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代帝王中最窩囊的皇帝當屬誰?

2021-02-08 青年歷史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的職業生涯可能是明朝皇帝中最糟糕的時期。爹地活著的時候,沒有父親的愛,又受兩個弟弟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的擠兌,繼承權幾乎不能保證。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駕崩,四十七歲的他終於繼承了皇位,龍椅還沒有坐熱,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終明一代,他當皇帝的日子,僅僅比後來才坐了一個多月龍椅的泰昌帝時間長一些。

  朱棣不喜歡大兒子高熾,一個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實仁厚,說得損一點,就是有點懦弱。沒有他爺爺、他爸爸那種英武之氣,不像個君臨天下、讓臣民戰戰兢兢的君主。第二則是因為身體不好,患了嚴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須要兩個人攙扶。他的爺爺和爸爸,江山都是馬上得來的,朱棣自己上馬能開弓,下馬能治國,沒辦法喜歡這樣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這窩囊的老大卻有了兩個能幹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興兵南下,和建文帝奪江山時,身先士卒帶領軍隊做先鋒,直逼南京,功勞赫赫。在這場戰爭中,有一次朱棣對自己喜愛的二兒子許諾,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好好幹,江山遲早是你的。

  高熾最終能入承大寶,一是嫡長繼承制對朱棣的約束;二是因為他娶了個好老婆,生了個好兒子,朱棣喜歡仁宗的長子朱瞻基。高熾的皇后張氏也有朱元璋的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風,見識遠大而乖巧伶俐,是個不折不扣的賢內助,用古代命書的說法,有「旺夫命」。

  《明通鑑》記載,張氏自從嫁給仁宗後,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這對公婆的喜愛。明仁宗在東宮做太子的時候,多次被漢王、趙王兩位弟弟挑撥離間,又因身體肥胖,不能騎馬射箭,明成祖很生氣,命令減少太子在宮中的膳食,太子幾次險些被換,然後最終能被保全,據說是因為張皇后的緣故。——婆媳關係是大家庭第一大難題,這張皇后能讓婆婆開心,憑這點就知道她不是等閒之輩。明朝和宋朝一樣,外戚很難幹政,而且多賢后。

  老爸給仁宗規定的減肥計劃沒見什麼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減肥何其難也,減肥無非是個姿態,做給老爸看看。高熾當了皇帝後,雖然因為封建禮法,不能公開對老爸有非議,心裡恐怕腹誹不少。由於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陰影下,對老爸喜歡的長孫——自己的大兒子朱瞻基,大概有點怨屋及烏的因素在裡面,反而不喜歡,自己喜歡被封為襄王的第五子。朱棣生前,一再顯示他立高熾為太子是因為自己喜歡長孫,而且明確向臣民表明他的態度,將來繼承高熾皇位的,只能是長孫瞻基。——這種隔代指定繼承人的行為,剝奪了仁宗自己選擇繼承人的權力,對他自尊的傷害可想而知。

  史載,永樂帝朱棣數次出徵,都帶著皇太孫瞻基。永樂十二年(1414年),「庚寅,車駕發北京,皇太孫從」,「上語諸侍臣曰:『皇長孫聰明英睿,智勇過人,宜歷行陣,俾知兵法,且可悉將士勞苦,知徵伐不易。然文事武備,不可偏廢,每日營中閒暇,卿等仍與之講論經史,以資典學。』」對孫子的培養遠比對兒子用心。

  因為沾兒子的光才當上皇帝的仁宗,對兒子有種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可是,後世有人斷言如果仁宗再多當幾年皇帝,可能會廢除太子,我認為純屬臆猜。仁宗對兒子感覺不爽是一回事,可廢除長子繼承權再選另外兒子繼位又是一回事。因為前者是個人的感情,後者涉及整個朝廷政局和大明江山,涉及自己身後的評價,朱高熾不會這樣冒險。在父皇在世時,他在幾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驚無險,證明他是個老實人,但毫不糊塗,做事極有主見,且「忍」的功夫一流,關鍵時刻形勢非常理智。

  這樣的老實人才是大聰明。

  朱棣帶領二兒子揮師南下時,建文帝的部隊搞了個「圍魏救趙」,派奇兵直搗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軍在外,如果貿然班師來救,得勝之勢將功虧一簣。朱高熾這時不顧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帶領老弱將士堅守北平城,自己冒著弓矢上城督陣,激勵將士,南軍終於無功而返。他這保護根據地的功勞成為日後得到繼承權的重要砝碼之一。

  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住在自己的老窩北京城(當時稱「行在」,還沒有正式的首都名分),讓朱高熾以太子身份在南京監國。他懷疑太子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命令禮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監視太子的行為,並叮囑他說:「人言東宮多失德,汝至京師,可多留數日,試觀何如,密奏來!奏字須大,晚至即欲觀也。」這老皇帝對太子已經有傾向性意見,一般的辦事人員會迎合上意,收集太子的「不軌」言行。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實折服了,「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

