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謊言肆虐,你是否敢為真相付代價?——《華盛頓郵報》觀影

2021-02-08 ijingjie

點擊上方「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

《境界》推薦閱讀【熱點影評】

文|文道、一禾

影片呈現的五角大樓洩密事件被視為水門事件前傳。水門事件知情人寇爾森曾懺悔說:「真正毀掉我的是盲目自義。」驕傲是主要癥結。很多所謂卓越人士其實都活在自欺欺人中。精神科醫生派克說,驕傲的人最不能容忍失敗帶來的自尊受創,邪惡與謊言源於自戀受威脅。

美國導演史匹柏執導的《戰雲密報》2月初在香港等地上映(《The  Post》,大陸譯為《華盛頓郵報》,臺灣地區譯為《郵報:密戰》),該片已獲全美電影評論協會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項大獎,並獲得今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該片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聚焦1971年五角大樓洩密事件。當時《紐約時報》根據受僱於蘭德公司的軍方分析師丹尼爾(DanielEllsberg)提供的五角大樓絕密文件,率先刊登報導,揭露美國四任政府隱瞞真相、擴大越戰規模,耍弄政治手腕欺騙民眾。為防止謊言被拆穿、民眾的信任和支持下降,時任總統尼克森決定以觸犯聯邦反間諜法狀告《紐約時報》,並申請禁止刊登。

 

影片講述了《華盛頓郵報》前發行人、董事會主席、「美國報業第一夫人」凱薩琳·格雷厄姆(梅麗爾·斯特裡普飾演)和主編本·布萊德利(湯姆漢克斯飾演),在《紐約時報》被白宮起訴之後,頂住個人可能面臨牢獄之災、報紙可能上市失敗的巨大壓力,堅持繼續深挖大人物們用謊言愚弄民眾30年、騙取支持的故事。

《華盛頓郵報》雖然也被政府告上法庭,官司從地方法院打到最高法院,但最終聯邦最高法院以6票對3票做出歷史性判決,宣判白宮敗訴。其中一位大法官在判詞中寫道:新聞是為被統治的民眾服務,而不是為統治者服務。

 

梅麗爾也憑藉她飾演的郵報女老闆在政治強權、個人私交、新聞自由、經濟利益的衝突之間進退兩難,最終順服心中的良知,衝破層層阻攔,押上身家性命和名譽撕開謊言的勇敢,而獲得今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開始是誤導,隨後變成大規模掩蓋

1971年6月13日星期天,《紐約時報》上出現了一條爆炸性的內容《越戰檔案:五角大樓調查30年來美國不斷升級的越戰政策》,這篇報導揭示了美國如何一步步捲入戰爭使民心盡失的整個過程,丹尼爾對媒體披露的「七千頁的研究報告,歷數白宮是如何在越戰問題上撒謊的。從杜魯門、艾森豪、甘迺迪再到詹森,全都在撒謊」,連防止被愚弄的民眾抗議,都成為他們堂而皇之繼續撒謊的理由。

 

電影中,凱薩琳的好友、《華盛頓郵報》曾經的顧問、也是前國防部長的鮑勃勸告她:「作為你最信任的顧問,作為知道你有多麼在乎這家報社的人,我很擔心。我在華盛頓工作了10年,我跟這些人有過密切的接觸」。他強調尼克森並不好惹,「他身邊圍著一群真正心狠手辣的惡人,如果你刊發報導,他會讓最歹毒的人,比如寇爾森和埃利希曼把你往死裡整」!了解尼克森行事手段的他認為,尼克森會充分利用總統的權力,想盡辦法毀了《華盛頓郵報》。

 

律師出身的總統特別顧問寇爾森,被稱為「白宮刀斧手」,他事後回憶,在《紐約時報》報導後的第二天,尼克森身邊的高級顧問們聚在白宮羅斯福廳裡開會。將絕密文件公布給媒體的丹尼爾一夜之間成了英勇的反戰鬥士,那段日子裡,白宮周圍的氣氛極其緊張。總統把寇爾森叫到辦公室,對他說:「我要讓丹尼爾的真實嘴臉大白於天下,我要公眾知道有關他的真相,我不管你用什麼辦法,我只要看到結果。我們要讓整個國家看看,這個丹尼爾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英雄』。」在寇爾森的建議下,總統批准對丹尼爾進行指控。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主編本·布萊德利

