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Pink Floyd官方宣布解散」的消息傳遍國內社交媒體,在文藝青年、文藝中年圈子中帶來一波又一波惋惜的驚嘆。畢竟Pink Floyd作為經典的英倫迷幻搖滾樂隊,引領時代之先,以《迷牆》《月之暗面》等多張寓意深遠的唱片徵服數代歌迷,成為搖滾音樂史上的豐碑。
但是,這支成軍五十年的樂隊,近兩張唱片《The Endless River》與《The Division Bell》之間相隔20年之久,先不說這種長久休眠的狀態,對於歌迷來說實際上也是名存實亡;而樂隊中初始成員前幾年相繼離世,也令樂隊的所謂「重組」顯得不切現實。
(樂隊最成功的單曲,也是唯一一首冠軍曲,但那次巡演造成巨虧,隊員關係的惡化更是暴露在公眾面前)
實際上,關於樂隊解散的說法,在2014年唱片《The Endless River》發表時,Gilmour已經說過一次,「我們已經做到最好,但很遺憾,這就是終點」,「沒有Wright的巡演,是不對的」。前幾天,Gilmour宣傳新唱片及巡演,接受採訪時只是重新聲明立場,如果將其視作「解散」的官方節點,也不對,因為按此邏輯,樂隊至少在去年便已「解散」。而且,在樂隊官網上,從來沒有關於「解散」的官方聲明,Pink Floyd官網最新消息(至截稿前)是8月3日,「David Gilmour巡演,洛杉磯站加開第三場」。所以,所謂「官方解散」,並不正確。
目前來看,所謂解散,只是Gilmour一直以來的單方面宣告,但既然沒有官方通告,不妨抱一線希望;退一步想,即便是真的解散,地球是圓的,既然樂隊可以在冰封20年後重新出發,有去年的《The Endless River》,誰能擔保地球多轉幾圈之後,大家就不能能盡釋前嫌、重頭再來?
經典符號:粉紅豬、紅磚牆、三稜鏡、彩虹
1965年,幾位大學生Syd Barrett、Nick Mason、Roger Waters、Richard Wright組建樂隊,David Gilmour兩年後加入。Syd做過幾年領隊後,在1968年因為精神疾病離開;Waters接棒成為領隊,貢獻多數創作,在離隊之前,樂隊帶來《The Wall》、《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等多張劃時代傑作,達到事業頂峰。
Richard(1979)和Roger(1985)相繼離開後,David Gilmour和Nick繼續以PF名義延續樂隊,數年後,Richard重新加入樂隊。在Gilmour領隊的期間,出品了《The Division Bell》等兩張唱片,2005年,在呼喚和平的全球公益演唱會「Live 8」上,Roger參加Gilmour的演出,Richard也同場,這也被視作是樂隊難得的一次「重組」;在Richard和Syd相繼離開人世後,樂隊出版《無盡河流》唱片,用了Richard的舊錄音,但並沒有邀請Roger,其時也宣告,這是樂隊最後的唱片。
《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1967:Syd Barrett的天才秀
樂隊首張唱片,也是Syd領隊年代唯一的唱片,意義重大,以一支風格前衛的新樂隊來說,如果不是這張唱片的良好反應,應該很難繼續有Pink Floyd隨後幾十年的傳奇。監製Norman Smith是The Beatles的音響工程師,曾經為「披頭四」製作過百首作品。
封面的人像,有萬花筒效果,也成為經典。跟後期的虛幻太空漫遊感覺相比,唱片的搖滾風格更為沉實。當中有類似The Beatlels和Rolling Stones的搖滾,也有Jimi Hendrix、The Doors式的迷幻藍調吉他,可以說是Syd的代表作品,多次入選為「史上最佳迷幻搖滾專輯」。這張唱片,無疑讓世人見證Syd Barrett的天才。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1972:持續上榜15年的冠軍唱片
唱片在著名的「Abby Road」錄音棚錄製,帶來多項劃時代的技術嘗試,比如多軌錄音及模擬合成器。這部恢宏巨著,留下了很多難以超越的傳奇。
從1973年到1985年,唱片在Billboard大碟榜整整盤踞了741個星期,並獲得冠軍。唱片的巨大成功,令相關的一切都成為經典,封面上的稜鏡折射圖案,也成為搖滾音樂不朽的符號,不時被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引用,唱片也多次再版。
(Syd:「神經」?)
