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焦慮的聯盟

2021-02-07 東方歷史評論

撰文:許知遠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蓋爾森•布萊希羅德再度被這樁醜聞困擾。


一切源起於一樁從未被正式確認的偷情行為。1868 年,一位名叫朵蘿提•科洛納的柏林女人聲稱,因為布萊希羅德的存在,她與丈夫離婚了。44 歲的布萊希羅德是普魯士最富有、知名的商人之一,作為俾斯麥的私人銀行家,他還有著一般商人難以企及的特權,儘管他是個猶太人。


這樁醜聞很快被壓制下去。柏林的警察系統介入其中,布萊希羅德也付出了一筆賠償,安排這個女人離開德國。在這短暫的插曲後,布萊希羅德的財富、聲名、權勢即將因與俾斯麥的特殊關係,迎來戲劇性的提升。


這個女人並未消失。幾年後,她重回柏林,開始持續不斷地騷擾布萊希羅德,威脅公開醜聞,不停地索要金錢。柏林的警察、司法系統,也拿這個女人沒有特別的辦法。更糟的是,一名人品低劣的前警察施魏林加入了這個女人的隊伍,與她聯手敲詐這位銀行家。他們的無恥與勇敢背後,是一股越來越強烈的反猶風潮。


布萊希羅德


在歐洲,對於猶太人的歧視由來已久,即使在 19 世紀中葉出現了一個「解放」潮流,但猶太人從未被真正平等對待。1873 年的經濟危機爆發後,富有的猶太人再度成為標靶,似乎是他們的貪婪、投機造就了蕭條。再接下來,這個女人沉默了,施魏林繼續指控,並迎來了新的同盟,一名反猶太領袖。這樁私人醜聞有了更為明確的時代意義,在 1891 年出版的一本小冊子裡,布萊希羅德被描繪得不僅榨乾了德國經濟,還代表著「縱慾、作偽證、腐敗的故事」。兩年後,他們又在另一個小冊子中寫道:「德國人已經如此接受一個腐化千年的外來種族,他們以錢袋為上帝,以欺詐為信仰。德國人,團結起來,為德國的法律體系而戰,否則你們將再無出頭之日」。


這種赤裸裸的攻擊也與俾斯麥在 1889 年的下臺相關。即使在位時,宰相都未必願意為他的猶太朋友提供保護,更何況失去了權力。布萊希羅德最終在這一片中傷、聲討之聲中離世。在逝世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他飽受私人生活之痛楚。除去這起如影隨形的醜聞,自 1870 年代末,他已完全失明,需要挽著助手的手匆匆赴約。他的財富與榮耀每增加一分,公眾的憤怒與反感就多一分。更何況,他努力效忠的對象,不管是俾斯麥還是皇室、權貴,從未對他表現出真心的尊重。他們需要他的金錢、借重他對商業變遷的判斷,甚至給予他勳章、讚揚,卻從未真的把他視作自己人。


他在一片詛咒中死去。死前,他仍一直扮演著他的公眾角色,繼續與貴族們、內閣部長會面,商討德國經濟,以及他們的個人財務。


對我來說,再沒有這個庸常的通姦插曲更能表現這個猶太銀行家的個人困境與它背後的時代氛圍了。他一定是個倍感孤獨、壓抑之人,才會因某次突然的衝動,而與一個莫名其妙的女人發生了關係。而且據說,這個女人 「完全不具備美貌、美麗和地位」,根據她的言行,顯然頗有精神問題。可以想像,布萊希羅德一定對此羞愧又懊惱。接著,他的猶太身份、他的金錢,更重要的時代情緒,使這個偶然的錯誤,演變成摧殘他終身的傷口。


那是個焦慮的德國,迅速擴張的工業與金融力量,既象徵了這個國家的力量,也催生了不滿,那些被發展拋棄的普通人心生怨言;那也是一個新聞業爆發的德國,各種報紙、小冊子需要各種能引誘公眾想像力的題材,猶太銀行家的陰謀最符合它;它還是一個時刻處於性焦慮的時代,弗洛伊德之前的人們尚不知如何正視自己的欲望,這種壓抑滋生醜聞、更滋生人們對醜聞的熱愛……


