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鯊魚咬了一口後,我還是會拿著相機,潛入海洋」

2021-02-07 開眼Eyepetizer


「生命的源頭是海洋,它孕育了種種生物,現在卻被其中一種生物的活動所威脅,這是多麼奇怪的情形啊。不過,雖然海洋環境不斷惡化,但是這片無邊的大洋仍然會繼續存在下去,實際上,生物本身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2020 年,開眼發起「蔚藍凝視計劃」,在這個後疫情時代,請和我們一起從認知、保護、探索、交互四大方向,重新認識海洋。


就這樣,我拿著相機,潛入了海底

日本江戶時代的怪談集《繪本百物語》裡曾記載的怪魚「磯龍捲」,《聖經》裡呈現大海蛇形態的利維坦,還有希臘神話裡吞吃水手的女海妖斯庫拉…而在中國,玄冥、倏、忽、媽祖、龍王,都是被老百姓認證的海神。他們的每一次喜怒,都影響著這片佔據地球表面面積 70% 的水域,或無風浪或掀起驚濤。

但這種「神力」並沒有影響人定勝天的自信。蔚藍一色,開始被嚴重汙染。海洋,幾乎成了地球上最大的垃圾場。而在這種破壞性「人力」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協調性的力量。他們可能是研究人員、志願者、紀錄片導演,甚至動森遊戲的開發者。

2017 年 6 月 8 日,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四屆「世界海洋日」攝影比賽,公布了獲獎名單。大賽以海洋為主題分為五個組別:海景組、人類互動組、水下生物組、水下景色組和青年攝影師組。作品《Shark Dancer》拿下了當年的人類互動組第三名。這是中國大陸的攝影師第一次在這個比賽中獲獎。攝影師叫平凡,他是全職水下攝影師,也是位潛水教練。他的作品多次在《國家地理》、《華夏地理》上發表。

從小在北京出生長大,他和大部分當地人差不多,人生第一次見到海,就是去秦皇島的北戴河。所以在那個時代,一個內陸城市的人即便再喜歡大自然,對海洋還是難有共情。

「我們那時候到海邊,都是很單純的休閒而已。真要說到我們的生活對大海有什麼影響,或者反過來大海對我們的作用,當時完全不了解。我也一樣。」

2011 年,他開始在一家保護野生動物的 NGO 工作,機緣巧合下認識了國內的水下攝影前輩吳立新,《中國國家地理》的籤約攝影師。這工作真夠酷的,平凡想。很快他開始上課、自學攝影。2013 年,他在馬來西亞學會了潛水之後,按他的話,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那時候他在潛水店工作。有天,他用客人的相機拍攝了正在休息的綠海龜,上岸後用電腦放大照片時,發現了海龜額頭上透明的清潔蝦,是拍攝時肉眼完全無法看到的。那是他的第一次水下攝影。即便是現在,國內的水下攝影仍不夠大眾,何況是七年前。只要多嘗試鑽研多實操,在當時是很容易被看見的。他在一兩年的時間裡,拍攝了很多奇特美麗的海洋生物,慢慢也開始接到一些雜誌社的工作。2014 年,他和妻子去塞班島潛水,拍攝了一張她和魚群的照片,拿下了中國水下攝影大賽廣角組一等獎。

「當時我人沒有在國內,是朋友幫忙直播的現場評審,據說競爭很激烈。我本想能進前三就滿意了,最後居然拿了第一。後來我把這張照片列印很大掛在家裡,一是因為拍的是妻子,二也是因為我第一次得獎。」

也就是在那之後,水下拍攝不再只是他的興趣,而是職業了。





平凡有一系列的作品,都和鯊魚有關。就是那個一直和血腥、兇殘相綁定的海洋生物。2017 年,平凡在巴哈馬拍攝鯊魚時,被加勒比礁鯊隔著防鯊服咬到了手指,當場流了不少血。要按照電影的橋段,此刻他會引來鯊群,然後被咬得粉碎。但,在場的二三十條鯊魚對他沒有任何興趣。

這種比恐龍還早出現幾億年的生物,在海洋裡演化出了 500 多種類別,各有屬性、個性,和人類一樣,並不會是單方面的溫順或兇猛。這種對海洋生物的片面認識,算是人們對於海洋的誤解之一了。而在做水下攝影之後,被打破的固有認知還有很多。就像一片海本身,橫向縱向都有無窮盡的可探尋空間,而在這之間又藏著多個無限循環。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氣中的氧氣主要並不是由地面上的植物製造,而是海洋中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所製造的。我們每次為了魚翅殺害一條鯊魚,都會讓海洋的食物鏈向著崩潰更進一步,最終導致最底層的生物數量失衡,比如藻類。而承擔這個後果的就是陸地上的我們。」