 

深陷水門事件而最終入獄的寇爾森,因在監獄中悔改信主,後來在世界各地開展監獄事工幫助犯人生命改變而廣為人知。影片呈現的五角大樓洩密事件可被視為水門事件的前傳。寇爾森認為,真正稱得上「水門事件」的,其實是在調查過程中為了保護總統和他身邊的官員們而故意掩蓋事實的一系列行為,「最開始還只是一些用來誤導調查人員的小伎倆,數月後就變成為大規模的掩蓋事實真相的事件。」

 

緊跟著影片的故事,1972年,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的保安發現五名形跡可疑的男子意圖潛入大廈,事件同樣被《紐約時報》首先以小篇幅刊登,雖然涉事者被揭發出跟白宮的關係,但尼克森團隊全面否認,推諉責任,把事情包裝成支持者的過激行為。尼克森在隨後的總統競選中成功連任,事件也漸漸淡出媒體。

 

不過,又是兩名《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注意到五名男子中竟有一位前CIA成員,他們跟進調查中發現該人入獄前曾翻供,指證白宮參與其中。一名白宮幕僚拒絕成為新的替罪羊,決定向法庭供證並對傳媒爆料。

 

就在所有矛頭都指向總統尼克森時,他仍堅決否認,強調從未進行任何不法行為,甚至大大方方地接受國會調查。直至一名白宮助理爆出尼克森在辦公室有錄音系統,幾經周旋後,在媒體對真相的持續追蹤報導下,他的民眾支持度大跌,最終在國會彈劾調查和最高法院介入下才肯交出錄音,被證實參與其中。1974年8月9日尼克森宣布辭職,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任期未滿提前引咎下臺的總統。

 

《華盛頓郵報》憑兩名記者數月堅持不懈的報導,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策公共服務獎」。兩名記者的經歷1975年被翻拍成電影《驚天大陰謀》。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藉著重溫經典老片,再次提醒自己,真相得之不易。

電影《驚天大陰謀》

 

是否是事實,才是最重要的

 

面對真相,人們選擇掩蓋,甚至不惜動用暴力,好叫真相顯得不是很殘酷。神學家沃弗(Miroslav Volf)形容那些試圖掩蓋歷史事實的人為「膽大妄為的記憶竄改者」。在一個虛偽邪惡的環境中,能夠「真實地將發生的事記住,就是在實踐正義」。

 

電影中,面對強大的政府壓力和投資人可能放棄認購報業集團股票的風險,郵報的董事厲聲警告湯姆漢克斯飾演的主編本:「《華盛頓郵報》將不復存在!」面對高層對進一步深入報導的攔阻,他當即毫無畏懼地反擊,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真相可以被操控、由統治者決定什麼話可以說的世界,「我們的《華盛頓郵報》已經不復存在了。」主編下定決心要揭露真相,「如果我們不追究他們的責任,還有誰呢?」

 

歷史上,白宮的確對《華盛頓郵報》進行了經濟方面的威脅。特別是在尼克森大選獲勝、連任總統之後,《華盛頓郵報》追蹤水門事件竟被指責為傾向民主黨,被汙名為「政治鬥爭的結黨」。郵報的發行人凱薩琳感到報紙聲譽不斷受到損害,不得不在各地舉行演講以捍衛新聞界、特別是郵報的聲譽。

 

她說郵報從來不是去「抓」尼克森的,被指責為陷入黨爭,「對此我十分憤慨」。針對當時流行的一種批評,認為是郵報的追蹤報導引發了對水門事件的爭論,才使總統陷入困境,凱薩琳直接指出其中的荒謬和詭詐:「在光天化日之下,誰能對我們報導的事件被證實為事實這一點表示質疑呢?」

 

凱薩琳發表公開聲明:我們無限感激,不僅是為了報紙,也是為了政府,為了有一個好政府,為了民眾擁有知情權。而對於自己的角色,她說:「我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總是提出問題——我們是不是公正?是否是事實?是否精確?」

