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號和大和號分別是德日兩國海軍的象徵,兩艦都是與1940年後服役的二戰最新銳戰列艦,可以說是德日兩國工業與科技的結晶,長期以來關於兩艦的實力對比也是海軍愛好者喜歡研究的話題今天小編就從防護設計思路和實際參數來分析兩艦的孰優孰劣。
首先在設計思路上,由於德國海軍的劣勢地位,俾斯麥號的設計思路並不是與英國皇家海軍決戰,而是主要作為破交艦襲擊英國商船,同時具備與英國主力艦交手的能力,所以可以俾斯麥號堅持的是一戰時期的全面防護的設計思路,有一條極長的320mm主裝甲帶,但這個裝甲的厚度極為尷尬,如果是防護重巡洋艦的203mm火炮,用一條戰巡常用的240mm左右的裝甲帶足以,而如果選擇與英國戰列艦交戰,至少要到380mm的厚度以上才能在正常的交戰距離中擋住英軍主炮的轟擊。
而從俾斯麥號的設計中也能看出在首尾和上層建築中都覆蓋了一層厚度很薄的裝甲,這個厚度的裝甲,這些裝甲在實際交戰中同樣定位尷尬,無法防禦火炮的同時又佔用的大量的裝甲重量,在被大口徑火炮命中時甚至會直接崩落導致附加損失。
同時俾斯麥號四座雙聯裝炮塔的設計比大和號的三座三聯裝炮塔至少多出了15米的核心防護帶,俾斯麥號由於船尾收窄導致船尾的核心區超出了提彈井10米,一般超出的距離都在5米以內,這樣平白多出了20米的裝甲核心區,直接導致同為5萬噸排水量的戰列艦中,俾斯麥號裝甲重量是最重的,防護能力卻十分平庸,最後一戰裡也被羅德尼號的406mm主炮暴打,自身主炮被迅速摧毀失去反擊能力,最後連艦橋也被轟塌,只能打開通海閥自沉。
在看由日本首席艦船設計師平賀讓設計的大和號的裝甲方案,大和號的裝甲分布是重點防禦的完美之作,3座460mm主炮儘量靠攏艦橋,縮小核心區的長度,讓火炮,指揮,動力系統都在一個400mm以上的裝甲保護之下,基本上能免疫381mm以下的戰列艦主炮在正常交戰距離的轟擊。
兩艦對比俾斯麥號是將1.7萬噸的裝甲分攤到了170米的核心防護區上,防護能力基本只能防禦巡洋艦級別的火炮,對於305mm以上級別的火炮防護能力堪憂,對於新式406mm級別的火炮基本沒有防護能力。而大和號裝備有2.3萬噸裝甲核心區卻只有短短140米,主炮高達600mm的裝甲幾乎在正常交戰距離上免疫當時所有主炮的打擊,側面主裝甲帶可以抵擋當時主流的381mm炮的中遠距離打擊,整體的防護水平要遠超俾斯麥號,在當時所有戰列艦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大和號的卓越設計有作戰思路和設計經驗兩個方面的原因,日本自身經濟並不富裕,長期研究如何在儘可能小的噸位上達到最佳的防護效果,再加上多年的大型艦隻製造經驗。德國在一戰結束後有接近20年沒有設計製造戰列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巡幾乎是與俾斯麥號同時期設計製造的,並不能提供太多的設計經驗,所以總體設計思路還停留在了一戰,俾斯麥號也大量參考了一戰最後一級戰列艦巴伐利亞級的設計思路,這也是俾斯麥號防護思路落後的原因。
專注海軍史和軍艦知識的創作分析,原創寫作不易,愛好相同的朋友可以收藏關注,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