這一切也與布萊希羅德的保護人俾斯麥有關。這個 19 世紀最令人讚嘆的政治強人既造就了一個統一的、咄咄逼人的德國,也給新生的德國人帶來一段不快樂的時光。他對自由有著天然的不信任,更沒有興趣建立一個能保護基本個人權利的制度。他對權力的絕對崇拜、他那強硬的個人作風,都讓整個社會陷入持續性的緊張感。長期積鬱的緊張,增加了偏狹與憤怒。而布萊希羅德將成為這種種複雜的、糾纏在一起的力量的某種替罪羊。


1870年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左)坐在普普魯士首相俾斯麥身邊,後者手持拿破崙的投降佩劍



在我的書架上,這本《金與鐵》(Gold and tron)已經放了七年。忘記了是在查令街上的哪家二手書店,我無意中發現了它。那時,我迷戀大書,就是那種動輒上千頁、體積與內容都令人望而生畏的著作。這一本無疑如此。它肅穆地插在歷史區上,封面已丟失,但黑色硬皮的包裝、書脊上燙金的「金與鐵」的標題,發出特別的誘惑。我把它端在手中,既感到重量,也看到它的副標題「俾斯麥、布萊希羅德與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儘管甚至念不出布萊希羅德的發音,更不知道他是誰,但我篤信這一定是本氣勢恢宏的著作。我也喜歡「金與鐵」這個漂亮的標題。「當前的重大問題不是靠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是靠鐵與血」,我記得俾斯麥斬釘截鐵式的判斷。把「鐵與血」替換成「金與鐵」又有何種意味?


這位叫布萊希羅德猶太銀行家與他的庇護人俾斯麥的交織關係,構成了這本的雙重傳記,在他們背後,是德意志帝國的轟然崛起。


七年來,我常鼓起勇氣翻開它,但隨即又放了回去。我對於猶太人話題缺乏興趣。它或許在歐洲歷史中佔據著中心性的位置,我卻缺乏這種與宗教、文化相關的敏感性。我對俾斯麥與德意志的興起充滿興趣,卻又常被當時複雜的政治關係苦惱:普魯士與其他公國之間的關係,統一後的德國與歐洲列國的紛爭,一個俾斯麥的「鐵與血」的神話無法涵蓋這種複雜。


不過,它的作者弗裡茨•斯特恩卻從此進入我了視野。出生於 1926 年的斯特恩,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歷史學家之一,或許也是我最鍾情的一種類型。他用典雅、雄辯的語調寫作,同時穿梭於歷史研究與現實政治之中。


弗裡茨‧斯特恩:當代著名的致力於德國史研究的德裔美國歷史學家


他還有一個或許過分多姿多彩的人生。他出身於一個傑出的德國猶太家庭,僥倖逃脫了希特勒的統治。在美國,愛因斯坦曾勸他學習物理學,他卻選擇了歷史。他趕上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黃金時代,他的年輕導師中有文學批評家特裡林,告訴他歐洲知識分子的悲觀意識;他的論文指導者,則是文藝復興式的人文學者巴贊;在宿舍裡,與他進行過爭辯的同齡人則有艾倫•金斯堡;當他留校任教後,又與天才歷史學家理察•霍夫斯塔德成了同事,後者對於政治、社會心理的洞察深刻影響了他的歷史觀。


當他在英語世界奠定聲譽後,又重回德國。他與施密特總理縱論 20 世紀,又成為柏林圍牆倒塌後的美國駐柏林大使的顧問,參與重建德國的商討。在 20 世紀的最後一年,他成為了聲譽卓著的德國和平書業獎得主。儘管一些人批評他的虛榮、他對於名利世界的迷戀,但沒人否認,他對於人們重新理解德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我讀了他的一本專著《文化絕望的政治學》、一本文集《愛因斯坦的世界》,很是被他理解歷史的新穎角度所吸引。他曾說,因為希特勒在 20 世紀歷史與他個人經歷中的絕對性主宰,他把一生精力都用於理解第三帝國如何興起、它的歷史根源何在。他也試圖在 19 世紀的政治、社會心理中尋找這場災難的源頭。他相信,希特勒的第三帝國與俾斯麥的德國間,存在著強烈的連續性。德國的政治文化、大眾心理,為理解德國問題提供了有力的分析。


