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成功背後,站著一個猶太銀行家

2021-02-13 新京報書評周刊

撰文  |  蒙晨晨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的雙重傳記

據統計,俾斯麥的相關作品已超過七千餘種,但有關當時歐洲知名銀行家布萊希羅德的卻數量寥寥。在斯特恩看來,他所寫的《金與鐵》才是第一部有關布萊希羅德的研究著作。這本書從布萊希羅德的角度切入,討論俾斯麥的執政、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的發展。

弗裡茨·斯特恩(1926-2016),當代致力於德國史研究的德裔美國歷史學家,專長為近現代歐洲史、德國史及猶太人史、第三帝國的興起及歷史根源。著有《文化絕望的政治》《權力的責任》《非自由主義的失敗——現代德國政治文化論文集》等。

《金與鐵》出版前,許多歷史學者都對布萊希羅德以及同時代的銀行家存在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是經濟利益的代表者。由於他們的猶太人身份,在歐洲,特別是在德國長期的反猶主義陰影之下,和他們相關的資料或被迫消失,或因時間的流逝被置放在世界各地難以搜尋。斯特恩耗費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在紐約、德國、巴黎、荷蘭等地整理出了有關布萊希羅德的原始檔案和一手書信,其中許多資料都是首次披露。基於這些重要史料,斯特恩為讀者們呈現了布萊希羅德的一生,並以客觀公正的立場反駁了過去歷史學者們對布萊希羅德的「偏見」。

因此我們可以將《金與鐵》視為一部有關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的雙重傳記。書中,斯特恩以歷史事件發展的時間為順序,以十九世紀下半葉為時間節點,為我們展現了普魯士以及隨後由俾斯麥建立起來的德意志帝國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樣貌。

藉助斯特恩對原始史料的抽絲剝繭,我們可以窺探到布萊希羅德與俾斯麥、俾斯麥的家人及官員、外交官、銀行家等政治界與金融界要員之間的往來通信。通信內容大多涉及歐洲各國的政治消息、政界流言、統治者們的企圖、金融家們的投資計劃、布萊希羅德為俾斯麥料理私人積蓄、莊園、股票的帳單等,這些私人之間的通信為我們展現那個時代政治精英們的內心世界。

  

俾斯麥畫像。俾斯麥是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

從普魯士王國到德意志第二帝國

  

1858年,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駐聖彼得堡大使。在他離開普魯士前,通過羅斯柴爾德家族推薦,一位可靠的猶太銀行家布萊希羅德成為他在普魯士的資產代理人。自1859年起,布萊希羅德便忠心耿耿地為俾斯麥服務:收取官俸、在國外建立銀行帳戶、投資股票與債券、打理莊園生意等。

與此同時,布萊希羅德也同身在聖彼得堡的俾斯麥相互通信。俾斯麥給予布萊希羅德的不止佣金,還有更重要的政治消息與政治地位。通過了解政治內幕,布萊希羅德在普魯士,甚至巴黎、倫敦、維也納等地建立起自己的情報網絡與人脈關係。由於政治內幕與大國外交關係的影響,普魯士以及歐洲強國的金融市場與銀行投資業會產生波動,布萊希羅德正是藉助自己情報網絡的力量,利用時間差快速買入或賣出股票,獲取利益。

  

布萊希羅德在政治情報與金融投資方面的才能讓俾斯麥十分欣賞。除了為俾斯麥打理私人財產,1862年俾斯麥由聖彼得堡返回柏林後,布萊希羅德仍然盡其所能為俾斯麥提供幫助。正是在他的幫助下,俾斯麥領導了普魯士,取得了對丹麥、奧匈帝國、法國三場戰爭的勝利,普魯士王國得以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

  