看平凡的作品,會發現一個特點,就是海洋生物主體佔比都比較大,在畫面中格外突出。這種幾乎貼近式的距離感,會打破一些人們看待海洋慣有的神秘感,多了一點親近。

「雖然水下看東西會被放大,但是畢竟在海底,海水的清澈程度和光傳播的效率,都遠遠不及空氣。所以,我們如果想要把主體拍得銳利,或者想要通過人工光源還原其顏色的話,就一定要離得再近一點。」

用技術解決的近距離,始終少了些人與自然互通的力量。只有真實接近、了解,讓這些海洋生物感受到我們的存在,甚至引起它們的興趣,這樣才算是把人和海洋、動物之間的距離感給打破了。而不是讓它們只注意到,我們生產的垃圾。

「雖然這幾年我們可以看到海洋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好,但在發展經濟至上的大環境中很多時候還是沒辦法。我周圍有不少朋友都在做這件事,從學校推廣到辦藝術展覽等等,而我們這些攝影師更是在一線。

說實話這個專業方向在經濟上的回報還是相當低,與投入完全不成正比,現在大家靠的都是熱情。如果市場可以越來越正規,各種針對海洋保護的立法,比如禁止魚翅交易等,肯定都會對推動海洋知識的普及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Bruce Mozert,上世紀初的攝影師,被稱為水下攝影的先驅,他利用特殊構造的防水相機外殼在水下拍照。作品主題一般以淹沒在水下的婦女為主,她們仍在做飯、看報、修草坪。

而在近 100 年之後,水下攝影比較集中地被運用在了海洋中,門檻一下被拉高了很多。首先,攝影師必須是一名優秀的潛水員,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潛伴和環境在拍攝時的安全。在拍攝之前,要提前下水,感受整體的浮力、水流、水溫,了解水下地形、水下生物等。至於設備,其實就是常見的相機,放在塑料或者鋁合金製作的防水殼裡,再接上水下用的燈。

「這些都要根據不同的海洋環境來做前期準備,同時攝影師的體力也是非常重要。當然,還有一點非常需要,畢竟是自然攝影,得有靠老天爺吃飯的這種平常心。」

平凡現住在美國的亞特蘭大,平常會去佛羅裡達、墨西哥以及巴哈馬等地拍攝。2 年前,他開始從平面攝影轉向視頻拍攝,《Under the Jungle》是轉型後的第一支作品,記錄了他在墨西哥洞穴潛水的經歷。

「如果說水下攝影是開車的話,那水下視頻就是開賽車,技術和資金壁壘都提高了很多。首先對潛水技術的要求更高,因為需要在水下拍攝連續穩定的畫面。其次前期準備工作的複雜性也高得多。拍照至少能出兩張好照片,而視頻如果拍不出足夠的東西那就是一堆亂七八糟的素材。

後期也比較有挑戰,要剪輯要調色,還有對聲音的要求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領域。設備上就更不用說了,從單反換成了電影機,防水殼也需要相應更新,人工光源的需求量也大了很多,甚至還給相機配了一臺車——水下推進器。」

但,海洋的那種召喚力以及零距離接近它後產生的使命感,就像魚會遊泳一樣成了本能。他想要有天能拍出 BBC 《藍色星球》一樣的作品。去年年底,平凡的小孩出生。結果這個混沌的 2020 ,打破了所有人在新世代的規劃。平凡原本計劃在三月份帶團拍攝項目,同步再上一些潛水課,但都由於疫情取消了。現在在美國的他,隔離基本成了生活日常,大部分時間都在創作和海洋有關的樂高玩具。

「這次疫情對我影響非常大,但也有很多啟發。我們的行為影響著自然界,也最終影響到我們自己。就好比往大海裡隨手扔掉的一個塑料瓶,可能就會以塑料微粒的形式通過海鮮回到人體。

地球沒有人類的時候,過得非常好,並不需要保護,而我們沒有了地球就離人類文明的末日不遠了,所以保護海洋、大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文_張忌安|圖_平凡