我也知道,在他的著作序列中,出版於 1977 年的《金與鐵》是最重要、規模最驚人、或許也是最能表現他的歷史哲學的一部。在它的中文版即將出版前,我知道自己終於要閱讀這本書了。



1858 年,布萊希羅德結識了俾斯麥。他們來自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古老的容克家族,以貴族頭銜、佔有土地為榮;另一個則是猶太銀行家,他們被歧視的身份已持續了幾百年,但他們又因為專門打理金錢而富有。


羅斯柴爾德家族促成了這次會面。當俾斯麥需要一位值得信賴的私人銀行家時,36 歲的布萊希羅德獲得了這個機會,他剛執掌父親創辦的私人銀行不久,這家銀行也一直以無比恭敬的態度追隨著羅斯柴爾德家族。43 歲的俾斯麥是普魯士官僚系統中的新興一員,他即將出使聖彼得堡。像當時很多類似的案例一樣,他們最初的關係再簡單不過:俾斯麥需要有人打理他的金錢,後者需要這樣的客戶,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歷史潮流很快將他們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他們的合作隨即演化為一個更複雜的故事。先是 1866年,長期政治失意的俾斯麥陡然間成為了新帝國的締造者,普魯士統一了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接著在 1871 年,它擊敗了法國,躍升為歐洲大陸絕對的新強權。而作為帝國第一任首相的俾斯麥,則成了神話式的人物。他的鐵腕、精明、威懾力,在歐洲政治舞臺中佔據了中心性角色,更以強烈的個人風格重塑了國內政治。


布萊希羅德的地位隨著俾斯麥迅速提升。在這兩次並無把握的戰爭中,他都是俾斯麥最熱烈、忠誠的支持者,主動為此籌措資金。他也獲得了對應的回報,不僅與俾斯麥更為密切,還覲見了新皇帝與皇儲,參與了諸多決策。他在 49 歲成了德國最知名的私人銀行家、唯一受頒鐵十字勳章的猶太人,接著,又獲得了貴族冊封,名字中可以加入「馮」,這是他夢寐以求的承認。他還受惠於鐵路、鋼鐵、海外貿易造就的新一輪經濟增長,他在其中獲得了巨額財富,這些又給他增加了新的虛榮與影響力。


他甚至跨入了歐洲最顯赫人物的行列,被稱作「柏林的羅斯柴爾德」。英國首相迪斯雷利把他描述成「俾斯麥的密友」,唯一敢向他說真話的人。外交團體都討好他,他最終還出任了英國柏林總領事這樣的榮譽職位,為此,他還推掉了成為奧匈帝國總領事的頭銜。而他的家則成為德國社交生活的中心,一位社交名媛回憶:「幾乎柏林的所有貴族和政府要員都會前往……整張宴會桌上擺滿了精品中的精品。人們使用銀質餐具,面前擺放著最奢華的東西。然後(小提琴家)巴勃羅•德•薩拉薩蒂、(宮廷鋼琴家)埃希波夫開始表演,隨後是舞會」。


他不僅追求這表面的虛榮,還參與新帝國之冒險。像同代中最傑出的歐洲銀行家一樣,他把目光投向海外,不管是滯後的俄國、陷於衰落的奧斯曼帝國,還是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新國家,甚至非洲,它們因為缺乏完善的金融體系,而需要這些外國資本。布萊希羅德借債給土耳其政府,試圖修建連接土耳其與奧匈帝國的鐵路,投資墨西哥債券。他還試圖進入中國,在一群德國銀行家中建立「中國研究組」。但他們總體上是保守的,放棄了這項投資,因為「激烈的外國競爭(特別是美國),因為中國業務總體上不夠安全和可靠」。


