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珠海2000大地坐標系 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21-01-17 人民日報

核心提示

地球是圓的,地球表面河流山川複雜多樣,而地殼內部也有著複雜的變動。如何高精度測繪我國國土陸域、海域?近日,一個陌生的名詞「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因其獨立自主的「中國製造」特色和測繪的「高精度」開始走入百姓視野。

2018年7月1日起,廣東全省國土資源系統空間數據全面採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同步,珠海市國土資源系統空間數據將全面使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後續珠海市將逐步有序地推廣應用這套新坐標體系,最終在全市全面統一使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珠海的轉換建設工作已經緊鑼密鼓展開。

珠海迅速召開了全市2000大地坐標系建設啟動暨動員推進工作會議,明確目標,要求各部門要高度重視2000大地坐標系轉換使用工作,充分認識其重要性、緊迫性,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周密部署,充分保障人、財、物,做好無縫銜接和平穩過渡,確保按時完成轉換、全面使用2000坐標系。

珠海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珠海市陸海建設和管理中並用著多種平面坐標系統,包括北京54、西安80、珠海83、珠海90、萬山及島嶼獨立坐標系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測繪基準使用上的混亂,既不利於社會資源的管理和共享利用,又給社會各應用部門帶來諸多不便。

「全市全面統一使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不僅有助於推進珠海智慧城市建設,對於加強珠海市與國家、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建設的銜接,從而主動融入區域一體化建設發展更有積極意義。」該負責人說。

2000大地坐標系:

珠海進入全面建設實施階段

2018年3月13日,粵港澳大灣區正式被官方明確為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對等的區域發展戰略。目前,國家正在組織編制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規劃,珠海市作為引領珠西進入深港的「橋頭堡」,啟動珠海2000坐標系建設具有重大影響和深遠意義。

珠海市住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珠海市地殼相對穩定,歷史上沒有發生過6級以上破壞性地震。陸域工程建設地基條件較好,尤其是深部巖石地層地基條件良好,有利於高樓、公路、大型機場及各類橋梁的建設。海域工程建設適宜性總體較好,適合港口、風力發電站、海底光纜、輸油管道、大型機場和大型橋梁等設施的建設。

「珠海2000坐標系創造了與粵港澳大灣區各類資源數據共享利用的便利條件,利於統一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統一組織所有自然資源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統一實施所有自然資源空間的『多規合一』。」該負責人說。

另一方面,據介紹,珠海市局部存在一些地質災害或隱患,如颱風及風暴潮、海平面上升等。在防災減災方面,珠海2000坐標系建立後,可以協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及監測,建立健全防災減災制度,加強地災預警預報。

比如,在灣區城鎮規劃區中,可以統一採取地面沉降規避、處置等預防措施,開展城鎮及重大工程區巖溶塌陷等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推動自然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這位負責人表示,全面統一使用珠海2000坐標系不僅有助於形成以海定陸,構建海陸統籌,海陸一體的珠海市自然資源空間規劃布局,推進珠海智慧城市建設,對於加強珠海市與國家、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建設的銜接,從而主動融入區域一體化建設發展有積極意義。

近日《珠海2000坐標系總體技術設計方案》通過了由中科院院士許厚澤為專家組組長的專家組評審,這標誌著珠海2000坐標系建設進入實質階段。

2000大地坐標系能帶來什麼?

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效率方便老百姓

何謂2000大地坐標系?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是經國務院批准的我國新一代大地坐標系,具有三維、地心、高精度、動態等特點,更加適應當今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是我國現代化測繪基準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珠海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坐標系就是提供空間定位的基礎數學條件。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尤其體現在國土、規劃、建設、房產等領域,使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工作既是國土資源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全局性工作,同時也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

據介紹,目前珠海市國土、城建、規劃的數據成果資料因歷史原因共有5類坐標系,包括北京54、西安80、珠海83、珠海90、萬山及島嶼獨立坐標系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測繪基準使用上的混亂,既不利於社會資源的管理和共享利用,又給社會各應用部門帶來諸多不便。

比如,目前,城市規劃、建設等部門在香洲區域範圍使用的是珠海83坐標系,西區範圍使用的是珠海90坐標系;國土資源管理業務使用的是西安80坐標系和珠海90坐標系,萬山區各項業務使用的是萬山島嶼獨立坐標系等等,這在國土資源管理各項業務與城市規劃、城建管理相銜接開展的各業務需要施行坐標係數據轉換,消耗大量經費和行政資源。