梅麗爾·斯特裡普飾演的郵報發行人凱薩琳

此外,被尼克森有意汙名化的報料人丹尼爾,由於政府對他實施的不法行為,對他的起訴也撤銷了。到1974年春天,公義繼續彰顯,在總統身邊工作的幾位高級官員,因為集體作惡,都受到了指控,包括利用自己的法律專業知識為虎作倀的寇爾森。後來,寇爾森承認了妨礙司法公正的罪名,並為此入獄三年。他在回憶錄中提到,幾個人之間所謂的攻守同盟,當公義的審判臨到時,瞬間就破產了。

 

毀掉那些挑戰我們完美形象的人?

作為水門事件知情人的寇爾森曾懺悔說:「在整個事件中,真正毀掉我的是盲目的自義。」作為專業領域裡的精英,卻栽倒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驕傲是主要的癥結。很多所謂卓越的成功人士,其實都活在自欺欺人的光景中,寇爾森一再強調,「我們必須先認識那存在於我們裡面的邪惡,然後我們才能把握生命中的美善。除非我們認識到自己行惡的本能傾向,我們永遠不會獲得行善的能力。」

 

著名精神科醫師、《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派克(Scott Peck)分析說,驕傲的人最不能容忍失敗帶來的自尊受創,「邪惡源於自戀受到威脅。……高度自戀的人或組織,在完美的自我形象不保時,會不顧一切毀滅挑戰其完美形象的人,會藉由譴責或摧毀凸顯他們缺點的人或事,來逃避自我檢視和罪惡感」。已經暴露出來的罪行,很可能不過是其無數罪行之一。

 

在整個事件中,一個特別現象很少被人提及,但寇爾森卻注意到了,並且認為它和水門事件的醜聞有緊密的聯繫——那就是尼克森身邊的四個高級顧問都是基督教科學派的人士,其中包括幕僚長鮑勃·哈德曼和埃利希曼。儘管他們當中有人過著正派的生活,但是寇爾森卻指出,在他們被正統基督教認為是異端的的信仰系統裡存在一個重大的缺陷,就是他們認為罪惡只不過是一種幻象!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小男孩去找一個基督教科學派的信仰治療師,請他為自己病重的父親禱告。治療師告訴小男孩:「你父親只是認為他自己生病了,他必須學會還擊這些負面思想,了解到他其實是健康的。」第二天小男孩回來了,治療師詢問小男孩父親的狀況。小男孩回答說:「今天,他認為自己死了。」

「在他們看來,這個世界上其實本沒有所謂的罪或惡勢力,它們其實並不存在,除非我們自己容讓它們侵入我們的思想。」作為基督教科學派的信徒,鮑勃·哈德曼和埃利希曼二人是「水門事件」爆發後幾個月內與尼克森最接近的人,他們試圖幫助尼克森把事情壓下來。

 

有一天晚上,寇爾森與幕僚長哈德曼會面,寇爾森警告他,任何掩飾都會危及總統的政治生涯,「哈德曼,總統先生需要一位好的刑事辯護律師給他忠告。」而哈德曼卻回答:「不,我們沒有做錯任何事。總統先生需要的只是好的公關。」由於哈德曼一再保證他的問題只是公眾形象問題,尼克森從來沒有被迫面對真相。寇爾森說:「就像大衛王一樣,尼克森需要的是一位先知拿單,以殘忍的誠實質詢他。我多希望那時候自己曾這樣做。」

 

倘若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罪,我們就無法遠離它。無論在個人的生活中,還是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否認罪的存在只會帶來悲劇。如果我們能謙卑審視自己的生命,我們會發現一個痛心的事實,我們的生命本相和我們應當活出的生命品質相距甚遠。

 

寇爾森發現,正是因為缺乏罪咎感,人才犯下可怕的罪行。陰暗恐怖的欲望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要迴避內心的陰暗,我們只能否認事實(我並沒有那樣做過);或是將我們的行為合理化(我也不比另外的人更差);當然還可以消滅良心的聲音(由於經常性地行惡,我們已變得習慣成自然);再有就是將自己當作上帝,宣稱自己清白無辜。」

面對罪惡,人們為何沉默?

