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油門、加速度――香港駛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快車道

2021-01-18 同花順財經

新華社香港12月15日電題:踩油門、加速度——香港駛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快車道

新華社記者朱宇軒

在深圳創業的香港青年譚中皓時常感慨遇到了好時代。從港澳臺居民居住證出臺,到放寬香港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置業要求、開立個人銀行結算帳戶,再到港澳臺居民在內地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中央政府出臺的涵蓋教育、醫療、交通、養老、住房方方面面的措施,讓譚中皓「無縫」融入內地。

「國家充分考慮、尊重香港市民的權益,相信會進一步增進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人員往來。」譚中皓說。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出已約十個月,香港逐步駛入大灣區建設的快車道,越來越多同譚中皓一樣的香港居民也搭上了發展的快車,在這條坦途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好。

多措並舉參與大灣區建設

規劃綱要賦予香港新的歷史使命,確立香港是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使其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此前表示,大灣區目標在於善用廣東九市和港澳的互補和比較優勢,深化三地合作,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升整個灣區的全球競爭力。

在機構建設上,香港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以全面統籌推動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林鄭月娥出任主席,成員包括特區政府所有司局長。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還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並委任大灣區發展專員,負責具體落實相關工作。

事實上,特區政府在大灣區建設中需要推進多項重點工作,包括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為優勢領域開拓發展空間;推動青年創新創業;以及充分用好香港的國際聯繫和國際網絡,向海外推廣粵港澳大灣區,吸引資金和人才落戶大灣區等。

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表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角色以及優勢十分清晰,參與大灣區建設將惠及香港產業發展及市民生活。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香港提供再創輝煌的黃金機會,期盼香港抓住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林鄭月娥今年2月在香港報紙發表署名文章,對大灣區建設充滿期待和希冀。

鼓勵香港青年探索大灣區發展機遇

今年5至7月,香港理工大學大三學生黃耀康參加了港深兩地合作推出的「深港初創實習.交流計劃」,在深圳一家初創企業實習了5周。這項計劃為期50天,吸引了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近80名青年,安排參加者在香港及深圳的初創、跨國科技企業和創意培育基地實地考察,並為參加者安排投資者及創業導師,指導創業構思等。

「我正認真研究畢業後一圓創業夢,與同學一同成立初創公司,為龐大的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提供工業設計服務。」黃耀康說。

近年來,針對香港大、中、小學生設立的內地實習、交流活動百花齊放,內容設計與時俱進。據統計,每年平均有大約6萬名香港青少年參加由特區政府舉辦、資助或協調的內地交流和實習計劃。自2017年起,特區政府與內地合辦多個專題實習計劃,實習地點和單位包括故宮博物院、中國科學院、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組織委員會等。

在2019至2020學年,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特區政府教育局首次舉辦面向中小學生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探索之旅」,旨在讓學生認識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各自的優勢和機遇,同時使其感受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開通帶來的便捷交通和經濟效益。

不止實習、交流,特區政府在多方面扶助青年向上流動。林鄭月娥10月出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論壇」時在致辭中指出,大灣區的建設過程將為香港青年帶來巨大機遇,特區政府則將竭盡所能幫助香港青年利用這些機遇。

林鄭月娥舉例說,特區政府青年發展委員會旗下的「青年發展基金」與非政府機構合作,為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各城市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及諮詢、指導、孵化等服務;粵港兩地今年5月為首批10個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舉行聯合授牌儀式;兩地還將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為青年提供更多支持。

區內合作打造大灣區的「創意窗口」

今年11月,香港設計師田燦鈞在一個大灣區文創傳媒簡介會上,向在場人士介紹他的作品——一把皮椅。「這把皮椅符合人體工學,十分舒適,已經獲得專利,是我和合作夥伴打磨好久推出的精品。」

田燦鈞口中的合作夥伴是一家深圳公司,負責大規模生產他設計的家居產品。田燦鈞說,這家公司認真負責,對待他的設計圖紙從不含糊,最後生產出的實物總能讓他格外滿意。

產品在內地落地,不僅運來香港方便,還為田燦鈞開拓了廣闊的內地市場,高質量的產品還是海外市場的暢銷貨。「合作多年、合作多次,每一次合作都是愉快的。」他說。

香港設計、內地生產,這樣的文創產業模式在大灣區越來越常見。為把香港發展成「創意之都」,特區政府早在2009年就成立專門機構「創意香港」。隨著大灣區發展蒸蒸日上,香港加快和深圳、珠海、澳門等區內城市合作,聯手打造區內的「創意窗口」。

為了培養文創人才,「創意香港」資助香港設計總會主辦「創意策動2019」,推動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在文創產業的緊密合作。

「香港、深圳等城市組成了我們區內的『創意窗口』,我們總會一直致力推動香港和內地設計產業的交流,希望能增強區內的文創氣候,開拓新視野。」香港設計總會副秘書長陳弘志說。

今年11月,由香港設計總會推動的港深設計創意產業園正式開始運營。產業園總經理劉君璧介紹,目前已有約50家香港創意孵化公司進駐園區。

劉君璧認為,過去數年,香港和深圳在文創產業方面的合作密切,率先打開了大灣區文創產業的「窗口」。規劃綱要推出後,香港不局限於「雙城」,而是放眼大灣區,「我們接下來還會和廣州等其他大灣區城市合作,把『窗口』開得更大、更好。」(參與採寫記者:丁梓懿、郜婕、劉明洋、張雅詩、周文其)