在回到柏林並受國王威廉一世任命為首相之後,俾斯麥急需解決的問題便是國王要求財政支持軍事改革與議會拒絕批准改革經費之間的劇烈衝突。這場衝突一直貫穿於普魯士的三場對外戰爭。威廉一世需要更多的經費來建設軍隊,如升級裝備、購買軍糧等以便應對未來的戰爭,但議會一直以國家財政不足、無法增加稅收等理由拒絕國王的要求。而由國王任命的首相俾斯麥顯然會支持國王的主張。因此,俾斯麥的銀行家布萊希羅德便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俾斯麥繞過議會,獲得資助軍隊與備戰的資金。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全球陷入了經濟危機,市場萎縮,生產衰退,信貸緊缺,歐洲各國股價動蕩不止。布萊希羅德利用其在歐洲的情報網絡得到最新的政治、經濟信息,或發出相關信息影響歐洲股票投資。憑藉他在銀行業的勢力,布萊希羅德通過購買國債,投資股票,出售國有資產,組建投資銀行等措施,為俾斯麥與普魯士政府調動資金,為軍隊籌集經費。更為重要的是,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奧地利政府遇到了財政危機,而在俾斯麥的授意下,布萊希羅德採取了種種措施,延緩了奧地利獲得資金的時機。因此,普魯士得以在三場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最終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金融家布萊希羅德,在他的全力輔佐之下,俾斯麥成為歐洲政治舞臺上的風雲人物

  

猶太銀行家毀譽參半的人生

  

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後,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的關係依然十分牢固,因為帝國在歐洲的稱霸仍需他們聯手合作。斯特恩用兩章的篇幅分析了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建設德意志帝國的歷程。斯特恩先生更為豐滿生動地還原了布萊希羅德的職業生涯、心理變化、人際關係、職業水平、社會地位等。形象具體的布萊希羅德更有助於我們了解俾斯麥的執政、德意志帝國的走向、德國社會內部的衝突與分裂,從而引發對希特勒與第三帝國崛起的問題的思考。

  

普魯士建立了第二帝國,更多的土地、資本、產業快速湧入首都柏林,這裡成為歐洲發展最快的機會之都。作為帝國最著名且有權勢的銀行家,布萊希羅德不得不參與到現代世界的發展中。採礦業是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布萊希羅德收益頗豐,他還投資了鐵路、債券等重要行業,幾乎在所有重要的經濟領域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隨著德意志帝國的強大與歐洲殖民擴張運動的發展,布萊希羅德也不得不幫助俾斯麥參與到奪取海外殖民地、資本與市場的全球競爭中,範圍包括非洲西南海岸、埃及、巴爾幹半島、土耳其、中東、俄國、南太平洋、墨西哥等。最終,俾斯麥創造了一個比本國國土面積還多四倍的殖民帝國,而這一切,或多或少都有布萊希羅德的身影。

  

布萊希羅德還與其他銀行家緊密聯繫,一起投資,藉此鞏固擴大自己的情報網絡。俾斯麥在他的幫助下也賺得盆滿缽滿,後者也為帝國的建設提供了專業意見。隨著布萊希羅德勢力的擴張與社會地位的提升,除了俾斯麥,也有許多貴族或政客向他尋求賺錢的建議或購買股票債券。布萊希羅德的社會地位越高,就愈發成為眾人嫉妒的對象,這不僅由於他的財富與權勢,更是因為他猶太人的身份。布萊希羅德是猶太人在十九世紀獲得成功的代表人物,在帝國家喻戶曉。他的能力滲透到帝國經濟的方方面面;他的客戶包括以俾斯麥為代表的歐洲精英人物;他還獲得過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克森、奧地利、義大利等國國王頒發的勳章。

  

可是,為什麼這樣一位歐洲當時重要的銀行家卻鮮為後人所知?布萊希羅德代表了德國猶太人的奮鬥、成功與失敗的一種人生軌跡。在十九世紀德國反猶主義的背景下,一些猶太人艱難生活並努力獲得巨大的經濟成就,試圖得到認可和公正待遇,然而殘酷的經濟危機加劇了德國社會中反猶主義的流行,富有的猶太人被指控破壞了德國的經濟環境與社會秩序。同樣,布萊希羅德也受到了反猶主義者的指控與仇恨,即使他一直努力融合到德國的公眾社會中來,試圖向國家證明猶太人是有用的。

  

但事實上,在布萊希羅德人生最後二十年,他毀譽參半。那些曾給予過他好處的人以及那些接受過他好處的人也未能保護他,甚至包括俾斯麥本人。在俾斯麥撰寫的回憶錄《思考與回憶》中,他只是小小的配角,僅出現過幾次。由此,斯特恩為我們展示了內心世界與人生經歷都十分矛盾的猶太人布萊希羅德,揭示了第二帝國的虛偽與虛榮、壓迫與歧視,進而從更深層次討論了當時的社會。

