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與分享,分享無需授權申請。轉載務必註明出自一期一會和食研究所,並保留本文內二維碼。
初始版本:170315
初版標題:《春季除了櫻鯛還有鮁魚》
修訂一版:190115
修一版標題:《冬去春來,鮁魚登臺》
目錄
引言
鰆是什麼魚
鮁魚和它的小夥伴們
出世魚
鰆料理
引言
每到換季,每個人考慮到的問題各不相同。而吃貨們考慮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又到了吃XX的季節了。春季的魚人們可能首先想到櫻鯛,其實真鯛從上一年的深秋開始就一直很美味。而青物魚的寒鰤隨著春天的到來,馬上就要過季,那麼誰來接鰤的班呢?春季青魚?非鰆莫屬了,名字就是「魚」和「春」組成的,擺明了就是春天的魚嘛。而實際上,鰆也不是貿然接手,從冬季開始就為產卵儲備了大量的脂肪,有經驗的美食家可能更偏愛冬末的鰆。
鰆是什麼魚
「鰆」是「鯖科」下的一種魚,與同為鯖科的青花魚、鰹魚、金槍魚算是遠親。鰆對中國人來說其實並不陌生。狹義上的鰆,中文學名是「藍點馬鮫魚」,如果對學名還是有點茫然的話,那麼再換個更通俗一點的名字,「鮁魚」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吧?在大連,鮁魚餡餃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廣義上的「鰆」還包括了同屬的其它物種,甚至還有不同屬的。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現代物種分類越來越精細化和精確化,傳統的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大分支常常不夠用,所以才出現了「亞門」、「上綱」、「下目」……之類的更細的劃分,此外還出現了「系」、「族」……等新級別。「族」是在「科」之下,「屬」之上的一個級別,而「鯖科」之下就有4個族,分別是「鯖族」、「鰆族」、「歯鰹族」和「鮪族」。廣義上的「鰆」就包含了「鰆族」中的「鰆屬」和「魳鰆屬」,至於「二條鯖屬」,雖然也在「鰆族」中,但民間把它視為廣義的「鯖」(青花魚)類。
廣義的「鰆」包括「鰆屬」和「魳鰆屬」
同族的「二條鯖屬」被當作廣義「鯖」類的一員
鮁魚和它的小夥伴們
鮁魚就是鰆的其中一種,學名「藍點馬鮫魚」。除了鮁魚這個俗稱之外,還有「土魠」這個混名。其它同屬(鰆屬)的還有17個品種,而日本近海的品種一共5種。分別是「橫縞鰆」(康氏馬鮫魚)、「臺灣鰆」(斑點馬鮫魚)、「平鰆」(朝鮮馬鮫魚)、「鰆」(藍點馬鮫魚)和「牛鰆」(中華馬鮫魚)此外,還有「魳鰆屬」(刺鮁屬)的「魳鰆」(刺鮁)。下面我們就來分別看一下鮁魚,還有它的小夥伴們吧!
鰆
和名:鰆(サワラ)
日本語羅馬音:sawara
中文名:藍點馬鮫魚
中文俗稱:鮁魚、土魠魚、鰆鯃
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 (Cuvier, 1831)
分類:硬骨魚綱→條鰭亜綱→新鰭區→棘鰭上目→鱸目→鯖科→鰆族→鰆屬
鰆體長可達1米以上,身體細長,呈劍狀。體側中部分布著不規則的灰色斑紋。
鰆日語片假名為「サワラ」,羅馬音為「sawara」。成年魚體長約1米前後,體重約10公斤。而石川縣方言中的「サワラ」並不是指的鰆,而是「真梶木」(劍魚類的一種)。
鰆是大型肉食性魚類,與其它大型鯖科魚類一樣,有著高速遊泳的能力。而且喜歡以大欺小,其它小型鯖科同胞,比如鯖(青花魚)、鰹(鰹魚)等,也在它的菜單之中。當然鰆並不只是同根相煎,也會吃其它小型魚類,比如鰊(鯡魚)、鰯(沙丁魚)、秋刀魚……等。總之,只要體型比它小它就吃,什麼近親同胞的,少來套近乎。不過出來混早晚要還的,小型的鰆也經常被比它們體型更大的鯖科親戚——鮪(金槍魚)捕食。