「建立統一的珠海2000坐標系可以實現數據共享、減少重複投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業務效率。」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講,2000坐標系的建立和使用,使得珠海市各行各業的數據信息在空間定位基準上有了統一的平臺,應用了2000坐標系統,百姓日常生活、工作產生的各種帶有空間位置的信息資源能在同一空間進行交互、綜合以及應用。

「這對珠海市地理信息大數據共享和發展起著最基礎性支撐作用。也為提高珠海市測繪地理信息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和經濟社會管理向智能化、智慧化發展起到強力助推作用。」

獨立自主技術:

三維、地心、高精度

剛剛通過評審的《珠海2000大地坐標系總體技術設計方案》中引人注目的是,根據該方案,珠海未來將通過改建、新建、遷建6個珠海北鬥CORS基準站,在珠海市陸地範圍、萬山群島布設400多個GNSS個加密控制點。

「統一全市的測繪基準,保持珠海市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與CGCS2000的有效銜接,為政府決策、管理提供更加精確、科學的地理信息產品與服務。同時還有助於推動珠海市北鬥衛星導航及產業發展。」

據介紹,獨立自主的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代表了大國自信。隨著北鬥定位系統從中國走向全球,2000坐標系也在探索建立全球框架,這是大國科技發展的一種必然。珠海全市全面統一使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相當於是對市國土資源的一次全方位測繪,這一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00坐標系具有三維、地心、高精度、動態等特點,與以往各坐標系相比,在精準度、測圖效率、維護和快速更新等專業技術方面有著質的飛躍,更加適應當今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能滿足經濟社會對建設高質量高標準的要求。

珠海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全面使用2000坐標系,對重點項目建設、各類交通工程建設,尤其是高精度需求的工程,例如像港珠澳大橋建設,保障作用十分明顯。

「全市全面統一使用2000大地坐標系不僅有助於推進珠海智慧城市建設,對於加強珠海市與國家、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建設的銜接,從而主動融入區域一體化建設發展更有積極意義。」

「多規合一」:

形成「一幅圖」

「多規合一」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等各類規劃的統一銜接。

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00坐標系的統一和使用,為各部門專業規劃提供了一個一致的、統一的空間體系標準和度量,使得各類規劃成果能轉化為空間信息,並綜合成一幅地圖的形式展示和應用,以實現優化空間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資源、提高政府空間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標。

「統一使用2000坐標系後,將會打破現存的各部門各自規劃各自業務,相互衝突,統一調整困難,業務無法對接銜接的困局。」

2000坐標系建設主要做啥?

打基礎定參數轉數據接系統

據介紹,珠海市2000坐標系建設工作涉及部門多、數據種類多、數據時相多、數據量大,工作繁雜。為此市政府要求各部門按照「應用需要、應轉盡轉」的原則,認真做好總體設計,制定詳細工作推進方案,確保2000坐標系轉換工作有序開展、順利推進、按時並高標準完成。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1.打基礎,建設擴充珠海市衛星基準站,布設GPS加密控制網。為後續的數據轉換和應用,打下物理硬體基礎。

2.定參數,研製坐標轉換參數和工具。通過分析珠海市已有成果,建立珠海2000坐標系,並由此計算出與原有各類坐標系的參數(關係),研製成應用的軟體工具,供後續存量數據和在線實時數據轉換使用。

3.轉數據,生成2000坐標係數據。將珠海市現有的、歷史的基礎測繪地理信息和國土資源業務數據,用計算的參數進行坐標轉換,形成珠海市2000坐標係數據。

4、接系統,開展2000坐標系業務應用。對接和銜接珠海市國土資源局各項業務工作,全過程全流程使用2000坐標係數據,實時提供在線坐標轉換服務,保障國土業務在縱向省市區和橫向與市直各部門之間上報、會審、審批、下發等過程中的無縫銜接和正常開展。

珠海市坐標系

演變歷程

坐標系好像與大家都很遙遠,其實它一直在默默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我國大地坐標系統的發展經歷了從二維到三維,從靜態到動態,從國外引入到自主建立的發展歷程。

建國初期,由於科技力量薄弱,採取從前蘇聯遠東地區引測的方式建立了我國第一代國家坐標系-1954年北京坐標系。但該坐標系不完全符合我國地理地形的客觀實際,特別是在東南沿海地區相差較大。上世紀八十年代,經過我國老一輩測繪工作者近三十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我國自己的國家坐標系-1980西安坐標系,其大地原點設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

