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去電影院看了《拆彈專家2》,果然沒有讓我覺得失望,《拆彈專家2》也成為了2020年賀歲檔的一聲「驚雷」,上映首日就票房過億,屬實給慘澹的2020年打下了一劑強心針。
《拆彈專家2》的類型其實有點類似於《緊急救援》,都提倡大英雄主義,靠自己的力量去挽救整個城市老百姓的安危。
但是《緊急救援》著實讓我感到深深的失望,整個故事被切割得很散,沒有融合成一個整體,中間加入的情感劇情銜接得不是那麼自然,看的人有點昏昏欲睡,挺讓人失望的。
原本我以為《拆彈專家2》也會讓我感到失望,但是出人意外的好,無論從票房還是口碑都碾壓了對手,我們可以看作是對《緊急救援》意外啞火的一種補償。
這一部影片延續了第一部的犯罪題材,依舊是香港,恐怖襲擊、英雄與反英雄、政府警察與無政府主義者,堪比災難電影級別的爆破場面。
劇中的拆彈專家潘乘風的人格也經歷3次反轉,從保護百姓維護和平的拆彈手到一次任務意外變成了殘疾,他本人也被發配到了其他部門,本人的心理就發生了一次大的轉變,變成了一種偏執型人格。
其實我們從海報上根本不知道這次恐怖襲擊「復活日」的背後策劃主謀居然會是潘乘風,到最後故事又發生了一次大的反轉,他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最後阻止了這場災難的發生。
其實這兩部電影的導演都是香港電影導演北上的作品,既帶有香港黃金時代電影的刺激緊張的場面,又帶著內地文化融合侵蝕後的獨特印記,同時背後都有著內地傳統電影公司的資本支持。
我們再來這裡探討一下,兩位導演的拍攝方向其實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林超賢更擅長駕馭警匪或黑幫題材,他拍攝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之前在市場上的口碑已經一鳴驚人,其拍出來的主旋律的商業片已經成為了大家心中的招牌。
在第3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上,林超賢大獲全勝。《紅海行動》與《湄公河行動》同時提名最佳導演獎,最後《紅海行動》獲獎。
有人評價林超賢的電影達到了好萊塢水準,場面調度和攝影水平都是亮點。其執導的每一部電影部部都精彩,每一部電影都是血氣方剛的。
在我看來他的作品之所以可以在觀眾心中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無非是因為他擅長用港片的思維來拍攝主旋律的大片,沒有套路,影片當中的每一個元素都非常的炸裂。
但是《緊急救援》就會凸顯的略微粗糙,整個劇情顯得有點拖沓,觀眾朋友已經可以提前預判劇情套路,這樣的審美模式不免讓觀眾會感到有點疲憊。
我們再反觀邱禮濤導演,他更善於拍攝掃毒、反恐題材,我們可以從《拆彈專家2》依舊能看到香港警匪動作片的生猛、無序與社會情緒。
甚至有影迷直言不諱的說到:「兩部拆彈拍下來,邱禮濤已經成為港式警匪片復興當之無愧的希望了」。
的確,這部電影有我看到了香港片重生的希望,港片不死!
《拆彈專家2》從開始的國際機場爆炸,到結尾的炸斷青馬大橋,都是堪稱災難片級別的場面,讓觀眾看得直呼過癮。
為了從細節上帶給觀眾真實感受,電影中拆彈專家穿的拆彈服、反恐警察穿的制服,也都與真實服裝十分接近。
片中劉青雲、劉德華的拆彈服重達40公斤。倪妮在片中飾演女督查龐玲,首次出演警察角色的她不僅動作戲真摔真打,每天還要穿著重達10斤的裝備,單手舉起8斤的槍。
這種力求真實的設計,也是電影能帶來反套路感的原因。電影中有六場重點爆炸戲,幾乎從頭炸到尾,但每次拆彈成功與否,就像現實中一樣有不可預測之處,這給觀眾帶來真實的緊張感和壓迫感。
影片中沒有「主角光環」,人物也好像過著真實的人生,他們有可能因為任務的失敗而犧牲,觀眾在這樣的觀影體驗中更容易引發共情。
當然我覺得下半部分潘乘風人物的這個性格的轉變會讓我覺得有點不太舒服。影片的主題瞬間轉變為「憤怒」是萬惡之源,潘乘風的墮落,就是因為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我覺得這樣的轉變有點顯得太過於突兀,我們可以從日常大量的犯罪新聞裡面看到,反社會人格的產生必然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沉澱,這跟他們的從小成長環境息息相關。
對於這樣的處理過於兒戲,也降低了本片的檔次。當然,最後潘乘風又轉變了性格,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悔自己做的決定。
這更加讓我覺得整體處理的太過生硬,導演眼看整個城市就要毀於一旦了,不希望看到一個悲傷的結局,就又把他的人格給扭轉了過來。
如果導演可以拍得再走心一點,整部影片可以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當然不管結局如何,我們可以在銀幕上看到依舊兢兢業業的劉德華、劉青雲等老一輩香港演員,依舊能讓看的熱淚盈眶,港片的時代還遠遠沒有過去。
大家有沒有去電影院看過這部片子呢?強烈推薦大家可以帶著家人一起好好去看一下,絕對不會讓你感到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