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被抹去的男孩》講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馬東說過:人生底色是悲涼。jared如果是一個中國人,或許非常能夠受到這句話的觸動。在他十九歲向父母出櫃的那一刻。
「I think about men」你能想像在一個極度保守的小鎮裡,一個浸信會牧師的家庭中,一個十九歲的孩子在向父母說出這句話時該需要多大的勇氣?而一位信奉著「上帝只賦予了我們一種權力,那就是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時,能創造生命」的教條的浸信會牧師,在聽到自己兒子喜歡男人時,會有多大的衝擊?根深蒂固的思想讓其永遠也無法理解,自己的孩子怎會如此的離經叛道。
所以父親找來了其他牧師,因為其他牧師處理過類似的事情。父親以為一切都可以改變,只要jared願意,他認為自己孩子生了病,需要治療。在父親的心裡,這是無法調和的矛盾。需要做出讓步的就只有兒子。一個十九歲的男孩,再鼓起勇氣向父母出櫃之後,沒有獲得一絲絲的安慰。內心的無助和惶恐幾乎將其吞噬。在成年人給出的選擇中無奈地說出了那句:我想改變!
jared被送去了一個同志矯正機構,甚至還被強制休學。生活的一切都被監控了起來,上課、吃飯、睡覺,甚至連上廁所都有人跟著。這群宇宙直男固執地相信,同性戀是罪,只要你偽裝的好,時間長了,你就真的變成異性戀了。可悲,又可笑。男孩女孩們被迫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罪惡,性幻想和具體細節。另一個女生在公開場合說出自己與愛慕的對象發生關係的細節,極盡侮辱。但是他們固執的以為這一切都是有效果的。
終於,在高強度的壓力之下,有人承受不住崩潰自殺了。他以自己的生命告訴世人,你們是多麼的無知,你們信奉的一切,包括上帝,都欺騙了你。同性戀不可能被矯正,這不是罪,而是上帝對他們獨有的寵愛。而jared也在這樣的刺激下奮起反抗,選擇面對真實的自己。他的母親為他提供了幫助,也終於將壓藏在內心的話說給了jared聽。
jared選擇了反抗,選擇了和自己的心在一起,選擇了自己愛的人。生活從此有了不一樣的色彩,並一直積極地為同志發聲。雖然父親一直都無法理解,但jared還是和和父親敞開心扉地談了一次。jared的勇敢讓他獲得了不一樣的人生,雖然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即便如此,新的生活依舊會到來。影片最為諷刺的是,所謂性向矯正機構的牧師,本身是一個隱藏極深的Gay,影片的最後,他選擇離開了那裡,和自己的男朋友生活在一起。理解與被理解,包容與被包容。男孩最終沒有得到父親的祝福。但是他既然選擇了勇敢,便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抹去他。
蔡康永曾經在《奇葩說》含淚說出:「我們不是妖怪!」內心一定是極度悲涼的。世人的所不容造成了一個個悲劇,如何《被抹去的男孩》一樣,如果你不反抗,最終的結果就是被抹去。但是,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呢?
整部影片的敘事節奏有些混亂,觀看需要有耐心,認真看過之後才能明白,導演所要訴說的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