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又稱「弦子」,我國傳統彈撥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面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
三弦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一後,就徵發黎民百姓去邊疆修築有名的萬裡長城,為了調劑繁重的勞役,我國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種有柄的小搖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絲弦,製成了圓形、皮面、長 柄、可以彈撥的樂器,當時稱為「弦鞀」。 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邊疆的軍隊中使用。清代毛其齡《西河詞話》曰:「三弦起於秦時,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響,謂之鼓鼓,唐時樂人多習之,世以為胡樂,非也」。 唐崔令欽《教坊記》中出現過三弦之名,但其型制卻不明,唐代十部伎中皆無三弦。元朝時,三弦盛傳於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當時曾稱弦索。元王實甫詞清沈遠曲之《北西廂弦索譜》即以三弦為伴奏樂器。 四川廣元羅家橋南宋墓出土伎樂石雕中有演奏三弦的圖像,河南焦作西馮村金墓出上有演奏三弦的樂俑,遼寧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畫中有演奏三弦的圖像,說明三弦在宋元時期已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 現當代,湧現出了很著名的三弦改革家和演奏家——蕭劍聲。 20世紀50年代後期,由我國著名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蕭劍聲先生設計、天津市民族樂器廠製造的短杆大三弦問世。這種新型大三弦制訂有輕工業部標準,全長 112釐米。琴杆長75釐米,琴鼓長23釐米、寬20釐米、厚9釐米,琴杆短、把位近,可發揮快速演奏技巧;置有活動山口,能任意轉調;將指板與鼓面接平,音域向上擴展一個八度。適於獨奏或民族樂隊使用。其中,琴弦改為鋼絲。最近正在研製採用新材料製作的三弦,代替傳統的莽皮製品。
音量和技巧
三弦的音量較大,音色渾厚,變化的幅度較大。分小三弦與大三弦兩種。北方各種大鼓、單弦等曲藝,多用大三弦伴奏,南方的彈詞類曲藝、崑曲等劇種和絲竹類器樂合奏,多用小三弦。 三弦的演奏技巧很多,有彈、挑、雙彈、雙挑、掃、輪、搓等。
三弦的種類
一、南音三弦
中國許多民族都使用三弦。蒙古族用於器樂合奏和歌舞伴奏的三弦,形制和漢族的大三弦完全相同。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也流傳著漢族的大、小三弦,尤其是小三弦,不僅南路壯劇樂隊使用,在靖西、德保的莫倫演唱中也作為伴奏樂器。雲南哈尼族的三弦也有大小兩種,大的叫「幹瑪桌」,小的叫「弦幹」,構造與漢族三弦相似,但琴鼓蒙以豬膀胱或竹筍殼,首色低沉,弦用腸衣制,用指彈撥,不但獨奏曲調很多,還常用於器樂合奏。
三弦因流傳地區和用途不同而有很多品種,如小三弦、雙面小三弦、板面小三弦、大三弦、短杆大三弦和電三弦等。
南音三弦:簡稱南弦,是曲弦的一種,流行於閩南和臺灣一帶的小三弦,因演奏民間音樂福建南音而得名。
南音三弦系高音樂器。它的結構和全國通用的三弦基本相同,全長98釐米。琴頭造型古樸,有的呈扁鏟式,但稜角較圓;有的雕刻出獸頭。琴杆用烏木、琴鼓框板用荔木等質硬木材製作。共鳴箱外型多為圓角長四方形,也有的製成八角,其共鳴箱內膛比一般的小三弦為大。三條琴弦採用絲弦,由低到高分別稱為母線、中線或子線。定弦為(a、d1、a1)。發音較暗,音色較柔和。
南弦演奏方法與一般三弦相似,但有獨特的指法、名稱和記譜符號,基本上與南琶相同。在民間音樂福建南音的合奏中,經常演奏與南琶相同的旋律,有時二者呈八度音程關係脫互配合,音響效果良好。
二、大三弦 小三弦 電三弦
大三弦:又叫「大鼓三弦」或「書弦」,全長約115公分左右,以伴奏北方說唱音樂大鼓書而得名。它是中音樂器,也可作低音樂器使用,音色渾厚而響亮,多用於北方說唱音樂如鼓書、彈詞、單弦之伴奏和曲劇,呂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並可獨奏或參加器樂合奏。在曲藝伴奏中常居於主弦地位。
近年來經改革已試製成功適合民族樂隊使用的短杆大三弦。它在保持大三弦的特點下,縮小了指板尺寸,琴杆短、把位近,有利於發揮快速演奏技巧,由於裝置可滑動的活動山口,能夠任意轉調,不但適合伴奏、合奏,更適用於獨奏。
小三弦:又稱「曲弦」,全長約 90 公分左右,因伴奏崑曲而得名。因為流傳在南方,又有「南弦」、「南三弦」之稱。它是高音樂器,音色明亮而清脆,多用於南方的評彈等說唱音樂的伴奏和江南絲竹、十番鑼鼓、潮曲、南管、等器樂合奏,並適於為崑曲、京劇、豫劇等地方戲曲伴奏。廣東音樂、崑曲和蘇州評彈中所用的小三弦都有差異,它們分別適應於各自的特色。
