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小吳明年本科畢業,因為現在學校也沒課,所以一個人去杭州找實習機會。
剛開始投出去的簡歷還接到幾次面試,現在完全沒有回應。
她通過平臺找到我優化簡歷,我發現她發我的原始簡歷好像是優化過的,只是求職方向不是她原本學的會計專業。
我看過後簡歷後感覺基本能體現一個會計專業畢業生的情況,告訴她如果大部分情況都體現了,可以不用優化,選擇退費。
只剩下3塊5毛錢,我該怎麼辦?
花完了為數不多的錢,她說卡裡只剩三塊五毛錢了,又不好意思和父母要,明天可能就不能住賓館了。
訴說自己遇到的一系列挫折,現在吃飯、住店、打車的錢都沒有了,問我怎麼辦?
我說首先要保證安全,解決生存的問題,找工作可以慢慢來。
而且你現在還沒畢業,這個階段你主要是學習,培養你幾個月然後你要離職怎麼辦?用人單位的顧慮會更多,臨近畢業機會會更多。
「我現在杭州,如果去上海租個房子安定下來,老師你說是不是就好找工作了?」
這個單純的孩子,我感覺說得委婉並不能幫她認清當下的情況,反而會激起新的期待。
我問她想找什麼樣的工作?她說原來想做運營,但是周圍的人和面試官都告訴她,她的性格不適合做這類工作,於是她想重新優化找會計類工作。
而且她聽人說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她要找個「大」公司。
這「煩人」的性格
她反覆提及自己的性格只適合做會計,我問她什麼性格呢?
「內向,表達也不行,不會說話」。
「可是你和我溝通就很順暢啊!中國人至少60%都是內向的。因為環境和家庭教育方式就培養內向的性格,但這並不影響工作,溝通能力正常,很多類型的工作都可以做的。」
「大公司,意味著更多的人競爭同一個崗位,而且分工也很細,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接觸面廣,可能會成長更快。」
我說你可以先回學校,邊學習邊投簡歷,異地的機會爭取線上面試,覺得靠譜了再去公司實地考察或者複試。
又是「面子」
她苦笑:「回學校感覺好沒面子呀,因為我是最先出來闖的那批,但是混的並不怎麼樣,有幾個人混的好,自己和他們拉開差距了。」
我告訴她敢一個人出來找工作,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至於和同學比發展也沒必要,幾年後每個人的關注點和內在需求都會有很大變化,沒有可比性。
而且個人的發展是個過程,是幾十年的事,一份工作說明不了什麼,也過分誇大了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一味地把「大」公司裡的「好」工作當成目標,也可能讓自己錯失了其他合適的機會。
聽到我的話,她沉默了半晌。
「你要繼續優化簡歷,還是選擇退費呢?」
她說:「老師,那我選擇退費吧!簡歷好像也沒什麼可以再寫上去的。」
就這樣聊了20分鐘後,她決定退費,先安頓好自己,並且會振作起來的,一場變成心理諮詢的簡歷優化溝通就這樣結束了。
不過,把職業溝通做成心理諮詢倒不是頭一次了。
高工資、大企業、本專業該怎麼選?
之前遇到的幾個應屆畢業的女生也有類似的情況。
研究生應屆畢業生小雨,因為工作沒有讓領導滿意而被指責性格有問題,她說領導不尊重她,對她提各種要求,很難融入到團隊裡去。
在選擇工作上,她首先關注的也是「進比較大的平臺做財務,看了很多招聘崗位,都是小公司,而且工資還超低。」
「如果開始選錯了公司,後面就一直不穩定,一直要跳,浪費自己的精力和時間。」
但自己也感覺大公司機會少,在本專業、工資和考專業的證書的安排上不知道選擇哪個,所以很迷茫。
我說這些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題,想要的不可能同時得到,你可以設定一些目標,然後一步步的去實現。
女生,不是女超人
事後,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這行知識型的女孩子對自己有這麼高的要求呢?
小吳帶著1-2千塊錢到大城市找實習機會,一定要進大企業,沒錢又不好意思讓身邊的人知道,寧可相信一個陌生人也不肯找熟悉的人幫忙。
小雨還沒畢業已經通過實習養活自己了,又在考慮回饋家庭,職業方向選擇上首要的是掙錢和有面子。
她們的共同點:
一、明明挺優秀,卻不自信,容易給自己貼負面的標籤,或者接受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
二、社會經驗少,認知能力有限,對於找工作和關於前途的信息都是道聽途說,不知怎麼判斷,導致焦慮迷茫。
三、另一方面,有勇氣但又理想化,事先對困難估計不足,事後又憑藉一腔熱血就去闖蕩社會,然後期待笑傲江湖。
四、要面子,想早點經濟獨立,有份體面的工作,喜歡的職業和滿意的生活狀態,實現社會定義的「成功」。
五、認為未來是學校競賽的繼續,最理想的狀態是像高考那樣有明確的目標,然後選擇兩點之間最短的那段直線直奔目標而去。
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
人生走的是直線嗎?
生活是活給別人看嗎?
子女就要報恩嗎?
會計是內向性格的首選嗎?
性格是一成不變的嗎?
大公司一定會有更高的職業幸福嗎?
第一份職業不匹配,後果真的很嚴重嗎?
如果你的目標和實際情況產生了偏差,不要嚇唬自己,每種觀點都不是絕對的正確或錯誤,都有適用的環境,也永遠不要低估了人的適應能力。
人生是不斷的前進,變化永遠存在,你總能在眾多選擇裡找到那個好的選擇,人生也是一個無限的遊戲,無所謂輸贏,你也不能同時滿足所有的需求。
小吳的案例提醒每個要找工作的畢業生,最好結伴外出,彼此有個照應。
如果經濟狀況出現問題首先和父母、親友或者同學求助,保證安全,畢竟你的完好無損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