委身的基督信仰和嚴謹的心理學訓練,幫助派克醫生對人性之惡有深刻的洞見。他在《謊言之徒》一書中談到自己對水門事件的解讀,當時他被任命為一個調查組的主席,負責調查越戰中五角大樓一起軍事醜聞當事人的心理因素。

「當證據呈現在眼前時,一般人往往能夠忍受自戀受損帶來的痛苦,承認自己確實需要改變。但一個組織的自戀程度往往超乎一般正常的範圍,即使眼前出現真憑實據,仍然不會自我調整,反而設法摧毀證據。當時的美國正是如此。」派克醫生隨後對「邪惡」下了一個最簡單的定義:為了維護個人的病態自我,而不擇手段運用權勢毀滅他人。

 

尼克森政府其實知道自己做了惡事,否則他們不必撒謊掩蓋,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到了非掩人耳目不可的地步。邪惡維護自己病態的自我,靠的就是謊言。欺騙是邪惡的根源和顯現,謊言總是伴隨著邪惡。

 

派克的反思沒有停步,他沒有允許自己把責任全部推在領袖身上。他繼續寫道,「人們允許自己輕易且公然地被騙,無異於參與了尼克森的惡行。欺騙及掌權多年的尼克森政府,直接助長了虛偽與操縱的氛圍」,隱含的邪惡令人渾然未覺,直至鑄成大錯。

 

大多數人在群體中寧可將自己的決策權和獨立的思考能力交出去,在派克醫生眼中,他們智力退化,好像一群依賴父母的幼兒一樣,完全依賴領袖做出判斷。這不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出風頭、不貪戀權力,而是懶惰在作祟。追隨者的責任更小,壓力更小,他們躲在臺下,眼見謊言瀰漫、罪惡橫行,也不願意付上代價。

 

電影裡並沒有總統尼克森的正面鏡頭,但整部影片隱約出現的總統畫面,都意味著總統在操控大局,掩蓋事實,壓制反對的聲浪。影片中,總統竟將揭露真相與背叛國家劃等號,這等於是說「我即是國家」。擁有權力的偽善之人,竭盡全力維護道德完美的假面具。派克醫生說:「偽裝的善是最可怕的惡,其邪惡就像隱藏在美麗花叢中的響尾蛇,具有極大的欺騙性。」最大的惡隱藏在宗教裡。不敢面對真實的自我,人就會選擇謊言,選擇謊言就意味著失去真我,出賣自己的靈魂。揭穿謊言,就是向惡勢力亮劍。

 

一個腐敗的團體可能表現出最邪惡的行為,兇狠地報復揭露他們真相的人。這個團體可能是當時的美國,也可能是一間把真理貼在牆上、把愛掛在嘴上的教會。而「無論一個牧者多麼富有愛心和睿智,他都不可避免地要與黑暗的惡勢力爭戰」,派克醫生並不迴避今天在教會裡正發生著比水門事件中的惡「更狡猾、更尖銳」的惡行。

「耶穌不需要我們保護,需要我們順服」

日前發生的前美國奧運體操隊隊醫拉裡多年利用職務之便性侵156人的醜聞即是一例。第一個勇敢地站出來揭露真相的瑞秋,接受了《今日基督教》的採訪。

 

她說,作為一個被性侵的受害者,她在教會中所經歷到的並不是理解、支持與同情,而是孤獨、隔絕和再度傷害。「多數人會告訴我『神讓萬事相互效力』、『神在掌權』,這些都對,但當我們誤用經文時,我們便模糊了罪惡的可怕……倘若我們佯裝黑暗並沒有那麼黑,那麼我們也將無法體認到光明之美麗。……教會中許多人認為如果受害者可以好好去處理自己的情緒,選擇去饒恕,便可以克服那些因性侵而產生的痛苦感受。但這並不是真的,也不是出自聖經的教導。」

 

瑞秋認為,追求廉價的寬恕,即是放棄了對正義的追尋,容忍惡的肆虐。瑞秋強調,福音不單單只是饒恕,福音還包含了真正的悔改,這意味著「施害者真實地為自己所犯的過錯而悔改,並試著去修復所造成的傷害。」