《金與鐵》

作者:[美] 弗裡茨·斯特恩

譯者:王晨

版本:理想國·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1月

相關焦點

  • 從地主家「傻」兒子到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妖孽人生
    俾斯麥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地主家少爺,他常常對著門前的兩千英畝麥田,嘆一聲:這都是我們的!  接下來,俾斯麥一路開掛,成功統一德意志,其中他與威廉一世相愛相殺、與奧古斯塔王后鬥智鬥勇、與拉薩爾的合作等一系列的細節故事,都在下面這本《鐵血宰相俾斯麥》中啦!
  • S05E24鐵血宰相:俾斯麥與德國統一
    一提到俾斯麥,我們總免不了給他冠上一個「鐵血宰相」的稱號,而且這哥們長得也是一副鐵血的樣子,一臉的苦大仇深,至於俾斯麥幹的事兒,那就更鐵血了,他領導普魯士,戰勝了法國與奧地利兩大強敵,藉此把一盤散沙的德意志邦聯,塑造成了一個強大的帝國,這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德國人給人的感覺就比較硬,那統一德國的俾斯麥,肯定就更是鐵骨錚錚了。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
  • 鐵血宰相俾斯麥與拿破崙,誰更高明?打敗奧地利,就是不佔其首都
    人們在戰後反思這場戰爭背後的成因時,驚奇的發現,拋開正義與非正義的因素,德意志民族的團結和民族自尊心,是挑起這場戰爭的根源。 這個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徵戰史。腓特烈大帝、俾斯麥等人,都是令人側目的「好戰分子」。人們不禁會問:德意志民族為什麼這麼好戰?要想得出答案,就不得不從200多年前的普魯士王國說起,這其中也離不開與法國人的是是非非。
  •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焦慮的聯盟
    對我來說,再沒有這個庸常的通姦插曲更能表現這個猶太銀行家的個人困境與它背後的時代氛圍了。他一定是個倍感孤獨、壓抑之人,才會因某次突然的衝動,而與一個莫名其妙的女人發生了關係。而且據說,這個女人 「完全不具備美貌、美麗和地位」,根據她的言行,顯然頗有精神問題。可以想像,布萊希羅德一定對此羞愧又懊惱。
  • 俾斯麥的統一德國之路,誰才是歐洲第一戰略家?沒錯!就是他
    提及俾斯麥,人們迴蕩在耳邊只有1862年9月30日俾斯麥出任宰相後在議會中的演講語句,他對當時的議會議員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俾斯麥由此獲得了鐵血宰相的稱號。
  •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家庭出身:不受任何利益團體意識形態的影響
    到時候你會發現,我已經變成了一個滿身肥肉的鄉團長官,嘴上留著小鬍子,滿嘴罵罵咧咧,看不慣猶太人和法國人,一被老婆兇就暴打自家的狗和僕人。我應該會穿著皮褲,在斯特町羊毛市場上大出洋相,要是有人恭敬地叫我一聲男爵,我就會和氣地捋一捋鬍子給他優惠點兒。一到國王生日我就會喝得酩酊大醉,高聲歡呼,其餘的時間我會時不時找人吹吹牛,或者只會說「嘖嘖,這馬不錯!」
  • 73歲李鴻章訪問德國,與俾斯麥交談,獲贈一門大炮後仰天長嘆
    俾斯麥:幸好,在德國沒人稱我為東方李鴻章 李鴻章去德國進行訪問,對於德皇為他舉行的國宴並不關心,山珍海味他吃得多了去了,他關心的是德國目前的發展狀況,而德國對於李鴻章倒也不吝嗇,那是竭盡所能展現自身的強大。
  • 晚清老照片:富家千金嫁人要嬤嬤伺候,李鴻章到德國宰相家做客!
    晚清老照片:富家千金嫁人要嬤嬤伺候,李鴻章到德國宰相家做客    李鴻章出訪德國的時候時值74歲,年齡算是老人家了,但是他依舊是精神抖擻。李鴻章到德國宰相俾斯麥的家做客,俾斯麥也很客氣,細心招待李鴻章。
  • 【薩沙講史堂第九百八十四期】9月23日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1862年鐵血政策統一德國(歷史系列第407講)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9月23日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1862年鐵血政策統一德國
  • 揭密 | 威廉一世是如何成為德國皇帝的