這迅速拓展的新世界、獲得的新經驗,也增加了他的個人影響力。俾斯麥給他庇護,他也拓展了俾斯麥對於這個時代的理解。俾斯麥經常依賴於他的情報,銀行家的外交消息反而常比大使更快, 「早八天」;而且,俾斯麥也學會了通過銀行家的眼光來理解世界,一個金錢、技術、貿易構成的新世界,一個不同於容克的世界。俾斯麥對金錢的迷戀,他的精明與錙銖必較,甚至讓布萊希羅德吃驚。


他們的內在衝突也一直存在,這是舊精英與新富豪之間矛盾的象徵。他們從來是不平等的關係,即使在最受寵的時代,布萊希羅德也只是從俾斯麥家後門進入。權貴們在金錢上求助於他,卻從不會真正尊重他。在他舉辦的著名宴會上,俾斯麥從不出席,即使名流們雲集,也很少出現德國軍官的身影——他們才是「精英中的精英」。那位盛讚過他的宴會的名媛,不忘記錄說,宴會奢華卻「有欠素養」,參與者都「事後表示後悔」。


這種不平等既顯示了猶太群體強烈的身份焦慮,也顯示了容克掌權者們對一個正在興起的由金錢、工業、高度流動性構成的世界的焦慮。俾斯麥也知道,自己的權力既非神賜,更非來自民眾的支持,全賴於皇帝的給予,倘若皇帝變了心情,他立刻失去一切。布萊希羅德更深知,自己對於俾斯麥的依附性。


還好,他們都有獨特的性格特徵來彌合這種緊張。俾斯麥用他的傲慢、權力控制欲,來維持這種自我中心,布萊希羅德則是藉助遲鈍——「對許多輕視不敏感,滿心以為他的財富、地位和智慧足以抵擋來自下層的攻擊」。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是兩個焦慮者的同盟。


同盟終有終結一日。1889 年是他們的轉折之年。在一個咄咄逼人的年輕皇帝面前,俾斯麥輕易地丟掉了權力,陷入一種可怕的孤立。他退隱到自己的家鄉。而布萊希羅德龐大的金錢更為脆弱,他無力面對時代的敵意。


死亡更是使這場同盟脆弱、涼薄。當布萊希羅德去世時,他在短期內激起了一片的哀悼與讚揚,葬禮的盛大程度堪稱國葬。一貫刻薄的新聞界也做出了這樣的措辭:「德國最慷慨的人之一,最崇高的慈善家……(德國金融界)失去了最傑出的代表」。但隨即,他被迅速遺忘。這遺忘與金錢相關:與羅斯柴爾德、甚至瓦伯格家族不同,布萊希羅德家族的金錢未能持續太久。這遺忘更與德國政治與社會上的迅速變遷有關。猶太人從俾斯麥時代進入了希特勒時代,從一個身份焦慮時代進入一個被清除的時代。



這種刻意遺忘更與俾斯麥相關。在他生前出版的氣勢恢宏、事無巨細的兩卷個人回憶錄中,他甚至沒有提到布萊希羅德的名字,而死後出版的最後一卷中,只提及了一次。儘管後者長期為他打理個人財務,為他的外交政策、戰爭尋找財政支持。布萊希羅德不僅與俾斯麥,還與他的家人,以及當時歐洲的主要權貴,都有大量的書信往來。俾斯麥的刻意忽略,也影響了日後的歷史學家。


當弗裡茨•斯特恩在 1960 年代發現了關於布萊希羅德的海量的個人通信與檔案時,這個猶太銀行家已基本被遺忘。與之相對的是,至少有 7000 本俾斯麥的傳記、研究作品被出版。這些檔案不僅記錄了他與俾斯麥的關係,也記錄了他與俾斯麥家人,與德國皇帝、英國外交官、巴黎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關係,幾乎構成了當時歐洲最顯赫的關係網絡。利用這些信件,斯特恩試圖用一個視角來重新理解 19 世紀的德國歷史。在對於 19 世紀德國的主流敘述中,佔據一切的是俾斯麥的個人風格、皇帝的選擇、強大的官僚與軍事系統,一部純粹的政治、外交史。儘管身為那個時代最重要的銀行家,深刻捲入了俾斯麥的個人世界與德國公共生活的布萊希羅德,卻很少被提及。他的猶太人身份,他代表的金錢力量,不僅是理解第二帝國的重要維度,還為理解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的興起提供了新視角。