 

瑞秋在採訪中以發生在美國教會中的性醜聞為例,提出許多基督教群體在面對教會裡面的罪惡時,為了避免「基督福音的名譽」受虧損而選擇沉默。可是,「基督的福音並不需要我們保護,……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保護耶穌,而是去順服耶穌,順服意味著去追求公義、為受壓迫與受害者挺身而出」,用真理指認邪惡、指出用謊言掩蓋的錯誤。「順服是必須付出代價的,為受害者挺身而出可能意味著去對抗你所處的群體,但這是應該的,如果我們還沒有為此付上代價,那麼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

 

在該起性侵案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媒體是《印第安納波利斯星報》,該報在2016年8月率先揭露了體操隊性醜聞的真相。最終媒體與法律聯手,讓罪惡無所遁形、公義彰顯。

 

1974年8月9日,尼克森總統因為水門事件黯然下臺。當天的《華盛頓郵報》的頭版報紙印刷鉛板,至今仍高高懸掛在報社的辦公室,提醒世人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並將繼續見證,真相與謊言在人心裡的爭戰仍在繼續。


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境界徵召

 為更好地服事這世代的年輕讀者群體,2018年2月《境界》開始招募新的年輕同工,年齡為85後和90後,受洗兩年以上,有一定的生命成熟度,善於團隊合作,願意參與禱告,參與見證採訪,人物訪談,時評寫作,配音朗讀(目前特別需要男聲配音)、音頻節目採訪、微信排版服務讀者、中英文翻譯、錄音整理文字、海報圖片設計等各環節,從義工開始,一定時間考核結束有相應薪酬。歡迎將你的信主和服事簡歷及應徵環節發至jingjietougao@gmail.com

境界服務站

求助:

福州鼓樓區一家老人院裡,一位女士已病重昏迷,清醒時讀過聖經,有親人傳過福音。美國親友回鄉探望,想請附近教會牧者前往探訪,並看是否可以為病人施洗。有感動的福州牧者請聯繫我們。

尋找辛巴威的教會。

尋找臺灣高雄適合中青年的家庭團契。

尋找廣東梅州焦嶺的教會給朋友施洗,已經決志!

尋找貴州省興義市中國金州木賈商品批發物流城附近的教會。

尋找重慶合川區的純正教會。

尋找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市姣塘鎮附近的教會。

尋找廣東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鎮附近的教會。

尋找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花都大道附近的教會。

尋找新疆塔城市光明路光明小區附近教會,一位癌友想找教會。

尋找江蘇張家港市楊舍鎮附近教會。

    小編:請知情者在評論留言部分聯繫我們,謝謝!

提示:請找教會的弟兄姊妹按以下格式留言給我們:姓名+手機號+求助教會具體方位,以方便我們得到反饋後及時與您聯繫。

若您是蘋果手機用戶,可支付寶讚賞,境界支付寶:jingjie2013@gmail.com,也可長按微信二維碼讚賞。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境界有聲」音頻節目

