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個喜劇嗎?為什麼看哭了?」
十一,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老媽見我哭紅的雙眼,便問我。
上周末,我陪老媽又去看了這部電影,二次觀影,情感慢慢沉澱下來,才明白了一部喜劇電影,緣何賺了那麼多的眼淚。
本文,我談談在現場觀影中,感受到的那些既動情又催淚的部分,以及觀眾為何哭了?
電影開場,來自衡水老家的表舅,因長了甲狀腺瘤沒錢治,找外甥張北京借錢。
表舅趁送外賣間隙來見張北京,還提心弔膽給客戶打電話,拜託不要因晚幾分鐘打差評。
臨別時,表舅喃喃地說:「北京這麼大,不知道什麼時候再見了。」
望著表舅漸行漸遠的背影,張北京當時的心情應是複雜而糾結,借還是不借?不亞於一個人生難題。
作為普通小市民的張北京,他有自己的小算盤,手上這筆錢要用來買車當專車司機的,他捨不得借。
而眼前的表舅,又觸動了他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他決定還是要幫幫表舅,於是想出「歪點子」,讓表舅冒充自己,用他的醫保卡看病。
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去酒吧慶祝,高歌一曲,引發高血壓,他被送進醫院……
在醫院,他的「騙保陰謀」被識破了。
最終,張北京用自己買車錢,為表舅做了手術。
該單元片名「北京好人」,那什麼樣的人算得上「好人」?
張北京,很像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他有私心、耍貧嘴等缺點,但在關鍵時刻,仍能挺身而出,救人於危難之中。
這種對待親朋好友熱心腸的人,就是「好人」。
這個故事很真實、很感人,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詮釋的是普通小人物身上人情、人性的可貴,看完竟是笑中帶淚。
範偉的《最後一課》,算得上整個影片中最能讓人哭的單元。
當年,範老師放著城裡的優越條件不回,偏要去鄉村支教,一教就是10年。
晚年,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範,記憶混亂,連兒子都認不出。可他唯一忘不了的,是當年的教室與孩子們。
當年村裡泥濘的小路,屋頂漏著雨,一邊上課,一邊雞鴨在周圍閒逛,想借個顏料,問遍全班,誰也沒有。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老範的腦海裡,拂之不去。
為了卻父親的心願,兒子帶他回村,當年的學生們,為他精心復原了1992年的「最後一課」的情景,幫老範圓了一個久遠的夢。
曾經的孩子們,長大了,他們躲在屋外,泣不成聲,偷偷觀看老範和他的最後一課。
本單元傳遞的簡單、樸素而又溫暖、真摯的師生情感,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或許都曾出現過,容易引起情感共鳴。所以,在片尾處,現場無數觀眾為之落淚,成了整個影片最賺眼淚的單元。
該單元開始部分,喬樹林在車上接受採訪,被問:「您這次回來,為家鄉帶來什麼禮物呢?」
他說:「愛吧,我覺得。」
當時聽完,我覺得他油嘴滑舌、很是搞笑。
但是,當我看完整個單元時,回想這句話,竟然感動到落淚。
該單元,以毛烏素沙漠的治沙故事為背景,閆妮扮演的網紅主播受邀回家鄉沙裡溝參加校慶,在航班上偶遇鄧超扮演的商人喬樹林,他張嘴閉嘴就是上億的項目,儼然一位成功人士。
一路上,喬樹林都在推銷自己的沙地蘋果,並使出各種伎倆遭人嫌棄,讓人質疑他的交友動機。
他手機裡滿是催債簡訊,請客吃飯連幾百塊錢都拿不出來,又讓人覺得,他是個十足的「大騙子」。
可是有人說,他為家鄉治理沙地,捐過20萬。
為什麼一個曾經成功的商人,淪落到如此境地?
謎底,在校慶典禮中揭曉了。原來,這個「油嘴滑舌」、「囊中羞澀」的「大忽悠」喬樹林,他之所以落魄,是因為把所有的精力、時間與金錢,都投放到家鄉治沙事業上,他帶領鄉親們防沙抗沙固沙,硬生生地在荒漠沙地上種出了蘋果。
如果不是因為愛,他怎會放棄好好的事業不做、好好的錢不賺,非來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苦差?
如果不是因為愛,他怎會將整個青春,都無怨無悔地獻給這片貧瘠的土地?
《神筆馬亮》裡,沈騰飾演的馬亮,是個很有天賦的畫家。
馬麗飾演的妻子甚是以他為榮,甚至為維護他的前途,不惜與領導開戰。
嶽父母眼裡這個「沒出息」的馬亮,考上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卻放棄了。他瞞著孕妻,偷偷跑去離家不遠的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全村老少自發地幫馬亮通過視頻隱瞞妻子,鬧出不少笑話。但隨時間推移,謊言終被戳穿。
好端端一個畫家,整日灰頭土臉地行走鄉間田野,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他為了什麼?
因為那句:「我們的村莊真的老了,年輕人都走了,我能為它做點什麼呢?」
只要家鄉發展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就願意回來了。
為了心中美麗的家鄉,他編織著美麗的謊言,誰知謊言背後,是一顆想為家鄉做貢獻的赤誠之心?
我們的家鄉被建設的很好,是因為有著這樣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在默默的努力、默默的付出。
影片中小人物們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因為他們真實地存在我們身邊,喚醒我們關於家鄉的美好情懷與記憶。
每個人與家鄉之間都有解不開的羈絆,身在異鄉回望家鄉,會發現有些情感早已深入骨髓,一輩子都難以割捨。
無論我們走多遠,「家鄉」這兩個字,永遠是我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因為那是愛、是希望,是夢想、也是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