在斯特恩筆下,德國人對於布萊希羅德的刻意忽略與沉默,或許正暗示了歷史的趨勢。即使身為那個時代最有權勢的猶太人,布萊希羅德也從未擺脫傳統、德國社會非理性思潮的壓力。猶太人所取得的任何成功,都沒有得到任何制度意義上的保護,必須依賴於掌權者與社會情緒的狀況。巨大的金錢只是暫時遮蔽了他的身份困境,從未解決這種困境。但歷史證明,傲慢的權力本身也是脆弱的。俾斯麥被威廉二世羞辱,囂張一時的威廉二世也最終因為戰爭失敗,淪入流放生涯,只能在回憶錄中繼續詆毀俾斯麥。在某種意義上,他們都是一種非自由文化的受害者。這種非自由化,不會尊重個體價值,難以理解自由之意義,它崇拜權力、渴望強人,最終所有人都淪為犧牲品。


這是一次大開眼界也疲倦不堪的閱讀。除去這位天賦異稟人物的故事,這本書所展現的時代畫卷——他對於柏林的興起、時代氛圍、帝國的殖民經驗的種種描述,都讓你感到暢快一場。它印證了我七年前對它的盲目敬畏,它的確是一本big book。





點擊下方 藍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選內容

人物|李鴻章|魯迅|聶紺弩|俾斯麥|列寧|胡志明|翁山蘇姬|裕仁天皇|維根斯坦|希拉蕊|川普|性學大師|時間|1215|1894|1915|1968|1979|1991|4338|地點|北京曾是水鄉|滇緬公路|莫高窟|香港|緬甸|蘇聯|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戰|北伐戰爭|南京大屠殺|整風|韓戰|反右|納粹反腐|影像|朝鮮|古巴|蘇聯航天海報|首鋼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認識的漢字|學人|餘英時|高華|秦暉|黃仁宇|王汎森|嚴耕望|羅志田|趙鼎新|高全喜|史景遷|安德森|拉納・米特|福山|尼爾・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單|2015年度歷史書|2014年度歷史書|2015最受歡迎文章|2016年最受歡迎文章