  這老實人最聰明之處是認清了父親的為人和自己的處境。面對永樂帝這樣文武兼備而又陰險毒辣的父皇,耍小心眼能瞞過他?一味地去討好也是下策。只有以不變應萬變,老老實實夾起尾巴做人,才是上策。他能最後熬到皇帝位置,和兩個弟弟相比,笑到了最後,其制勝之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吾知盡子職而已,不知其他也。」有時候,這樣的笨辦法更管用。

  仁宗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永樂帝開始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痛悼他在位時間太短。如果從個人的能力來說,他顯然不屬於有鋒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秦皇漢武乃至他的祖父、父親,相對平庸。但他最大的特點是尊重下面臣民的能力,儘量少地去命令臣民這樣或那樣。這樣平庸的皇帝,帶給百姓的福祉遠甚於那些個人能力很強、不甘平庸的皇帝。商紂、秦始皇、隋煬帝就是有能力而喜歡胡折騰的皇帝。所以,朱高熾的廟號為「仁」。

相關焦點

  • 歷代帝王之最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數最短的是北遼,自公元1122年3月立國到公元1123年滅亡,僅歷19個月,但是一共經歷了四位皇帝,平均每位皇帝在位不到五個月。 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享年89歲。南越王趙佗103歲,其實他才是皇帝中壽命最長的。壽命最短的帝王是東漢殤帝劉隆,2歲就病逝。
  • 明朝歷代皇帝聊天群,明太祖朱元璋該打誰
    如果歷史有假如,那麼假如明朝歷代皇帝齊聚一堂,明太祖朱元璋會對他們說什麼? 明太祖朱元璋:想我朱元璋一生,誅陳友諒,滅張士誠,北伐大元,建立明朝,廢宰相集皇權,興科舉,懲貪官。你們這些臭小子告訴我,為什麼我大明卻只有276年而已。孫兒你先說,今天我一定要找出那毀我大明江山的敗家子。
  • 北京歷代帝王廟,明清皇帝祭祀中國古代帝王之處
    北京歷代帝王廟,明清皇帝祭祀中國古代帝王之處。前段時間維修,剛剛開放。說起來跟這裡也有點緣分,小學到中學期間住在錦什坊街,經常從此門前經過。正門後面的景德門。左(西)邊跨院是關帝廟,右邊是神廚、宰牲亭等。這是帝王廟的平面圖,實際只有兩進。東邊的鐘樓,西邊則沒有對應的鼓樓。
  • 明朝皇帝誰比較正常?
    我們發現,明朝歷代帝王,每位都個性鮮明,與眾不同,甚至稱得上「奇葩」一、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年號:洪武,1368年-1398年在位。布衣天子、和尚皇帝,開國之君,享年70歲,在位30年,也是明朝壽命最長的皇帝。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為何明十三陵僅13個皇帝?沒進十三陵的有誰?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 葬在泰陵的皇帝(七):歷代名家是怎樣評價雍正的?
    」法國傳教士杜赫德評論道:「儘管雍正皇帝很少表現得像是一個天主教的支持者,但不能不值得稱讚的是他不知疲倦地熱衷於政事,他為了天下百蒼生的福樂安康夜以繼日地致力於改革政弊。您能給雍正皇帝帶來最的樂事就是向他提出一個能夠提高民眾福利、緩解百姓的生活壓力的良策;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努力將這項計劃儘快訴諸實踐。
  • 從《女醫明妃傳》八一八明朝的奇葩皇帝們
    趕上人算不如天算,親生兒子夭折、自己又病重,眼睜睜看大權回歸哥哥手中……他死後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等到他侄子朱見深當皇帝後,以德報怨,恢復了他的帝號,但直到南明時期才給他加上廟號為代宗,說白了依然是代理皇帝,名不正言不順,甚是窩囊。
  • 明朝皇帝的四大「不靠譜」,三條造就輝煌,一條害死明朝
    不過放在當時明朝人看來,這幾樁「不靠譜」,還屬於小兒科。而真正在明朝時就更出名的,卻當屬下面這四位明朝皇帝的「不靠譜」事跡。不但在他們執政時,就鬧得舉國皆知,對於大明朝國運走勢的影響,更堪稱各個重大。不管好影響還是壞影響,做領導的管理學問,卻都是盡在其中。
  • 明朝口碑第一的皇帝,非他莫屬
    然而,當皇帝就是當不好。獲得後世點讚的明朝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這兩位「祖」字輩之外,也就三個: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以及明孝宗朱祐樘(cheng)。《明史》記載: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這三人之中,朱祐樘最不容易。怎麼個不容易法?
  • 湖北鍾祥有個特殊的皇帝陵,陵墓主人是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老爸