    19世紀中期,這個幸運世系又誕生了一個無比幸運的帝王,在他的手中,德意志近千年來的統一夢想終於得以實現。儘管人們談起德國統一之路,總是首先想到鐵血宰相俾斯麥或軍事改革家毛奇,但站在統一的最高榮譽寶座上的,畢竟是他這位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威廉一世是普魯士國王威廉·腓特烈三世(1797—1840年在位)的次子。在威廉記事的時候,正好遇上拿破崙的鐵蹄踏破普魯士大地的英雄時代。
  • 150多年前的德國崛起之路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崛起之殤」
    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的鏡廳登基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於是德國統一了,一個德意志民族的大國崛起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這個時候德意志掌權的人是著名的俾斯麥將軍。文科生同學對俾斯麥這個人應該很熟悉,因為歷史教科書中常會提到一個詞,叫「鐵血宰相」,說的就是他。他曾做過一個演講,說現在德國的問題要靠鐵和血來解決。所以在我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戰爭狂人。
  • ...大戰,德國領土越打越少,還不如不打,那麼德國當時為什麼還要打呢?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是主要參與者,卻又都是戰敗國。德國本身實力不弱,因為隊友太弱,經常面臨多線多戰的情況。二戰後,德國的國土縮減超過了百分之二十,只剩下35萬多一點的領土。德國為什麼要一次又一次的打呢? 首先,德國人覺得自己吃虧了。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長期分裂。
  • 別逗了,這是俾斯麥的豪賭
    俾斯麥和被俘的拿破崙三世 1870年的普法戰爭可以說是影響世界發展的大事,普魯士王國擊敗法國完成了德意志統一,「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也通過這次勝利奠定了自己的崇高威望
  • 梅特涅與俾斯麥:舊世界的重建者和新時代的革命家
    一個是縱橫捭闔的馬車夫,一個是鐵血無情的操盤手,兩個在歐洲歷史上飽受爭議的外交明星,用一脈相承的外交手腕,先後建立起主導歐洲政治秩序的體系,在均勢與鬥爭中鋪開戰爭與和平的主題。從近現代歐洲的百年歷史中,獨獨找出這兩個人並非隨意的。
  • 為什麼德國很厲害?為什麼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都能在廢墟中崛起
    德意志民族確實是一個令人敬佩的民族,兩次大戰失敗又能很快崛起,其展現出來民族凝聚力,嚴謹的作風,頑強的生存能力和開拓空間的能力,確實令人嘆為觀止。為什麼德國會發動兩次世界大戰?這裡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就是德意志帝國的首相俾斯麥。一個民族的偉大政治人物,確實能改變一個國家的歷史,甚至塑造一個民族的性格。
  • 俾斯麥認為殖民地不但沒用而且是個累贅,這是為什麼?
    答:首提問裡這「俾斯麥鄙視殖民地」的說法,來自俾斯麥本人的原話:「殖民地會帶來種種好處的議論不過是美好幻想的產物」。在那個西方列強瘋搶殖民地的年月裡,剛剛帶領德意志帝國胖揍法國,精彩完成國家統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正是熱血滿滿大幹一場的時候。怎麼偏偏就對這誘人的殖民地,態度如此冷漠呢?
  • 俾斯麥下的大棋為什麼贏不了?
    俾斯麥的這番高論嚇了他的奧地利同行一大跳,但卻揭示了俾斯麥這個人對待外交的基本思維方式,那就是赤裸裸的功利主義和霸權主義。竭盡全力讓別人遵守條約,然後自己根據利益有選擇性的遵守。這是俾斯麥思考外交事務的基本邏輯。但這個邏輯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假設別人對待條約的態度跟自己一樣,否則豈不成了掩耳盜鈴?我沒看你你憑什麼看見我?正是在這個前提下俾斯麥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 希特勒是德國納粹頭子,可是德國人真的記恨他嗎?
    希特勒,世界近代史上不可迴避的一個人物,有人說他是千古罪人,也有人說他推動歷史發展。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希特勒還很遙遠,可對於德國人,他們既享受過希特勒帶來的麵包,也飽嘗了他種下的惡果,恨還是不恨?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