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蒙晨晨
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的雙重傳記
據統計,俾斯麥的相關作品已超過七千餘種,但有關當時歐洲知名銀行家布萊希羅德的卻數量寥寥。在斯特恩看來,他所寫的《金與鐵》才是第一部有關布萊希羅德的研究著作。這本書從布萊希羅德的角度切入,討論俾斯麥的執政、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的發展。
弗裡茨·斯特恩(1926-2016),當代致力於德國史研究的德裔美國歷史學家,專長為近現代歐洲史、德國史及猶太人史、第三帝國的興起及歷史根源。著有《文化絕望的政治》《權力的責任》《非自由主義的失敗——現代德國政治文化論文集》等。
《金與鐵》出版前,許多歷史學者都對布萊希羅德以及同時代的銀行家存在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是經濟利益的代表者。由於他們的猶太人身份,在歐洲,特別是在德國長期的反猶主義陰影之下,和他們相關的資料或被迫消失,或因時間的流逝被置放在世界各地難以搜尋。斯特恩耗費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在紐約、德國、巴黎、荷蘭等地整理出了有關布萊希羅德的原始檔案和一手書信,其中許多資料都是首次披露。基於這些重要史料,斯特恩為讀者們呈現了布萊希羅德的一生,並以客觀公正的立場反駁了過去歷史學者們對布萊希羅德的「偏見」。
因此我們可以將《金與鐵》視為一部有關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的雙重傳記。書中,斯特恩以歷史事件發展的時間為順序,以十九世紀下半葉為時間節點,為我們展現了普魯士以及隨後由俾斯麥建立起來的德意志帝國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樣貌。
藉助斯特恩對原始史料的抽絲剝繭,我們可以窺探到布萊希羅德與俾斯麥、俾斯麥的家人及官員、外交官、銀行家等政治界與金融界要員之間的往來通信。通信內容大多涉及歐洲各國的政治消息、政界流言、統治者們的企圖、金融家們的投資計劃、布萊希羅德為俾斯麥料理私人積蓄、莊園、股票的帳單等,這些私人之間的通信為我們展現那個時代政治精英們的內心世界。
俾斯麥畫像。俾斯麥是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
從普魯士王國到德意志第二帝國
1858年,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駐聖彼得堡大使。在他離開普魯士前,通過羅斯柴爾德家族推薦,一位可靠的猶太銀行家布萊希羅德成為他在普魯士的資產代理人。自1859年起,布萊希羅德便忠心耿耿地為俾斯麥服務:收取官俸、在國外建立銀行帳戶、投資股票與債券、打理莊園生意等。
與此同時,布萊希羅德也同身在聖彼得堡的俾斯麥相互通信。俾斯麥給予布萊希羅德的不止佣金,還有更重要的政治消息與政治地位。通過了解政治內幕,布萊希羅德在普魯士,甚至巴黎、倫敦、維也納等地建立起自己的情報網絡與人脈關係。由於政治內幕與大國外交關係的影響,普魯士以及歐洲強國的金融市場與銀行投資業會產生波動,布萊希羅德正是藉助自己情報網絡的力量,利用時間差快速買入或賣出股票,獲取利益。
布萊希羅德在政治情報與金融投資方面的才能讓俾斯麥十分欣賞。除了為俾斯麥打理私人財產,1862年俾斯麥由聖彼得堡返回柏林後,布萊希羅德仍然盡其所能為俾斯麥提供幫助。正是在他的幫助下,俾斯麥領導了普魯士,取得了對丹麥、奧匈帝國、法國三場戰爭的勝利,普魯士王國得以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