鰆的產卵季在春、夏,而旬(時令)在冬、春,特別是冬季停止成長儲備脂肪,口感豐腴,被稱為「寒鰆」。出生後一年可長至45公分左右,兩年約70公分,三年約80公分,之後體長增長減慢,四年魚約85公分左右。成長主要在溫暖時期,冬季幾乎是成長停滯期。雄性壽命約6年,雌性約8年。
在日本沿岸有兩支洄遊群體。一支沿瀨戶內海、太平洋側洄遊,終在瀨戶內海產卵;另一支沿日本海南部、黃海、東海洄遊,在黃海產卵。日本傳統的主要產地為瀨戶內海。
鮁魚的洄遊線路比較雜亂
據江戶時期的「小島蕉園」所著的史書《蕉園渉筆》記載,鮁魚是遠洲第一的珍味,其中以相良產為最。古時的「相良町」在現在的靜岡縣牧之原市。也就是說在江戶時代以駿河灣一帶出產的鮁魚最佳。
鮁魚是遠洲第一的珍味
其中產自相良為最
江戶時期鮁魚最優的產地為駿河灣
近緣物種
狹義的鰆就是指的藍點馬鮫魚這一種魚,而廣義的鰆是指鯖科下,鰆屬下的所有魚種。全世界已知的種類有18種,而日本近海分布的只有5種(包括本種)。最大的品種「牛鰆」,成魚長體最大可達2.5米,體重約60公斤。而最小種的「臺灣鰆」,體長也有80公分,體重約8公斤左右。
這裡可能有朋友提出疑問,最小品種的也將近1米?為什麼中國的鮁魚那麼小?一般市場上賣的才半米左右啊?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資料說的1米是指成年魚的身長,在中國很少有等它完全長成再捕撈的,所以我們市場上常見的都是未成年個體。在日本也會少量捕撈未成年個體,但未成年的有著其它名稱,有著這類現象的魚稱為出世魚。後面我們會介紹。另外,中國的水產保護意識也的確很差,不僅僅鮁魚,很多其它魚類也是,大量捕獲未成年個體,是對自然的極大破壞。
我們來看日本近海還有哪些品種:
橫縞鰆
和名:橫縞鰆(ヨコシマサワラ、ヨコジマサワラ)
日本語羅馬音:yokoshimasawara、yokojimasawara
中文名:康氏馬鮫魚
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 (Lacepède,1800)
分類:硬骨魚綱→條鰭亜綱→新鰭區→棘鰭上目→鱸目→鯖科→鰆族→鰆屬
體長約2米的大型魚種,有深色的橫條紋。
這種魚的中文名稱為「康氏馬鮫魚」,在衝繩有著イノーサーラ、ヒラサーラ等別名。
橫縞鰆(後面略稱康氏),是體形較大的一種馬鮫魚。康氏的肉質口味上略遜於鮁魚,肉質水份稍多,所有價格也相對要便宜一些。在日本其料理法幾乎無異於鮁魚,換個說法是鰆所有的料理法,橫縞鰆都適用。
康氏在日本近海主要出沒於新瀉縣佐渡、石川縣珠洲(主要產地)、山口縣的日本海側、長崎縣和琉球列島。而境外為朝鮮半島的西岸、南岸,中國臺灣省、廣東省、海南島,印度至西太平洋。旬為深秋至轉年初春。
平鰆
和名:平鰆(ヒラサワラ)
日本語羅馬音:hirasawara
中文名:朝鮮馬鮫魚
學名:S. koreanus (Kishinouye,1915)
分類:硬骨魚綱→條鰭亜綱→新鰭區→棘鰭上目→鱸目→鯖科→鰆族→鰆屬
體長約1.5米,別名「韓國鯖」
在日本別名為「韓國鯖」的「平鰆」的中文名稱是「朝鮮馬鮫魚」。
這種馬鮫魚(後面簡稱為韓鯖),體形比介於鮁魚和康氏之間,比起其它馬鮫魚類的細長身姿,韓鯖體態偏短粗,但所謂短粗的印象只是相對的。如果對比其它鯖科魚類,它的身材還算苗條的(這裡點名批評鰹魚類和金槍魚類)。
在日本這種韓鯖和料理法和鮁魚沒什麼區別。
牛鰆
和名:牛鰆(ウシサワラ)
日本語羅馬音:ushisawara
中文名:中華馬鮫魚
學名:S. sinensis (Lacepède,1800)
分類:硬骨魚綱→條鰭亜綱→新鰭區→棘鰭上目→鱸目→鯖科→鰆族→鰆屬
體長超過2米的最大型馬鮫魚(日本近海範圍內)品種。胸鰭頂端呈圓形,這是與其它品種最明顯的區別(其它呈尖形)。