《Wish You Were Here》 1975:給Syd的救贖
多年來,樂隊成員們其實一直在嘗試「拯救」始創成員Syd,《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寫的就是「瘋狂的」Syd,但他卻有著令人驚嘆如鑽石般閃耀的才華,讓人惋惜不已。《Wish You Were Here》並不迷幻,反而是樸素的吉他主線。「希望你在」,也代表著樂隊的大門始終為他敞開。在錄音期間,Syd也有來到現場探班,但依然拒絕重新加入樂隊。離隊期間,他發表過個人單曲《Octopus》、個人大碟《The Madcap Laughs》、《Barrett》,都反應平平甚至可謂慘澹,他也心灰意懶,離世隱居直至離世,他在75年到訪「Abby Road」的照片,顯出與年齡不符的蒼老與憔悴,讓人痛心。
《Animals》 1977:「各位飛行員請注意!有一隻豬在上空!」
1975年,樂隊買下一座教堂,並改造成錄音室,唱片便在此錄製。唱片概念來自喬治.奧威爾著名寓言小說《動物農莊》,將不同的社會階層比擬為綿羊、狗、豬等不同動物,政治寓意濃厚,也與那個年代,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如Andy Wahol等)熱衷政治題材創作的風氣密不可分。
1976年12月,樂隊因為拍攝唱片封面,史無前例上了頭版。唱片封面上有一隻粉紅豬,整體看其實並不顯眼。但實際上這是一隻40米高的巨型豬氣球,飄蕩在標誌性的Battersea發電站上空,對圍觀的群眾來說非常驚人。項目由藝術家Lucy Sparrow及Waters策劃。因為「飛豬」幹擾航線,航空當局警告起抵希斯羅機場的航班,「有一隻豬在上空」!並禁飛所有航班,還發動英國皇家軍機及警方直升機緝拿「飛豬」,Lucy也旋即被捕。
這隻豬如此出名,也不斷作為符號出現在樂隊演唱會上,還被製作成T-Shirt等各種周邊。無疑,粉紅豬與稜鏡彩虹,成為樂隊最經典的兩個瞬間。Lucy事後回憶說:「有人說,他家的牛被這隻豬當場嚇死在田裡;如果不是它,恐怕Pink Floyd再怎麼努力,一輩子也上不了頭版呢。」
(The Cranberries的《釋怨》封面,是不是有類似的概念影響?)