以上兩個坐標系屬於國家層面坐標系。為適應各地建設發展的需要,國內各城市均建立了與國家坐標系相聯繫的地方坐標系,如珠海市在珠海特區設立之初,建立了83珠海坐標系;上世紀九十年代,為開發建設珠海西部地區,又建立了90珠海坐標系。珠海83坐標系是香洲區目前使用的坐標系。珠海90坐標系在金灣、鬥門區沿用至今。而萬山群島地區,由於遠離陸地,採用相對獨立萬山坐標系。

隨著衛星導航、航空遙感等技術的發展,我國於2008年建立並啟用了國家2000大地坐標系。為保持與國家坐標系的緊密聯繫,珠海市適時開展了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擬定了珠海2000坐標系建立方案,將原90坐標系所確定的中央子午線從通過橫琴島,調整到經過拱北口岸,從而可實現對各類坐標系的統一,推動全市地理信息資源的共享利用。

珠海2000坐標系建立後,還可借鑑莫斯科、巴黎、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等城市的經驗,在綜合珠海城市發展變遷歷史過程基礎上,建設「珠海(城市)原點」。

在交通含義上,「珠海(城市)原點」代表了城市幹線公路的象徵性起點,可以此為基準計算珠海與其他城市之間的地理距離。在文化含義上,可反映珠海的地域特點和歷史文脈,將是城市重要的標誌性景觀,也是體現城市歷史與發展的縮影符號,對於增加文化旅遊景點、進一步提高珠海文化品位和城市知名度都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上海2000坐標系」正式啟用 建立起基於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相對...
    近日,記者從上海市政府新聞通氣會上獲悉,「上海2000坐標系」於1月1日正式啟用。據悉,「上海2000坐標系」是基於目前全國測繪基準體系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簡稱CGCS2000)建立的上海平面坐標系統。它的啟用可實現上海城市坐標系統與國家坐標系統的統一銜接。
  • 粵港澳合作加快大灣區建設步伐
    粵港澳合作加快大灣區建設步伐     自2017年7月1
  • 南京審計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審計研究院落地珠海
    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審計研究院的成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審計工作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項實際的行動,也是推進審計事業高質量發展、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創新之舉。他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審計研究院在審計制度的創新研究、審計科學技術研究、專業人才培養、推進大數據審計等領域積極探索,打造更多全國領先的樣板經驗,為推動珠海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借鑑。劉旺洪致辭。
  • 清遠市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測繪基準建設項目通過專家驗收
    記者今天從清遠市自然資源局獲悉,最近該局組織召開了清遠市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測繪基準建設項目驗收會。會議邀請了中山大學夏林元教授等7位省、市專家對項目進行評審。經質詢與討論,專家組認為清遠市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測繪基準建設項目完成了基礎控制網建設、二等水準測量、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加密等合同約定的工作內容,質量控制措施有效,各項建設成果符合設計書和規範要求,一致同意項目通過驗收。國家大地坐標系是測制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的基礎。
  • 中國人壽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醫療保險產品
    廣東銀行保險監管部門持續推動保險業主動融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國家發展戰略,印發了多份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相關文件,引導轄區金融機構通過加大各類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加快構建大灣區特色保險產品體系, 豐富多樣化跨境金融產品供給,支持行業聚焦跨境車險、跨境醫療險、跨境理財通等重點創新領域,不斷提升粵港澳三地居民金融服務便利度,推動以現代金融支持大灣區發展
  • 境外媒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瞄準「國際一流」
    參考消息網2月20日報導境外媒體稱,中國18日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深化內地與港澳的合作,將廣東省9個城市及港澳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至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發揮輻射引領作用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月19日報導,粵港澳大灣區除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外,還包括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江門、肇慶、惠州7市。
  • 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加快建設 打造世界級機場群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紛紛加快建設,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大灣區發展的前提。近期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的機場設施建設不斷加快,航線不斷增加,航空經濟發展加快。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珠三角各市也紛紛成立了灣區辦,加快基建的發展。機場建設就是重要的一環。此外,香港國際機場正積極推進三跑道系統建設;澳門國際機場正在積極聯同各方推動編制填海建設方案及項目環評工作。
  • 聚焦大灣區建設!珠海華發集團與國泰君安達成戰略合作
    6月16日,珠海龍頭國企華發集團與頭部券商國泰君安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擬通過投融資、併購重組和資本運作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澳珠一極的建設,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實現互利共贏。華發集團常務副總經理謝偉、國泰君安副總裁朱健代表雙方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國泰君安黨委書記、董事長賀青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發展藍圖中的重大戰略部署,華發集團作為珠海最大的綜合型龍頭國企
  • 7月1日起,自然資源系統一律採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
    按照國務院關於推廣使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的有關要求,之前國土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確定,2018年6月底前完成全系統各類國土資源空間數據向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轉換,2018年7月1日起全面使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
  • 各地政協全會共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之策
    本報記者;羅韋;林儀;宋嘯峰;王惠兵;肖亮升2020-05-12期11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 踩油門、加速度――香港駛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快車道