相關焦點

  •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成功背後,站著一個猶太銀行家
    撰文  |  蒙晨晨俾斯麥與布萊希羅德的雙重傳記據統計,俾斯麥的相關作品已超過七千餘種,但有關當時歐洲知名銀行家布萊希羅德的卻數量寥寥。在斯特恩看來,他所寫的《金與鐵》才是第一部有關布萊希羅德的研究著作。這本書從布萊希羅德的角度切入,討論俾斯麥的執政、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的發展。
  • 俾斯麥下的大棋為什麼贏不了?
    但是如果你把俾斯麥這套話原封不動地說給1851年剛剛榮升駐德意志邦聯代表時代的俾斯麥先生,他會怎麼評論呢?那時候俾斯麥正是春風得意,準備大展拳腳。他會告訴你:「條約這玩意?它如果對我們有利,它就是個條約。如果它對我們不利,它就是張廢紙而已!」這句話是說給誰的呢?
  • 俾斯麥&歐根親王(2)
    但在收到這封電報之前沒多久,他就失去了與俾斯麥的接觸,這使得他們不得不推遲發動空襲的時間。終於在23:30,英軍又觀察到了俾斯麥,她正在諾福克前方約11海裡外。與此同時在勝利號上,9架劍魚式魚雷轟炸機已經起飛。
  • 梅特涅與俾斯麥:舊世界的重建者和新時代的革命家
    與之相反的,俾斯麥恰恰是衝跨維也納體系的始作俑者。與梅特涅的沉靜穩健不同,他有著堅強的意志和專橫的權力欲望。他把勇氣和勝利等量齊觀。俾斯麥的政治生涯很大程度與德意志的統一聯繫在一起。因此他是傾向於改變現狀、革命的。這一點與梅特涅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俾斯麥迷人的性格又使他在恃才傲物的同時順應「上帝的安排」即如果有必要,他也能擺脫傲慢而懂得如何謙虛自足。
  • 艦娘攻略之俾斯麥
    相對於耐久 兩姐妹閃避114名 基本可以忽略~不過高速戰列艦本就稀缺,屬於必備軍艦,永不替補啊~後宮評價;強大火力,高甲高血,低放空低閃避,明顯就是高大威猛女漢子,抗揍主要靠身板,閃避主要看心情,大破吞鋼一好手啊!
  • 鐵血宰相俾斯麥與拿破崙,誰更高明?打敗奧地利,就是不佔其首都
    腓特烈大帝、俾斯麥等人,都是令人側目的「好戰分子」。人們不禁會問:德意志民族為什麼這麼好戰?要想得出答案,就不得不從200多年前的普魯士王國說起,這其中也離不開與法國人的是是非非。 然而,好景不長,拿破崙徵服了普魯士和歐洲大部,並武力推行資產階級變革,儘管從歷史的角度看,推翻了封建等級制度,有積極的一面,但其根源還是「為己所用」的暴政,激發了歐洲民族主義的盛行,他們組成「反法聯盟」進行抗爭。
  • 港區家暴紀實之俾斯麥篇
    港區家暴紀實之俾斯麥篇滋滋滋……這裡是路邊社特約記者,霜燃之殤。我有一篇很厲害的稿子哦,要不要看看?啊,是俾斯麥小姐,沒有沒……滋滋滋這幾天,俾斯麥覺總是得不太對勁——大家都開始逐漸躲著她——這顯然是反常的,或者說,是有事情瞞著她,無論任何地方,只要有她的出現,之前開心的說笑聲都會漸漸消失不見。
  • 俾斯麥的統一德國之路,誰才是歐洲第一戰略家?沒錯!就是他
    提及俾斯麥,人們迴蕩在耳邊只有1862年9月30日俾斯麥出任宰相後在議會中的演講語句,他對當時的議會議員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俾斯麥由此獲得了鐵血宰相的稱號。
  • 【薩沙講史堂第九百八十四期】9月23日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1862年鐵血政策統一德國(歷史系列第407講)
    1862年9月23日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這一點,直到俾斯麥的19世紀才做到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德語區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統一的勢頭。統一有利於減少經濟、貿易的阻礙,商人不需要浪費時間經過一個又一個的國家海關,每到一處就要兌換不同的貨幣。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德語區有200多個小國。然而到了19世紀,數量已經減少為34個國家和4個自由城市。德語區經濟聯盟很快建立,各國也都樂意參加,這可以有效提高財政收入。
  • S05E24鐵血宰相:俾斯麥與德國統一
    今天我們就來走進德國的統一與一個真實的俾斯麥,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五季第24集《鐵血宰相:俾斯麥與德國統一》。這個難題,普魯士國王便交給了俾斯麥,於是在風雲際會的時刻,俾斯麥登上了歷史舞臺。俾斯麥敏銳地洞察到,雖然這兩股浪潮都要推翻君主制,但君主制並非不能保存下來,只要我趕在革命浪潮真正襲來之前,完成德國的統一,問題自然就可以迎刃而解。為什麼這麼說呢?前面我們說過,俾斯麥要保存的是君主制這個制度,而不是某個具體的國王。
  • 從地主家「傻」兒子到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妖孽人生