↓↓↓ 

相關焦點

  • 電影《華盛頓郵報》
    朋友推薦了電影《華盛頓郵報》。看完後,感覺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影后、影帝、導演可以給一個電影了:《華盛頓郵報》。為什麼?因為梅麗爾斯特裡普,湯姆 漢克斯,史匹柏,都是我喜歡的演員和導演,難得的組合,難得的同臺演出(感覺跟中國版的徐帆、濮存昕和馮小剛似的)。
  •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電影——《華盛頓郵報》
    攜湯姆·漢克斯,梅麗爾·斯特裡普一起打造了一部作品——《華盛頓郵報》。這三個名字一出來,就代表著「牛」!所以今年金球獎上主持人也開了一把玩笑,主持人剛說出「華盛頓郵報」,工作人員就抱著四項獎盃上來了,狠狠的調侃了一把這三人手中的8座奧斯卡小金人。
  • 《華盛頓郵報》給《華盛頓郵報》寫了一篇影評
    《華盛頓郵報》可以說是這句話的忠實踐行者。打開它的主頁,你會發現標題下方多了一行小字:「民主死於黑暗。」(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去年12月上映的同名電影《華盛頓郵報》,就是對當時《郵報》及其一眾新聞界同行所捍衛的新聞自由和透明政府的禮讚。影片上映之時,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已有一年。
  • 電影|Movie:《華盛頓郵報》左姑娘觀影第七期
    《華盛頓郵報》並非傳統的好萊塢電影,影片所傳達出的嚴肅,冰冷的氣質,正是反應了美國出版行業的從業人員對於言論自由,對於出版自由,對於正義的堅持《華盛頓郵報》海報1971年,《華盛頓郵報》前發行人、「美國報業第一夫人」凱·格拉漢姆和編輯本·布拉德利掌握了一份美國政府捲入越南戰爭,並致大量人員傷亡的絕密文件,公開這份文件將有上千人失業,甚至自己也將面臨牢獄之災
  • [2018][劇情][華盛頓郵報]
    卡斯諾夫 / 傑茜·繆勒 / 斯塔克·桑德斯 / 麥可·西裡爾·克賴頓 / 威爾·丹頓 / 迪爾德麗·羅夫喬 / 麥可·斯圖巴類型: 劇情 / 驚悚 / 傳記 / 歷史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7-12-22(美國點映) / 2018-01-12(美國)片長: 116分鐘又名: 郵報:密戰(臺) / 戰雲密報(港) / 郵報
  • 從性侵到核洩漏,看見謊言的代價
    伊藤詩織沒有被嚇倒,她訪問了認為她失敗的機構,並見了其他害怕不敢說話的女性。該片根據發生於1971年的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華盛頓郵報》前發行人凱·格拉漢姆和編輯本·布拉德利與《紐約時報》展開競爭,刊登五角大樓文件,來揭發政府大規模掩蓋長達30年、牽扯4位美國總統的秘密的故事。
  • 【暑假每日電影01】《華盛頓郵報》2017
    《華盛頓郵報而《紐約時報》的對家《華盛頓郵報》拿到了這一批絕密文件更完整的部分,此時,《華盛頓郵報》正面臨上市,如果報導這一事件,將會面臨官司,甚至公司從此消失。因此承擔著父親和丈夫的責任的凱,面對巨大的選擇,是她的編輯本與她一起面對這一未知的風險。這部電影是自己在家看的,看到後面眼淚止不住的流,可能是因為我是女生,又是學新聞專業的,所以兩位主人公的痛苦與掙扎,我都有共鳴。
  • 【預告/海報】華盛頓郵報
    史蒂文·史匹柏編劇: 麗茲·漢娜 / 喬希·辛格主演: 湯姆·漢克斯 / 梅麗爾·斯特裡普 / 愛麗森·布裡 / 凱莉·庫恩 / 麥可·斯圖巴類型: 劇情 / 驚悚 / 傳記 / 歷史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7-12-22(美國)片長: 115分鐘又名: 郵報
  • 《紐約時報》後,川普團隊又起訴《華盛頓郵報》誹謗
    自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他不僅讓「假新聞」(Fake News)成為年度熱詞,還不斷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為代表的美國主流媒體「開撕」,將它們視為「美國人民的公敵」。 近期,CNN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了「俄羅斯援助川普連任」的相關消息。而後,川普在一次記者會上開懟CNN,稱其可能有著新聞廣播史上最差的記錄。
  • 華盛頓郵報給貝索斯帶來什麼:是回報還是百億損失?
    在亞馬遜的技術支持下,《華盛頓郵報》的網絡流量獲得了顯著增長。但即便如此,在美國三大主流報紙中,《華盛頓郵報》依然明顯落後於《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的年數字訂閱費只有40美元,而這只是《華爾街日報》一個月的價格。
