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億:《樂隊的夏天》為什麼不喜歡那些臺灣樂隊

2021-01-09 許億

夜市裡烤串啤酒吹大牛的時候,來一盤擺盤精緻的刺身,總覺得不搭。為什麼不喜歡這些來自寶島臺灣的樂隊呢,因為他們和我們理解的搖滾很不一樣。《樂隊的夏天》的總體定位至少在我們這些觀眾的角度還是在搖滾精神上面。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往往會把與氛圍不搭調的東西拿掉,如果拿不掉,就有會生厭。

第八期,臺灣的Mr WooHoo終於被刷,於是遊幕一片叫好。何也,大家說到底還 是嚮往純粹的東西。這和Mr WooHoo的音樂無關。Mr WooHoo的音樂精緻,優雅,甚至油膩,適合在溫暖的餐廳裡。不適合此刻搖頭晃腦大喊Rock and Roll的時候。

委婉一點說,純粹的東西不盡然代表好。反之亦然,在偶像選秀中你太出格了,也會與氛圍不搭調。當然這是四平八穩的前提。後面才是胖子真正想說的 話。

首先中國人對於音樂的賞鑑,多少還是停留在具象思維,而非抽象思維上面。甚至就像高曉松說的那樣,華人沒有音樂傳統。題外話是我忽然想起傅雷家書中有許多用語言描述古典音樂的章節,過去也有很多類似解釋交響樂每一篇章的書籍。那是把抽象事物具象化最鮮明的證據,仿佛我看完幾本書就能如願以償的 正確理解每一個快板,慢板,獨奏表達的內容,乃至可以清晰的按他人的目光看到每個詩情畫意的場景中所有的優雅被分門別類之中

而說人話就是,大家多少還是靠歌詞理解歌曲,並由此產生共鳴,歌詞是否言之有物,才是一首歌能否成功的很大關鍵。言之有物是說你表達的情緒到底有沒有擊中我,而不是像羽毛從臉龐上滑過。痒痒的,就是痒痒的。

比如說,胖子一度對於中國的新詩感到失望,後來看到張楚的歌詞,才驚覺中文是可以寫得很牛逼。左小祖咒是另一個生猛詞人,讀他的歌詞,有一種被細細割肉的痛感。這麼說,很久一段時間,我是靠聽中國的搖滾樂隊,去對中國新詩心存希望。

而這些臺灣樂隊的歌詞偏於小確幸的那種小情小調,與刺蝟新褲子這種在生活中掙扎衝撞下反應出來的歌詞,明顯缺失了力量。

說到這裡,立馬有人打臉,九連真人唱的是什麼你都聽不懂,何來言之有物。是的,九連真人是異類,但卻接地氣。我忽然想到早年間竇唯的《豔陽天》那盤專輯,很多歌詞其實寫的支離破碎,但是充滿他所要表達的意象。一如九連真人呈現給我們的,當他的客家話被翻譯成普通話,那些細細碎碎的家常,對談,吶喊,以及情緒,確實感染我們。關鍵的還有他們的音樂,生猛,充滿張力。雖然中國人總體而言需要文字理解音樂,但真的音樂做得石破天驚的話,也是會很感染人的。另外我們其實習慣了普通話思維,但有時候真去玩味一句方言 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句方言其實更有畫面感。

不過,至少,目前出現的幾個臺灣樂隊裡,沒有這些——題外話,我不反感臺灣音樂,我在想,假如陳明章來拿臺語唱一支歌的話,效果不會比九連真人差到哪裡去。陳明章的歌,細細碎碎,吉他撥弦綿長如訴,閩南話也能唱到我落淚。

為什麼要說竇唯牛逼呢,因為竇唯明知不可為而偏為之。天下要聽他唱,但他偏不唱。好像周星馳,大家希望看他演,而他偏不演。

臺灣歌者其實有過言之有物的一段時期。比如羅大佑,黃舒駿,陳昇,李宗盛……我還能把名字寫得更長。但這個時期已經結束了,他們社會的氛圍發生了改變,他們生活的趣味也有了變化。羅大佑會寫亞細亞孤兒的悲情,會去關懷大陸混亂時期,寫出溫情脈脈卻悲嗆憫人的《你的樣子》。會思考社會的《現象七十二變》。黃舒駿唱到:整天想著愛你愛你,卻不管米缸有沒有米。陳昇雖然更加溫情,他的歌曲裡已經沒有什麼社會對立,而更多在城市生活中的複雜情感之中,但他對於情感的思考還是有質量的。

