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官員:藉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粵港澳媒體灣區行」參訪團走進香港。 主辦方供圖 攝

中新網香港5月21日電 (記者 索有為)作為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的活動之一,由中央、廣東和港澳媒體記者等組成的「粵港澳媒體灣區行」參訪團5月20日至21日在香港採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在受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產業多元化、科技創新發展和民生保障等提供了重大機遇和廣闊空間。

在聶德權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帶來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尤其是帶動創新創業科技的發展。藉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充分發揮香港和內地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機會共贏。二是為香港拓展生活和發展的空間,給香港居民包括年輕人創業、休閒、求學等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平臺。

「期待大灣區城市有更多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和優惠政策。」聶德權稱,前不久,廣東珠三角地區已有10個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正式授牌,成為香港年輕人創新創業基地,並提供了創業補貼、創業基金、培訓津貼、人才公寓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新創業。

楊偉雄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尤其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為香港經濟帶來新增長點。

「要抓住建設大灣區的重大機遇,把香港優勢帶進大灣區,凝聚國家科創力量,營造國際一流的科創生態系統,尋求突破,成就自身,貢獻國家。」楊偉雄說,香港可以匯聚內地以至全球的創新資源,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優勢互補,助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據介紹,香港創新及科技局自2015年成立以來,從創科基建、推動研發、匯聚人才、支援企業、推動再工業化等多方面著手,積極構建有利於創新科技發展的生態系統,同時力求突破,如港深攜手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為合資格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等。

楊偉雄稱,兩年多來香港已經投入超過1000億港元發展創新科技,廣受業界認同,融資升幅驚人,VC總投資額由2014年接近13億港元,增長至2018年接近180億港元;初創企業數量也從2014年的1065家增加到2018年的2625家,其中有三成以上由非本地人創辦。楊偉雄說:「據我觀察,世界上只有其他兩個地方有這樣的特點,就是美國矽谷和以色列特拉維夫。」

楊偉雄表示,香港正全力推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平臺,與深圳攜手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標誌性平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其中香港和深圳分別提供0.87平方公裡和3平方公裡土地,推動科研資金、資源、人才流通,「我們正在做一個重要的規劃,明確香港園區的發展思路、商業模式,預計今年上半年就會完成。我們會和深圳一起探討,協同發展」。(完)

