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福布斯》臺灣富豪排行榜中,富邦蔡氏兄弟(蔡明忠、蔡明興)以57億美元位列第五。富邦集團對很多人來說或許是個陌生的名字,但在寶島臺灣,其地位與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在香港地位相似。在人口只有2000多萬的臺灣,富邦集團對臺灣民眾的生活滲透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程度,幾乎每一個臺灣居民都在使用著富邦提供的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
蔡氏家族發展到今天並非一帆風順,財產和企業傳承糾紛一度在臺灣鬧得沸沸揚揚。擁有巨額資產的富邦,在創始人蔡萬才突然辭世2年後,不但打破了「富邦兄弟分家」傳聞,而且還來個事業版圖互換,蔡氏兄弟「分工不分家」,實現「和平換江山」。
臺灣蔡家有「大」、「小」之分。「大蔡家」是包括第一代創業四兄弟蔡萬春、蔡萬霖、蔡萬才(蔡明忠之父)和蔡萬德在內的整個財閥家族,與臺灣商界聲望顯赫的臺塑王家、遠東徐家、和信與中信辜家、新光與臺新吳家並稱為「臺灣新五大家族」。「小蔡家」即指四兄弟中的任一脈,其中尤以老四蔡萬才的富邦集團規模最大。
臺灣國泰集團創始人蔡萬春
20世紀初,蔡氏家族人丁並不興旺,連續三代單傳。直到蔡福安這一代,萬生、萬春、萬霖、萬才、萬得五個兒子以及二個女兒的相繼出世才令蔡家擴大了家族人數。
蔡萬春年少時在兄弟姐妹中較為突出,天資聰穎。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小學畢業後,就不得不結束學業,走入社會。年僅16歲的萬春,身上帶著一塊乾糧、一枚銀元和8歲的弟弟萬霖來到了臺北謀生。
從未見過世面的兄弟二人只得投靠臺北的親戚,並且開始為生計發愁。由於上小學時,萬春就開始賣菜為家裡擔責。因此走投無路的他「重操舊業」,從鄰居家借來了一輛破舊的手推車,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在學校邊上叫賣。
經過了1年的磨練,蔡萬春逐漸適應了城市的生活。17歲時,他成為了資生堂的售貨員。蔡萬春非常珍惜這個機會,每逢周末,他都在營業所主任的家裡去協助整理帳目,甚至商談業務。
臺灣國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萬霖
蔡萬霖高中畢業後,蔡萬春也離開了資生堂返回臺北,兄弟二人合開了大萬醬油廠,創業之路就此開啟。
起初,由於原始資金的匱乏,二人的工廠規模小。但是兄弟二人日夜開工,反倒比規模大的廠生產更多。而隨著業務的向好,二人的醬油食品廠越辦越大,最終積累了不少資本。
民國50年代,蔡萬春興辦臺北第十信用社,從此進入金融圈。他在短短三年內就把十信的業績從全省信用社排名第61名提升到榜首。
十信的成功令蔡萬春對金融事業抱有很高的期待。他曾經多次前往日本考察,並發現其時日本的銀行與保險業已經非常發達。而恰逢1960年,臺灣當局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決定向民間開放保險公司的設立,門檻的降低無疑為蔡萬春提供了良機。
「紅頂商人」是臺灣巨富們都不得不身兼的頭銜,通達政商則也成了蔡氏家族的發展必經路徑。