    ————俾斯麥在拿破崙逃離厄爾巴島回到法國時,尼樸甫的地主老俾斯麥新得了一個兒子。俾斯麥就這樣出生在一個容克地主家庭裡,父親過著守舊地主生活,母親是嚮往詩和遠方的門肯女兒,上有未來地主繼承人哥哥,下有未來收信人妹妹。
  • 俾斯麥認為殖民地不但沒用而且是個累贅,這是為什麼?
    答:首提問裡這「俾斯麥鄙視殖民地」的說法,來自俾斯麥本人的原話:「殖民地會帶來種種好處的議論不過是美好幻想的產物」。在那個西方列強瘋搶殖民地的年月裡,剛剛帶領德意志帝國胖揍法國,精彩完成國家統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正是熱血滿滿大幹一場的時候。怎麼偏偏就對這誘人的殖民地,態度如此冷漠呢?
  • 俾斯麥號:擊沉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但不是戰列艦的巔峰之作
    大西洋海戰的實戰,也當仁不讓地印證了,俾斯麥號戰列艦以接近驅逐艦的高航速,特別適合進行海上遊擊作戰,襲擾盟軍有水面艦艇護航的運輸船隊。 於是,英國海軍集合出動了以2航空母艦、5艘戰列艦、3艘戰列巡洋艦為主力的42艘水面艦艇所組成的龐大艦隊,參與圍殲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行動。 在大西洋上孤單的俾斯麥號,被皇家方舟號航母上起飛的劍魚式艦載機發射的2條魚雷命中,擊毀了右舷的方向舵,喪失了控制能力的俾斯麥號,被英國海軍龐大的艦隊追上。
  •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家庭出身:不受任何利益團體意識形態的影響
    摘要:年輕時的俾斯麥完全不了解自己的階級圈子,也就是東阿爾巴尼亞的容克家族的圈子。
  • 圍殲「俾斯麥」號戰列艦:大艦巨炮遇到航母,只有死路一條!
    文/滅霸他爸二戰期間,英國海軍以優勢兵力圍殲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雖然最終憑藉戰艦的火炮擊沉了「俾斯麥」號,但在整個行動中發揮最大作用的卻是「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德國高層一時間諛詞如潮,紛紛稱讚「俾斯麥」號為當之無愧的「歐洲第一戰艦」。消息傳到英國,引起首相邱吉爾的不安,他擔心德國用「俾斯麥」號襲擊英國海上運輸線,立即召集海軍將領召開會議,決定擊中優勢的兵力,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它擊沉。1941年上半年,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制定了「萊茵演習」行動計劃:以「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為主力,前往北大西洋,襲擊同盟國運輸船。
  • 納粹的傳奇戰艦【俾斯麥】,似乎也是被我追著跑的啊!
    追擊俾斯麥1941年5月22日,喬治五世號作為本土艦隊司令的旗艦與航空母艦勝利號在冰島附近進行巡邏。24日胡德號被擊沉,26日下午喬治五世號與羅德尼號會合,27日早晨開始追擊俾斯麥。當晚俾斯麥號被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擊中艦尾,方向舵卡死。27日日出前艦隊司令制定了對俾斯麥號的作戰計劃,允許羅德尼號在戰鬥中發揮舷側火力。
  • 俾斯麥號與大和號裝甲分布對比,大和號的精妙設計讓人佩服
    俾斯麥號首先在設計思路上,由於德國海軍的劣勢地位,俾斯麥號的設計思路並不是與英國皇家海軍決戰,而是主要作為破交艦襲擊英國商船,同時具備與英國主力艦交手的能力,所以可以俾斯麥號堅持的是一戰時期的全面防護的設計思路,有一條極長的
  • 與俾斯麥過招 暴風戰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來襲
    與俾斯麥過招,暴風戰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來襲。這艘戰艦各位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被俾斯麥號6分鐘擊沉的英國戰列巡洋艦——胡德號!這個頭銜說出來確實很尷尬,但是你想啊,俾斯麥號能因此一戰成名,成為許多軍迷朋友所鍾愛的強力戰艦之一,英國海軍更是因此極其忌憚俾斯麥號的同級姊妹艦提爾皮茨號,可見這個對手是相當夠分量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一艘戰艦呢?馬上來看看吧!
  • 77年前的今天,英國胡德號戰列艦如何被俾斯麥號一發入魂
    「俾斯麥」號戰列艦的這次任務——萊茵演習行動就是基於這一海軍作戰戰略。1941年5月18日,在「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伴隨下,「俾斯麥」號開始了其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航行,另外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因機械故障或戰損而不能參加該行動;而「俾斯麥」號的姊妹艦「提爾皮茨」號還未完成海上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