    新華社香港12月15日電題:踩油門、加速度——香港駛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快車道新華社記者朱宇軒在深圳創業的香港青年譚中皓時常感慨遇到了好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出已約十個月,香港逐步駛入大灣區建設的快車道,越來越多同譚中皓一樣的香港居民也搭上了發展的快車,在這條坦途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好。多措並舉參與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賦予香港新的歷史使命,確立香港是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使其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 建設資金80億,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技術大學來了,校名霸氣
    12月2日,江門市新會區有一個項目動工,它是計劃投入80億元建設的廣州華商職業學院江門校區,未來它會擴建為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技術大學。這個校名足足有12個字,以「粵港澳大灣區」六個字作為地理位置的代表,可真夠霸氣。
  • 港澳臺簡訊:首單粵港澳大灣區專屬重疾險在珠海籤約落地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 港澳臺簡訊  首單粵港澳大灣區專屬重疾險在珠海籤約落地  首單粵港澳大灣區專屬重疾險近日在珠海籤約落地。據悉,該款大灣區專屬重疾險產品名為「橫琴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疾病保險(A/B款)」,由橫琴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研發推出,將率先面向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銷售。  第四屆黃公望兩岸文創設計大賽啟動  第四屆黃公望兩岸文創設計大賽近日正式啟動,啟動儀式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江蘇常熟、臺灣分別設立會場。
  • 澳門機場積極響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民航資源網2019年2月25日消息:2019年2月22日,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CAM)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座談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鄧軍博士主持會議,帶領公司管理層針對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進行討論從具體業務方面應如何貫徹落實。
  • 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工會聯席會議在穗召開
    會議旨在總結近兩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工會工作,研究謀劃下一階段的工作,為堅決維護「一國兩制」大局,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增進民生福祉、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工會貢獻。會議指出,新形勢下,粵港澳大灣區充滿機遇,前景十分廣闊,大灣區工會工作大有可為,大有作為,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更好發揮大灣區各級工會組織作用,團結動員更多職工投身灣區建設大局,共享灣區發展紅利,是未來一個時期粵港澳三地工會的共同課題。
  • 民航局:到2025年基本建成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
    ,努力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民航深化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的先行區,為建設世界一流灣區提供有力支撐。、促進粵港澳民航產業互補發展、提升大灣區民航國際影響力等。;加快推進機場擴容增效,高質量推進機場建設,打造「四型機場」示範標杆,規劃建設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推進區域空域協同發展,建立空管協作運行機制,加快空管運行技術變革,深化大灣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強粵港澳空管人員技術交流;進一步增強香港機場國際中轉功能,支持澳門航空專營權放開,著力增加和優化廣州機場中遠程國際航線航班,加快提升深圳機場國際化水平,提高珠海機場航線網絡通達性,探索內地與港澳合作拓展國際航線的新模式
  • 廣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六大關鍵詞來了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廣州正揚帆起航,朝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不斷邁進,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從去年年初,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以2020年1號文出臺《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到8月《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覆,並由省政府印發實施,再到9月廣州出臺貫徹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行動方案66條措施……在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政策頂層設計方面,廣州可謂大動作連連。
  • 深圳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指引
    去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今年是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之年,大灣區的發展也備受各界關注。近日,深圳市委大灣區辦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指引》。《指引》提綱挈領、圖文並茂地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主體內容,並從國家戰略、核心引擎、社會參與三個層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現階段的空間布局、重大項目、重點領域,以及深圳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基本情況作了詳細介紹,以引導社會各界更好地了解、支持、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四個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
  • 2019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方向定了!發展規劃明年初正式出臺
    其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粵港澳大亞灣區包括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由中央有關部門會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編制。
  • 58同城、安居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商業地產報告》:深圳、廣州搜索...
    在常住人口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增速近3年來維持在2%以上,2019年常住總人口7267萬人,比上一年度增加150萬,增速為2.12%。其中珠海增速最快,為7.01%,其次是佛山、深圳、和廣州。從數量上看,廣州和深圳2019年人口流入均超過40萬,其次是佛山和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