臺灣金融、保險業早期屬於管制事業。即便向民資開放,能申請經營此業者,也均非等閒之輩。當時政界紅人林頂立申請經營人壽保險公司的執照,但他的財力有限,無法籌足所需的3000萬元資本,便找到臺北市商界名人張傳祥(曾任臺北市「議會議長」)。張傳祥也因財力不足便找到財力雄厚、同是1950年臺北市第一屆「市議員」的蔡萬春,於是在三人的合作下,取得人壽保險公司的設立資格,1961年,國泰產物保險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林頂立擔任董事長,蔡萬春擔任副董事長與總經理。日後,「國泰」成就了蔡家王朝。
自此以後,蔡氏帝國的版圖開始擴張。1962年8月15日,國泰人壽保險公司正式成立,蔡萬春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蔡萬霖為常務董事兼副總經理,林頂立為常務董事。
國泰人壽保險公司成立後,蔡萬春認為臺灣地少人多,地價一定會上漲,於是1964年成立國泰建設公司,進入房地產與建築業領域;同年蔡氏兄弟還分別成立國際海運公司與國泰塑膠公司。
經過十餘載的耕耘,國泰集團的實力迅速壯大,經營的事業涉及金融、保險、交通運輸、建築、廣告、塑膠、租賃、紡織、食品飲料、電器電子、工程等眾多行業,已是一個實力強大的企業集團。到1977年底,國泰集團所屬10大企業的資產總值已達350億元,超過王永慶的臺塑集團。
在蔡氏帝國開疆拓土的過程中,蔡氏家族的大家長蔡萬春不幸患病,難以繼續主持大局。在蔡萬春的要求下,國泰集團一分為六。老三蔡萬霖分得國泰人壽、國泰建設、三井工程等企業,號稱霖園集團,其他國泰產業則由弟兄子侄們均分。老四蔡萬才執掌國泰產物保險,並建立富邦金融集團。
富邦集團原總裁—蔡萬才
分家之後,蔡萬春的兒子蔡辰洲負責十信的業務。他主導吞併了不少虧損企業,為了維持經營,他開始憑藉蔡家十信的名譽、以高利率吸引民間資金。並迅速積累了不少民間遊資。
但是資金池龐大了,利息的壓力也隨之襲來。債務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蔡辰洲「愚蠢」地利用職權將「十信」資金挪用到他的關係企業。沒過多久,「十信」的做法東窗事發,存款客戶聞風後,紛紛湧向「十信」,要求取回自己的錢,臺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金融風暴」就此揭開序幕。
此劫過後,蔡辰洲死在監獄裡,他名下的產業也都倒閉了,蔡萬春打下的江山付諸東流。然而蔡萬霖卻因早早分家而逃過一劫,打算重振蔡家雄風。金融和地產成為蔡萬霖重點發力的領域。經過一番砥礪後,蔡萬霖手中的蔡氏家族再次恢復元氣。
由於蔡萬春中風後,因產業巨大,分家過程並非一團和氣,有些關係不好的家人至今仍不往來。正是因為分家的前車之鑑,蔡萬才在處理家族成員關係問題時十分謹慎。兩個兒子蔡明忠和蔡明興雖早已成家,但蔡萬才依然堅持住在一起。
蔡萬才(中)與兒子蔡明興(左)、蔡明忠(右)合影
在尚未接手富邦金控時,兄弟兩就常在晚飯後找父親聊天,討論公司大小事務。接班後,三人經常各有應酬,無法保證溝通時間。於是,蔡萬才規定每周 一午飯必須一起吃,同時匯報一星期的工作,久而久之,蔡家父子「周一約定」已成臺灣商界一樁美談。
蔡萬才這位以性格活躍、行事沉穩著稱的臺灣第一代企業家相信「易子而教」,將兩個兒子都送往美國求學、求職。
讀完法學碩士並在美國保險公司工作兩年後,蔡明忠回到臺灣。蔡萬才既沒有讓兒子從基層做起,也沒有「空降」其到高管位置,而是從中間「插隊」——定下級別,但部門由蔡明忠自己選擇。
喝過「洋墨水」的蔡明忠選擇從說英文的部門做起,這樣「不會第一天就被人家看不起」。當時的國泰財險海上保險業務部是富邦財險的前身,蔡明忠以常務董事的身份上崗,負責理賠業務。而與他同一時期回到家族公司的辜振甫大兒子辜啟允當時卻被安排到中國信託做一個小職員。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
