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人民陸軍官方公眾號發布一則消息,正式承認了艙門機槍手的存在。消息一出,十分的鼓舞人心。相比於歐美國家,我軍以往一直沒有艙門機槍手這一專業工種。此次官方的承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這意味著艙門機槍手這一崗位,有了正式的編制,艙門機槍手正式走向了專業化的道路。
艙門機槍手是一個很特殊的崗位,其戰鬥陣位比較靠前,距離艙門只有30-40釐米的距離,稍稍探頭就可以伸出艙門,與天空撞個滿懷。另外對地火力也很強大,打出的子彈如同鐵笤帚一般掃過地面。在射擊的同時,還可以感受著地面呼嘯而來的子彈與飛彈,沒有其他崗位能比艙門機槍手再刺激了,完全就是現實版的"速度與激情"。
艙門機槍手的加入,從側面展示未來機載裝備方向與作戰模式。可以預見,未來直20不光可以搭載重機槍,還可以榴彈發射器等大口武器。在立體登陸作戰中,機槍手將為步兵提供充足的火力支援,並在戰場上發揮舉足輕重般的作用。
在此前解放軍序列中,艙門機槍手是沒有固定編制的。直升機機組人員,就是專門負責駕駛直升機;直升機所攜帶的戰士也只是被運輸,緊急情況下臨時"客串"機槍手,承擔對地支援的任務。
機槍手的作戰位置位一般於艙門一側。艙門內側位置會有一個支架,專門負責搭載機槍手的機槍。在地面上。一挺12.7mm重機槍,往往需要3-5人的步兵班來"伺候",槍的重量是一方面,供給機槍射擊的子彈,才是真正佔用人力的地方。
但艙門機槍手就不同了,機槍手的載具是直升機,所以不用顧慮承載能力的問題,可以直接搭載12.7mm的重機槍與充足的子彈,盡情地火力輸出。
在以往的演習畫面中,也可以找到艙門機槍的身影。解放軍亞丁灣護航期間,就曾經在直9上就曾使用過88式5.8mm通用機槍。陸軍公布的畫面中,則有88式車載的12.7mm重機槍(通過尾部細節對比)。根據美軍使用的經驗,使用7.62mm的通用機槍壓制效果不明顯,5.8mm通用機槍則更有可能威力不足,通用機槍這樣的配置未來應該會有更改。
艙門機槍手雖然看著很酷,但是這個工種在作戰時要面臨巨大風險。據美軍越戰時期統計的數據,被地面火力擊中的風險超過了60%。而且最主要的是,為了方便機組成員的通行,
直升機不會在機槍正面設置大型防彈鋼板,這就導致艙門機槍手,不會接受到任何來自直升機機體的保護,傷亡率極高。
面對這個問題,全世界都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能做到的也僅是為機槍手提供建議的防彈護具。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美軍為在高風險區域執行戰鬥任務的艙門機槍手,準備了一體化頭盔面罩HGU-56 / P。
頭盔不必多說,最主要的是面部護盾簡稱(MFS),是一種專門配發給直升機艙門機槍手的面部防護用具。例如美軍使用的HGU-56 / P,以不到500克的重量,便可以承受160米/秒的衝擊傷害。面部護盾所提供的防護,雖然無法承受子彈的打擊,但是可以防風,並且抵擋一些低速破片的傷害,給機槍手一定的心理安慰。
以前由於沒有正式編制,艙門機槍手所攜帶武器與相應的配套設施,可能也沒有那麼的完善。但是確定了編制就意味著,我軍將嚴格並正規化這一工種,現有的短板將得到重視,未來必然慢慢補齊,使解放軍陸軍航空兵的整體實力更加強大。
編輯: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