80年代初研製成功為評彈伴奏的雙面小三弦。琴鼓兩面都張琴弦,正反面皆可彈奏,一面定成低調門為男腔伴奏,另一面定高調門為女腔伴奏。在河南戲曲(大平調、大弦戲和豫劇)音樂伴奏中,廣泛使用著一種板面鋼弦小三弦,發音清脆、粗獷,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除為唱腔伴奏外,還能在戲劇中模擬風聲、水聲和彩蝶飛舞等特殊音響效果。
三弦在民間伴隨曲藝音樂的流傳,已有極深厚的演奏技巧基礎,但一般說來,三弦的音色尖銳明亮突出,音準因杆長及無品格的關係較難掌握,故小三弦雖仍普遍用於江南絲竹等傳統絲竹音樂中。但現代民樂團中,多以中阮取代,只偶而採用大三弦作低音樂器使用。民間大量曲藝音樂,仍繼續以大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
電三弦:於80年代研製成功。保持了傳統三弦的民族風格,在琴鼓正面的蟒皮內腔裡,附有一層楸水薄板,起安置拾音器和使音波反射的作用。電三弦具有音量大、餘音長、音色柔美、表現力強的優點,既能演奏傳統樂曲,又能模擬琵琶和電吉它等樂器的音色,滑音效果與夏威夷電吉它相似,演奏抒情樂曲很有藝術表現力。
三弦的使用
三弦是一種用途很廣的彈弦樂器,它不僅可以獨奏和參加民族樂隊合奏,還多用於說唱和戲曲的伴奏,尤其在說唱音樂的伴奏方面,演奏技巧已發展到較高水平。三弦分為大三線和小三弦,大三弦主要用來伴奏京劇等,小三弦用來伴奏一些地方戲種,如呂劇(山東地方戲)等。在北方,各種鼓書,如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東大鼓、東北大鼓、樂亭大鼓、京東大鼓、北京單弦、天津時調和陝北說書等,以及曲劇、呂劇、豫劇、山西梆子、評劇和京劇等,三弦都作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在南方,多用於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福建南音、常州絲弦、十番鼓和十番鑼鼓等樂種的器樂合奏,崑曲、越劇、粵劇等地方戲曲和評彈等說唱音樂也都少不了三弦。三弦因琴鼓兩面都蒙以皮膜而聲音特別獨特動聽,演奏三弦時採用坐姿,兩腿自然分開,左腿稍向前伸,或將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於右腿上,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輕扶琴杆,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手勢呈龍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撥片或戴骨制指甲彈撥琴弦發音,其餘三指握於手心,也可用五指彈奏。三弦有多種定弦法,民間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軟中弦」兩種,而以「硬中弦」最常用。「硬中弦」是中弦與裡弦為五度關係,外弦與裡弦為八度關係; 「軟中弦」是中弦與裡弦為四度關係,外弦與裡弦為八度關係。民族樂隊或獨奏,三弦也定成「硬中弦」,如定成C、G、c,D、A、d、或G、d、g等。音域一般為三個八度。三弦的音色,高音堅實清脆,中音明亮圓潤,低音豐滿渾厚。音量較大。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彈、挑、雙彈、雙挑、滾、分、掃、砸、搓兒等技法。可自如地演奏大、小三度,純四、五度和八度等雙音,還可演奏三音組成的和弦,並可轉調演奏。由於三弦琴杆無品,彈奏旋律時音域間高低變化自由,可奏出各種滑音,因此在所有的說唱、戲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很好地起到襯託作用,尤其在轉調和演奏有半音的樂曲時更為靈活,最宜於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昂的曲調,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周萬春」已善制三弦而聞名與江南一帶,特別是「評彈小三弦」,深受廣大評彈專業演奏員和愛好者的喜歡,在評彈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著名評彈藝術家徐雲志特別為周萬春樂器號編寫彈詞開篇在每場演出前宣傳演唱。「周萬春」的三弦及二胡已被多家博物館及器樂愛好者所收藏。
--這麼好的內容不分享出去嗎?
點擊右上角「...」標誌,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樂器活動資訊盡在
http://mall.fulado.com
--樂器行業第一品牌福萊多
加盟熱線:400-8691-669
福萊多樂器城的理念是,為各樂器愛好者提供安全、便捷、品牌、性價比高,有售後服務保障的消費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