主要公布於日本的秋田縣、千葉縣,以及中國的南海海域。別名為「中國鯖」,另外中文名稱為「中華馬鮫」。
臺灣鰆
和名:臺灣鰆(タイワンサワラ)
日本語羅馬音:taiwansawara
中文名:斑點馬鮫魚
學名:S. guttatus (Bloch et Schneider,1801)
分類:硬骨魚綱→條鰭亜綱→新鰭區→棘鰭上目→鱸目→鯖科→鰆族→鰆屬
體長約80公分,是日本近海最小品種的馬鮫魚類,體側細小斑點是最明顯的體徵。
臺灣鰆的中文名稱我沒有查到,暫直接使用日語名的漢字稱其為臺灣吧。在日本料理法與鮁魚幾乎相同。
以上即為日本產的幾種馬鮫魚,全世界目前發現的有18個品種,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三種常見的馬鮫魚
除了上述「鰆屬」的幾種馬鮫魚,廣義上鰆還包括「魳鰆屬」下的「魳鰆」,中文學名為「刺鮁」
魳鰆
和名:魳鰆(カマスサワラ)
日本語羅馬音:kamasusawara
中文名:刺鮁
中文俗稱:交吹
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 (Cuvier, 1831)
分類:硬骨魚綱→條鰭亜綱→新鰭區→棘鰭上目→鱸目→鯖科→鰆族→魳鰆屬
體長超過2米,堪比鰆屬最大型的品種。雖然不屬於鰆屬,但同為鰆族成員,又因長得很像鰆,所以也被算作廣義的鰆類中。而同樣另一個鰆族成員,二條鯖(雙線鮁),因為長得像隔壁老王……哦,不對!是像青花魚,明明不屬於鯖族,也被劃為了廣義的青花魚類。
出世魚
鰆也是出世魚,即本來是同一種魚在成長的不同階段,而有著不同的名稱。當然,出世魚只是民間的叫法,學術研究時還是使用學名。之前我們介紹過很多出世魚,比如鰤、鱸、黒鯛……等等。那麼我們來看看鰆各成長階段的名稱吧。
體長40~50公分時,稱為「サゴシ」或「サゴチ」
體長51~60公分時,稱為「ナギ」
體長61公分以上才算成魚,稱為「鰆」
出世魚是每個成長階段都有獨特的名字
鰆料理
馬鮫魚類是大型鯖科青物魚,但其肉質特點卻接近鯵科的白身魚。幾乎沒有金槍魚類、鰹魚類的赤味,青花魚類的青味也並不很明顯,反而有幾分白身魚的清甜。是鯖科魚類中最偏向白身魚的種群了。
刺身
鰆在西日本是一種很普遍的刺身魚種。非常美味。
焼き霜造り
鰆的皮柔軟又鮮美,稍經炙烤後,更是焦香可口。
壽司
雖然是鯖科魚類,但鰆有著鰺科大型魚類的豐腴和甜美,是非常出色的壽司種。
菰塩
上文介紹古時的相良是鮁魚的主要產地,而菰鹽是當地特產。鮁魚剖開後掏空內臟、洗淨血水後以薄鹽淺醃,再以草蓆卷裹後,吊晾製成。製作時間較短,也不經風乾,所以成品還是溼軟狀態,切成小片看上去和刺身差不多,但風味已經完全改變。
西京焼き
以京都的西京味噌和清酒、味醂調和醃漬後再烤,是鮁魚最經典的吃法。提到西京燒,人們馬上能聯想到的就是銀鱈和鰆,這兩大經典魚種。
煮付け
文火煮燉的鰆,鮮嫩甜美,與和風湯汁非常匹配。
幽庵焼き
以溜醬油、味醂、清酒、砂糖調製的醬汁,與表皮烤得焦香的鰆相得益彰。
關注一期一會和食研究所,獲取最專業最全面的日料相關知識
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複製並用瀏覽器打開以下連結可查看本平臺幾乎全部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mp/homepage?__biz=MzAwOTc5MDYxOA==&hid=1&sn=d85fb87f39ae2b5dd0b3cd53ad846b5e&scene=18&uin=&key=&devicetype=Windows+7&version=6206021b&lang=zh_CN&ascene=7&winzo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