不比現在的歌曲,愛的很單調,但詞卻寫得很花哨。這個言之有物的時代這麼結束了,那種表達的方式與情懷在大陸慢一拍的時代發酵。是的,我必須承認,時代不幸詩人幸,我這個年紀的胖子,和現在的小朋友解釋大一點的情懷是很費勁的,因為沒必要。對我而言是根深蒂固,對他而言,是沒發生就是沒發生。我聽崔健《一塊紅布》的那個年紀是真實感受到觸動了,現在呢?不談也罷。

新褲子唱的那樣:

無聊的 渺小的 反對不公平的世界沒能繼續的革命   不歡而散的告別   我倒下後   不敢回頭

不能再見的朋友有人墮落   有人瘋了   有人隨著風去了   我難過

是的,我當時聽著也難過。

但這些,在目前這些臺灣樂隊的歌中,不會聽到。他們比較起來,更加的雅痞,嘗試更多,音樂精緻而複雜,技術完美而無瑕。他們更是彈奏出一種氛圍,可能被忽略,但始終若隱若現。他們填充空虛,填以空虛的東西。

而我喜歡的那些樂隊是表達的呢「」

這個夏天,我病了,我老了,我死了。當年鐵風箏的虞洋如此喊叫到!

我要把我的憤怒和糞便,通通都塗在這旗幟上面。地下嬰兒當年這麼幹脆的唱道。

可是而今呢,虞洋唱到最高潮的時候明顯把聲音收住了。而地下嬰兒新專輯的所有歌漫長的聽得讓絕望。

我想說什麼,會出現一個時間,大陸的樂隊也會和這些臺灣樂隊一樣甜膩,而完美。

就像許巍一樣,他出道時候唱的那首《兩天》,我只有兩天,一天用來生存,一天用來死亡。

後來呢,

老許佛了。

時間總是緩慢進化的。

但在進化之中,我們好歹享受過茹毛飲血的痛快。

相關焦點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變味了?
    咱先不去質疑這種「張三說李四說王五曾經說過趙六麻子很牛逼」的事兒是不是真實發生過,又到底有沒有變成以訛傳訛,至少節目組非常貼心地去掉「北京」倆字兒,直接就變成了「Joyside搖滾之王」,這就很他媽的離譜。所以,這一季《樂隊的夏天》大量的篇幅用在了「藝術人生」式的故事線裡,這是讓老觀眾感覺不對勁最直接的原因。
  • 臺灣樂隊為什麼這麼火?
    大陸巡演市場為何突然颳起一陣「颱風」,樂迷們又為什麼喜歡聽臺團呢?首先,音樂行業大環境變好是不爭的事實。如今,辦巡演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確定巡演城市及路線,預算成本。當然這其中不乏有那些前年聽民謠,去年玩嘻哈,今年追臺團的盲目跟風者。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臺灣樂團有自己固定的樂迷圈子。不僅如此,在宣發物料和現場互動上,臺灣樂團們也有自己的玩法。例如茄子蛋將巡演定為婚禮主題,周邊中有喜帖。告五人的演出現場有樂迷帶著哈密瓜,樂隊成員也配合玩梗。
  • 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有金屬樂隊?
    每次看《樂隊的夏天》的時候我都有這樣一個個疑問,為什麼這個節目沒有我愛的金屬樂隊!!!是我們的音樂風格不受人喜歡?是我們的作品不夠突出?還是這個節目組覺得聽金屬的人少?顯然這些都不是原因,我想既然在節目上沒有看到金屬樂隊表演,沒有滿足廣大金屬樂迷的欲望,那現在我們就辦一場專屬於金屬樂隊自己的演出!雖然我們的樂隊沒有「夏天」,但我們的樂隊有秋天、冬天和春天!
  • 《樂隊的夏天》:這不只是大牌樂隊的夏天,也是中國樂隊們的春天
    如果不了解這個節目,可能很難有打開的欲望。也許因為它是一個綜藝節目的關係,在播放前我對它並不看好。但在看了《樂隊的夏天》第一期後,我覺得站在自己的「國情環境「下去理解,它並不比韓國的《超級樂隊》差(這個節目豆瓣評分9.7),甚至意義遠超《超級樂隊》。
  • 《樂隊的夏天2》即將開播 我喜歡的寶藏樂隊又要藏不住了嗎