相關焦點

  • 境外媒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瞄準「國際一流」
    到2035年,該地區將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按照這一路線圖,香港將鞏固和提升其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廣州將增強其作為國際商貿中心的功能,而深圳將發揮其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澳門將重點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努力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的橋梁。
  • 科大訊飛翻譯系統變身「隨身翻譯官」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交流...
    今年以來,科大訊飛前瞻布局、創新驅動,全力打好科技創新「組合拳」,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增效。作為人工智慧行業的科技企業,科大訊飛不斷沿著「聽得清、聽得懂、翻譯準、發音美」四大方向推進產品迭代、升級,致力於推動泛珠三角地區自由對話,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對外的溝通交流建設,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
  • 大灣區工博會即將開幕 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
    11月24-27日,2020DMP大灣區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DMP工博會」)即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啟幕。這是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體系後的一次工業製造業交流盛會,現場匯集行業企業前沿創新技術產品,各方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也將齊聚一堂,共同交流行業發展,集結行業資源和力量。
  • 港澳職工暢談在粵工作生活:「我們已經離不開大灣區了」
    9月22日上午,在廣東省總工會召開的港澳在粵職工代表座談會上,來自澳門的周運賢分享了在橫琴創業工作的情況,他說,自己的公司主要從事跨境電商的服務貿易,未來還要繼續發揮優勢,加大與葡語系國家的聯繫。座談會邀請了20多名在粵香港、澳門職工代表、青年代表,交流學習、工作、生活的情況,暢談發展機遇,並為粵港澳工會交流合作出謀劃策。
  • 廣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六大關鍵詞來了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廣州正揚帆起航,朝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不斷邁進,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關鍵詞2:科技創新大科學裝置集群支撐提高大灣區源頭創新能力藉助來自廣州的「超級算力」—— 「天河二號」,香港科技大學甘劍平教授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新的三維高解析度中國海多尺度海洋環流模型,首次把三層環流的奧秘展現在世人面前。
  • 踩油門、加速度――香港駛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快車道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此前表示,大灣區目標在於善用廣東九市和港澳的互補和比較優勢,深化三地合作,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升整個灣區的全球競爭力。在機構建設上,香港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以全面統籌推動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林鄭月娥出任主席,成員包括特區政府所有司局長。
  • 粵港澳合作加快大灣區建設步伐
    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籤署以來,廣東舉全省之力推動各項工作,攜手港澳推動大灣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同時,推動與港澳金融「機構互設、資金互通、市場互聯」,放開持股比例,設立粵澳合作發展基金,落地香港錢包互聯互通項目,開展粵港電子支票聯合結算、粵澳同城清算系統對接、跨境支付、跨境保險、跨境住房按揭等,有效便利港澳民生往來。
  • 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廣州力量」 廣州到香港48分鐘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正式提出,世界四大灣區格局基本形成。以科技創新、製造業為主導,整合了其他灣區特點功能,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球經濟新支點的作用日益明顯,珠三角和港澳成為世界一流灣區的前景越來越廣闊。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的重要一極,廣州如何行動?記者梳理發現,近一年來圍繞提升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科技人才創新合作、交通互聯互通等重點領域上,穗港澳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 王一鳴:創新合作助力大灣區打造全球創新高地
    12月9日,由新華網與莫幹山研究院共同發起的「推動與完善都市圈建設高端對話——數字經濟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與發展」在京舉辦。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對話中表示,當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推進,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更為緊迫。
  • 港澳進境郵件「一點清關」 海關「三智」為粵港澳大灣區寄遞物流...
    近兩年來,廣州海關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寄遞物流發展實際,發揮海關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樞紐」作用,拓展與香港、澳門地區的進境郵件數據傳輸合作領域,推進郵件監管模式創新,大力推動港澳進境郵件實現「一點清關」。今年1—11月,以「一點清關」模式快速通關的港澳進境郵件達494.82萬件,同比增長3成,佔廣州海關關區港澳進境郵件的93%。
  • 不斷傳來交通建設好消息的從化,如何跑出大灣區生態核心區加速度?
    這條路通車後,可以縮短廣東北部地區到廣州中心城市的時空距離,改善粵北地區交通出行問題,讓粵北人民乃至湖南地區也能接受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輻射。 中交廣連高速公路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鵬舉介紹,廣州從化至清遠連州高速公路(從化段)是從化區連接廣州中心城區的主要高速通道,同時是國家高速公路網廣連高速公路從化區境內的一段。
  • 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榜單:科技與製造TOP30率先出爐!
    無冕財經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GBA50(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50)第一個分榜單「科技與製造」,正式揭曉。 它們自粵港澳大灣區而生,又為粵港澳大灣區注入了強勁而持久的動力。它們天生自帶粵港澳大灣區的地域特色:開放的視野,包容的心態,敏捷的頭腦,靈活的動作。在這個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坐擁重要戰略地位的世界第四大灣區之中,正是這50家公司的存在,向我們展現了一股蓬勃的朝氣,一個自信的精神,一種應時而變的勇氣和智慧。
  • 松山湖這個湖心島 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科技交流新地標
    記者今(15)日從松山湖高新區獲悉,在松山湖科技交流平臺項目城市設計與建築概念方案設計國際競賽中,由跡·建築事務所(TAO)提交的設計方案獲得競賽第一名,其近期公布的項目建設效果圖顯示,整體將根據松山湖南部湖心島的場地地形及自然植被特徵,劃分出四個區域巧妙布局會議中心、金融交流中心、音樂廳和湖畔酒店等不同功能的建築群。
  • 國泰航空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打造「雲出行」沉浸式體驗
    民航資源網2020年11月20日消息:國泰航空攜手旗下旅遊獎勵計劃「亞洲萬裡通」於今日在2020年第七屆深圳國際旅遊博覽會上精彩亮相。在為期三天的展覽上,國泰航空將通過VR技術及互動活動等多種形式展示其屢獲殊榮的產品,以及為構築「休閒灣區「打造的特別服務,彰顯國泰航空積極參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運樞紐建設的承諾與信心。
  • 香港熱議五中全會《建議》內容,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對港澳政策基調...
    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建議》表示要支持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實現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同時表明會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堅決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幹預港澳事務。
  • 香港中浩正大粵港澳集團落戶貴州
    7月26日,貴州中浩正大新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在貴陽揭牌成立,標誌著香港粵港澳總會、香港中浩正大粵港澳集團正式落戶貴州。香港中浩正大粵港澳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7月2日,是一家集「農業、林業、酒業、文化產業、體育(足球)」等多元化發展的實業集團公司。該集團計劃在三年內向「文旅地產、物聯網、新能源產業、供應鏈金融、智慧小區」等多領域高速發展,致力於打造國內一流的創新型全產業產融平臺。
  • 深圳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指引
    《指引》提綱挈領、圖文並茂地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主體內容,並從國家戰略、核心引擎、社會參與三個層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現階段的空間布局、重大項目、重點領域,以及深圳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基本情況作了詳細介紹,以引導社會各界更好地了解、支持、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四個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
  • 直通商學院攻略|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如何把握粵港澳大灣區...
    「第一個亮點在於『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一表述,深圳無疑成為其中的關鍵詞。「林江說。近些年,科技創新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在未來的大灣區發展中,要以深圳為核心,把整個珠三角9個城市連接在一起,開闢一條科技創新走廊,共同成長為「中國版矽谷」。綱要的第二個亮點在於,把香港打造成「中國版曼哈頓」。
  • 為美麗灣區而設計|2020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隆重舉行
    本屆峰會以「為美麗灣區而設計」為主題,通過舉辦一系列高規格、高品質的主題展覽、名家論壇、頒獎典禮、學術交流及紀錄片獻禮活動,首次打破規劃、建築、景觀、室內及工程師的邊界,為設計界、產業界搭建了一個溝通、交流、合作的平臺,並以領先的設計理念、設計智慧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 通訊:AI助粵港澳大灣區智慧教育創新發展
    中新網廣東新聞12月21日電 題:AI助粵港澳大灣區智慧教育創新發展  作者 王堅  2020年是「民辦搖號」政策具體落地的第一年。目前,民辦中小學已不能提前招生、跨區域招生,促使民辦學校的管理者們開始積極尋求出路,將更多關注點投入到教學、課程、教師等關鍵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