蔡明忠笑言自己是「一代半」企業家,一方面,「搭電梯」的方式讓他跟著父親把小小的財險部一步步做到了臺灣第一大民營金融集團;另一方面,70 歲的蔡萬才退休時卻並未直接把董事長的位子交給實戰經驗已經很豐富的兒子,而是讓蔡明忠擔任副董事長並延請業界元老俞政執掌帥印。
5年之後,蔡明忠才從「監軍」俞政手裡接過富邦金控董事長一職,原本一直負責保險和證券業務的蔡明興則接替副董事長職位。兄弟倆也因此被臺媒稱為「大董」、「二董」。
對待第三代的接班問題,蔡明忠說:「家族成員可以輪流擔任Non-Executive Chairman(非執行董事長),其他的交給職業經理人。」他崇尚的是法國穆裡耶家族產業傳承模式:有人接班,也有人創業。
「以前大家聚會,常會炫耀『我把兒子安排到了什麼職位』,現在則是兒女在哪創業。」蔡明忠說。他認為,創業成功了有經驗,失敗了則會有教訓,這些都可以帶回家族企業中來。
實際上,執著於兒女接班的風氣在臺企中已經慢慢淡去。當從國際投行實習回來的女兒聲稱自己「對金融毫無興趣,不可能接班」時,蔡明忠表示理解,雖然蔡萬才曾因此責怪她。
「老一輩企業家不懂得董事制度、現代公司治理之類。但董事會可以將家族基業傳承和公司治理很好地結合起來。」蔡明忠說。
蔡氏二代兩兄弟分家後仍能遵從父親的意思住在一起,亦能做到「周一約定」,也就是說創一代權威能夠直接影響子女生活。當年蔡氏家族的分家,由於產業巨大,分家過程並非一團和氣。
蔡明興(左)、蔡明忠(右)兄弟二人
由於有了兄弟間「第一次分家」的前車之鑑,蔡萬才在處理家族成員關係問題時,顯得十分謹慎。蔡明忠、蔡明興兄弟雖是早已分家,但蔡萬才堅決要求大家要住在一起。臺灣商界還流傳著蔡萬才的「家規」:無論兩個兒子平時應酬有多忙,每個星期一的午飯必須回家一起吃,還要各自匯報一周的工作,這就是「周一約定」。
「周一約定」,不是一頓飯的問題,而是關係著家族團結和凝聚力,為後來的家族企業所有權結構的「兄弟合作制」打下很好的情感基礎。蔡氏創一代曾經的分家陰影對蔡萬才家族影響很大,親眼目睹的深刻教訓更能加深他們對於「和」的理解,也因此讓他們容易接受父親的安排。
蔡明興(右)、蔡明忠(左)兄弟二人
外界說是蔡氏家族的「第二次分家」。其實並非如此,蔡萬才「心中有數」,所謂「知子莫若父」,根據倆兒子個性安排事業,外面說的「二次分家」,其實是「分工不分家」。從接棒學習到分家而治,蔡萬才看到兩個兒子雖然年齡僅差一歲,可個性卻大不相同。
臺灣財經名嘴黃世聰說,「蔡明忠負責細微執行的部份,人家說他是蔡科長。他凡事都要管的非常細緻、細微,所以他對下屬也比較嚴苛,以他這種個性比較適合在金融業發展或是證券業。蔡明興是比較活潑奔放的一個人,所以他願意給屬下更多發揮空間。」一個嚴謹,一個浪漫,讓個性大不同的兩人各自發展,對家族企業來說,也是個好事。
© THE END
有人接班,有人創業,蔡氏家族通過一代代人的堅持,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財富定律。華山商學院的使命是幫助中國超過5%的家族企業跨越三代,歡迎掃描二維碼了解更多相關信息。
華山教育——全國首家繼創者教育平臺,成功打造華山投資學院、華山商學院兩所繼創圈層教育機構。華山投資學院以中國民營上市公司及民營500強企業董事長子女為主要授課對象,現有學員百餘位;華山商學院聚焦於全方位培養企業家族接班人,跨越科技、實業、資本三大維度,升級學員認知體系,打造終身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