掃描下圖中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開眼海洋文化季」

相關焦點

  • 男子遊泳被鯊魚咬了一口,緊急送醫,沒想到卻因禍得福!
    男子遊泳被鯊魚咬了一口,緊急送醫,沒想到卻因禍得福!鯊魚一直是海洋上的霸主,鯊魚經常生活在深海區域,在平常的海邊,我們是幾乎見不到它們的。不過前不久卻出現了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男子一家人在外旅遊,來到了海邊度假,竟然被一個小型的鯊魚咬了一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海釣金槍、馬林魚時遭遇鯊魚咬鉤怎麼辦?看完這些釣到鯊魚不再慌
    如果海釣玩家想要釣到大型魚種(金槍魚、馬林魚等)就必須用較大的魚餌或餌魚,那遭遇鯊魚咬鉤基本就是意料之內的事情了,在海釣玩家的一趟深海海釣行程中,基本都會有那麼幾個釣友遭遇鯊魚的咬鉤,當然也很多釣手在知道自己釣上了鯊魚,也是很無奈,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是直接剪線,還是靠近取鉤、還是釣上船處理。海釣深海大型魚(金槍魚、馬林魚)時,遭遇鯊魚咬鉤怎麼辦?
  • 它身長50公分,卻以鯊魚鯨魚為食,被稱為「海洋流氓」
    在海洋之中,也有很多生物有著獨特的能力,提到海洋生物,我們往往會想起鯊魚,鯨魚等龐然大物,但很多情況下,體型大並不適合生存,反而會帶來很多的弊端,比如需要攝取很多能量,運動笨拙等,一般來說,食肉動物的體型普遍較小。
  • 海洋日|團結妹潛入大海,帶來了這些……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團結妹帶你看看海洋的模樣印度尼西亞四王島Raja Ampat我們大多數人,只在岸邊、飛機、遊輪上看到過海洋,那是海平面以上的世界。團結妹(《團結報》記者 吳姝靜)潛入大海如果你也喜歡,那就穿上腳蹼、戴好面鏡、口含呼吸器,沉入海中,與團結妹一起看看這海平面以下的那片深藍。
  • 90後型男帶著八塊腹肌和鯊魚肌入鏡,自己也是拿著相機的記錄者
    在鏡頭前,這枚90後型男表現得有些酷酷的,似乎在裝深沉。憑著帥氣的顏值,將這花襯衫演繹得還挺有型。當然,光靠這還不能吸引我們的眼球。當他做著鬼臉,褪去上衣,用手揪著自己的鯊魚肌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他還是一個如此身有「寶藏」的男生。
  • 圖解【鯊灘】孤身美女死磕一根筋鯊魚
    天亮了,小白和基友小黑來衝浪陽光灑在臉上,我用破板遮擋鯊魚等著開飯,我用礁石避難最終還是拿著相機上岸了鐵鏈拉著女主下沉,鯊魚就要咬到了。。。。
  • 鯊魚的奮鬥:海洋強勢物種修煉秘籍
    而當我們湊近去好好了解下鯊魚,就會發現這個繁盛的物種背後許多不為人知的有趣事實。三大「硬實力」讓鯊魚稱霸海洋1、「我,永不停止」鯊魚最首要的特徵是它們幾乎總是在遊動,很少有停下來的時候。在各種影視或紀錄片裡,鯊魚出鏡時肯定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動個不停,從不「安分」。
  • 冷知識:鯨魚又大又重又笨拙,為什麼鯊魚餓了不去咬它?
    很多人都知道鯊魚作為海洋的霸主,應該說是處在整個海洋食物鏈金字塔的頂端的,然而前段時間有人就提出了一個設想,那就是海洋中的鯨魚看起來又大又笨又重,為什麼鯊魚為了不去捕食鯨魚飽餐一頓,而選擇捕獲其他靈巧的小魚呢?
  • 【科普】鯊魚真的會吃人嗎?
    自從學會了潛水,更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最近更是處於略走火入魔階段。和人聊天的時候經常會被問起,潛水遇到鯊魚不危險嗎?不害怕嗎?於是就想一起回答一下,順便繼續安利潛水這項運動。其實兔子以前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鯊魚很恐怖,相信這種恐懼主要來自鯊魚在各種新聞報導和影片中的形象,但是後來了解了就發現並非如此。
  • 14部好萊塢鯊魚恐怖電影大片,看完我好心疼鯊魚...
    這兩天有朋友給我推薦了一組鯊魚恐怖大片,看了覺得必須跟大家分享!
  • 史前海洋生物的夢魘,體長6米、沒牙齒,但一口可將鯊魚咬成兩截