《The Wall》 1979:巨虧的迷牆,成員交惡
Richard Wright離隊前最後一張唱片,《迷牆》同時是一張唱片及一部搖滾歌劇,主角是搖滾明星Pink,人物靈感來自Waters和Syd的混合體,之後也拍成電影版本,由搖滾歌手Bob Geldof飾演Pink。
當中的《Another Brick On The Wall》發行為單曲,並成為樂隊唯一一首冠軍單曲。巡演耗資巨大,除了大量的動畫製作外,每場都搭建一堵巨大的磚牆,在演出的尾聲砸爛,最終成為一次巨虧的巡演。樂隊成員的關係也變得非常糟糕,Waters不跟其他成員住一家酒店,出入場館也是用自己的專車。Richard作為受聘樂手參與演出,一種濃濃的「外人」感,而他也因此成為樂隊成員中,唯一在這次演出賺錢的一位。
1990年,在柏林圍牆原址上演《The Wall,Live In Berlin》慈善音樂會,在圍牆倒下的那個特殊年份,有特殊的政治寓意;並在其後,被奉為經典。
《The Division Bell》 1994:最後的巡演
唱片主題關於溝通,認為溝通能夠解決很多爭端和問題,但實際上,樂隊成員間的溝通依然存在溝壑。比如Richard並非作為樂隊成員參與唱片----儘管碟中五首歌的創作署了他的名字。
當時在英國已經有眾多新一輪Brit Pop巨星登臺亮相,他們還在沿用過往的音樂語言,是保守還是堅持?儘管唱片在英美兩地都成為冠軍,但評論參差。其後的巡演也成為樂隊最後一次巡演。
(封面如同冥界之河,背影遠行,告別意味很重)
《The Endless River》2014:最後的唱片
唱片被稱作是給Richard Wright的「天鵝哀歌」,雖然Wright已在2008年離世,但唱片中用上他生前留下的演奏素材,片段來自1994年《Division Bell》期間的大量資料,加入Gilmour等的新演奏成為新唱片。在樂迷長久期盼的饑渴下,《無盡之河》成為英國亞馬遜史上預購量最多的大碟,也成為1997年以來銷售最快的英國黑膠唱片,也是本世紀英國最暢銷的黑膠唱片。
聚散有時,重要節點
1968 Syd Barrett離隊:出版首張唱片後,Syd因病離隊。儘管此後隊友一直嘗試幫助,但他始終沒有回歸,直至2005年去世。
1979 Richard Wright離隊:在1975年的《Wish You Were Here》之後,再度出現在唱片中已經是1994年的《The Division Bell》,錄製這張唱片的一些錄音素材,也成為《無盡之河》的原料,讓他在去世後依然能夠「參與」到唱片中。
1985 Roger Waters離隊:這幾年無疑是樂隊爭鬥最紛亂的時刻,Rogers多次公開批評樂隊出品低劣,並說Gilmour的創作是「三流的」。還興起訴訟,要求禁止成員們使用「Pink Floyd」名號;如果當時判決的結果相反,其實Pink Floyd至今已經解散30年。
2005 冤家重聚一堂:在慈善音樂會「Live 8」撮合之下,Gilmour和Waters兩位冤家難得地合作演出,但主角是Gilmore,Waters是助陣樂手大來賓,Richard也有參與表演。在Waters的角度,「Live 8」的重組演出,只是向和平示好,與Gilmour的芥蒂並未放下。Syd在2006年去世,Richard三年後去世,至此,始創成員只剩兩人,在很多人心目中,PF已死。
2014 《無盡之河》:出版時,已經被Gilmour稱作「最後唱片」,將其當做向Richard致意的禮物,樂隊如果以此作結,也是充滿溫情的美事。
(如果將歷年的經典符號放在一起)
2015 吉他手David Gilmore重申樂隊不會重組:作為滾石等多份雜誌選出的史上最傑出吉他手之一,他的個人生涯也光輝多彩。九月將推出個人第四張唱片《Rattle That Lock》。在《經典搖滾》(Classic Rock)雜誌的專訪表示:「我已經夠了,我呆在樂隊裡已經有48年時間,這個黃金時代裡面,95%的時間有音樂上的成就感,有快樂與歡笑,我不希望讓剩下的5%來改變我對大家共度這段美妙時光的感受。但我們真的走到頭了,如果回頭再來、重新再做,就是虛假的。」
這個報導,也被很多西方媒體解讀為「Pink Floyd正式解散」,《衛報》等很多權威媒體也以此為題進行報導,從而引起了這輪國內的惋惜浪潮。其實作為殿堂級樂隊,即便解散了,也有大量錄音資料可供出版,比如像解散幾十年的The Beatles,不時會有「未發表」「新作」出版。此外,幾位在世成員都有各自的Solo項目,除了即將出版的Gilmour新碟,明年還有Roger Waters唱片即將發行。這種集體回憶,依然不斷迴響。
(本文原創,原載《南方都市報》,請勿轉載,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