
1898年,是顧拜旦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第三年,他正忙於籌備一年後即將在巴黎舉辦的第二屆夏季奧運會。
這一年,中國奧運先驅張伯苓,年僅22歲,在威海衛親歷了恥辱的「國幟三易」,目睹瘦弱清兵與強健英軍的對比,憤然離開海軍,決心獻身於教育救國事業。
從嚴氏家塾到南開學校,張伯苓不遺餘力的發展體育教育,堅信「體育發達,非身體之強健已也,且與各事均有連帶之關係」,致力於「培養健全地國民」。
1907年,他首倡中國應參加奧運會,而後又參與「遠東運動會」的創建、組織,率先把奧林匹克教育列入了體育科學教學大綱,促成中國運動員正式參與奧運會的項目比賽,參與發起中國申辦奧運會……
在他仙逝57年後,2008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新興中國驚豔四海。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感慨著「這個首次在北京舉辦的盛會,將圓一個中國人——張伯苓先生一個世紀以前表達的夢想。」
04教育強國之夢
全球各地的運動員們仍追逐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終身目標,南開學校的莘莘學子仍傳承著「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的治學精神。
時值多事之年,新型冠狀病毒自上年末肆虐至今,以至東京夏季奧運會也不得不延期舉辦。但兩位教育先行者的精神仍激勵著教育人,無論何時何境,惟不敢忘心系建校辦學之事,築夢教育強國之路。
2020年6月,豐匯教育與南開公能教育鄭重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深度資源合作,共繪教育藍圖,以「中正致學,植心為公」之心,攜手為地方教育事業發展助力,讓更多孩子享受有質量的教育。
至今日,現代奧林匹克自誕生已有126年,南開學校創校至今已近116年,先賢雖逝,仍有後人繼任延志,求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