    去年,《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意外刷屏,這個節目集結了31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樂隊,既有反光鏡、痛仰、新褲子、旅行團等老牌代表,也有盤尼西林、九連真人這樣年輕的小眾樂隊。圖:《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名單這次官宣的33支樂隊,看點同樣很多。既有老牌樂隊,如野孩子、達達樂隊、木馬樂隊、聲音玩具等……也有讓很多人萬分期待的島嶼心情和康姆士。
  • 《樂隊的夏天》讓我們看到歌手對樂隊的執著
    其實這些年,他一直都在以樂隊的身份參加各類音樂節,他非常渴望能夠以樂隊的身份被認可,這也是他為什麼來參加樂隊的原因。26屆臺灣金曲獎上同時獲得最佳編曲和最佳樂團獎。為什麼要以樂隊發展?相信這些熱愛樂隊的歌手們,在功成名就之後,放棄知名度再組樂隊,一定聽到了很多質疑的聲音。被公司反對,不被業界看好,被粉絲指責和批評。
  • 為什麼《樂隊的夏天》的樂隊從來不提當年的Beyond呢?
    是否影響過樂夏裡的一些樂隊?一定是的。但這個問題讓人反感之處在哪兒?在於它背後的粉圈思維:不分場合地為偶像打call,看到偶像沒被追捧就不舒服,要鳴不平。有一種「你們不提我偶像,是你們不對」的感覺。這會敗壞Beyond的路人緣。當然,就如評論區有人提醒我的,提問者說不定是個反串黑,故意給Beyond招黑呢。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沒有香港樂隊?
    因為傳播/推薦獨立音樂如果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發掘那些新鮮的聲音,給予他們更多可能性。沉浸在過往,被高超的技術吸引,覺得有商業價值,能掙錢……這些不是不要,也不是不好,而是不應該排在第一位。01上周第一期《樂隊的夏天》播出的時候,本來打算寫一篇也蹭個熱度,但是鑑於當期節目展示的內容,關於音樂本身的實在有些蒼白,就第一次打退堂鼓。
  • 《樂隊的夏天2》來了,你喜歡的樂隊上了嗎?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公布了陣容,一共33支參選樂隊,看到名單有人歡喜有人憂。很多人問:丟火車呢?麻園詩人呢?告五人呢?橘子海呢?對自己喜歡的樂隊沒有上樂夏而難過。團隊立了很多要求「音樂節低於8000人規模的不接,演出位置儘量要求不早於倒數第三」。獨立音樂居於半地下長達十幾年之久後,終於噴湧出來,在樂隊的夏天這個平臺之後,面對嶄新的聽眾和新的媒體時代的讚美、審視和評價。
  • 這支曾在日本版《樂隊的夏天》炸場的臺灣樂隊,新歌發布!
    今年夏天,集結了新褲子、刺蝟、痛仰等三十餘支樂隊的《樂隊的夏天》成功把這批樂隊帶到主流世界,吸引了相當多的新樂迷「入坑」,這檔節目也成為今年最亮眼的音樂綜藝,堪比兩年前的「有嘻哈」。在海外,這類樂隊PK的節目形式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曾經出現過,日本知名的富士電視臺就曾在2013年製作過一檔名為《ASIA VERSUS》的節目,徵選日本、韓國、臺灣、印尼等國家/地區的樂隊參賽PK。當時,來自臺灣,名不見經傳的樂隊OVDS居然擊敗眾多強敵,連續拿下周冠軍、月冠軍!
  • 《樂隊的夏天》,文案寶藏!
    他們狂熱、反叛,可他們也真實且獨立,那份不妥協的追逐夢想的心如同金子般,一旦被發掘,就把光芒反射,照亮整個圍繞它的人,甚至那股獨一無二的光芒可以直達靈魂的最深處。已經很久沒有聽歌,這個夏天,因為《樂隊的夏天》,內心熱血澎湃的小宇宙仿佛又開始了沸騰。
  •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那些「值得一聽」與「不得不聽」的樂隊
    如果你是一個重度音樂愛好者,《樂隊的夏天》顯然是一個不得不關注的節目。 為了讓大家更便捷的欣賞節目,本篇文章從33支參賽樂隊中挑選出一些值重點樂隊進行介紹,介紹順序不以出場順序為標準,而是按照樂隊實力,分為「值得一聽」和「不得不聽」。