  • 《華盛頓郵報》調查報導復盤美國政府疫情應對失誤
    新華社華盛頓4月16日電《華盛頓郵報》日前發表長篇深度調查報導,梳理了1月3日川普政府收到中方疫情通知之日起的70天裡,美國聯邦政府應對疫情的過程,認為在此期間,從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到美國疾控中心,出現一連串系統性失誤,使美國失去減緩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機會。這篇發表於本月4日的報導題為《新冠病毒肆虐之際,否認和功能失調困擾美國》。
  • 冥王星 ||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
    其中有一段臺詞深深震撼了我:「謊言的代價是什麼?並非是我們會把謊言誤認為真相。真正的危險是,我們聽多了謊言,便不再能分辨出真相。那時我們能做什麼,除了放棄對真理的信念,滿足於謊言堆砌的故事,我們還剩下什麼?」《Chernobyl》這部美劇真的非常冥王星,如果你無法面對殘酷、黑暗、恐怖,讓人作嘔的畫面,那麼我建議你不要去觀看。
  • 《華盛頓郵報》呼籲廢除選舉人團制度:是時候讓多數人說了算了
    在美國主流媒體預測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贏得2020年大選之際,《華盛頓郵報》呼籲廢除選舉人團制度:是時候讓多數人說了算。據悉,按照最新的統計數據,拜登有望獲得306張選舉人票,與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在2016年大選獲得的選舉人票數相同。
  • 《華盛頓郵報》錯用介詞in,英文老編輯笑了
    你是俺們納稅人養著的政府發言人。你至少該給我們一個解釋吧?」老肖淡定地回應:「有時候可以錄,有時候就不可以!」老肖曾對FOX News透露原因,因為有些記者反反覆覆問一些具有挑逗性(snarky)的問題,其實只是想當網紅(Youtube stars)罷了!
  • 川普疫情防控遭受質疑,華盛頓郵報調查為何錯過抗疫關鍵70天
    《華盛頓郵報》4月4日刊發的一篇深度報導中,將已公開宣稱自己為「戰時總統」的川普與「9·11事件」前的小布希作比較,認為災難「原本不必以這種方式發生」,但美國總統對包括政府高層在內的各方發出的警告充耳不聞,直到災難來襲。
  • 《華盛頓郵報》:布隆伯格「最大的弱點在中國」
    【文/觀察者網 徐蕾】比川普富17倍的彭博社創始人布隆伯格加入2020選戰後,連發表關於中國的中肯言論,都要被批…… 《華盛頓郵報》在1月1日發了這樣一篇報導:《布隆伯格在中國的業務增長。如果他當選總統,這可能會造成前所未有的麻煩》。
  • 美國傳記電影《華盛頓郵報》:誓死捍衛「新聞自由」,史匹柏執導
    大家好,我是睡在電影院的男人,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關於新·聞·自·由、輿·論·自·由的影片,希望你能喜歡。 回到《華盛頓郵報》這邊,彼時的《華盛頓郵報》的聲望遠不如《泰晤士報》,也比不上蒸蒸日上的《紐約時報》,自身的財政資金又面臨著極大的困難,隨時可能破產,或者被收購。
  • 美國傳記電影《華盛頓郵報》:誓死捍衛新聞自由,史匹柏執導
    大家好,我是睡在電影院的男人,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關於新·聞·自·由、輿·論·自·由的影片,希望你能喜歡。1971年的某一天,陽光依然和煦,華盛頓郵報回到《華盛頓郵報》這邊,彼時的《華盛頓郵報》的聲望遠不如《泰晤士報》,也比不上蒸蒸日上的《紐約時報》,自身的財政資金又面臨著極大的困難,隨時可能破產,或者被收購。
  • 電影《華盛頓郵報》:熱血賁張,報社和美國政府打官司,結果如何
    大家好,我是睡在電影院的男人,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關於新·聞·自·由、輿·論·自·由的影片,希望你能喜歡。回到《華盛頓郵報》這邊,彼時的《華盛頓郵報》的聲望遠不如《泰晤士報》,也比不上蒸蒸日上的《紐約時報》,自身的財政資金又面臨著極大的困難,隨時可能破產,或者被收購。
  • 美國電影《華盛頓郵報》:誓死捍衛「新聞自由」,史匹柏執導
    大家好,我是睡在電影院的男人,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關於新·聞·自·由、輿·論·自·由的影片,希望你能喜歡。回到《華盛頓郵報》這邊,彼時的《華盛頓郵報》的聲望遠不如《泰晤士報》,也比不上蒸蒸日上的《紐約時報》,自身的財政資金又面臨著極大的困難,隨時可能破產,或者被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