來源: 新華網

相關焦點

  • 香港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
    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10月23日宣布,正式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以加強推動和協調特區政府有關大灣區建設的工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由袁民忠出任。  發言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是特區政府與中央、省市當局,以及澳門特區政府的主要聯繫單位。
  • 粵港澳合作加快大灣區建設步伐
    粵港澳合作加快大灣區建設步伐     自2017年7月1
  • 境外媒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瞄準「國際一流」
    參考消息網2月20日報導境外媒體稱,中國18日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深化內地與港澳的合作,將廣東省9個城市及港澳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至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發揮輻射引領作用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月19日報導,粵港澳大灣區除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外,還包括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江門、肇慶、惠州7市。
  • 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加快建設 打造世界級機場群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紛紛加快建設,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大灣區發展的前提。近期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的機場設施建設不斷加快,航線不斷增加,航空經濟發展加快。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珠三角各市也紛紛成立了灣區辦,加快基建的發展。機場建設就是重要的一環。此外,香港國際機場正積極推進三跑道系統建設;澳門國際機場正在積極聯同各方推動編制填海建設方案及項目環評工作。
  • 深圳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指引
    去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今年是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之年,大灣區的發展也備受各界關注。近日,深圳市委大灣區辦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指引》。《指引》提綱挈領、圖文並茂地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主體內容,並從國家戰略、核心引擎、社會參與三個層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現階段的空間布局、重大項目、重點領域,以及深圳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基本情況作了詳細介紹,以引導社會各界更好地了解、支持、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四個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
  • 廣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六大關鍵詞來了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廣州正揚帆起航,朝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不斷邁進,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從去年年初,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以2020年1號文出臺《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到8月《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覆,並由省政府印發實施,再到9月廣州出臺貫徹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行動方案66條措施……在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政策頂層設計方面,廣州可謂大動作連連。
  • 粵港澳大灣區最高標準藝術殿堂!深圳歌劇院已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
    深圳「新十大文化設施」建設正駛入「快車道」備受關注的深圳歌劇院目前已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10月28日舉行的全市「新十大文化設施」建設領導小組工作推進會議上透露了項目最新進展▲市工務署這場講座釋放關鍵信息領銜「新十大文化設施」的深圳歌劇院已選址於南山區東角頭片區將作為代表城市文化發展水平的地標被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最高標準藝術殿堂國際化綜合型文化交流新平臺世界級文化旅遊目的地
  • 直播大灣區丨「灣」道超車:打造「車輪上的大灣區」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汽車人共同面臨的發展課題。猛踩油門 駛入轉型升級新賽道在車展開幕前兩天,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鼓勵各地調整優化限購措施,增加號牌指標投放。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加強停車場、充電樁等設施建設。」
  • 文明史視野下的粵港澳大灣區
    一、國家戰略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及其對於美國灣區的超越  粵港澳大灣區的正式提出,是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籤署;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這一大灣區發展的基礎性文件正式發布;2019年8月,《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布;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2020年
  • 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廣州力量」 廣州到香港48分鐘
    香港運輸及房屋局23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於9月23日正式通車運營,屆時,坐高鐵從廣州到香港由現在的100分鐘縮短為48分鐘。  一周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釋放加快發展的信號。
  • 首次粵港澳大灣區法律部門聯席會議在香港舉行 曾祥陸出席
    廣東省司法廳廳長曾祥陸(右)、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資深大律師(中)及澳門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左)設立聯席會議的主要目的是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的指導方向,加強粵港澳三地的法律交流和協作,共同推動大灣區法律建設工作,為企業提供更全面和完善的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
  • 建設資金80億,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技術大學來了,校名霸氣
    12月2日,江門市新會區有一個項目動工,它是計劃投入80億元建設的廣州華商職業學院江門校區,未來它會擴建為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技術大學。這個校名足足有12個字,以「粵港澳大灣區」六個字作為地理位置的代表,可真夠霸氣。
  • 不斷傳來交通建設好消息的從化,如何跑出大灣區生態核心區加速度?
    從埔高速是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為粵港澳大灣區北部交通幹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列入《廣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2019年工作要點》。 項目路線全長61.71公裡,分兩期實施。
  • 自治區政府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辦事機構正式運行
    12月2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聯絡辦公室深港聯絡處正式掛牌。至此,自治區人民政府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中心兩處」辦事機構已全部掛牌並正式運行,為廣西在粵港澳大灣區更好開展宣傳推介、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等提供官方平臺。
  • 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工會聯席會議在穗召開
    會議旨在總結近兩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工會工作,研究謀劃下一階段的工作,為堅決維護「一國兩制」大局,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增進民生福祉、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工會貢獻。會議指出,新形勢下,粵港澳大灣區充滿機遇,前景十分廣闊,大灣區工會工作大有可為,大有作為,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更好發揮大灣區各級工會組織作用,團結動員更多職工投身灣區建設大局,共享灣區發展紅利,是未來一個時期粵港澳三地工會的共同課題。
  • 委員通道|陳卓禧: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年輕人了解國家的機會
    委員通道|陳卓禧: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年輕人了解國家的機會 澎湃新聞記者 鍾笑玫 2019-03-13 09:34 來源:澎湃新聞
  • 香港嘉裡董事長郭孔丞:已制定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相關計劃丨2019兩會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嘉裡集團董事長郭孔丞4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參與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集團已經制定相關計劃。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旨在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進香港、澳門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 香港官員:藉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粵港澳媒體灣區行」參訪團走進香港。 主辦方供圖 攝中新網香港5月21日電 (記者 索有為)作為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的活動之一,由中央、廣東和港澳媒體記者等組成的「粵港澳媒體灣區行」參訪團5月20日至21日在香港採訪。
  •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合作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
    17日,由廣州市青年聯合會、廣州海外聯誼會、廣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州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廣州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等主辦,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承辦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合作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
  • 各地政協全會共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之策
    本報記者;羅韋;林儀;宋嘯峰;王惠兵;肖亮升2020-05-12期11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