    直到志留紀,苟活了千萬年的脊椎動物演化出了下頜,進而學會了「咬」的技能,瞬間打通了任督二脈,具備了爬上食物鏈頂端的能力,並在泥盆紀誕生魚類家族最恐怖的「大殺器」——鄧氏魚。靠著頭部和頸部厚厚的盔甲保護,鄧氏魚無疑是泥盆紀海洋中最頂級的掠食者,同時也是地球上出現的第一種頜類脊椎動物。
  • 你不認識的李光潔:他是演員,也是攝影師,潛入海中與死神擦肩而過
    對於演員來說,平時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中、在劇組裡,然而就是在單調的拍攝期間,李光潔也總能發現許多有意思的人和事,他總會手裡拿著相機,隨時記錄下那些使人會心一笑的瞬間。在片場的李光潔而作為演員的李光潔,是如何開啟攝影之路的呢?——這都要源於他表演上的「伯樂」,同時也是攝影啟蒙導師——導演張黎。
  • 14部好萊塢鯊魚恐怖電影大片,看完我好心疼鯊魚...
    這個鯊魚厲害就厲害在有兩個頭,可以一次咬兩個人這個鯊魚厲害就厲害在有三個頭,可以一次咬三個人最後,鯊魚因為吃了很多海洋垃圾發瘋了,幾個頭互相咬,把自己咬死了但即便如此厲害的鯊魚,最後還是被一個氧氣瓶炸死了,真是垃圾!其實老美拍鯊魚恐怖片的熱情,絲毫不亞於殭屍片!比如還有一個名頭比多頭鯊系列更大的ip,就是著名的《鯊捲風》,已經拍了六集!
  • 【Blue Friend】當「鯊魚●海洋」進入國際學校:南京潛水者之家鯊魚保育講座回顧
    當天下午4點,潛水者之家負責人孔兵,通過精心準備的課件及生動的視頻向同學們講解鯊魚與海洋的重要聯繫。課程通過三個部分來講解鯊魚保育的原因和措施。在座的學生們都對這個海洋的古老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事實上,魚翅的價值更多的還是商業炒作下的產物,不僅並沒有與其價格相匹配的高營養價值,甚至還有研究表明其中含有高濃度的神經毒素BMAA(β-N-methylamino-L-alanine),可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不僅是魚鰭,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鯊魚體內其他部位同樣也積累了各種從食物鏈自下而上傳遞但卻無法被分解的毒素。
  • 《巨齒鯊》聲音製作:一條巨大的鯊魚聽起來是什麼樣的?(上)
    《巨齒鯊》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一個場景就是當你沒有看到或聽到它時,但是由於這個跟蹤裝置它們拍攝進到它的鯊鰭,它們能夠使用聲納探測器跟蹤它。在那個場景中,其中一個主要人物就在這個牢不可破的鯊魚群中,只是在水中等待巨齒鯊出現。你所聽到的只是這些小的砰砰聲慢慢開始加速。對我而言,這是最可怕的場景之一,因為它真的伴隨著未知進行。這些鯊魚非常迅速,沉寂,是致命殺手,而巨齒鯊正是這種類的無聲殺手。
  • 深海的恐懼:如果它們沒有滅亡,人類可能絲毫不敢踏入海洋半步
    不少的科學家們都認為曾經海洋之中是存在著很多的霸主的,地球上如今還存在著這些物種的話,人類可能絲毫都不敢踏入海洋半步。科學家們所說的,海洋曾經的霸主,真的有這麼恐怖嗎?如果他們沒有滅亡,人類真的絲毫不敢踏入海洋半步嗎?其實大多數的人對於科學家們所闡述的,海洋曾經的霸主,都可能是不太在意的。畢竟如今人類是非常強大的,就算曾經的海洋霸主真的存在,那又能怎樣?
  • 海洋世界跑出來的?鯊魚還是鯨魚
    有人問 這是鯨魚還是鯊魚? 有人問 防鯊網還安全嗎? 甚至還有人問 鯨魚是不是從 青島海昌極地海洋世界裡 遊出來的? 這些問題, 官方都回應啦! 是鯨魚還是海豚? 青島海產博物館業務部王主任做出這樣的判斷:「從背鰭看,鯨類的可能性大」。
  • 【海洋科普】最危險的鯊魚——遠洋白鰭鯊
    【海洋科普】最危險的鯊魚——遠洋白鰭鯊 2020-06-13 0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光之海洋·鯊魚」公益攝影展在京開幕
    4月23日,「光之海洋·鯊魚——李光潔公益攝影展」活動在北京嘉裡中心舉行。此次活動由李光潔發起,作為野生救援(WildAid)公益大使和PADI海洋健康大使,他希望通過影像觀察和記錄生命來呼籲公眾保護海洋,保護鯊魚拒食魚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