在回到柏林並受國王威廉一世任命為首相之後,俾斯麥急需解決的問題便是國王要求財政支持軍事改革與議會拒絕批准改革經費之間的劇烈衝突。這場衝突一直貫穿於普魯士的三場對外戰爭。威廉一世需要更多的經費來建設軍隊,如升級裝備、購買軍糧等以便應對未來的戰爭,但議會一直以國家財政不足、無法增加稅收等理由拒絕國王的要求。而由國王任命的首相俾斯麥顯然會支持國王的主張。因此,俾斯麥的銀行家布萊希羅德便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俾斯麥繞過議會,獲得資助軍隊與備戰的資金。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全球陷入了經濟危機,市場萎縮,生產衰退,信貸緊缺,歐洲各國股價動蕩不止。布萊希羅德利用其在歐洲的情報網絡得到最新的政治、經濟信息,或發出相關信息影響歐洲股票投資。憑藉他在銀行業的勢力,布萊希羅德通過購買國債,投資股票,出售國有資產,組建投資銀行等措施,為俾斯麥與普魯士政府調動資金,為軍隊籌集經費。更為重要的是,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奧地利政府遇到了財政危機,而在俾斯麥的授意下,布萊希羅德採取了種種措施,延緩了奧地利獲得資金的時機。因此,普魯士得以在三場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最終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金融家布萊希羅德,在他的全力輔佐之下,俾斯麥成為歐洲政治舞臺上的風雲人物
猶太銀行家毀譽參半的人生
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後,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的關係依然十分牢固,因為帝國在歐洲的稱霸仍需他們聯手合作。斯特恩用兩章的篇幅分析了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建設德意志帝國的歷程。斯特恩先生更為豐滿生動地還原了布萊希羅德的職業生涯、心理變化、人際關係、職業水平、社會地位等。形象具體的布萊希羅德更有助於我們了解俾斯麥的執政、德意志帝國的走向、德國社會內部的衝突與分裂,從而引發對希特勒與第三帝國崛起的問題的思考。
普魯士建立了第二帝國,更多的土地、資本、產業快速湧入首都柏林,這裡成為歐洲發展最快的機會之都。作為帝國最著名且有權勢的銀行家,布萊希羅德不得不參與到現代世界的發展中。採礦業是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布萊希羅德收益頗豐,他還投資了鐵路、債券等重要行業,幾乎在所有重要的經濟領域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隨著德意志帝國的強大與歐洲殖民擴張運動的發展,布萊希羅德也不得不幫助俾斯麥參與到奪取海外殖民地、資本與市場的全球競爭中,範圍包括非洲西南海岸、埃及、巴爾幹半島、土耳其、中東、俄國、南太平洋、墨西哥等。最終,俾斯麥創造了一個比本國國土面積還多四倍的殖民帝國,而這一切,或多或少都有布萊希羅德的身影。
布萊希羅德還與其他銀行家緊密聯繫,一起投資,藉此鞏固擴大自己的情報網絡。俾斯麥在他的幫助下也賺得盆滿缽滿,後者也為帝國的建設提供了專業意見。隨著布萊希羅德勢力的擴張與社會地位的提升,除了俾斯麥,也有許多貴族或政客向他尋求賺錢的建議或購買股票債券。布萊希羅德的社會地位越高,就愈發成為眾人嫉妒的對象,這不僅由於他的財富與權勢,更是因為他猶太人的身份。布萊希羅德是猶太人在十九世紀獲得成功的代表人物,在帝國家喻戶曉。他的能力滲透到帝國經濟的方方面面;他的客戶包括以俾斯麥為代表的歐洲精英人物;他還獲得過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克森、奧地利、義大利等國國王頒發的勳章。
可是,為什麼這樣一位歐洲當時重要的銀行家卻鮮為後人所知?布萊希羅德代表了德國猶太人的奮鬥、成功與失敗的一種人生軌跡。在十九世紀德國反猶主義的背景下,一些猶太人艱難生活並努力獲得巨大的經濟成就,試圖得到認可和公正待遇,然而殘酷的經濟危機加劇了德國社會中反猶主義的流行,富有的猶太人被指控破壞了德國的經濟環境與社會秩序。同樣,布萊希羅德也受到了反猶主義者的指控與仇恨,即使他一直努力融合到德國的公眾社會中來,試圖向國家證明猶太人是有用的。
但事實上,在布萊希羅德人生最後二十年,他毀譽參半。那些曾給予過他好處的人以及那些接受過他好處的人也未能保護他,甚至包括俾斯麥本人。在俾斯麥撰寫的回憶錄《思考與回憶》中,他只是小小的配角,僅出現過幾次。由此,斯特恩為我們展示了內心世界與人生經歷都十分矛盾的猶太人布萊希羅德,揭示了第二帝國的虛偽與虛榮、壓迫與歧視,進而從更深層次討論了當時的社會。
《金與鐵》
作者:[美] 弗裡茨·斯特恩
譯者:王晨
版本:理想國·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