    在湖北省荊門下轄的鐘祥市的純德山上,存有一座規模龐大的帝王陵墓,它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迄於明嘉靖四十五年。它是中國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也是明代帝陵中單體面積最大的皇陵。它,就是明顯陵。明顯陵規劃布局和建築手法十分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陵寢建築中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迴環的御河、龍鱗神道、瓊花雙龍琉璃影壁和內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僅見的孤例,尤其是它「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由瑤臺相連而成啞鈴狀的兩座隱蔽的地下玄宮神密莫測,一直為後世之人稱奇讚嘆。
  •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共有26個兒子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而且,他的子嗣很旺,共有26個兒子,這些兒子後來又繁衍成百萬之多之多的明朝宗室子弟,而明朝的藩王之中最長壽的當屬代府襄垣王朱成鍨,活了整整92歲,他是代王朱桂的後代。
  • 明朝的四大特務機構,誰最厲害?都以為是東、西兩廠,其實並不是
    朱元璋為了進一步改革禁衛軍建制,他組建了12個親軍衛,而「錦衣衛」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負責掌管錦衣衛的指揮使,一般都是皇帝身邊的親信武將,極少出現由太監出任的情況。錦衣衛的主要職責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即:其中的一部分人是負責展列儀仗、執掌侍衛,以及跟隨帝王巡視的錦衣衛。這一類錦衣衛,其實,與傳統意義上的禁衛軍沒什麼區別。
  • 5位「皇帝專業戶」,誰是你心中最好的帝王?
    特別是男性同胞,誰不想當皇帝,那後宮佳麗三千(咳咳,扯得有點遠!)近代古裝劇中,皇帝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些優秀的皇帝飾演者也給人們留下深刻的記憶。今天,我和大家一起盤點5位皇帝「專業戶」,希望你們喜歡!
  • 明朝歷代皇帝幾乎個個都明白1個道理,崇禎卻不明白結果走上絕路
    大家都知道明朝皇帝有兩大惡行,一直受到人們的指責。一是利用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大肆控制臣民,二是重用和縱容宦官,使明朝成為歷史上閹禍最嚴重的時期之一。這些惡行的存在,成了明朝歷代皇帝難以抹去的汙點。
  • 歷代帝王寶劍中最精美奢華的一件,號稱「華夏第一劍」
    史料記載,乾隆皇帝本人十分尚武,清宮造辦處便極力迎合乾隆皇帝的愛好,製作了不少工藝精湛、裝飾華貴的寶刀、寶劍。乾隆13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命內務府召集全國制劍高手設計製作御用刀劍,這一工程持續了10年之久,清宮內務府一共打造了4批御用刀劍,在製造過程中,只求效果,不惜工本,其工期之長、標準之高、難度之大,在我國冷兵器鑄造史上是罕見的乾隆地字一號「出雲」劍
  • 明朝皇帝為何熱衷於「打屁股」?
    (圖)明朝杖刑魯迅先生曾說:「身中間脖頸最細,古人則於此砍之;臀肉最肥,古人則於此打之。」
  • 明朝皇帝簡介,有不少破了歷史記錄,你最喜歡哪一個呢
    論出身,他應該是出身最低的開國帝王,人們常說西漢劉邦不過一亭長,可是相對於朱元璋來說,亭長已經是可望而不可即了,由此可見朱元璋是寒門逆襲的最好例子。朱元璋是開國帝王,經歷的戰爭最多治國也最辛苦,但他卻是明朝最高壽的帝王,也是子嗣最多的帝王。
  • 古代12星座最有代表性的帝王、你的星座代表帝王是誰呢?
    非常開心,我們今天聊一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星座奇聞,古代十二星座最具代表性的帝王,你的星座最具代表性的帝王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天秤座—乾隆帝 愛新覺羅·弘曆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出生於1711年9月25日,屬於天秤座的帝王。乾隆帝是比較出名的帝王,「康乾盛世」裡的乾就是乾隆皇帝在位之時的盛世,為老百姓謀福利的皇帝,中國最長壽的皇帝,也是掌權最長的一位皇帝。
  • 死了都要愛:那些深中戀物癖之毒的皇帝們
    明代文獻評價柴窯器「柴窯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今之論瓷者,必曰柴汝官哥定」,可見明朝人對柴窯的肯定與推崇。   柴窯號稱中國歷代「諸窯之冠」,是中國歷代惟一以君主姓氏命名的瓷窯。但這一絕世「瓷皇」卻已失傳,至今都未發現確切的柴窯瓷器實物及其窯址,後世關於柴窯的窯址、起源與眾說紛紜。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探尋古代時期帝王的氣節觀念
    這源於開國皇帝朱元璋給明代各代皇帝下的祖訓「大明朝自此以後,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歷史上同樣也只有這一個王朝,在兩百多年的統治期間裡成功踐行了這句祖訓,哪怕為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