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不要做父母的寄生蟲

2020-05-24 卑微嘚小王

北京時間2月10日,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舉行。《寄生蟲》獲最佳影片、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創歷史。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不要做父母的寄生蟲

這是韓國電影首次獲得當今世界含金量最高的電影獎盃,同時也意味著亞洲電影已經連續兩年登頂。韓國總統文在寅也在第一時間向奉俊昊劇組公開發文祝賀,表示影片獲獎正值韓國電影百年,意義極為重大。這麼一部好的片子,到底好在哪裡,又要告訴我們什麼。

《寄生蟲》什麼寓意

首先這部電影的名字《寄生蟲》,劇情內容並沒有像名字一樣,也在刻意給大家錯覺,這部電影會是一部科幻電影,尤其是開頭父親吃麵包看到的蟲子,更加給人產生一種固有思想,但是並沒有按照這個劇情走下去,直到甚宇給妹妹甚婷介紹工作才恍然大悟,所謂的《寄生蟲》是描寫的窮人依附富人的生活方式。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不要做父母的寄生蟲

隨著影片的開始,經過甚宇和全家的努力,終於全家都寄生到了富人家裡,誰知道在他們來這裡之前,這家的女管家已經和丈夫寄生在這裡4年了,新一代的寄生蟲和舊一代的寄生蟲展開了博弈。

那寄生蟲一家真的就願意做寄生蟲嗎?

別看寄生蟲一家各個貪小便宜像是一群垃圾,但是他們還是有上進心的,比如家裡牆上掛著媽媽的照片和獎牌,這是媽媽獲得過的全國鏈球銀牌,哥哥在去做家教時,好朋友說以他的水平完全可以,自己復讀過兩年,應付一些英語語法句子等還是很輕鬆的,高中學歷的妹妹輕輕鬆鬆偽造證件,的確是學美術的好材料,爸爸給富人開車,車上富人手中的咖啡竟然一滴沒撒,媽媽做起家務也是如魚得水,你能說這一家人沒有點實力嗎?那麼為什麼這麼一家人還是住在地下室,過著寄生蟲的生活,原因是他們一家人都非常的懶惰,不會去管理自己沒有好的控制自律能力,看到一點蠅頭小利就放飛自我,當全家人都成功進入富人家以後,他們的原型也暴露出來了,趁著富人出去郊遊,一家人住在富人家,吃他們的東西,喝他們的酒,睡他們的床,各種享受。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不要做父母的寄生蟲


那麼影片到底要說什麼

人生無法永遠跟著計劃進行,所以人不該有計劃,沒有計劃就不會出錯。

計劃這個詞也是影片的關鍵,兒子問爸爸接下來有什麼計劃嗎?爸爸卻說了這一句話,這也是很多人覺得很奇怪的一句話,感覺非常的喪氣,也是爸爸對於事情的無奈,也間接的推動了故事的發展,為什麼這麼說,兒子感覺爸爸沒辦法了,也非常的自責,因為這一切事情都是他的開頭,於是打算自己去殺掉老寄生蟲,誰知道自己下不去手,反被別人拿了一血,母親和女兒也不知道怎麼辦,還想著和老寄生蟲談談,在面對女兒被刺傷,妻子和老寄生蟲搏鬥,父親沒計劃不知道要去怎麼做,本能得在哪裡看,無能為力,造成了本片的悲劇,本片看似是窮富人之間的階級問題,還不如說是窮人的問題,選擇的問題,我們本應該可以選擇努力,卻偏偏選擇懶惰,本應該選擇冷靜,卻選擇了暴力,本應該選擇放下,卻選擇了殺戮,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有太多的選擇,我們應該怎麼選擇?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不要做父母的寄生蟲


影片中的小細節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小細節,比如父親說出當今社會現狀&34;。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不要做父母的寄生蟲

富家小孩子牆上畫的畫也告訴我們家裡的老一代寄生蟲。

影片中在富人家盡情享受的時候外面下著大雨,預示著暴風雨的前夕,從富人家出來,一家三個人一直跑回家,可以發現都是下坡路,開頭甚宇也說自己家向下走,富人家向上走,也預示著富人永遠向上,窮人一直向下。

非常大膽地在片中引入了對&34;的描述,儘管嗅覺可以說是電影這一視聽藝術的盲區。全片多次提到基澤一家身上有一種氣味,這是一種&34;,是一種&34;。氣味雖然無形,卻是父親無法忽視的心結,是壓垮父親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構成社會歧視的重要層面,是表明社會地位和身份的隱形標籤,是難以撫平的差別和傷疤,影片最後兒子幻想買下來大房子,父親重見天日。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不要做父母的寄生蟲


《寄生蟲》之所以斬獲這麼多大獎,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能夠引發人們深思,&34;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也奠定了失敗人生的結局。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當下,認真計劃自己的未來,為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完美的計劃。

