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稜鏡門」事件已經過去三年,但由前中情局工程師愛德華·斯諾登掀起的「個人隱私和公共安全」議題依然延續到了今天,或者說終於有人敢將這個複雜的事件改編成電影《斯諾登》,由拍攝過《刺殺甘迺迪》、《天生殺人狂》的奧利弗·斯通導演、約瑟夫·高登-萊維特飾演斯諾登,於 9 月 16 日上映。
目前還不確定中國是否會引入這部電影,不過我們可以先從前兩周上映的《諜影重重》開始,看看導演們都是怎麼討論這個社會議題的。
馬特·達蒙和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九年後再次合作,原因在於事情跟九年前相比,「世界當前已經進入了』後斯諾登』時代」,他們想講一個新的關於間諜、公民自由、以及民主本質的故事。電影《諜影重重》將故事設置在真實事件之上,在手持攝影、凌厲剪輯之下添加一層濃密的現實色彩。
這次他們的故事開始於阿爾巴尼亞邊境的敘利亞難民、到經濟危機引發的希臘騷亂、最後來到拉斯維加斯,牽扯到網際網路巨頭深夢和中情局的用戶隱私數據之爭。
不變的是,特工伯恩依然是那個一邊追尋記憶、一邊以個人力量對抗國家機器的英雄。
▲傑森·伯恩和尼基在希臘暴亂現場而電影裡牽扯到的鐵手計劃,跟「稜鏡門」差不多,科技公司向政府部門提供用戶數據、對公民實施大規模監控,儘管 Facebook、谷歌、微軟、蘋果、雅虎當年曾否認為政府提供秘密服務,但根據美國時代周刊報導,」稜鏡」項目監視範圍很廣,FBI 和 NSA 挖掘了各大技術公司的數據,包括微軟、雅虎、谷歌、Facebook、YouTube、Skype、AOL、蘋果等。
▲中情局的技術也與時俱進,人工智慧、臉部識別一樣不少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流行的今天,通過數據,就能完全掌握一個人的生活模式和關係網絡,無論是你今天在電腦上搜索了什麼、用微信支付了什麼、出門用了哪個叫車軟體,就可以確定今天你會跟誰、在哪裡見面。
這些原本在電影裡常見的情節,斯諾登證實了這一切都是真的、並且正在進行中。在斯諾登事件之後,所有人開始重新審視個人隱私和公共安全的關係。
《神鬼駭客:斯諾登》已經放出了預告片,電影將著重挖掘斯諾登本人的心路歷程,包括他是如何因為其自由主義價值觀和美國政府的監聽計劃發生衝突,以及公開「稜鏡門」計劃後,他從香港躲避到俄羅斯、整個申請政治庇護的過程。
電影裡用大篇幅敘述了在成為「叛徒」或「愛國者」之前的斯諾登的日子,他原本是一個忠誠的士兵,在一場演習中摔斷了腿而被遣出美國陸軍預備役戰隊。後來,斯諾登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還是想為國家服務,於是他接受了中情局一份監控和維護網絡安全的工作。
▲《斯諾登》劇照,囧瑟夫的聲音真的跟斯諾登很像為此,他需要研發一些程序,後來他才知道這些程序被用來竊取數百萬美國本土及海外用戶的隱私。因為工作的性質,斯諾登要對自己的女友 Lindsay 守口如瓶;同時,他又被繁重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而他本人,也漸漸對自己所監管程序的合法性產生懷疑,開始思考有關道德層面的問題。
主演約瑟夫認為「掙扎」是這個故事的核心:「因為做一個愛國者並不是不加質疑地一味說好。如果你很愛某個東西,而你又看到它出了問題,你會試圖談論它,修好它。」為此他還見了斯諾登本人:「他非常有禮貌,很友善,是個樂觀主義者。他以敢於質問技術發展的弊端聞名,但其實他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極為樂觀。」
《斯諾登》電影改編自英國《衛報》記者盧克·哈丁(Luke Harding)今年初出版的《斯諾登檔案:世界頭號通緝犯的內幕故事》,以及第二本書——斯諾登在俄羅斯的律師 Anatoly Kucherena 寫的《章魚的時間》。
盧克·哈丁並沒有接觸到斯諾登本人,另一名《衛報》記者格倫·格林沃德和紀錄片導演柏翠絲是當時與斯諾登早期聯繫的人,雙方都因此獲得了普立茲獎,前者有序地公開了整個事件,後者拍攝的《第四公民》還獲得了第 87 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第四公民》裡面的斯諾登冷靜又自持,並且將一個安全專家的謹慎和精明表露無遺,用加密郵件跟記者聯繫、當輸入電腦號碼時,用布蓋住自己的手和電腦,確保不被錄影和鍵盤聲音外洩,同時斷絕了房間裡的電話駁線,防止被追蹤和竊聽……
▲斯諾登與記者格倫·格林沃德在香港一家酒店裡斯諾登內心自認是個堅定的愛國者,他說過最讓他後悔的是應該早點出來披露真相:「如果我早點說出來,這些計劃就不會如此根深蒂固,那些濫權管控的就不會如此肆無忌憚……你一旦把新的權力賦予政府,就很難收回……不要容許你的國家發生這樣的事。」
在斯諾登看來,民眾都關心隱私問題,然而問題在於他們同時有很大的無力感,久而久之就會連嘗試反抗的念頭都會打消。但無論你是一名自由主義者,或者是一個忠誠的愛國者、願意為了國家安全貢獻所有信息,現實卻是,即使百分百交出你的隱私,也沒法保證百分百安全。
反覆提醒民眾重視隱私,或許是這些電影、這些人所做的事情的唯一意義。《斯諾登》電影導演奧利佛·斯通上個月在聖地牙哥國際漫展上表示:「新生的一代甚至於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什麼。諷刺的是,這些人今天正走在聖地牙哥的大街小巷,認為自己的隱私是理所當然受保護的。」
現在,各國政府依然在儘可能地獲取更多的監控權,科技公司在覺醒,蘋果公司拒絕了 FBI 在 iPhone 開後門的要求,還繼續強化自己的隱私保護規則,「加密是安全的基礎,安全不是一項功能,而是所有東西的基礎,」並在 iOS 10 中引入了差分隱私算法。
儘管如此,人們依然飽受隱私洩露帶來的痛苦。因個人信息被洩露而最終喪失生命的「徐玉玉」事件提醒著我們,斯諾登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
題圖、插圖均來自豆瓣
本文摘選自 PingWest品玩,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極端恐怖襲擊已是全球公敵,
科技公司還需要保護個人數據隱私麼?
回覆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Uber | 脫歐 | NASA | 百度 | 平井一夫 |
B站 | 新浪微博 | 知乎 | 網易雲音樂 | 魔獸世界
.
更多精彩,敬請長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