  •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那些「值得一聽」與「不得不聽」的樂隊
    如果你是一個重度音樂愛好者,《樂隊的夏天》顯然是一個不得不關注的節目。為了讓大家更便捷的欣賞節目,本篇文章從33支參賽樂隊中挑選出一些重點樂隊進行介紹,介紹順序不以出場順序為標準,而是按照樂隊實力,分為「值得一聽」和「不得不聽」。
  • 那些私藏的寶藏樂隊就這麼被《樂隊的夏天2》發現了?
    網上有一份流傳已久的《樂隊的夏天2》參賽名單,光是看陣容,就已經感受到節目組在本季樂隊挑選上的野心,可以說比去年還要大。好在第二季馬上要來了,我們又有機會看著自己喜歡的樂隊、刷著微博上或調侃或感動的段子,度過一個充滿話題的夏天。接下來,我們就順著這份非正式參賽名單,捋捋這些可能在《樂隊的夏天2》中出現的樂隊。後海大鯊魚
  • 樂隊的夏天,我們的夏天
    樂聲輕鳴 廿廿不忘這檔綜藝節目裡有星河滾燙有皓月清明更有滿樹繁花因為它充斥著人間理想心之曙光炙熱夢想樂隊的夏天特邀嘉賓這個夏天,《樂隊的夏天》火了。主要代表樂隊年輕的資本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慢慢減少。你敢保證自己到了30歲,還能保持青春的熱血?所以,為什麼不在這個青春好好地去拼一把呢?
  • #樂隊的夏天# 說說我喜歡的樂隊
    昨天晚上看了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霹靂合作賽,看是沒有直接競爭的競爭和刺激,但結果也是讓大家比較緊張和關注。今天,還是說一說我喜歡的幾支樂隊。我喜歡HAYA樂團和YAMY《崑崙山牧人》的故事HAYA樂隊從第一次出場,就深深地打動了我,他們的民族特色的馬頭琴,和戴青塔娜自由奔放的歌聲,還有她深情講述的故事,和他們對待音樂的態度,把音樂融入自己的血液中,用生命來唱歌
  • 《樂隊的夏天2》參演樂隊陣容
    說實話這個名單看得我還是挺期待的,這段時間我也斷斷續續梳理了一下這個名單裡的樂隊。所以,假如這份名單八九不離十,今天就當是節目播出前我給大家的一個種草。當然就算不是真的,咱就當是多聽了幾個新樂隊,沒準就有你喜歡的呢。《樂隊的夏天》再不來,夏天都快過去了。
  • 樂隊的夏天不是搖滾的夏天,搖滾樂隊不代表地下貧窮
    很驚奇都2200還有人理解的搖滾樂就是狂與燥,更可悲的是在樂夏2節目中還有人認為搖滾樂隊只應該活在地下與貧困中。那就讓我們分別說說這些理解的不同。中國的搖滾樂在改革開放後才開始艱難發展,最早筆者接觸的是羅大佑的鹿港小鎮,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歌曲中「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中的「臺北」一詞在當時過於敏感,遭到臺灣審查部門反對並勒令修改
  • 我差點就在《樂隊的夏天》當中錯過了「葡萄不憤怒」這樣一支樂隊
    隨著《樂隊的夏天》第一季的成功,人們早在去年這個時候對第二季充滿了期待,其實坦白說《樂隊的夏天》首季錄製的時候,許多樂隊都處在觀望的階段,那些特立獨行,甚至在常人看來有些離經叛道的「地下音樂人」向來對主流音樂有著某種排斥,無論他們自己,還是喜歡他們的那些樂迷們都把搖滾樂(或者叫獨立音樂)當作一種獨屬於小眾而高品味者的私人空間,一個屬於對音樂有著不同見解者的世外桃源
  • 樂隊的夏天,讓我們燥起來吧
    2019年,在家生完孩子帶孩子實在無聊的時候,被一個叫《樂隊的夏天》的節目叫醒了我的靈魂,作為一個80後,正正經經上學沒有過多愛好的平庸人類,我從來不知道中國有這麼多優秀的樂隊呢,已經很長時間循環老歌,對那些常年霸佔音樂榜新歌毫無好感的樂迷來說,這個節目讓我的音樂歌單又豐富了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