反思過去,珍惜現在,展望未來。

相關焦點

  • 影評《寄生蟲》|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寄生蟲》一片講述的不僅是金家和雯光家兩個底層家庭寄生於樸家的故事,更是講述朝、韓和美國以及更多國家勢力之間複雜的寄生故事。順著這個思路,我們來分析下《寄生蟲》背後的史政隱喻。最後,房屋迎來第三任主人,一個德國家庭,金基澤成為第二任寄生蟲。再看房子的結構變化。該豪宅分為地上地下兩個部分,(地下室是為躲避朝鮮進攻設計)在南宮賢子入駐期間,地上地下為一個整體,兩者互聯相通。南宮離開後,上下通道被雯光夫婦阻斷,地上地下分為兩個世界。
  • 禪說電影 |《我不是藥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但絕不是窮病!
    程勇坐在印度藥商面前,有這麼一句對話,頗具意味:印度藥商:所以,你想做救世主?程勇:我不要做什麼救世主,我要賺錢。這個藥在中國會有很大的市場,因為很多的人都靠這個藥來救命,而命就是錢。「命就是錢」,而「我要賺錢」!這就是程勇的價值觀,一個「投機倒把分子」的價值觀,一點不高尚,相反很齷鹺,而這才是事實!
  • 《我不是藥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窮病
    程勇這個角色前面是隨著生活的推動劇情的發展而改變,從最開始不願意走私違禁藥,到因為父親的病需要更多錢而找到老呂這種刻畫著最真實的劇情就越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執法者也做不到冷血無情。在對待這種性命攸關的大事時,利益、道德、法律、輿論的博弈是最有看點也是最能讓人無奈的。
  •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無藥可救,就是「窮」
    所以在打工人的市場中,只有那些正兒八經的跟你談錢的老闆才能信賴,可千萬別為了「情懷」大餅放棄自己的權益需求。 有錢才能滿足呼吸自由、水自由、食物自由、睡眠自由、生理平衡、內分泌正常。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只有第一層基本需求滿足以後,才能有能力和精力去追求內在精神上的感受。
  • 《我不是藥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不速之客呂受益(王傳君 飾)的到來,讓他開闢了一條去印度買藥做「代購」的新事業,購買印度格列寧雖然困難重重,但他在這條「買藥之路」上發現了商機,一發不可收拾地做起了治療慢粒白血病的印度仿製藥獨家代理商。
  • 《我不是藥神》: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
    因為家庭貧困,支付不起高昂的醫藥費,不想拖累家庭而選擇等死的病人屢見不鮮,並非無法可醫,並非無藥可醫,只是因為沒有錢買,所以即使救命的法子就在眼前,也沒有辦法活下來,因為窮。他為他們做得足夠多了,他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他不是救世主,他管不了那麼多人。一年後,程勇已經是一個工廠的小老闆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他已經不是一年前那個生活困窘的中年人了。正在他商場得意之時,呂受益的妻子找到了他,攔住了他的車,苦苦哀求他去看一眼生命垂危的呂受益。程勇也從她口中得知,張長林早就被警察抓了,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藥吃了。
  • 詹偉平:窮病
    而是裡面的一位白血病老太太,對前來捉拿走私藥品的刑警說的一句話:警察同志,你不要抓他,他是成本價給我們的藥,不賺錢,我得白血病三年了,房子都給吃沒了,家裡也都快吃破產了。這其實就是社會赤裸裸的現實,借用裡面的一位販賣假藥的「張院士」說的: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每個人都喜歡活在舒適區裡面,誰願意每天吃苦受累的賺錢,無非是被逼的。
  • 世上只有一種病是窮病,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我不是藥神》引人深思
    大家都知道,生病是一件特別難受的事情,相信誰都不想生病,但是世界上還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疾病,生病不可怕,及時去治療,相信一定可以治好的。很多得病的人,為了治病家裡積蓄都被掏空了,很多人為了治好自己的親人,不惜砸鍋賣鐵,但治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費用也高,導致最後看不起病。於是有人就看到了商機,從國外買同款藥回來進行倒賣,賺了不少錢,但其實這樣做是違法的。
  • 《我不是藥神》名句:窮也是一種病,細細的品味,其道理值得深思
    按照電影的意思,世界上其實沒有治不了的病,有的話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你之所以治不好,就是因為窮,當你錢多了的時候,一切病也就迎刃而解了。回歸到生活,換一種方式看待窮,窮病比一切的病都更加可怕,因為它會摧毀一個人的精神,從而將人慢慢的腐蝕,最後回歸到身體之上,從而徹底毀滅一個人。
  • 雲南小夥跳樓自殺:窮病,是世界上最難治的
    這位小夥只有二十七歲,騎車時不小心撞傷一位老奶奶,並將她送往醫院。在他交了一千元醫療費後,因為沒有錢請護工,為此他自己親自照顧老奶奶。在他跳樓的前一天,老奶奶和其女兒催他交一萬元的醫療費,也正是因為沒錢,他才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有網友認為他心理素質過弱,也有人理解他的處境,畢竟沒錢真的會害怕和絕望。如果他能夠請得起護工,如果他能夠拿出來一萬塊錢,自然也不會選擇輕生。正是因為沒錢,才擊垮了他的人生。
  • 《我不是藥神》:一句經典臺詞「窮病,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治的病」
    進入7月,最熱門的電影網絡話題就是徐崢花費1個億拍的史無前例的國產關乎民生的《我不是藥神》這樣一個鮮明又血淋淋地活生生還原真實生活片,影片講述的就是有一天人們得了要命的病得吃昂貴的藥來續命,吃不起保命藥,只能是眼睜睜地等死,或者是手頭有個幾十萬的也得吃個一乾二淨,一瓶藥23000,一個月的量,一年得250000,現在的中層階級比較多,如果有個幾十萬存款都屬於小資生活了,除了房貸車貸
  • 如果說世界上有什麼病是治不好的,那大概就是窮病!
    當我們還在為如何讓孩子考上好的大學所發愁時,人家已經在為孩子的未來做規劃!我們從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 北京的小孩兩三歲開始學習外語,在學習語言的黃金期。小學一二年級開始考KET,相當於初中水平。三四年級考PET相當於高考水平。初高中孩子只要鞏固好英語,其他大量時間來主攻數理化!而你的孩子能呢?還不知道在幹什麼!
  • 中二病也要談戀愛:中二病只是我面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態度
    「雖然大家都在鬧著玩,只有我例外有一種違和感,有一種浮離與這個世界一般的孤獨感。」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都會經歷一次中二的時候,就像《中二病也要談戀愛》中的小鳥遊六花等等一些人那樣,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中二方式和別人進行交流。
  • 窮,是一種無藥可醫的病.
    徐崢領銜的「治癒小隊」每個人都是那樣的純樸自然,而他們攜手為我們這些普通觀眾帶來的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最後的感動。 感動於這部電影裡的每一個普通人,他們只是懷揣著一個簡單普通甚至直白的理想和信念,卻合在一起做了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
  • 餘華《活著》好比悲慘世界:富貴病,窮病,是我們退無可退的宿命
    福貴的財富一夜敗光,萬貫家財不再,錦衣玉食不在,只有家徒四壁;鄰裡友好不在,別人尊敬不在,只剩下冷眼與嘲笑;到後來,執子之手不再,瓜瓞綿長不再,只剩下一頭老牛陪他走過人生的暮年。難產死的鳳霞一切都在消失,一切窗邊的風景都在倒退,人們說仇恨往往比愛更有生命力,結果時代風雲變化,連仇恨都沒有了,人生難道只能遺憾離場了嗎?
  • 窮的味,讓你無處洗白,無處躲藏——電影《寄生蟲》的一種解讀
    電影《寄生蟲》橫掃了奧斯卡,韓國電影以一種粗礪、真實,甚至帶著一點殘忍的姿態,躍入世界電影業的前列。韓國電影的勝利,應該首先是在現實題材的勝利,無論是《辯護人》、《隧道》、《熔爐》,到帶有科幻色彩的《漢江怪物》、《哭聲》、《釜山行》、《雪國列車》,無不是對社會現實的揭露和批判。正是社會對這種創作題材的寬度和容忍度,使韓國電影終於突破樊籬,全面振興。
  • 窮病有沒有那麼可怕呢?餘華《活著》: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
    「窮病」有沒有那麼可怕呢?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有病得治」、「不要放棄治療」,這幾乎成為很多現代人的日常用語。但是「窮病」似乎人人都有,比如每個月固定一個日子「服藥」(領工資)治窮病,然後清算完每個月各種帳單,又得開始病得恍恍惚惚。「窮病」有沒有那麼可怕呢?正如餘華在作品《活著》中所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
  • 窮是病可以能治嗎?窮到什麼地步會感到無力
    聽說,有一種病,叫窮病。窮病,是什麼症狀,不知道,醫院也治不了,但是很多人都有。可能不想有後代就是窮病的症狀之一吧。反正這個世界遲早毀滅,有很多的病毒和災難,留下基因的意義仿佛也沒有這麼偉大。身後的萬家燈火,仿佛也與自己無關,不結婚,這個基因的窮病,就可以終結在這裡。身前無人,身後無燈。一個人的落寞,就讓一個人去承受好了。
  • 或是陰蝨病!做好3件事,謹防寄生蟲纏身
    而在陰蝨蟲感染過程中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良症狀,很多女性患者會明顯的感覺到私密部位瘙癢明顯,這是寄生蟲叮咬皮膚可能會引發的症狀,因此需要了解哪些表現跟陰蝨蟲感染有關,一旦察覺疾病信號馬上處理。女性出現了陰蝨蟲,除了局部瘙癢之外還會有哪些特殊表現呢?
  • 《寄生蟲》電影看完後,我失眠了
    我上高中的時候,暑假會去父母打工的城市,對此深有體會。夏天極其悶熱,我們晚上沒有空調,窩在小房間裡睡不著,汗水不停滲出,心情無力又煩躁,那時候大型超市是免費乘涼的好地方,不過我更喜歡去書店或者超市的圖書區,讓冷氣給身體降溫,讓書籍慰藉心靈。工作後最初幾年在建築公司,有時候去工地檢查,走到農民工的宿舍,基本都是同樣的味道,窮味、汗味、煙味、黴味、剩飯味、髒衣服的味道……混在一起,讓人一秒也不想多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